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後期荊州是誰的(那些年荊州的那些事)
2023-09-16 07:36:11 2
荊州自古以來便是兵家必爭之地,也是連接中國四方的重要通道,相當於是中國的中心點。
荊州在東漢時期分為南郡、南陽、江夏、長沙、零陵、武陵、桂陽七郡,後設立了章陵郡,這時也被稱為荊州八郡
在東漢末期,朝廷派去了劉表治理荊州,當時的荊州不是很安定,劉表用盡一生,才在勢力巔峰的時候徹底掌握了當時的荊州七郡。
而在劉表死後,他的兒子劉琮向曹操投降,這時的荊州開始了分割,曹操佔據了北方的南陽、南郡以及江夏北部,孫權之前就已經佔領了江夏南部,以及一部分的荊州,劉備在此時還沒有什麼主要地盤。
漢末地圖
荊州的第二次地盤變化,在赤壁之戰後,孫劉聯軍打敗了曹操,曹操被迫退回北方,隨後,周瑜成功佔領了南郡,曹魏的勢力再次向北退。而劉備也趁勢奪取了南方四郡,並命令諸葛亮在這裡治理。
而劉備在想什麼呢?他想要南郡,也就是江陵,這裡是荊州唯一可以到達益州的地方,是實行隆中對的重要一環,這裡對劉備太重要了,就算要拿剛剛奪取的四郡來換也在所不惜。
所以劉備就親自向孫權借南郡。這裡要提一個借南郡中最重要的人物,那就是魯肅,他在孫權面前勸諫,指明利害,而當時東吳也需要和曹魏要保持緩衝,因此就決定將南郡借給劉備。
這是孫劉兩家的第一次荊州分割,雙方劃定了邊界線,東吳借給劉備南郡,並承認他在南方四郡的地位,在劉備有了棲息之地後,將荊州奉還。
這裡有一個點,孫吳承認劉備在南方四郡的地位,說明未來孫吳可以利用這個漏洞得到整個荊州,而劉備也是沒辦法,一是孫權的承認也是很重要的,二是當時劉備沒有實力與東吳抗衡,只能承認這一點。
荊州地圖
進行了第一次荊州分割後,劉備開始向西邊的益州發展,孫權也在南方的交州和合肥做文章。
但是兩邊的情形卻截然不同,劉備順利取下益州,並穩定了各方;孫權則是在合肥屢次碰壁,不過南方的發展倒是有些進展。
隨著劉備的勢力不斷壯大,孫權覺得是時候要回荊州了,便派人向劉備索要整個荊州,算是比較貪了,但是當初的實力不足才是讓東吳得逞的原因之一。
劉備對此的回覆是「取了涼州就還荊州」
顯然他還沒有意識到荊州對東吳的重要性,從荊州順流而下可以直接到達江東,更不用說關羽的水軍幾乎就是按照打江東建的,孫權怎能不慌。
所以他就派呂蒙奇襲南方的三個郡,並威脅劉備,而當時劉備也因為曹操在漢中給了壓力,所以劉備也是迫不得已和孫權商議了二次分割荊州的談判。
這次分割規定了江夏、長沙、桂陽歸孫權,南郡、零陵、武陵歸劉備,暫且不算未來孫吳偷襲荊州,這時候的分割是對劉備有利的,因為他徹底得到了整個南郡,雖說南方四郡少了兩個,但對於劉備來說,只要能在名義上承認他是南郡的主人,那麼就是大勝。
孫權也不傻,他知道這樣有可能會失去拿回荊州的最後籌碼,但是他為什麼還要這麼做呢?要知道,那時候魯肅還活著,這位吳蜀聯盟的大功臣對於這件事肯定也對孫權進行了勸解,才使得荊州得以和平分割。
二次荊州分割後的荊州分布
有一個值得一說的人物,那就是孫權之妹,劉備的妻子孫夫人,他是孫權政治聯姻的犧牲品,與劉備結親後,不是像《三國演義》中與夫君很恩愛,在夷陵後劉備被假傳戰死,她悲痛欲絕,投江而死。
但事實上,她經常給劉備添麻煩,使劉備非常頭疼。而在孫權接回她時,也預示著吳蜀聯盟即將走向覆滅,如果劉備當時能領悟這一點,提早做下準備,說不定荊州就不會失去了。像後來的投江而死,也是沒有發生的。
在此之後,劉備在漢中戰勝了曹操,關羽也在後來威震華夏,直面威脅河南之地。
曹操和孫權在淮南也是僵持不下,眼看著劉備的勢力越來越強,兩人雖未明說,但心中的魏吳聯盟已經蓋過了吳蜀聯盟。
在建安二十四年,呂蒙奇襲荊州,關羽被斬,孫權向曹操稱臣,吳蜀聯盟正式瓦解。
荊州在此之前算是經歷了一個亂世,在這時終於逐漸迎來統一,但是北方南陽以及江夏北部依然在曹魏的掌控中。
那麼接下來我們就來談談一些關於荊州的話題,這些話題算是大家最為關注的了。
荊州的歷來接手
一、「劉備借荊州——有借無還」這句歇後語成立嗎?
首先,可以看到這個歇後語是發生在吳蜀第一次荊州分割時的。說的是劉備借了荊州從未還過,也用來比喻現代的一些有借無還的事情。那這句歇後語是否成立呢?在三國演義中,我個人認為這一段有一些迷惑,周瑜在打敗曹仁後,原本屬於東吳的南郡被諸葛亮用計襲取,之後這件事也就不了了之了,而在後來魯肅派人來討還荊州,當時我就疑惑,這東吳也太不要臉了,荊州既不是你自古以來就有的,也不是你奪取的,你怎麼能說荊州是自己的呢?
但是後面諸葛亮和劉備的說辭更讓我震驚,他們說劉琦是荊州的主人,在劉琦死後就歸還荊州。不是,這荊州啥時候是東吳的了?你不應該狠狠地斥責他們東吳無恥嗎?這是什麼操作?
之後逐漸明白歷史後,才知道這段歷史的真相竟是如此的曲折,從劉備親自到達東吳請求借南郡,中間的劇情涉及了當時的兩大戰略決策(隆中對與榻上策),和天下腹地荊州的歸屬,孫權和劉備兩大集團的統治者,他們的心性也在這件事中被提現的淋漓盡致。
孫權有爭霸天下之心,但是心有餘而力不足,他畢竟不是孫策,周瑜死後,東吳基本失去了統一天下的希望,只靠著孫權魯肅心中的一些執念,而孫權晚年的昏庸,也和身邊的眾人一個一個全部死光後,變得及其孤獨有很大的關係。
孫權劇照
劉備要南郡幹嘛,大家都心知肚明,可是因為東吳要緩解曹魏帶來的的壓力,因此劉備就找到這麼一個機會,成功借到了南郡,實現了隆中對的第一部:得到荊州,而第二部奪取益州,也已經擁有了前往西川的大門:南郡(江陵)。這裡體現了劉備對於隆中對的重視,但是這個重視也在後來給了他一個措不及防的一擊。
二、孫權偷襲荊州,得利的是哪一方?失利的是哪一方?
得利最大的還是曹魏,從根本上瓦解了吳蜀聯盟,在之後得到了孫權的稱臣,魏吳聯盟成立,最重要的還是削弱了蜀國的實力,也使漢中之戰後,劉備集團的攻勢得到停緩。失去了荊州,劉備的隆中對戰略也就在剛得到實施時被迫停止了。
而第二得利的也就是東吳,有人說東吳這一舉措不是斷了自己統一天下的道路嗎?其實在合肥一直久攻不下,北線遲遲得不到發展的情況下,東吳已經失去了進取中原的時機了,就像之前說的,荊州對東吳太重要了,所以孫權必須要拿下荊州,不然江東面對士氣正勝的劉備大軍,就是待宰的羔羊。
再來看一下孫權在拿下荊州後,他得到了哪些利益呢?首先在最大的收益自然就是荊州,得到了荊州後,東吳擁有了整個長江天險,領土和人口都得到了進一步的增長,而且還獲得了從江陵北上的北伐路線,不至於像以前那樣一直困在合肥。
這次的第一個受害者肯定是吳蜀聯盟了,聯盟土崩瓦解,直接變成了不死不休的局面,以至於讓北方的曹魏撿了空,與吳國成立了魏吳聯盟,這種關係,一直到夷陵之戰後,第二次吳蜀聯盟的時候才逐漸轉仇恨為友好,共拒曹魏。
當然,最大的受害者自然還是蜀漢,且不說損失的荊州,這一次可是直接損失了很多戰將,尤其是關羽,他對蜀國的北伐之路可是舉足輕重啊。更重要的是,荊州的失去和關羽的死亡太不是時候了,劉備失去了荊州和關羽必然要報仇,但是當時蜀國還在剛打完漢中之戰的休整階段,蜀漢現在不允許一場大敗了,已經無力承擔下一次的敗北了。也不知道是對於關羽之死的恨,還是對於荊州失去的恨,才導致劉備在取回荊州後,便急著去打東吳,致使了夷陵之戰的悲劇,也是所有季漢粉一生的痛。
劉備劇照
從劉表提領荊州,到吳蜀兩次分割荊州,最後三家歸晉,荊州在亂世中的曲折就像是三國之間魏蜀吳三國一路的發展和走向。荊州是中國的中心,它同時也映照著魏蜀吳三國。可以說,三家在荊州的分割就如同三家在中國的分割一樣。曹操一直佔據著荊州最大的南陽,劉備一開始是居無定所,終於在得到南方四郡後,有了穩固的腳跟,之後收荊州、益州、漢中後,勢力達到了巔峰,但是在孫權偷襲荊州後,一切都化為虛影,孫權在劉備退出荊州後,佔據了荊州的大部,與曹魏相互對峙。
三國的歷史是我國古代史中一大傳奇的篇章,出現了無數英雄人物,荊州是四戰之地,連接中國四方,我們了解三國歷史,必須要從荊州開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