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結號裡的穀子地是真人真事嗎(穀子地原型已去世3年)
2023-07-24 02:43:57
2007年12月20日,馮小剛執導的戰爭大片《集結號》上映,對當時的華語票房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2008年的大陸票房冠軍是《變形金剛》2.8億,《集結號》以2.5億成為票房亞軍,僅僅差了3000萬。
在此之前,中國電影市場以低成本喜劇為主,很少有這種大場面的高成本電影,《集結號》帶來的衝擊力是不言而喻的,在帶來高票房的同時,斬獲的大獎更是不計其數。
這部電影能夠大獲成功,除了場面壯觀外,最主要的原因是講了一個比較精彩的故事。
在影片中,張涵予飾演的穀子地的連隊接到一項阻擊任務,他與團長約定以集結號作為撤退的號令,如果集結號不吹響,全連就要一直戰鬥下去。
穀子地帶著47名戰士與敵人殊死廝殺,直到所有的戰士都已經犧牲,穀子地也沒有聽到集結號的聲音,他後來發現友鄰部隊全部撤退,只有他們在堅守,於是他認為是自己因為耳聾忽略了號聲,害死了全部戰士。
在內疚下,穀子地帶著炸藥包前往敵軍戰壕,試圖與敵人同歸於盡,卻意外得以不死,然後後來卻被解放軍當作敵軍士兵俘虜。
在後方醫院裡,穀子地得知自己部隊的番號被取消,他的部下都被視為失蹤,他也無法證明自己的身份,解放後,穀子地一直在尋找犧牲的戰友,並為他們找回了戰鬥英雄的榮譽稱號。
故事雖然有演繹的成分,卻是有原型的,穀子地的原型是一名叫常孟蘭的老兵,他的一生實際上比《集結號》裡面的故事還要曲折。
解放戰爭期間,常孟蘭到石家莊走親戚,這個親戚是國民黨的軍官,晚上的時候常孟蘭就留宿在軍營中。
誰知當天晚上解放軍發動進攻,將留宿在國民黨軍營的常孟蘭給俘虜了,查明情況後,才發現他不是國民黨士兵,但還是問他,願不願意幹「八路」?
常孟蘭爽快地答應了下來,因此成為晉冀軍區四縱10旅30團3營8連2排的一名戰士。
常孟蘭有點文化,在舊社會算是知識分子了,再加上作戰勇敢,很快被提拔為機槍班班長,並在火線入黨,成為一名共產黨員,後來還當了排長。
1948年冬,正是解放戰爭的關鍵時期,常孟蘭所在的部隊連續急行軍240裡,疲憊不堪,卻在行軍途中與敵軍主力相遇,在這樣的情況下,營長考慮到有重要任務要去執行,必須趁著夜幕進行轉移,負責殿後的艱巨任務就交給了8連。
連長何有海在勘察了地形後,立即開始布置了起來,他知道,阻擊戰最關鍵的就是前沿陣地,在思考了一會兒後,就把這個任務交給了他最信得過的常孟蘭,要帶帶領5班的7名戰士負責第一道防線。
常孟蘭也感覺到任務艱巨,於是就問了一句:「頂不住了咋整?」
何有海說:「頂不住了也得頂,如果全班都犧牲了,我會帶人頂上去。」
常孟蘭又說:「那啥時候撤退呀!」
何有海說:「聽到一聲長號,你們就開始撤退。」
接到命令後,常孟蘭立刻開始準備,在進入陣地後,他又挑選一個耳朵比較靈的小戰士跑到陣地100米外的小山坡上,摘掉帽子隱蔽起來,專門負責聽軍號的聲音。
為了能夠堅持得更久,他給每個拿步槍的戰士配30發子彈,每挺機關槍配300發子彈,並一再囑咐他們,一定要省著點用,這樣才能堅持到撤退。
戰鬥打響後,常孟蘭和6名戰士與敵人激戰20多分鐘,剛開始敵人摸不清虛實,但是有埋伏,未敢輕舉妄動,天逐漸黑了,敵人的調來的坦克已經就位,準備用炮火覆蓋他們的陣地。
那個負責聽號聲的小戰士貓腰跑了過來,跟常孟蘭說明了情況,再不撤退就沒有機會。
戰士們也認為以他們一個班的實力與敵人主力硬碰,沒有勝算,也要求轉移。
可是常孟蘭知道,在戰場上是要聽命令的,沒有命令就撤退,那不就成了逃兵嗎?
常孟蘭猶豫了一會兒,終究還是沒有下達撤退命令,而是說道:「繼續打!號聲不響,我們就不能撤,違者就地執行紀律!」
當時副班長劉增福還有老婆孩子,也說要堅持下去,不聽號聲不撤退。
可是,在他們先後擊退敵人多次進攻後,依然沒有等到號聲,在完全黑下來的時候,敵人再次發動了進攻,他們據守的陣地很快被炮火覆蓋,在這樣的情況下,常孟蘭也打紅了眼,端著機槍帶著還活著的戰士衝了出來,因為天很黑,打著打著就失散了,常孟蘭一口氣跑了幾十裡山路,終於擺脫了敵人的追擊。
隨著坦克的轟鳴聲逐漸消失,常孟蘭壓低聲音喊道:「集合啦!集合啦……」
以前,只要他一喊集合,隊伍立刻收攏,現在卻是,他喊了半天,也沒有個迴響,他知道,那些戰友大概率是都犧牲了。
常孟蘭只好一個人尋找部隊,但是當時的情況很複雜,一方面是到處都是敵人的軍隊,一路上遇到的國軍比共軍還要多;
另一方面,也正是他所擔憂的,作為排長,他深知,掉隊之後想要歸隊是很困難的事情,尤其是能夠證明他身份的東西,都已經丟失了。
最讓他痛苦的是,那些跟他出生入死的兄弟全部犧牲了,只有自己一個人活著,這讓他咋見自己的領導?
常孟蘭
因為戰場距離他的家鄉很近,他就想先回到家鄉躲避一下,然後再打探部隊的下落。
回到家鄉後,常孟蘭十分失落,本來應該被當作英雄,卻被很多人當作了逃兵,認為他拋下了部隊,自己跑了回來,家裡也被劃成了富農。
在最窘迫的時候,他的大兒子常貴文甚至領著弟弟出去討飯,但是常孟蘭不能倒下,他還有很多事情要做。
那些犧牲的戰友大多是常孟蘭的老鄉,是跟著他出去的,他必須得給人家一個交待,7名戰友的家屬,他都找到了,並告訴了他們親人犧牲的噩耗。
可是當家屬問道:「你說犧牲了,可是咋連個革命軍人的證明都沒有嘞?」
那一刻,常孟蘭感覺自己對不起犧牲的戰友,他時常回憶,軍號好像響了,只不過自己專心打仗沒有聽到,是自己害死了戰友。
為了給犧牲的戰友一個交待,他去了石家莊榮軍管理局,對方讓他去華北軍區找找看,他到了華北軍區司令部,要求歸隊,傳達室的人看常孟蘭飢腸轆轆的樣子,就給他端來一小盆大米飯,跟他說:「走了不少路吧!先吃飽肚子再說!」
過了一會,這位同志又遞來20塊錢很一張證明,上面寫著:「原部隊已出國作戰,沒有收容單位,請回家待命。」
就這樣,常孟蘭只好回了家,然而卻遲遲沒有消息,沒有辦法,他只好等,這一等又是好多年。
1981年,八一電影製片廠拍攝的《解放石家莊》的電影上映,這部片子講述了人民解放軍解放石家莊的故事,常孟蘭看著電影哭了,一邊哭一邊說:「這場仗,我參加過!」
在片尾的字幕上寫著,濟南軍區協助拍攝的字樣,常孟蘭想著,他的部隊可能後來劃歸到濟南軍區了,因此立刻前往濟南,經過多方查找,依然沒有任何消息。
常孟蘭有一個侄子在保定工作,幫他查到,在華北軍區烈士陵園裡有他的老團長宋選才的墓碑,得知老團長犧牲的消息,常孟蘭十分傷感。
1995年,常孟蘭從政協《文史資料》裡得知一名叫王海延的同志曾經擔任過30團的團政委,此時賦閒在大連,幾經周轉,常孟蘭在大連見到了汪海延,希望他能夠幫自己出具證明。
按理來說,團級幹部與排級幹部只差三級,而且王海延作為部隊政委,應該是了解部隊的幹部的,但是問題出在,王海延只在該團擔任過兩個月的政委,而他擔任政委的時候,常孟蘭並不在部隊,本著實事求是的態度,他不能出示證明。
常孟蘭在給王海延敬了一個軍禮後,便離開了大連,他能理解王海延的難處。
回到家鄉後不久,村子的外面的平地上建起了幾棟瓦房,原來是石家莊陸軍學院靶場營房,看著熟悉的隊列,熟悉的號聲,他仿佛又回到了那個炮火連天的歲月。
他不喜歡打仗,但是他想念那些犧牲的戰友,想念他戰鬥過的部隊,為此,他主動前去靶場幫忙搞建設,搞衛生,卻被人拒絕了,大家都以為他有什麼目的。
常孟蘭急了眼說,自己以前也是一個兵,打過很多仗,只不過無法證明了,但是部隊的那些事,他是懂得的,在給學院的領導講述了自己的事跡後,部隊只好讓他隨意出入靶場。
石家莊陸軍學院的副院長王定慶在視察靶場的時候,得知了這件事,前去常孟蘭的家裡拜訪,悉心地聽他講完了自己脫隊的經歷,主動提出要幫他尋找部隊的事情。
經過王副院長的多方打聽,終於在1996年底與瀋陽軍區第六十四集團軍取得了聯繫,常孟蘭當年所在的四縱30團,就是六十四集團軍現在的炮兵團,原來曾經的晉察冀軍區的四縱幾經整編,後在抗美援朝結束後,就駐防在遼寧本溪。
得知老部隊的消息,常孟蘭欣喜若狂,但是從河北到遼寧挺遠的,常孟蘭當即去跟人借錢,說要去尋找老部隊,大家都認為這老爺子一天到晚就知道撒謊,明明當了逃兵,卻一直不承認。
當時已經臨近春節,本家大家的建議是等到過了年再去,可是常孟蘭哪裡還能等得起,他能等起,可是那些犧牲戰友的親屬還能等得起嗎?
等到常孟蘭趕到本溪的時候,卻沒有找到自己的部隊,原來部隊換防到附近的一個小鎮,他只好再乘車前往那個小鎮。
當時因為下著雪,路上的小客車比較少,常孟蘭好不容易搭上一趟車到了鎮裡,天已經黑了,而營區還在小鎮外面,他只好步行前往。
雪夜的路不好走,可是常孟蘭卻向看到了希望一樣前行,在看到營房的時候,因為體力不支,倒在了路邊。
在東北夜晚的室外暈倒是一件很危險的事情,更別提年事已高的常孟蘭了,說來也算他命大,在他暈倒後不久,一輛來給部隊送給養的車在路上發現了他,把他帶到了營地。
過了好一會兒,常孟蘭才清醒過來,值班的王團長過來找他談話,看著常孟蘭的臉龐,他卻感覺有點熟悉。
常孟蘭於是講了自己當年是如何離隊的,這些年又是如何尋找部隊的,他是30團的一名戰士,今天找到了老部隊很高興。
王團長耐心地聽常孟蘭講述著自己的經歷,講述著30團的過往,突然王團長說,該團榮譽室裡有一張照片裡,有一個人長得跟你很像。
這張照片是當時《晉察冀日報》記者楊朔在石家莊戰役的慶功大會上拍的一張合影照片,當時常孟蘭所在部隊就是奉命掃清外圍據點,攻佔石家莊東北面的制高點雲盤山。
根據四縱司令曾思玉回憶:「雲盤山是解放石家莊戰役的突破口,國民黨部隊在山上布下了嚴密的工事,地雷、電網、鐵絲網、壕溝……1947年11月7日黃昏,何有海所在的晉察冀軍區四縱十旅30團3營開始第一次強攻……八連的突擊隊率先登上雲盤山。」
雖然在這段資料裡面沒有提及常孟蘭的名字,但是突擊排排長就是常孟蘭,因此,在慶功大會上,他佩戴大紅花站在前排。
在確認了身份,一切都對上後,常孟蘭整理了服裝,以極標準的姿勢給王團長敬禮,然後幾乎是哭著說道:「團長同志,原晉察冀軍區四縱十旅三十團三營八連二排排長常孟蘭,奉命於1948年11月19日帶領五班七名戰士,在延慶縣桑園鎮執行阻擊任務掩護全團撤退,按照上級命令,堅持到最後,在戰鬥中我與部隊失散,兩名戰士犧牲,其餘人員下落不明……請首長指示!」
團長含著淚對常孟蘭說:「常孟蘭同志,你的任務完成了,我代表全團感謝你,感謝你的戰友。」
儘管早就已經過了歸隊的期限,王團長依然準備安排常孟蘭到榮軍院養老,但是常孟蘭卻堅決地謝絕了,他說:「我找部隊是來交差的,不是來要待遇的。」
王團長還是給他開了證明,當地政府也給他發「優撫金」,對沒有收入來源的常孟蘭來說,可以維持生活了。
常孟蘭又詢問當初負責接應他的連長何有海的消息,他想當面問問,當年他究竟有沒有吹號?這是他多年的疑問。
然而王團長卻告訴他,何有海連長可能在抗美援朝戰場犧牲了,這讓常孟蘭十分痛心。
從本溪回來後,常孟蘭再次來到了華北軍區烈士陵園,去見自己的老團長,在老團長的墓碑前說:「團長,我們的任務完成了,打的很艱苦,子彈沒了……」
在完成了「使命」後,常孟蘭心中的大石頭也都放下了,自己的部隊也找到了,在了無牽掛的情況下,常孟蘭於2005年因病逝世,享年80歲。
然而在常孟蘭去世前也沒有搞清楚,當年到底有沒有吹號這個謎團,一直到《集結號》上映,引發社會對此事的極大關注。
2008年年初,《東方時空》播出了9年前拍攝《為了那聲軍號》的節目,裡面有常孟蘭接受媒體時說,自己的連長姓何,叫何有海,唐海縣人,特徵是一臉疤。
這期節目被鞍山的一名觀眾看到,他想到自己的老鄰居「和有海」就是一臉的疤,後來記者聯繫到和有海老人,才知道,他並沒有犧牲,只不過名字被人寫錯了,自己的真實名字應該是「和有海」。
當記者問他知道常孟蘭時,和有海老人說:「咋能不認識啊,那是我的兵,我也一直在找他。」
和有海老人講述了那場戰役:「那時敵人是我們的幾倍,子彈快打光了,我們連剩下的人也不多了,但敵人不知道我們有多少人,部隊決定轉移,命令八連負責掩護。」
他把任務交給了最勇敢、最值得信任的二排排長常孟蘭,在大部隊撤離後,和有海也惦記著常孟蘭等人,但是情況複雜,不能吹號,因為號聲一響,大部隊就暴露了,常孟蘭他們做出的努力就都白費了。
得知常孟蘭生前一直在求證集合號到底吹沒吹,掩護任務到底完沒完成,和有海很難過,他說:「我的眼睛看不清了,但我聽過《集結號》那部電影,我能想到當時有多慘……常孟蘭是個好兵,勇敢……雖然當時沒吹號,但他們掩護大部隊撤退的任務完成了。」
常孟蘭去世後,埋在村北緩坡上,中間有棗樹,還有莊稼,他的兒子常貴文說,自己父親去世後,一直想給父親立一塊碑,上面寫上「戰鬥英雄常孟蘭」這樣幾個字。
但是因為家太窮了,女兒是智障病人,還需要他養,這個想法一直沒付諸實踐。
當記者告訴他,老連長找到了,常貴文特意買了點燒紙去父親的墳頭說:「連長找到了,您的任務完成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