閃電奇蹟電影觀後感400字
2023-07-27 14:43:43 7
《閃電奇蹟》講述一位母親在懷孕時不幸遭到電擊,生下一個擁有超能力的白化病嬰兒,隨後引起社會紛爭的科幻電影。下面是整理的電影觀後感範文,希望對你有幫助。
閃電奇蹟觀後感一
雖是95年的老片兒,但其深刻的內涵絲毫不讓當代大片!並且在深度和角度等許多方面都是當今那些重炒作而輕內涵的大成本商業片所無法比擬的。導演維克多·薩爾瓦(VictorSalva)用心講述了一個有超能力的白化病孩子傑瑞米——鮑德(Powder)感人的故事。
說起維克多·薩爾瓦(VictorSalva)你也許不知道《驚心食人族1、2》,這部目前僅見的揭露蜥蜥人(Reptilian)或稱「爬蟲族」的電影(2001-2003);或者不知道《進入黑暗世界:恐怖電影掃描》,這部2009年新製作的震撼紀錄片,這都可以諒解;但你無論如何應該知道《深夜加油站遇見蘇格拉底》(或《和平戰士》)這部由他執導的佳作——否則就非常令人遺憾了!
是的,正是他自編自導了這部《閃電奇蹟》(又稱「白電王」)——到此,你應該略知這位導演的水準和品位了。
如果拿《海上鋼琴師》中的天才「1900」與鮑德(Powder)相比,那麼前者就是幸運兒,而後者簡直就是個倒黴鬼;並且一個是人類,一個算是天使……
用影片中那些專家的話來說:「你的智商太高,傑瑞米;這麼高的智商甚至無法替你分類;你的測驗顯示你是人類史上智力最高的人。」
這孩子雖然有殘障,「鄰居談論他,仿佛他像是個鬼魅」,但他記得出生以來所有的事,包括在娘胎裡時;他博學而過目不忘,能背下整本整本的書;他能用意念調動金屬、吸引電弧;能夠「傾聽人們的內心,聽到他們的思想和所有回憶,甚至從他們不會想到的地方,聽到他們思考……」
特別是,當「風雨來的時候,我內心可以感覺得到;閃電擊落時,我感覺得到它想來找我。」
情感細膩,感覺敏銳的傑瑞米同情動物,熱愛自然;當無知的副警長開槍射殺一隻母鹿時,他忍無可忍,一手撫慰母鹿,一手抓住副警長——幫助他「打開心」,讓他親身體驗到母鹿垂死的痛苦,結果使這位副警長從此放下槍,永不再獵殺。
他還幫助道格警長與久臥病榻的「植物人」妻子溝通,重圓一家三口的感情,令了結最後心事的妻子安然離去。
正如他的物理老師所說:「我們數千年都無法進化到那個程度,也許你會是我們在未來的模樣。」
當物理老師作為理解他的人第一次握緊他的手時,傑瑞米禁不住伏在桌面上抽泣起來……
這一幕使我想起同是描寫天才少年缺少愛的電影《心靈捕手》中那個精彩片段——「不是你的錯!」
不過,本片在拍攝和表現上是簡潔和質樸的,它擯棄新奇和技巧,直接和直白地展露人們內心的真實,深具反思意義。
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傑瑞米與互有好感的女同學在公園長椅上的交談,該段對話充分表現了導演兼編劇的功力!
「傑瑞米…你還好嗎?」
「他們在納悶我是否殺了她。」
「別告訴我,你又看到他們的內心。這些人的內心是什麼樣子?」
「大多數人的內心,都有被隔離的感覺,從每件事被隔離開來。」
「然後呢?」
「他們並沒有,他們是每個人和每件事的一部分。」
「每件事?我是這顆樹的一部分?是柴克隔著柵欄吠叫的一部分;你告訴我我是在某個我從未聽聞的海洋上,一名義大利漁夫的一部分;有個人坐在死刑犯的牢房,我也是他的一部分……」
「你不相信我。」
「那太難以相信了,所有你說的話。」
「那是因為你有這一點(指她的腦門),你無法看到過去。我的祖父母也有,他們被教導和每件事隔離開來。」
「如果他們能,那是他們會看到的東西?看到他們連接起來?」
「看到他們有多漂亮。然後就有可能不必說謊,和別人交談。不必嘲諷,不必欺騙,不必誇張,或任何人們用來混淆真相的方法……」
然後兩人彼此握緊手,同時感受到對方的內心,並且互換身份表達出來……這看似平常的細節深蘊精神內涵!
當然,充滿仇恨和偏見的人類還沒有準備好接受這樣的「異類」。其代表就是傑瑞米那些身強體壯的同學和視其為「鬼魅」的居民。傑瑞米明白人們內心都普遍遭受過傷害,卻也無法令人放棄仇恨和偏見。
好不容易逃回「家」的傑瑞米麵對空無一物的房子徹底絕望。最終,當風雨來臨時傑瑞米衝向曠野,讓閃電聚集的高能徹底把自己解離而消散無蹤……留下吧愛他的人徒自感傷。
如果耶穌大張旗鼓地再來恐怕也難逃此運。
看完影片,我在想究竟是什麼力量控制著人的頭腦,而讓人類彼此傷害、沒完沒了?
唯一的答案是:他們的心是封閉的,他們無法感知到其他生命的痛苦。
因此,從本質上說,這是一種「無知」。
閃電奇蹟觀後感二
影片的故事情節比較簡單,故事記述了Powder這樣一個不尋常的男孩子的短暫一生,Powder的母親在懷孕的時候不幸遭到雷擊而去世,而腹中的嬰兒由於高強度的電壓,而產生了基因突變,成為一個擁有超能力的白化病患者,他就是Powder.由於他的降生,母親隨之去世,Powder的父親不能接受這樣一個孩子,況且,他是個白化病人。Powder十幾年一直和祖父母生活,由於怕遭到別人的嘲笑,祖父母沒有送他去上學,並且軟禁他在自己家的地下室中。Powder展現出來超凡的能力,比如,他十幾年在地下室裡面看的書,很多很多,他甚至能說出每一本書每一頁的內容。儘管如此,他沒有和社會有過實質性的接觸,使他一直生活在書中描寫的世界中。隨著二位老人的離世,Powder被人們發現了,從此,他開始了與外界接觸的生活。而在這樣一個世界中,人們不能接受外表怪異,並且又有超能力的他,種種諷刺和嘲笑開始充斥Powder的生活。但是Powder開始盡己所能,幫助這個世界,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但是儘管如此,人們依舊不能接受這樣一個他。最終他回到了屬於他的世界中,在強大的閃電中消失了。
當人類進化到一定程度時,是不需要用肉體或言語去建購防衛武力的,因為心靈力量自然超越一切......這部影片就是基於這樣一種理想而拍攝的。在我們這樣一個世界中,人們用謊言包裝著自己,用實際行動排斥著不能與自己同流合汙的人,汙穢的社會中不能允許所謂純潔的存在,人們別無選擇。而主人公的出場是震撼的,雪白的肌膚,沒有任何毛髮,一雙明澈的眼睛,帶給我們震撼的同時也是導演精心安排的一種影射,Powder的內心是純潔的,但是擁有讀心術的他,深知人性的罪惡卻無可奈何,他是痛苦的。他的善良和純潔就像一面鏡子,放大了周圍的醜惡,也正因此,他是那樣脆弱不堪,美好而易碎。
整個影片中Powder的眼中總是充滿了淚水,他是孤獨的,一無所有,沒有家人,沒有朋友,沒有安慰,沒有人能理解,沒有權利擁有愛情,沒有權利去追求幸福。那雙明澈的眼睛洞穿了一切,也擊碎了他所有的希望,他的眼裡總是充滿了對愛和對自由的渴望,可是在這現實世界中,在醜陋自私的人性底下,Powder的善良太過虛幻,太不真實,所以他才會受到這麼多人的傷害,這也許也是本片想要表達的意圖:太理想化的東西無法存於現實。影片中Powder的老師引用了愛因斯坦的話「我們的科技已明顯地超越了我們的人性」,但他卻對Powder說:「我看著你,我覺得有一天,我們的人性可能會超越我們的科技」,之後露出淺淺的微笑。看到這裡,我的心裡有一種說不出來的感受,也許只有你看完整個影片你才能體會到這樣一種心情。是啊,在這樣一個科技飛速發展的社會中,最樸實,最簡單的人性漸漸的消逝著,取而代之的又會是什麼呢?
Powder和Linsey在遊樂場的時候,他曾問她:DoyouthinkI'mugly?-Ithinkyou'rethemostbeautifulfaceI'veeverseen.是啊,乍一看來,Powder的確長的有點嚇人,但是你仔細看他的時候,你會覺得你被這樣一種純潔震撼著,他就像上帝遺失在世間的孩子,那麼乾淨剔透,那麼一塵不染,與此同時,影片的這個情節也暗喻著人的外表的醜陋並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內心的醜陋,一個高尚的人並不是外表好看的人,而是那些內心真正善良的人們。
影片的結尾,Powder奔跑在曠野上,我想那一刻他是自由的,他也感受到了來到這個世界之後從未感受到到的釋放。或許,在那一刻,他也明白了,他本來不屬於這個世界,在這裡他永遠都不能感受到幸福。所以他選擇離開,回到那個屬於他的世界中,和這裡永遠的畫上句號,或許帶著很多感傷,很多遺憾,但是他別無選擇。與此同時,我覺得自己很羨慕他,他能在自己絕望的時候選擇何去何從,他能找到屬於自己的世界,並且在那裡快樂的生活著。而我們呢?這些看來強大的統治這個藍色星球的生命們,當我們無從選擇了,我們能做的又是什麼呢?是選擇回到媽媽肚子裡去避難,還是選擇一種方式結束自己的生命呢。有時候覺得我們實在是渺小而且可憐的。
我喜歡這部作品,帶給我很多的感動,相信你也會感動在那一雙憂鬱的眼神中。有時間不妨也看看吧~~
閃電奇蹟觀後感三
影片《閃電奇蹟》講述了一個因出生時閃電致母親死亡、又由於先天白化病不被父親所接受的孩子瑞德,因其被父親的拒絕和先天的白化及本身對電的敏感,由祖父母撫養並被隔離於現實生活之外,生活於地下室直至祖父母均亡時回歸地面。或許是電流所帶著一種能量加之長年的內察,瑞德有著異於常人的天賦,他可以感知到他人的內心、思想和靈魂,藉助於他如導體一般的連接,他讓視獵殺為快的神槍手警察體會了瀕臨死亡前母鹿的痛苦;讓警長和多年臥床類似於植物人的妻子有了溝通、聽到彼此的心意,修復了父子冰封已久親情;透過軀體和言詞的阻隔,他似入無人之境,剝開虛偽,告訴教育博士他所做的只是為了不信、為了不信而要證明作弊。。。。。。
透過瑞德,我們看到人與人之間、人的心靈之間都被蒙上了一種隔離,這種隔離不是一出生就有的,而是在生活的馴化中逐漸形成的,為了我們的恐懼,我們恐懼著,恐懼被拒絕、恐懼被嘲笑、恐懼被看到內心的脆弱。。。。。。不由想到,死亡、自由、孤獨,人生的終極無意義,或許在人的受孕開始即已存在,這些或許隨著出生到成長,在一個人的道路上逐漸被意識化,只要意識到那麼一丁點,恐懼即伴隨,生之相伴即是死亡,生之相伴即是束縛,生之相伴即是孤獨,故而生之相伴即是恐懼,恐懼因生之相伴而存於無意識,因生之相伴而逐漸被意識化。當然被意識化的程度、廣度因人而異。所以,人生的終極無意義也即是人生的終極意義,無謂有無,只在體驗。
透過瑞德,我們聽到現代的科技已然超過了人性,而我們得相信,我們得孜孜以求地去探索人性、理解人性、體驗人性,唯人性超過科技時,或許我們的心靈才可以打開,沒有懼怕,可以接受,或許更可以說的是:懷揣恐懼,我們打開心靈,一路前行。那個時候,或許「物慾橫流」這個詞將不再被人們所需要,不再被人們所理解,物慾不再是我們人類的追求,它成為一種生活方式,就如吃飽那樣簡單,僅僅如此,而心靈——我們的人性將引領著人類走向圓融、和諧、自然的存在。
另外,影片讓我們思考,過去和現在的聯結,現在的一切或許均是過去的印刻。人之為人,初始的每一步事實上都履薄冰,應慎之又慎啊,每一步的痕跡將決定下一步的痕跡,容不得再改變。心靈的按鈕永遠存在,這個按鈕可能成為未完成事件,它將停留在那個點上,唯有接受、懷揣之,才能走向不同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