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命年去轉岡仁波齊可以嗎(岡仁波齊本命年是什麼時候)
2023-07-24 07:06:12 2
為什麼說馬年轉山最好
一般說馬年轉山是指西藏阿里地區的岡仁波齊,藏傳佛教裡面有很多的神山聖湖,神山聖湖都有自己的屬性的,岡仁波齊就是屬馬的,轉山是祈福尋求平安消除罪孽的一種宗教活動,據說朝聖者轉山一圈,可洗盡一生罪孽,而神山的本命年去轉山的話傳說轉一圈相當於平時轉山的十三圈,所以馬年很多人去岡仁波齊轉山。
誰看過《岡仁波齊》好看嗎?
《岡仁波齊》很好看,在好萊塢席捲中國院線的背景下,這部片子很給中國導演長臉;在馮小剛說「垃圾電影是因為有垃圾觀眾捧場」的背景下,這部片子很給中國觀眾長臉。
下面來說說這部片子好在哪裡。
——————————————
《岡仁波齊》好就好在:片子講的是一件很高級、很有信仰的故事,但它沒有絲毫的「自我感動」。
不自我感動成就了《岡仁波齊》。故事講的是:11個藏民組成了一支朝聖隊伍,從西藏芒康出發,磕長頭1200多公裡到達拉薩,在拉薩打短工掙夠路費後,又磕長頭1200多公裡到達神山岡仁波齊。
(芒康縣到拉薩1200多公裡,從拉薩再到岡仁波齊也1200多公裡,漫漫朝聖路2400公裡)
全程2400多公裡,這11個藏民全程通過磕長頭走完。從影片中可以看到:磕長頭就是走八九步,一個重重的匍匐全身磕倒在地,然後再起身再匍匐……
朝拜的途中,運輸生活用品的拖拉機壞了,男人們拉著拖拉機的車廂走一段距離,放好車廂後,再折返回去磕長頭。
(《岡仁波齊》劇照)
這樣的行為震撼嗎?震撼,這樣的行為有感染力嗎?有感染力。但對於磕長頭的藏民來說,這只是他們生活的一部分,他們覺得理所當然,他們不會被這樣的行為「自我感動」,也不會因為這樣的行為而洋洋自得。
對於他們來說,磕長頭是為眾生祈福,是很好的事情。
而影片厲害也厲害在:沒有刻意渲染這個過程的偉大,相反地,用一種近乎紀錄片的手法,把這個過程很平淡地描述出來。導演沒有獵奇的心態,而是用一種記錄生活方式的手法來表達,不求自我感動,也不求感動觀眾。
(朝聖隊伍裡的一個青年在拉薩的一個理髮店理髮)
這些情節充分顯示了導演的克制:朝聖的隊伍出發前去買鞋,也會在買鞋的時候砍價;磕長頭的手板壞了也只是隨便找一塊木頭做個新的;路上遇到一戶老人家家人去磕長頭了,朝聖隊伍幫助他耕地犁田;路費不夠了他們就在拉薩打短工攢錢……一切都理所應當,一切都自然而然,沒有絲毫「自我感動」。
就像導演張揚自己說的:當你安靜地觀察這些東西的時候,你會發現有意思的不是戲劇性的大起大合,其實就是日常的四季變化,通過這樣一個村子,就可以看到很多人生寬慰的東西。」
那麼,不自我感動,最大程度減少戲劇衝突的《岡仁波齊》是一部平凡的電影嗎?當然不是,它恰恰符合「於無聲處聽驚雷」的氣質。
(窮困潦倒的屠夫通過磕長頭贖去自己殺生的罪孽)
不自我感動,不想感動觀眾,把本來很艱難、很痛苦的2400公裡磕長頭當成理所當然的事情,這恰恰是最令人震撼的地方。
在看電影的時候,你會被這種「信仰的力量」所震撼。看了電影你會明白:信仰賦予一個人最重要的意義,就是僅憑自己的內心,就足以定義幸福之所在。
(影片110分鐘,楊培老人在岡仁波齊神山腳下去世,幾個喇嘛給他超度)
這群樸實的藏民,就是因為自己內心覺得「磕長頭好」、「磕長頭能贖清罪孽」、「磕長頭能受到神靈保佑」,所以,他們所有的遭遇都是幸福。即便一起同行的楊培老人在馬上到達終點前去世,大家也覺得「能夠死在神山腳下,這是他的福分」,沒有絲毫悲傷反而很幸福。
(《岡仁波齊》劇照)
——————————————
有人說「人生是一場修行」,藏民磕長頭匍匐在山路是一種修行,我們這些人在北上廣的格子間裡點燈熬油、追求自己所謂的成功,也同樣是一種幸福。很多時候不必慌張,也不必心急,內心安處就是幸福所在。
如果說這部影片可以指導你的人生和信仰,那也不現實,但它一定可以告訴你一種生存方式,一種關於幸福的註解。
(導演張揚在西藏)
導演張揚說:「這個世界上沒有什麼生活方式是完全正確的,但若干年後,人們仍然可以從這部影片裡,看到有一個民族還這樣生活著或生活過。」
——————————————
再來說說這部影片所產生的爭議。
很多人說這部影片獵奇,擺拍。需要指出的是:這確實不是一部紀錄片,真正的朝聖道路,不會剛剛好經歷車子壞了、嬰兒出生、發生山崩、老人去世……這些突發事故,卻又正好沒有完全中斷朝聖之路。
導演自己也承認:是將好多個人的經歷,從600個小時的DV紀錄片裡,抽離出來的這些故事,再把這些故事編排成一個整體。
(西藏的壯觀風景)
許多人覺得信仰、神秘的西藏因此而「被消費」。我想說的是:西藏、信仰,以及所謂的「神秘」,早就不是藏在大昭寺裡的寶物,不被世人所見,相反的,通過這些所謂的信仰、神秘來裝X,秀逼格的人成千上萬。《岡仁波齊》以呈現一種生活方式的心態來表達和記錄,已經保持了最大的克制和尊重。
(磕長頭遇到繞不過的水窪,就從水窪中磕過來)
在這部片子裡,戲劇衝突都被最大化地平實處理,很少出現近景和特寫,基本都是遠景和中景,就是保持最大的克制和理性。這在充滿導演個人表達的藝術片門類裡邊,已經難能可貴。
但是,平淡並不代表平庸,將生老病死、春去秋來自然地融入這段朝聖旅途中,使影片具有了深刻的宿命感。
西藏轉岡仁波齊山有危險嗎
可以查查轉山的攻略呀,按照科學的方法,基本上不會有危險的,轉山是一件高尚的事,更何況有神靈保佑呢?記得轉山攻略裡特別提到了注意高原反應,要用攜氧片,你可以再查一下,百科裡也有的。
我現在去阿里岡仁波齊轉山,可以嗎?從拉薩飛阿里
這個當然是迷信了,毫無疑問的
這樣不太好吧,讓你孩子從小就知道迷信
這對他以後的發展不好的
要相信科學哦
電影《岡仁波齊》將於6月20日全國公映,信仰的力量到底有多強大_百度...
用樸實無華詮釋的美
文/夢裡詩書
《岡仁波齊》偽紀錄片式的手法,對藏族匍匐叩拜朝聖之路的聚焦,在導演張揚的鏡頭下,所為人感受到的是一種淳樸的美,電影這種美的締結,卻又並不是單依靠西藏壯麗的景色,而是對朝聖者們一言一行的細膩捕捉,使這種美在不經意間便得以躍然光影。
「岡仁波齊」是一座山的名字,在普通人眼中他或許就是一座壯麗的山峰,但在無數藏傳佛教信徒眼中,它的意義卻遠不止於是一座山那麼簡單,在藏傳佛教裡他們認為岡仁波齊是神的住所,代表了無量的幸福,而在神山岡仁波齊的本命年前去朝拜,更是會獲得乘倍的功德,由此電影也拉開了序幕,一群包含了孩子、孕婦、屠夫等男女老少的藏民出於不動的期望,不遠千裡的朝拜之路,構築了電影劇情的脈路。
磕頭前行,風餐露宿,甚至不惜搭上了自己的生命,只為前往神山朝拜,或許很多人都不解這種行為,會認為它是一種落後的愚昧,所以張揚在《岡仁波齊》的故事上選角其實非常巧妙,他並沒有糾結於宗教本身,而是讓所有觀眾都能在這樣一部作品中,看到了一種被電影藝術所提煉的魂魄,這魂魄既源於一群藏民本色出演的真實,也更源於深植於這群信徒身上對信仰的虔誠。
在長達一年的朝聖之路上,這個由不同的年齡身份的人組成的隊伍,沒有人會去偷懶,在這條充滿了苦難和危險的道路上,也沒有人會去遲疑,影片中朝聖者們對信仰的虔誠無是讓人嘆服的,而電影本身更多的只是在原生態的去展現這種虔誠,沒有刻意的升華,也沒有對信仰的質疑,甚至沒有對西藏的景致給予太多的鏡頭,在這個角度上,電影是如此的樸實,而劇情的植入,在讓這個故事變的更為飽滿充沛的同時,更還讓那信仰中善的光芒變的如此奪目。
關於信仰的宗教電影其實並不少,但卻鮮有一部國產電影能這樣真正客觀的去展現信仰,去在虔誠的信仰中樸實無華的詮釋真善之美,而《岡仁波齊》正是這樣的一部佳作。
電影《岡仁波齊》的看點是什麼?
個人覺得就是了解藏民的生活以及信仰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