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花板結構的製作方法
2023-07-07 11:51:51 1

本實用新型是關於一種天花板結構;具體而言,本實用新型是關於具吸音設計的天花板結構。
背景技術:
隨著人們對噪音影響的重視,如何減少噪音的影響成為提高生活品質的重要課題。改善噪音的方式主要是減低外部噪音源的大小。當外部噪音源是來自另一個室內空間時,可透過像是天花板結構等室內建材來改善室內的聲音傳導。
天花板施工是室內裝修的常見項目之一。除了美觀考量之外,如前所述,天花板結構亦與建築安全以及環境品質密切相關。常見技術有提出天花板面板上布設穿孔以改善室內噪音的方式。然而,常見技術所採用的天花板結構於穿孔與穿孔間的間距過小,無法直接以固定物(如螺絲)固定天花板面板,而須在骨架上採特殊設計或是增添其他元件來加以固定,如此將增加整體施工成本。另一解決方式是增加天花板面板四周邊緣,然後在邊緣處放置固定物,然而,四周空出來的邊緣面積將會增加聲音反射量,影響降噪品質。由此可知,常見的天花板結構仍有待改進。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一目的的提供一種天花板結構,其吸音板具有多個穿孔,可提高減噪效果。
於一實施例,天花板結構包含吸音板、礦物纖維層以及固定孔。吸音板具有外表面及背對外表面的內表面。吸音板具有多個第一穿孔分布於吸音板上。礦物纖維層設置於內表面。固定孔供鎖附件穿設以固定吸音板。固定孔形成於兩相鄰的第一穿孔之間。其中緊鄰於吸音板四周側邊的第一穿孔與吸音板側邊之間的距離不大於相鄰的兩個第一穿孔之間的間距,且間距不小於10mm。
於一實施例中,該些第一穿孔沿平行該吸音板的一第一側邊分布,且該些第一穿孔的面積總和與該吸音板總面積具有一衝孔率,該衝孔率範圍為14%至16%。
於一實施例中,每一第一穿孔的孔徑小於相鄰的兩個第一穿孔之間的間距。
於一實施例中,每一第一穿孔的孔徑與相鄰的兩個第一穿孔之間的間距的比值範圍為0.70至0.85。
於一實施例中,當該間距為10mm,該吸音板於每平方公尺內的該些第一穿孔數量不大於3500個。
於一實施例中,該固定孔位於該些第一穿孔所圍成的範圍內。
於一實施例中,天花板結構包含二吸音板沿一連接邊並列設置,其中橫跨該連接邊至位於該連接邊兩側的該些第一穿孔的寬度不大於同一吸音板上相鄰的兩個第一穿孔之間的間距。
於一實施例中,該吸音板更包含多個第二穿孔,第二穿孔與第一穿孔具有不同的孔徑大小,且該些第一穿孔與該些第二穿孔沿平行該吸音板的一第一側邊分布。
於一實施例中,該些第一穿孔及該些第二穿孔的面積總和與該吸音板總面積具有一衝孔率,該衝孔率範圍為14%至16%。
於一實施例中,第二穿孔的孔徑大於第一穿孔的孔徑,每一第二穿孔的孔徑與相鄰的兩個第二穿孔之間的間距的比值範圍為0.70至0.85。
於一實施例中,該吸音板具有一中央區及一周邊區,該些第一穿孔位於中央區,該些第二穿孔位於周邊區。
於一實施例中,該些第一穿孔的面積總和與中央區面積具有一中心衝孔率,該些第二穿孔的面積總和與周邊區面積具有一周邊衝孔率。
於一實施例中,第二穿孔的孔徑大於第一穿孔的孔徑,該些第二穿孔沿該吸音板四周的側邊形成且圍繞該第一穿孔。
於一實施例中,緊鄰於吸音板四周側邊的該些第二穿孔與吸音板側邊之間的距離不大於相鄰的兩個第二穿孔之間的間距。
於一實施例中,該吸音板具有一中央區及一周邊區,該周邊區包含多個角隅區,該些第一穿孔的一部分位於中央區且另一部分位於周邊區,該些第二穿孔形成於至少一角隅區。
於一實施例中,第二穿孔的孔徑大於第一穿孔的孔徑,且該些第一穿孔與該吸音板的側邊之間不具有其他穿孔。
於一實施例中,該吸音板包含多個區塊,每一區塊包含該些第一穿孔與該些第二穿孔,該些第一穿孔位於每一區塊的中央區,該些第二穿孔位於每一區塊的周邊區。
於一實施例中,天花板結構包含二吸音板沿一連接邊並列設置,第二穿孔的孔徑大於第一穿孔的孔徑,且相鄰第二穿孔的間距大於相鄰第一穿孔的間距,其中橫跨該連接邊至位於該連接邊兩側的該些第一穿孔或第二穿孔的寬度不大於相鄰第一穿孔之間的間距。
於一實施例中,該吸音板為矽酸鈣板、石膏板或金屬板。
於一實施例中,該礦物纖維層為巖棉、爐渣棉、玻璃棉或陶瓷纖維。
於一實施例中,該固定孔與最接近的第一穿孔的距離小於兩相鄰的第一穿孔之間的距離。
關於本實用新型的優點與精神可以通過以下的實施方式及所附附圖得到進一步的了解。
附圖說明
圖1為天花板結構的一實施例剖面圖;
圖2A為吸音板的一實施例平面圖;
圖2B為圖2A的吸音板的局部放大圖;
圖3為吸音板的另一實施例平面圖;
圖4為固定孔形成於吸音板不同位置的示意圖;
圖5A及圖5B為天花板結構設置兩個吸音板的示意圖;
圖6為本實用新型天花板結構吸音測試曲線圖;
圖7為吸音板具有不同穿孔的一實施例平面圖;
圖8、圖9、圖10為吸音板具有不同穿孔的其它實施例平面圖;
圖11A及圖11B為天花板結構設置兩個具有不同穿孔的吸音板的示意圖。
主要元件符號說明:
10 天花板結構
110,110A,110B 吸音板
110-1,110A-1,110B-1 第一側邊
110-2,110A-2,110B-2 第二側邊
110-3,110A-3,110B-3 第三側邊
110-4,110A-4,110B-4 第四側邊
112 外表面
114 內表面
116,116a,116b,116c,116d,116e,116f,116g,116h,116i 第一穿孔
118,118a,118b 第二穿孔
119 連接邊
120 中央區
120z (區塊的)中央區
122 周邊區
122z (區塊的)周邊區
124-1,124-2,124-3,124-4 角隅區
130 礦物纖維層
140,140a,140b,140c,140d 固定孔
150 骨架
d1 (第一穿孔的)間距
d2 (第二穿孔的)間距
e1,e2 距離
M (橫跨連接邊的)寬度
s1,s2,s3 距離
w (固定孔的)寬度
Z1,Z2 區塊
具體實施方式
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天花板結構,其吸音板表面具有多個穿孔設計,以提高減噪效果。圖1為天花板結構10的一實施例剖面圖。如圖1所示,天花板結構10包含吸音板110及礦物纖維層130。吸音板110具有外表面112及背對外表面112的內表面114。礦物纖維層130是設置於內表面114。於一實施例,吸音板採用矽酸鈣板。在其他實施例中,吸音板可為石膏板或金屬板。礦物纖維層例如可為巖棉、爐渣棉、玻璃棉或陶瓷纖維,或是採用其他有機纖維或無機纖維的材質。另外,天花板結構10具有骨架150以承載礦物纖維層130並提供吸音板110固定。請參考圖2A的吸音板110平面圖。吸音板110上具有固定孔140,固定孔140供鎖附件穿設以固定吸音板110。舉例而言,透過固定孔140將吸音板110固定於圖1中對應骨架150的位置。
如圖2A所示,吸音板110上形成有多個第一穿孔116及多個固定孔140。第一穿孔116間隔分布於吸音板110上,而固定孔140位於第一穿孔116之間。具體而言,吸音板110具有第一側邊110-1、第二側邊110-2、平行第一側邊110-1的第三側邊110-3、以及平行第二側邊110-2的第四側邊110-4。第一穿孔116沿平行吸音板110的第一側邊110-1分布。固定孔140形成於兩相鄰的第一穿孔116之間。應理解,固定孔的數量可隨吸音板的尺寸大小調整。舉例而言,採用小尺寸的吸音板時,可減少固定孔的數目,例如設置一個固定孔即可。
第一穿孔之間具有一定間距,以容納固定孔。請參考圖2B。圖2B為圖2A的吸音板110的局部放大圖。如圖2B所示,固定孔140形成於第一穿孔(116a、116b、116c、116d)之間。於一實施例,相鄰第一穿孔之間的間距d1大於固定孔的寬度w。此處間距是指相鄰第一穿孔的孔距減去兩第一穿孔的半徑,亦即兩第一穿孔中心連線上邊緣到邊緣的距離。由此,外部聲波經由吸音板上的第一穿孔抵達礦物纖維層,外部聲波經第一穿孔時產生摩擦而被削減振幅,使音量降低而達到減噪效果。
於另一實施例,相鄰第一穿孔之間的間距d1略小於固定孔140的寬度w,但位於斜向位置的第一穿孔(即位於不同行/列,例如對角線上的兩個第一穿孔)之間的間距大於固定孔140的寬度w。由此可如圖2B所示般,第一穿孔116a與第一穿孔116d之間(或116b與116c之間)具有足夠空間供設置固定孔140。舉例而言,相鄰第一穿孔之間的間距較佳不小於10mm。由此設計,可直接以鎖附件穿設並固定吸音板,可簡化吸音板的固定方式。
整體而言,緊鄰於吸音板四周側邊的第一穿孔與吸音板側邊之間的距離不大於相鄰的兩個第一穿孔之間的間距。上述側邊與緊鄰的第一穿孔的距離是指吸音板側邊到第一穿孔邊緣的距離。例如,從吸音板110第一側邊110-1到位於第1列(沿虛線L1位置)的第一穿孔邊緣的距離e1小於相鄰的兩個第一穿孔之間的間距d1。
換言之,由於相鄰第一穿孔之間的間距可容納固定孔,第一穿孔邊緣以外的部分不需要如常見的天花板結構在吸音板周邊增加供設置固定孔的邊緣,因此可使第一穿孔平均分布於吸音板上,且可縮減邊緣面積,改善降噪品質。
此外,吸音板較佳採衝孔率範圍為14%至16%。此處衝孔率是指第一穿孔的面積總和佔吸音板總面積的比率。依上述間距與衝孔率範圍,每一第一穿孔的孔徑較佳小於相鄰的兩個第一穿孔之間的間距d1。具體而言,每一第一穿孔的孔徑與相鄰的兩個第一穿孔之間的間距d1的比值範圍為0.70至0.85。舉例而言,依前述衝孔率範圍,可採用孔徑8mm,間距10mm的尺寸作為第一穿孔。須補充的是,此處及下文中所提到的穿孔「孔徑」是指穿孔的直徑,當穿孔為非圓孔的形式時,則是指平均徑向寬度。
圖3為吸音板110的另一實施例平面圖。與圖2A的實施例的差異在於,圖3中吸音板110採用孔徑較大的第一穿孔116,並且,第一穿孔116之間的間距亦增加。舉例而言,依前述衝孔率範圍,可採用孔徑10mm,間距12mm的尺寸作為第一穿孔。就穿孔數量而言,依前述衝孔率範圍,當間距為10mm,吸音板於每平方公尺內的第一穿孔數量不大於3500個。
如前述,固定孔形成於兩相鄰第一穿孔之間,除了圖2B所示的設置方式外,固定孔可形成於第一穿孔間的不同位置。圖4為固定孔形成於吸音板110不同位置的示意圖。如圖4所示,於一實施例,固定孔140a形成於第一穿孔116a與第一穿孔116b之間,且位於兩第一穿孔的連線位置上。
於另一實施例,固定孔140b形成於第一穿孔116b與第一穿孔116c之間(或可視為形成於第一穿孔116b、116c、116e、116f之間),且位於第一穿孔116c與對角線上第一穿孔116e的連線位置上。
於另一實施例,固定孔140c形成於第一穿孔116h與第一穿孔116i之間(或可視為形成於第一穿孔116e、116f、116h、116i之間),且位於周圍四個第一穿孔連線以外的位置。
如前所述,在一些實施例中,固定孔位於第一穿孔所圍成的範圍內。請參考圖2A或圖2B,多個第一穿孔116中位於最外層的第一穿孔(即接近吸音板四周側邊的第一穿孔)的邊緣共同圍成一個邊界範圍C,固定孔140位於邊界範圍C內。換言之,第一穿孔到側邊的距離(例如第一穿孔116b到第一側邊110-1)小於固定孔140到側邊的距離。舉例而言,採用尺寸較大的吸音板,將固定孔分布於吸音板的中央區並固定吸音板,可避免吸音板中央部分下沉變形。
須注意的是,固定孔的分布位置並不以前述方式為限。如圖4所示,於另一實施例,固定孔140d形成於第一穿孔116d與第一穿孔116g之間,且位於接近第二側邊110-2的位置。就固定孔140d而言,第一穿孔116d到第二側邊110-2的距離大於固定孔140d與第二側邊110-2的距離。由此可加強對側邊的固定效果。
綜上所述,固定孔與最接近的第一穿孔的距離小於兩相鄰的第一穿孔之間的距離。以固定孔140a為例,其位於第一穿孔116a與第一穿孔116b之間,且固定孔140a與第一穿孔116b的距離s3小於第一穿孔116a與第一穿孔116b之間的距離s1。
圖5A及圖5B為天花板結構設置兩個吸音板的示意圖。如圖5A所示,天花板結構包含二吸音板(110A,110B)沿連接邊119並列設置。例如,以吸音板110A的第四側邊110A-4及吸音板110B的第二側邊110B-2做為連接邊119。橫跨連接邊119至位於連接邊119兩側的第一穿孔的寬度較佳不大於同一吸音板上相鄰的兩個第一穿孔之間的間距。上述橫跨連接邊至連接邊兩側第一穿孔的寬度是指一吸音板上的第一穿孔邊緣到另一吸音板上的第一穿孔邊緣的距離。如圖5B所示,位於連接邊119兩側為吸音板110A第N行(沿虛線HA-N)的第一穿孔,以及吸音板110B第1行(沿虛線HB-1)的第一穿孔,其中第一穿孔116a邊緣到第一穿孔116b邊緣的距離具有寬度M。在此實施例,橫跨連接邊的寬度M小於第一穿孔的間距d1。換言之,在單一吸音板上,緊鄰於吸音板連接邊119的第一穿孔邊緣與連接邊之間的距離不大於相鄰第一穿孔的間距d1的一半。
在組合多個吸音板的情形,吸音板四周的邊緣面積可進一步調整。於一實施例,在連接邊的第一穿孔,可採用第一穿孔邊緣與連接邊之間的距離不大於相鄰第一穿孔的間距的一半;而鄰近其他側邊(非連接邊,如圖5A中的第一側邊110A-1)的第一穿孔可採用第一穿孔邊緣與吸音板側邊之間的距離不大於相鄰第一穿孔的間距。由此可縮減吸音板沿連接邊兩側的邊緣面積,以改善降噪品質。
於另一實施例,在連接邊的第一穿孔以及鄰近其他側邊(非連接邊)的第一穿孔,可採用小於或等於第一穿孔間距的一半作為其邊緣與鄰近側邊(或連接邊)的距離。亦即,第一穿孔分布更靠近吸音板的四周側邊。由此可進一步縮減吸音板四周的邊緣面積,並提高降噪效果。
圖6為本實用新型天花板結構吸音測試曲線圖。天花板結構採用矽酸鈣板作為吸音板,吸音板採用孔徑15mm,間距18mm的穿孔,在吸音板面積1220x 2440(mm2)內具有2592個孔。於測試溫度24.9、溼度70%,依據CNS9056吸音測定法的要求,在中頻至中高頻(約400Hz~1.6KHZ)範圍的各中心頻率,吸音率可達0.8以上。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在接近低頻處以及中高頻以上的頻段,亦可維持一定的吸音水準。換言之,本實用新型的天花板結構對於各頻段可提供穩定的吸音效果。
下表一為對應圖6所示曲線的測試數據,包含頻帶範圍125Hz至4KHz各中心頻率所測得的吸音率。依ASTM C423吸音評估法得到噪音衰減係數(Noise Reduction Coefficient,NRC)的平均值達0.80。
表一
由此可知本實用新型天花板結構可有效改善室內噪音,提升環境品質。此外,增加穿孔間的間距可容納固定孔的設置,可簡化固定方式;在穿孔的間距與孔徑增加時,整體孔數可減少,節省加工時間。
吸音板上可選擇分布不同孔徑的穿孔。圖7為吸音板110具有不同穿孔的一實施例平面圖。如圖7所示,吸音板110包含多個第一穿孔116與多個第二穿孔118。第二穿孔118與第一穿孔116具有不同的孔徑大小。在此實施例,第二穿孔118的孔徑大於第一穿孔116的孔徑。就穿孔分布而言,第一穿孔116與第二穿孔118沿平行吸音板110的第一側邊110-1分布。如圖7所示,吸音板110具有中央區120及周邊區122。第一穿孔116位於中央區120,而第二穿孔118位於周邊區122。第二穿孔118沿吸音板110四周的側邊形成且圍繞第一穿孔116。
固定孔140形成於兩相鄰的第二穿孔118之間,但不以此為限,固定孔140亦可選擇形成於兩相鄰的第一穿孔116之間。換言之,第一穿孔116(或第二穿孔118)之間具有一定間距,以容納固定孔140。於一實施例,相鄰第一穿孔1116間距d1大於固定孔140的寬度w,且相鄰第二穿孔118的間距d2大於固定孔140的寬度w,以容納固定孔140。
於另一實施例,第一穿孔116可採用:相鄰第一穿孔116之間的間距略小於固定孔140的寬度w,但位於斜向位置的第一穿孔116(即位於不同行/列,例如對角線上的兩個第一穿孔)之間的間距大於固定孔140的寬度w;而第二穿孔118可採用:相鄰第二穿孔118的間距大於固定孔140的寬度w。由此,在第二穿孔之間,無論是水平、垂直、斜向方向上可提供足夠空間供設置固定孔,可方便固定孔選擇形成於第二穿孔之間的不同位置(可參考圖4),施工上較具彈性。舉例而言,相鄰第二穿孔之間的間距較佳不小於10mm。由此設計,可直接以鎖附件穿設並固定吸音板,可簡化吸音板的固定方式。
綜上所述,固定孔依其設置位置與最接近的穿孔的距離小於兩相鄰的穿孔之間的距離。例如,當固定孔140設置於第一穿孔116之間,固定孔140與最接近的第一穿孔的距離小於兩相鄰的第一穿孔之間的距離(參考圖4)。同樣地,當固定孔140設置於第二穿孔118之間,固定孔140與最接近的第二穿孔的距離小於兩相鄰的第二穿孔之間的距離。
在此實施例,緊鄰於吸音板四周側邊的第二穿孔與吸音板側邊之間的距離不大於相鄰的兩個第二穿孔之間的間距。上述側邊與緊鄰的第二穿孔的距離是指吸音板側邊到第二穿孔邊緣的距離。例如,從吸音板110第三側邊110-3到位於最接近第三側邊110-3的一列(沿虛線L24位置)的第二穿孔邊緣的距離e2小於相鄰的兩個第二穿孔之間的間距d2。換言之,由於相鄰第二穿孔之間的間距可容納固定孔,第二穿孔邊緣以外的部分不需要如常見的天花板結構在吸音板周邊增加供設置固定孔的邊緣,因此可使第二穿孔平均分布於吸音板的周邊區,且可縮減邊緣面積,改善降噪品質。
此外,對於具有不同穿孔尺寸的吸音板,第一穿孔與第二穿孔的面積總和佔吸音板總面積的衝孔率範圍為14%至16%。具體而言,第一穿孔的面積總和與中央區面積具有一中心衝孔率,第二穿孔的面積總和與周邊區面積具有一周邊衝孔率。於一實施例,中心衝孔率與周邊衝孔率皆落在上述衝孔率範圍內,中心衝孔率與周邊衝孔率可相等或不相等。
依上述間距與衝孔率範圍,每一第一穿孔的孔徑較佳小於相鄰的兩個第一穿孔之間的間距d1,且每一第二穿孔的孔徑較佳小於相鄰的兩個第二穿孔之間的間距d2。具體而言,每一第一穿孔的孔徑與相鄰的兩個第一穿孔之間的間距d1的比值範圍為0.70至0.85,且每一第二穿孔的孔徑與相鄰的兩個第二穿孔之間的間距d2的比值範圍為0.70至0.85。由於第二穿孔的孔徑大於第一穿孔的孔徑,相鄰第二穿孔的間距大於相鄰第一穿孔的間距。換言之,隨孔徑增加而增加相鄰穿孔之間的間距。例如,可採用孔徑10mm,間距12mm的尺寸作為第一穿孔,採用孔徑15mm,間距18mm的尺寸作為第二穿孔。
另外,就不同尺寸穿孔的交界,其交界寬度較佳是不大於孔徑較大者的穿孔間的間距。例如,位於周邊區最內層的第二穿孔與位於中央區最外層的第一穿孔之間具有交界(圖7中沿虛線B兩側帶狀區),橫跨交界至兩側鄰近的第一穿孔邊緣與第二穿孔邊緣具有交界寬度小於第二穿孔之間的間距d2。由此吸音板上不同尺寸穿孔的交界位置分布平均,以維持吸音效果。
於另一實施例,可視需求調整為:整體衝孔率落在上述衝孔率範圍內,但中心衝孔率與周邊衝孔率落在上述衝孔率範圍以外。例如,中心衝孔率小於14%,周邊衝孔率大於16%。換言之,局部的衝孔率可調整為與整體衝孔率範圍不同的比率。應理解,第二穿孔並不以封閉圍繞第一穿孔的方式為限,亦可以將第二穿孔設置在部分周邊區,像是沿圖7中第一側邊110-1、第二側邊110-2以及沿第四側邊110-4之處。在其他實施例,吸音板亦可採用第二穿孔位於中央區,而第一穿孔位於周邊區。以第一穿孔沿吸音板四周的側邊形成且圍繞第二穿孔的方式布設第一穿孔與第二穿孔。
圖8、圖9、圖10為吸音板具有不同穿孔的其它實施例平面圖。如圖8所示,吸音板110具有中央區120及周邊區122,且周邊區122包含多個角隅區(124-1~124-4)。第一穿孔116的一部分位於中央區120且另一部分位於周邊區122,第二穿孔118形成於部份角隅區。例如,第二穿孔118形成於角隅區124-1與角隅區124-3。固定孔140形成於角隅區(124-1,124-3)相鄰第二穿孔118之間,但不以此為限,固定孔140亦可選擇形成於兩相鄰的第一穿孔116之間。
此外,如圖8所示,第二穿孔118與第一穿孔116具有不同的孔徑大小。在此實施例,第二穿孔118的孔徑大於第一穿孔116的孔徑,且第一穿孔116與吸音板110的側邊之間不具有其他穿孔。例如,位於第8列(沿虛線L8)的第一穿孔與吸音板110第一側邊110-1之間,除了角隅區124-1與角隅區124-3的第二穿孔118外,皆為第一穿孔,而不具有其他穿孔。由此吸音板110整體可採圖2A所示的方式進行第一穿孔加工,於角隅區124-1與角隅區124-3形成不同尺寸的第二穿孔,以簡化穿孔加工方式。
在不同實施例中,如圖9所示,第二穿孔118形成於四個角隅區(即124-1,124-2,124-3,124-4)。固定孔140形成於四個角隅區中相鄰第二穿孔118之間。由此加強對吸音板各角落的固定效果。類似地,在此實施例,第二穿孔118的孔徑大於第一穿孔116的孔徑,且第一穿孔116與吸音板110的側邊之間不具有其他穿孔。由此可簡化穿孔加工方式。就圖8或圖9的實施例而言,整體衝孔率範圍為14%至16%。如前所述,吸音板衝孔率可採用中心衝孔率與周邊衝孔率皆落在上述衝孔率範圍內,或是採整體衝孔率落在上述衝孔率範圍內,但局部的衝孔率調整為與整體衝孔率範圍不同的比率(例如落在整體衝孔率範圍外),在此不另贅述。
如圖10所示,其中吸音板110包含多個區塊(如Z1,Z2),每一區塊包含多個第一穿孔116與多個第二穿孔118。第一穿孔116位於每一區塊的中央區,第二穿孔118位於每一區塊的周邊區。例如,區塊Z2中,第一穿孔116位於區塊Z2內部(區塊的中央區120z),且遠離區塊Z2四周的位置。第二穿孔118沿第一側邊110-1分布接近區塊Z2周邊(區塊的周邊區122z)。此外,如圖10所示,第二穿孔118與第一穿孔116具有不同的孔徑大小。在此實施例,第二穿孔118的孔徑大於第一穿孔116的孔徑。
就衝孔率而言,整體衝孔率範圍為14%至16%。每一區塊的衝孔率範圍較佳與整體衝孔率範圍一致,但不以此為限。換言之,每一區塊可布設不同尺寸的穿孔,將不同尺寸的穿孔平均分配於吸音板上的不同位置。例如不同尺寸穿孔對於不同頻段各具有較佳吸音效果,採用不同尺寸穿孔分配於各區塊中,可進一步使吸音板各位置對不同頻段聲音的吸收效果較平均。應理解,在其他實施例,吸音板亦可採用第二穿孔位於每一區塊的中央區,而第一穿孔位於每一區塊的周邊區。以第一穿孔沿每一區塊的周邊形成且圍繞第二穿孔的方式布設第一穿孔與第二穿孔。
圖11A及圖11B為天花板結構設置兩個具有不同穿孔的吸音板的示意圖。如圖11A所示,天花板結構包含二吸音板(110A,110B)沿連接邊119並列設置。例如,以吸音板110A的第四側邊110A-4及吸音板110B的第二側邊110B-2做為連接邊119。吸音板110A上具有不同尺寸的第一穿孔116及第二穿孔118,且吸音板110B上亦具有不同尺寸的第一穿孔116及第二穿孔118。第二穿孔118的孔徑大於第一穿孔116的孔徑,且相鄰第二穿孔118的間距大於相鄰第一穿孔116的間距。在此實施例,採用如圖7的吸音板,但不以此為限,亦可採用如圖8至10所示的吸音板。
於一實施例,橫跨該連接邊119至位於連接邊119兩側的第二穿孔的寬度不大於同一吸音板上相鄰的兩個第二穿孔之間的間距。上述橫跨連接邊至連接邊兩側第二穿孔的寬度是指一吸音板上的第二穿孔邊緣到另一吸音板上的第二穿孔邊緣的距離。如圖11B所示,位於連接邊119兩側為吸音板110A第N行(沿虛線HA-N)的第二穿孔,以及吸音板110B第1行(沿虛線HB-1)的第二穿孔,其中第二穿孔118a邊緣到第二穿孔118b邊緣的距離具有寬度M。換言之,在單一吸音板上,緊鄰於吸音板連接邊119的第二穿孔邊緣與連接邊之間的距離不大於相鄰第二穿孔的間距d2的一半。
於另一實施例,橫跨連接邊119至位於連接邊119兩側的第二穿孔118的寬度M不大於同一吸音板上相鄰的兩個第一穿孔116之間的間距d1。亦即,第二穿孔118a邊緣到第二穿孔118b邊緣的寬度M小於相鄰第一穿孔的間距d1。換言之,在單一吸音板上,緊鄰於吸音板連接邊119的第二穿孔邊緣與連接邊之間的距離不大於相鄰第一穿孔的間距d1的一半。由此可進一步縮減吸音板沿連接邊兩側的邊緣面積,以改善降噪品質。另外,在組合多個吸音板的情形,吸音板各側邊的邊緣面積可調整為相同方式,其調整方式及變化已如前述說明,在此不另贅述。
綜上所述,本實用新型的天花板結構利用多個穿孔設計,穿孔的孔徑及間距可調整以容納固定孔,並且可提供減噪效果。吸音板配合特定衝孔率可進一步改善減噪效果。此外,穿孔可平均分布於吸音板上,使穿孔與吸音板四周側邊的邊緣面積縮小,改善降噪品質。
通過以上較佳具體實施例的詳述,是希望能更加清楚描述本實用新型的特徵與精神,而並非以上述所揭露的較佳具體實施例來對本實用新型的範疇加以限制。相反地,其目的是希望能涵蓋各種改變及具相等性的安排於本實用新型所欲申請的專利範圍的範疇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