礄口區三大產業(礄口區迸發綠色新生)
2023-07-08 05:26:58 1
【生態數讀】
2016-2020年空氣品質優良率由64.6%提升至84.8%,PM10由93微克/立方米下降至63微克/立方米,PM2.5由52微克/立方米下降至37微克/立方米,SO2由10微克/立方米下降至7微克/立方米,NO2由46微克/立方米下降至33微克/立方米。
漢江斷面穩定達標 張畢湖、竹葉海水質為Ⅳ類。
宗關飲用水水源地水質達標率100%。
礄口區清水綠岸,藍橋臥碧波。曹小麓 攝
傍晚的漢江灣體育公園,舞蹈隊、輪滑隊、太極隊都在此排練。附近設施齊全的足球場、籃球場裡,都是球迷們奔跑、跳躍的身影。不少市民在綠道間沿著漢江漫步,與遠處藍色古田橋在晚霞中交相輝映。
如今,經過大力整治的漢江灣,已成為礄口人樂享生活的第一選擇,每天約10萬人前來運動、散步、休閒。
千裡漢江婉蜒曲折,融匯礄口,勾畫出一道美麗的弧線,形成了得天獨厚的「漢江灣」。誰也不會想到,由於歷史原因,這片濱水之地曾是為武漢經濟發展作出卓越貢獻的古田老工業區,飽受安全、生態、發展之困。
古田1135片是礄口化工企業的集聚地,作為百年老工業基地,曾產出過武漢市第一塊肥皂、第一桶油漆,製藥、重化工、建材、製造、冶金等產業聚集,最多時曾有300多家工業企業。
2008年,歷時8年,礄口區實現99家化工企業全部關停搬遷,古田躋身全國新一輪老工業基地調整改造示範區,從根本上減少主要汙染物排放量,改善了礄口區的空氣品質、居住環境和經濟發展環境,推動古田地區徹底告別化工時代,為全區的綠色發展和長江大保護下好了先手棋。
作為全市化工企業搬遷的主戰場和啟動點,古田片區承載著區域產業結構調整的引領示範作用,以綠色發展為理念,統籌產業轉型和生態建設兩大課題,大力推動化工企業搬遷、城中村改造、漢江江灘綜合整治,將這片老工業基地升華為生態宜居之城、商貿服務之城、產業集聚之城。
綠色,是礄口全面復興最鮮亮的底色。如今,礄口區形成了「兩帶三園」生態大格局;加大湖泊水生態修復與保護力度,加強水源地保護;放眼江邊,10多公裡蔥鬱森林取代了沿江而立的煙囪。
同時,礄口區加速培育現代商貿業、工業服務業、健康服務業「三大主導產業」,加快推進新舊動能轉換;圍繞樂商、樂道、樂活、樂創等主題,打造武漢都市旅遊品牌。並按照整體框架有序導入漢正街·武漢中央服務區、漢水畔·企業總部聚集區、漢江灣·生態活力新城三大功能區塊,自成一體,礄口迸發新生。
生態環境的修復,引來了「金鳳凰」的紛紛棲息。江灘畔集聚起大型商業集群、電子商務產業、養老、教育、衛生公共服務機構。 紅星美凱龍世博家居廣場、宜家家居、宜家薈聚3家商業巨頭紛紛匯集礄口區西部,57萬平方米商業建築面積共同擎起漢江灣商圈的大旗,昔日的城市「死角」煥發勃勃生機。
張畢湖見證礄口湖泊保護歷史
今年國慶假期,礄口區張畢湖公園成為市民休閒打卡熱門地,家住附近的秦芳芳帶著老公孩子也來到公園遊玩,走近湖邊他們不禁感嘆:「沒想到以前無人問津的張畢湖,現在清澈見底,環境大變樣。」
張畢湖位於礄口區西部的易家街額頭灣,東臨三環線,西北至張公堤,南至解放大道,在《武漢市湖泊保護條例》目錄中心城區重點保護的40個湖泊之列。
本世紀之前,張畢湖、竹葉海是互相聯通的,湖水一眼看不到邊。然而,因數十年養殖,大片的湖泊被任意分割、任意放水,兩個湖泊猶如一大片農田,被田埂分割成碎塊,有的養魚,有的種藕。塘裡滿是殘荷,塘水呈深綠色,水上飄浮一層油脂和綠藻,幾乎看不出湖泊形態,湖泊功能也基本喪失。
「2019年7月,礄口區啟動張畢湖水環境治理工程,通過岸線護坡改造、湖盆物理形態改造、底質改善、高等水生植被構建、生態系統優化及生活汙水處理系統等工程措施,調整和優化張畢湖生態系統結構。」武漢市生態環境局礄口區分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工程還結合城市景觀湖泊的生態功能,實施生態系統修復與水質改善工程,改善湖泊水質,實現張畢湖各子湖「草型清水態」生態系統,水質達湖泊功能區劃需求的Ⅳ類。
2020年,為貫徹落實國家、省、市關於打好碧水保衛戰的決策部署,礄口區分局還對張畢湖疑似排汙口開展了現場溯源工作。根據《武漢市湖泊排口排查工作方案》,礄口區以保護水資源、改善水環境、修復水生態為目標,堅持「問題導向、一湖一檔、屬地負責、多方聯動」基本原則,全面客觀、實事求是地完成了張畢湖、竹葉海的排口排查工作。
結合排查成果,礄口區秉持「屬地管理、源頭管控、統籌推進、排口清零」的原則,對張畢湖六個疑似排汙口開展了現場汙染源核查和分析,精心研判排口汙染類型、汙染程度及汙水來源,並對汙水排口進行永久封堵,圓滿完成礄口區湖泊排口排查溯源整治工作。
近年來,礄口區分局著力鞏固宗關水廠飲用水水源地躉船整治成效,落實漢江流域排口排查溯源整治工作,持續加大水源地保護區巡查管控力度,深入開展「十年禁捕」專項行動,全面建成15公裡漢江礄口江灘,宗關飲用水水源地環境安全全面提升。
加快水環境基礎設施建設,完成小區雨汙分流改造項目,建設雨水汙水管道54.1公裡;完成豐茂路、古樂路雨汙分流項目,推進長雲路、長風路和古田三路雨汙分流項目建設,共計4.29公裡。
全面完成張畢湖水環境綜合治理等重點工作,轄區水環境質量持續向好。1月-8月,漢江宗關斷面、龍王廟斷面水質為Ⅱ類,宗關水廠水源地水質為Ⅱ類、達標率100%,竹葉海、張畢湖水質為Ⅳ類,全區水環境質量在全市保持領先。
打好翻身仗 工業老區轉型生態先鋒
漢江灣體育公園。記者陳卓 攝
十年來,礄口區靶向發力、久久為功,實現全區生態環境質量持續向好,轄區群眾環境幸福指數穩步提升,並在武漢市生態環境局和礄口區委、區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加快推進超大城市核心區治理現代化,建設現代科創智城、美麗生態礄口。
打造城市「綠肺」樣板
礄口區北臨張公堤,南擁漢江,轄區內漢江岸線佔主城漢口地區內總長的94%。
生態興則文明興。新的趕考之路上,生態文明建設成為一道必答題。近年來,礄口拆除漢江沿線佔灘企業及砂石碼頭80家,清理躉船及水上人家169艘,騰退灘地120萬平方米,推進漢江江灘(礄口段)建成面積70餘萬平方米,綠化面積36萬平方米,親水步道、綠道長度近35公裡,形成了風景秀麗、環境優美,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綠色生態長廊。漢江灣體育公園,變成濱水特色的江灘群眾體育活動中心。美麗漢江灣,成為武漢市城市「綠肺」的樣板。
這條14.5公裡的「翡翠項鍊」,與10公裡的張公堤城市森林帶、132萬平方米的園博園、106萬平方米的張畢湖公園、79萬平方米的竹葉海溼地公園,形成「兩帶三園」的生態大格局。礄口區公共綠地面積從200萬平方米增加到700萬平方米,躍居中心城區前列。漢江灣徹底告別化工時代,成為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的典範,2015年、2016年連續入選聯合國城市氣候領袖群C40典型案例。
在大的生態格局內,礄口區見縫插針規劃、建設街頭遊園,建成了警察公園、小黃鶴樓遊園等36個口袋公園,讓城市邊邊角角成為養眼潤眼綠洲,讓居民「開門見綠,出門見園」。
截至目前,礄口區綠地率約29.68%,人均公園綠地面積約7.3平方米,林蔭路推廣率約91%。
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背負著中國工業發展百年烙印的礄口地區,如今已實現從「化工時代」進入「宜居時代」的轉變,發展底色也由灰變綠。
多措並舉改善空氣品質
「十三五」期間,礄口區空氣品質優良率由64.6%提升至84.8%,PM10、PM2.5、二氧化氮平均濃度分別下降32.2%、28.8%和30%,中度及以上汙染天氣由2016年的16天下降到2020年的4天,轄區空氣品質大幅改善。
礄口區分局相關負責人表示,空氣品質一直是市民關心的事。礄口區在全市率先建立「1 10」智慧環保平臺的基礎上,對11個街道小型空氣品質監測站進行了點位優化及參數升級,構建了市區街三級自動監控體系,每天24小時實時監測,有專人專班隨時通過監測數據,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著力提升精準化治理能力。
積極推進工業企業揮發性有機物治理,對天利包裝、新華印務、東運製版等重點企業,落實了專人幫扶措施,編制了「一企一策」汙染防治方案,督促企業對標落實源頭減排、過程管控、末端治理工作。
結合省級環保督察「回頭看」整改,限期完成了3處整改,堅持常態化推進建築施工揚塵汙染治理等重點工作,為持續改善空氣品質奠定了基礎。
第一時間解決群眾投訴,還「靜」於民
園博園。記者周超 攝
「原來夜晚躺在床上睡覺,腦袋裡都是空調外機的嗡嗡聲,改造後的確好多了。」家住湖北電信通信樞紐機樓附近的方先生再次回憶起4年前的情景時表示,現在幾乎聽不見外機噪音了。
位於礄口區的信息港電信大樓系湖北電信營房二樞紐通信大樓,是華中地區最大的網際網路應用和交換中心之一。2018年11月中央環保督察「回頭看」期間,督察組收到王家墩社區居民投訴:「信息港電信大樓外面密密麻麻全是空調外機,噪音太大了,影響居民休息。」
原來,為保障通信設備正常運行,當年該樓外立面有多臺空調室外機,必須24小時工作以維持機房溫溼度恆定。然而,高樓離居民樓最近距離只有50米,空調產生的噪音對附近社區居民造成影響。
收到投訴後,礄口區分局第一時間認領、第一時間核實、第一時間整改。「為了緩解噪聲問題,我們對該公司進行指導協調,最終決定採用水冷改造方案,解決噪音問題。武漢市生態環境局礄口區分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公司投入約800萬元費用,規模化建設了7臺閉式冷卻塔等設施,對靠近居民樓一面的128颱風冷空調外機進行了殼管換熱器的改造,由風冷散熱改造為水冷散熱。「工程已於2020年底全面完工,同時,因為水冷散熱提高製冷效率,空調系統年平均節能率為16%,初步預計年節約電費156萬元。」
據相關數據顯示,外機改造後,正常情況下優先水冷散熱,室外機風扇停機。經過第三方專業機構的評測,白天該大樓的噪音降至60分貝以下,夜晚噪音也降至50分貝以下。方先生說,現在湖北電信通信樞紐機樓噪音問題得到了解決,居民生活環境得到了明顯改善,小區居民紛紛點讚。
策劃:武漢市生態環境局礄口區分局 長江日報生態傳播中心
撰文:聞超 餘露 楊絲涵
【編輯:汪宇瑾】
更多精彩內容,請在各大應用市場下載「大武漢」客戶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