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戰爭讀後感
2023-07-15 13:36:20 4
篇一:甲午戰爭讀後感
我看過很多電影,有:《寶葫蘆的秘密》、《變形飛車》、《賽場大反攻》、《忍者神龜》等等,其中,最令我難忘的就是電影《甲午戰爭》了。
電影描述了1894年,日本在中國領海內肆意挑釁。北洋大臣李鴻章極力主張求和。致遠號「管帶鄧世昌主動請纓,海戰中,鄧世昌代替旗艦指揮作戰,率領」致遠「號官兵英勇戰鬥,把敵人打得落花流水。後來因為炮彈已經打完了,鄧世昌做出了一個重大的決定:撞沉敵艦」吉野「號。做出了這個決定後,全艦無一人退縮。但是在追趕」吉野「號時,不幸被魚雷擊中,全艦官兵壯烈犧牲。
隨著鏡頭帶著我們到一處一處充滿歷史記憶的地方,看著一座座腐鏽的炮臺、古老的遺蹟,屏幕前的我們體會了屬於民族的恥辱,屬於兩岸的哀傷。
看完這部電影,使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靜。軍國主義像是一頭瘋狂的野獸咬噬著中國的人民,但是我們祖先流的淚流的血,終將被時間衝淡。我們可以傷痛,但那不是重點。侵略者固然可惡,但在動亂的時代裡,落後者若不能記取教訓、迎頭追趕而只是裹足不前,總免不了被侵略瓜分的結局。
我認為歷史教訓提醒我們的不是短暫的驚心動魄,自立自強才是真正避免侵略和殘害的方法。
篇二:甲午戰爭讀後感
大家最近都看了什麼樣的影片呢?眾人:」甲午戰爭。「這麼巧,我也看了這部電影了,那麼我就給大家說一下我看這部電影的感受吧!
《甲午戰爭》這部影片主要講了:因為清政府的腐敗,中國的科技十分落後。有一次,日本向中國發起了海上挑戰。慈禧太后十分生氣,便出動了當時最強大的北洋艦隊,但是因為清政府不給北洋艦隊維修、改造費,再加上日本花了大量的積蓄購買戰艦。在甲午戰爭上慘敗……
看了這部作品我想,慈禧太后實在是太可惡了,為了自己能玩兒好,將國家的錢全部花在了她的的吃喝玩樂上,使全國腐敗,經濟落後,最終導致了這次戰爭的失敗。如果慈禧太后肯將那些錢用在祖國的事業發展上,我們也許就能反敗為勝了。不過那個故事只不過是民間傳說的其中之一,那就讓我們看看下一個故事吧!
因為那個時候的中國人十分懶惰,中國十分缺失人才,再加上清政府腐敗和北洋艦隊的實力十分的弱小,才導致甲午戰爭的失敗。
不論有多少故事都不能改變甲午戰爭的歷史,為了讓這樣的歷史不再發生,我們必須要好好學習,讓我們的祖國不斷變強,成為世界強國。大家一起努力吧!!!!!!!!!
篇三:甲午戰爭讀後感 陳健雄
你想知道甲午海戰壯烈過程嗎?你想了解北洋海軍成敗歷史嗎?你想了解甲午戰爭的內幕嗎?那就請你翻開《甲午海戰》一書吧!
1894——1896
這本書書詳細介紹了甲午海戰的前因後果及其壯烈的過程,甲午海戰大致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豐島海戰,第二階段黃海大東溝海戰,第三階段成歡陸戰及威海保衛戰。這本書真實地講述了甲午海戰的殘酷,以警示後人,不要忘了甲午。
讀了這本書,我心裡有感而發,甲午海戰它以事實向人們證明了清政府海防的脆弱,從而也昭示後人要搞好國防,不要忘了甲午。甲午戰爭,為中國近代海軍史抹上悲哀的一筆。當我讀到「全力以赴,撞沉吉野」時,這是鄧世昌最後吼出的命令,我的內心深深地震撼了。致遠艦為撞沉敵隊旗艦,不惜犧牲自己,這真是一次壯舉,雖然他們沒能完成壯舉,但是致遠艦上的中華男兒們都是英雄。甲午海戰它毀歿了中國最早的海軍,但是在這次海戰中,中國誕生了一批鐵骨錚錚的男兒!
這本書是一本好書,讀後相信所有的中國人心潮都會沸騰,朋友們,不要忘了甲午!
篇四:甲午戰爭讀後感
今天下午看完了陳舜臣的歷史大作《甲午戰爭》,雖然是小說,但是作者卻寫得一波三折,使讀者看得津津有味而不厭煩。歷史小說是最難寫的,許多人寫的歷史小說使讀者看著不知所云,而陳舜臣則不同,他能將複雜的歷史人物寫得栩栩如生,袁世凱的專橫狡猾,李鴻章的老謀深算,金玉均的理想主義,他們的性格無一不躍然紙上,活靈活現,這正是陳舜臣的寫作風格,他沒有把大量筆墨用在人物對白上,相反,他對歷史人物的心理和所處的歷史背景作了詳細、深刻的剖析,所以即便人物對白甚少,讀者在看了他的作品之後也能深刻把握住人物的性格特徵及所處歷史背景。陳舜臣是寫推理小說出名的,這也難怪他能如此深地把握人的心理活動了。
我第一次聽到陳舜臣這個名字,還以為他是土生土長的中國人呢,其實他的祖父、父親都是中國人,而他不過是出生於日本,算是半個日本人吧,不過也正因為他的血統是中國人,而在日本出生成長,所以他對祖國的歷史能從一個客觀角度去觀察,尤其是他成長在和中國一衣帶水的國家——日本,所以更能理解這兩個國家的相同和不同吧。陳舜臣之所以從近代史入手,主要與他的身世有關,正如他自已所說」我是臺灣人,由於戰爭我變為日本人,二十多歲時又恢復為中國人,我想再一次查清究竟如此玩弄自己命運的是什麼,因為這是決定我命運的戰爭。「
」能以外國人不同的民族性說服日本人的,只有陳舜臣!「也許司馬遼太郎的這段註解是對作者最好的評價吧。
篇五:甲午戰爭讀後感
甲午伊始,我帶著對1894年甲午戰爭歷史的追溯和懷念,帶著毋忘國恥勵志國人的愛國豪情,認真地拜讀了愛國華人陳舜臣(日籍)寫的《甲午戰爭》一書和《中國近代史》有關甲午戰爭爆發前後的詳細的歷史經過和失敗的原因。讀後對曾經馳騁於世界大山江、大商海的華夏民族居然遭受一個彈丸島國的劣等民族欺凌和宰割感到無比的憤概和震驚,對清政府的腐敗無能使國家和民族遭受到的巨大屈辱感到羞恥和痛心,對世界各國面對侵略者瘋狂的略奪和蹂躪所表現出的縱容、支持和觀望感到悲哀和無奈。
縱觀120年前的屈辱歷史,使我們更加清醒地認識到:清政府的腐敗無能、貪圖享樂、不理政事、國力衰退、國防實力落後、國民缺乏鬥志和日本帝國主義失去人性的肆意的踐踏壕略是造成甲午戰爭失敗、清政府喪權辱國、華夏民族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最根本原因。從1840年的鴉片戰爭到1912年清政府滅亡的七十多年的歷史中,中國出現了不少愛國英雄和有志之士,他們抵抗侵略為國捐軀,試圖引導國民學習和接受西方的先進思想、先進技術,以發展和壯大本民族的力量,衝破禁錮國民幾千年的封建牢籠,推翻腐敗、享樂、軟弱、專制的清政府的統治,但均受到以慈禧為首的清政府當權保守勢力的阻撓和清剿,使中國的民族資產階級革命屢屢受挫,阻礙了中國資產階級工業化的發展進程。其中洋務運動代表人曾國藩、李鴻章等人的保守和軟弱,戊戌變法領導人光緒皇帝、梁啓超和康有為被慈禧太后的清剿使中國的民族工業和國防工業遠遠落後日本明治維新後工業化的迅猛發展。1888年中國的北洋水師是當時亞洲一流的強大海軍,但到了1892年已遠遠落後日本,因為日本明治天皇下令從1888年開始動用國民收入的60%發展海軍,又把宮中文武百官收入的1/10投入國防建設,從這時起他們就為趕超中國海軍,侵吞掠奪中國和亞洲奠定了雄厚的物質和軍事基礎。但讓人憤慨和不解的是以慈禧為代表的清政府當權者不但看不到鄰國日本侵吞中國霸權四方的野心和兩國日益拉大的軍力懸殊,反而閉關自守、昏庸腐敗,北洋海軍從1888年開始就沒再增加任何軍事裝備,一直維持著老舊的海上力量。更為甚者,慈禧太后把用於建造和養護北洋水師的經費重修頤和園來慶祝她六十大壽,供其日後頤養天年,這為甲午戰爭的失敗埋下了重重的一筆。其次清政府的軟弱不抵抗政策也是戰爭失敗、國土淪落,籤訂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的重要因素。
其實,從甲午戰爭的失敗追溯到甲午戰爭爆發的原因可以看出其中必然的歷史端倪,早在1868年日本從明治維新開始就拋出了所謂的」棄亞入歐「雄偉構想,開始瘋狂的借鑑和學習西方的先進思想和先進技術,推動工業革命,到1880年日本的工業現代化已達到當時的鼎盛時期,國民的生活水平也有了很大提高,開始有了生產過剩,為了向外輸出商品和源源不斷地攫取島國稀缺的能源和生產資料,他們萌發了向外擴張和掠奪的野心,開始了加速發展國防裝備的藍圖,其目的就是佔領臺灣和朝鮮,滅亡中國,稱霸亞洲。由此可以看出工業現代化催生國防現代化,國防力量的現代化是決定戰爭的勝負的重要因素。國防裝備強則軍強、國強,政府腐敗無能、荒淫無度則國家必亡。俯瞰中國的近代和現代史,以日本為代表的帝國主義列強之所以敢肆意妄為大肆掠奪、侵吞和蹂躪我中華大地,全依賴他們先進的科技、工業和強大的國防實力,同時他們也看到了清政府的昏腐、軟弱和無奈,以及蔣介石的內鬥和不抵抗政策。甲午戰爭實際上是日本帝國主義蓄謀已久的敲開侵吞中國大門的一個藉口,然而日本帝國主義對華和其他亞洲國家侵略戰爭的失敗再次表明:非正義的喪失良知的侵略戰爭不但不能自保,也終將被世界各國和愛好和平的人民所鞭打和唾棄。
又一個甲午年到來了,它不光是對我們牢記歷史不忘國恥的警醒,也是對後人努力學習發奮工作建設強大國防、強大政府的鞭策和勵志。當前中央對內的政治體制、經濟體制改革、文化教育體制改革、生態環境體制改革和老虎蒼蠅一起打的反腐舉措,就是對甲午戰爭期間清政府昏腐享樂缺乏鬥志的一個強有力的回應。國家近年來在航天、國防建設上的突飛猛進和敢為天下先的強國壯舉,以及我們實現了在南海和釣魚島等海域的正常巡航,也顯示了華夏民族的今非昔比,國力國防的強大和國家維護領土尊嚴的決心和信心。
新中國成立以來,尤其是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中國政府和全中國人民在維護民族尊嚴、維護祖國領土完整上所展示的強硬和決心、和諧和委婉,足以彰示中國人民改變歷史、超越歷史、駕馭歷史的能力和智慧。只要中國政府和人民能正視歷史、牢記歷史、不忘1840年以來中華民族所經受的恥辱與災難,發奮工作勵精圖治,不斷提高教育、科技水平,更加迅猛的推進工業現代化、國防現代化向世界前沿的發展,我們被稱為」東方巨人「的稱呼就不是神話,我們的民族就會永遠立於世界常青的民族之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