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動機車的傳動結構的製作方法
2023-07-15 21:48:26 1
專利名稱:電動機車的傳動結構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電動機車的傳動結構,特別涉及一種利用兩組傳動機構作搭配與切換,以因應各種不同動力需求狀態下的動力匹配,達成省力、省電及延長電池與機件使用壽命的電動機車的傳動結構。
背景技術:
傳統電動機車的傳動結構,系以單組傳動機構作為動力源,無法因應在不同路況及車速時所需的動力需求,時有扭力不足及負載過重的情形,輕則影響騎乘的性能、耗電或降低電池的使用壽命,重則損壞動力輸出裝置。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於提供電動機車複合式動力輸出的傳動結構,使得電動機車的傳動結構可因應不同的行車狀態作動力的搭配,亦即在小動力需求時,僅以單一傳動機構作動力輸出源;當動力需求增大時,可以調整為複合傳動機構作動力輸出源。
經改良後的電動機車的傳動結構,可達成省力、省電及延長電池與機件使用壽命等特性,為本實用新型的最大特徵所在。
為了達成上述目的及功能,其具體實行的技術手段及方案包括一種電動機車的傳動結構,其包含有一第一驅動機構,系以第一馬達帶動第一傳動軸,再驅動第一齒輪;一第一皮帶,系用以連結第一驅動機構上的第一齒輪與第二驅動機構上的第二次齒輪間的動力傳遞;一第二驅動機構,系以第二馬達帶動第二傳動軸,再經由單向軸承組驅動第二次齒輪;一第二皮帶,系用以連結第二驅動機構上的第二主齒輪與主傳動軸上的主傳動齒輪間的動力傳遞;一主傳動軸,系作為電動機車的後輪動力輸出之用;其中,單向軸承組系由套筒、軸承、軸套及輪轂所組成。
單向軸承組,其以套筒套接於第二傳動軸上,再依序組合軸承、軸套及輪轂等構件,輪轂外緣最後再組裝上第二次齒輪。
主傳動軸,其可單獨以第二驅動機構作為動力來源或切換為以第一驅動機構及第二驅動機構共同作為動力來源為其特徵。
本實用新型與現有技術相比,具有明顯的優勢和有益效果、本實用新型一種電動機車的傳動結構,利用改良後的電動機車所特有的傳動結構可因應不同的行車狀態作動力的搭配,對於電動機車動力輸出最適匹配所作最具體的改良可達成省力、省電及延長電池與機件使用壽命等效果。
圖1為本實用新型分解結構外觀立體圖;圖2為本實用新型組合結構外觀立體圖;圖3為本實用新型第二驅動機構剖視圖;圖4為本實用新型驅動原理外觀結構圖;圖5為本實用新型整體搭配外觀立體圖。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例加以說明請參閱圖式圖1,為本實用新型分解結構外觀立體圖,圖中所示的電動機車的傳動結構,請同時參閱圖2所示,包含第一驅動機構1,系以第一馬達11帶動第一傳動軸12,再驅動第一齒輪13;第一皮帶2,用以連結第一驅動機構1上的第一齒輪13與第二驅動機構3上的第二次齒輪35間的動力傳遞;第二驅動機構3,以第二馬達31帶動第二傳動軸32,再經由單向軸承組34驅動第二次齒輪35,而單向軸承組34由套筒341、軸承342、軸套343及輪轂344所組成;單向軸承組34與周邊構件的連接以套筒套341接於第二傳動軸32上,再依序組合軸承342、軸套343及輪轂344等構件,輪轂344外緣最後再組裝上第二次齒輪35;一第二皮帶4,用以連結第二驅動機構3上的第二主齒輪33與主傳動軸5上的主傳動齒輪51間的動力傳遞;主傳動軸5,作為電動機車的後輪動力輸出之用,可單獨以第二驅動機構3作為動力來源或切換為以第一驅動機構1及第二驅動機構3共同作為動力來源。
請參閱圖2所示,為本實用新型組合結構外觀立體圖,圖中所示的傳動結構,其組件的規格尺寸,在此以一可行的具體實施例作說明第一馬達11將動力經由第一傳動軸12傳遞至第一齒輪13,第一齒輪13通過第一皮帶2與輪轂344上所裝置的第二次齒輪35連接,而第一傳動軸12與第二傳動軸32間的齒數比設定為6∶1;而第二馬達31將動力經由第二傳動軸32傳遞至第二主齒輪33,而第二主齒輪33則通過第二皮帶4與主傳動軸5上所裝置的主傳動齒輪51連接,而第二傳動軸32與主傳動軸5間的齒數比設定為2∶1的值。
當機車啟動或爬坡時,若車速位在20~25 km/h的低速時,需要較大的扭力輸出,此時第一馬達11及第二馬達31均會啟動共同帶動主傳動軸5輸出,而總驅動齒數比為12∶1,亦即速比為1∶12,經由減速機制瞬間提升扭力值,以節省動力;當機車的車速位大於20~25 km/h時,需要的扭力輸出則降低,此時第一馬達11停止轉動,僅以第二馬達31帶動主傳動軸5輸出,而總驅動齒數比為2∶1,亦即速比為1∶2。
上述的第一馬達11與第二馬達31的匹配切換,經由電控系統作自動感應的切換。
請參閱圖3,為本實用新型第二驅動機構剖視圖,圖中所示的剖面清楚表示第二驅動機構3內部構件的連結關係,單向軸承組34與周邊構件的連接,以套筒套341接於第二傳動軸32上,再依序組合軸承342、軸套343及輪轂344等構件,輪轂344外緣最後再組裝上第二次齒輪35,而第二傳動軸32以第二馬達31帶動,靠近第二馬達31輸出側則裝置有第二主齒輪33。
請參閱圖4和圖1,為本實用新型驅動原理外觀結構圖,圖中所示為第一馬達11與第二馬達31所驅動的齒輪,即第一齒輪13、第二主齒輪33及第二次齒輪35與主傳動軸5上的主傳動齒輪51間以第一皮帶2與第二皮帶連結驅動的對應關係。
請參閱圖5,為本實用新型整體搭配外觀立體圖,圖中所示的傳動機構與電動機車整體的對應關係,表示此為一後輪驅動電動機車的實施例,第一驅動機構1與第二驅動機構3為動力來源;第一驅動機構1與第二驅動機構3兩者之間的連結是由第一皮帶2來達成;第二驅動機構3與主傳動軸5兩者之間的連結是由第二皮帶4來達成。
最後應說明的是以上實施例僅用以說明本實用新型而並非限制本實用新型所描述的技術方案;因此,儘管本說明書參照上述的各個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已進行了詳細的說明,但是,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應當理解,仍然可以對本實用新型進行修改或等同替換;而一切不脫離實用新型的精神和範圍的技術方案及其改進,其均應涵蓋在本實用新型的權利要求範圍當中。
權利要求1.一種電動機車的傳動結構,包含驅動機構和主傳動軸其特徵在於所述的驅動機構分為一第一驅動機構和一第二驅動機構;其中一第一驅動機構,以第一馬達帶動第一傳動軸,再驅動第一齒輪;一第一皮帶,用以連結第一驅動機構上的第一齒輪與第二驅動機構上的第二次齒輪間的動力傳遞;其中一第二驅動機構,以第二馬達帶動第二傳動軸,再經由單向軸承組驅動第二次齒輪;一第二皮帶,用以連結第二驅動機構上的第二主齒輪與主傳動軸上的主傳動齒輪間的動力傳遞。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電動機車的傳動結構,其特徵在於該單向軸承組,穿設於第二傳動軸與第二次齒輪間,分別由套筒、軸承、軸套及輪轂所組成。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電動機車的傳動結構,其由第一驅動機構、第一齒輪、第一皮帶、第二驅動機構、第二馬達、第二傳動軸、第二次齒輪、第二皮帶、第二主齒輪與主傳動軸等構件所組成;上述該第二傳動軸與第二次齒輪間則套設一單向軸承組,而單向軸承組由套筒、軸承、軸套及輪轂所組成;由上述構件的組成,實施時,利用第一驅動機構與第二驅動機構搭配與切換下,作以因應各種不同動力需求狀態下的動力匹配,達成省力、省電及延長電池與機件使用壽命的目的。
文檔編號B62M9/00GK2900343SQ20062001245
公開日2007年5月16日 申請日期2006年4月18日 優先權日2006年4月18日
發明者蕭博仁 申請人:蕭博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