文化淺談:柯爾克孜族庫姆孜藝術
2023-07-07 13:32:44 1
音樂是我們生活中陶冶情操的重要方式之一,在每個民族中,也有著屬於各民族的特色音樂藝術。其中,庫姆孜是柯爾克孜族獨有的古老彈撥樂器,「庫姆孜」柯爾克孜族語意是「美麗的樂器」。那麼,這個樂器在柯爾克孜族文化中有什麼樣的音樂藝術呢?
庫姆孜歷史淵源:
很久很久以前,在一個美麗的高山草原,樹木茂密,動物穿梭,鳥兒歡唱,蟲鳴唧唧。有一個名叫康巴爾汗的人來到了這裡,一邊撿柴火,一邊欣賞美景。
漸漸地,天氣熱得像火爐,地面湧動著熱浪,包圍了山間萬物。突然,森林著火了,滾燙的火舌吞噬了林中的動物。不知過了多久,火滅了,萬物肅穆,一隻羊倒在樹下,腸子連在樹上。忽然,一陣風吹來,啊,從那裡竟然發出了一種動人的聲響,那聲音如同天籟,傳入了康巴爾汗的耳朵,在心裡縈繞不絕。他聽啊聽啊,對那聲音著了迷,幾乎忘記了時間。
不知過了多久,他往家走,一路都在琢磨著那聲音。他太渴望再一次聽到那天籟般的音符。於是,他找來紅松木,用羊腸做弦,製作了一把琴。當他彈奏起來的時候,悅耳的聲音也響了起來,他的心中一陣陣狂喜,給這樂器取名叫庫姆孜。他彈的第一首曲子就叫《康巴爾汗》。《康巴爾汗》就成為庫姆孜的經典曲目。
庫姆孜最早流傳於葉尼塞河流域,隨著交往的擴大,逐漸傳入其他民族和地區。
據國家民委中國少數民族社會歷史調查資料叢刊《柯爾克孜族風俗習慣》記載,庫姆孜早在漢代以前就傳入匈奴。漢元帝竟寧元年(公元前33年),王昭君遠嫁匈奴時,庫姆孜被帶回長安,當時人們問其名稱時,昭君回答說:「渾不似」(見俞琰等著《席上腐談》)。
在新疆吐魯番的西邊招和屯古高昌地區,發現了一張九世紀初的古畫,畫中有一小孩,所彈樂器,即是火不思(庫姆孜)的前身。唐代,柯爾克孜族先民曾將這種樂器作為貢品獻給唐王朝。隨後,唐代又將庫姆孜作為大唐樂器贈送日本。日本人林歉三氏撰文認為,日語中表示弦樂器的「庫託」一詞,即源於唐代輸入日本的「庫姆孜」。庫姆孜成為日本弦樂器的始祖,這種樂器至今尚可見於日本(林歉三氏著《東亞樂器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