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面油液收集器的製造方法
2023-07-16 08:04:11 1
水面油液收集器的製造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明涉及一種油液收集器,尤其涉及一種在水面上用於油液收集的裝置。本專利採用的技術方案為;包括攏油裝置、吸油氈、傳動裝置、烘乾裝置、接油裝置、擠油輪和支架,所述傳動結構末端固定於支架上,所述攏油裝置固定於支架前端,所述吸油氈纏繞在傳動裝置一圈,並穿過烘乾裝置和擠油輪,傳動裝置前部設有第一傳動輪處於攏油裝置同一水平面,所述烘乾裝置設置在吸油氈中部的上半圈,所述接油裝置位於吸油氈後端下方。本發明的優點在於,利用吸油氈吸油原理,將油液吸附到吸油氈上,再通過擠壓將油液擠出,並對擠出油液的吸油氈進行烘乾以進行油液的循環吸附。此裝置能夠對油液持續的吸附,吸附效率高。
【專利說明】水面油液收集器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涉及一種油液收集器,尤其涉及一種在水面上用於油液收集的裝置。
【背景技術】
[0002]石油中所含苯和甲苯等有毒化合物洩漏入海洋後,這些有毒化合物也迅速進入了食物鏈,從低等的藻類、到高等哺乳動物,無一能倖免。成批的海鳥被困在油汙中,它們的羽毛,一旦沾上油汙,就因無法飛翔離開大海,而沉入海底溺斃,或者因中毒而死亡。
[0003]此外潛在的損害更進一步擴展到事件發生地的生態系統中,存活下來的生物在受到衝擊後的數年中,受毒物的影響也將遺傳至數種生物的後代,這種影響是深遠的,因為人類也同樣在食用海產品。還有更多的靠海為生的人,將會在一時間喪失所有。
【發明內容】
[0004]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油液收集裝置,解決油液收集的問題。
[0005]為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採用的技術方案為:
一種水面油液收集器,包括電機動力裝置,其特徵是,還包括攏油裝置、吸油氈、傳動裝置、烘乾裝置、接油裝置、擠油輪和支架,所述傳動結構末端固定於支架上,所述攏油裝置固定於支架前端,所述吸油氈纏繞在傳動裝置一圈,並穿過烘乾裝置和擠油輪,傳動裝置前部設有第一傳動輪處於攏油裝置同一水平面,所述烘乾裝置設置在吸油氈中部的上半圈,所述接油裝置位於吸油氈後端下方,所述接油裝置上方設有擠油輪,所述傳動裝置固定於支架上。
[0006]根據所述的水面油液收集器,其特徵是,所述支架包括搖臂支架和固定支架,所述搖臂支架前端固定所述的攏油裝置,烘乾裝置固定在搖臂支架上,搖臂支架後端和固定支架通過銷軸可轉動相連,搖臂支架在銷軸處向後延伸出調角杆,所述固定支架設有調角半圓,所述調角半圓開有多個調角銷軸孔,調角半圓的銷軸孔插入銷軸並與所述調角杆相固定調整出搖臂支架與固定支架間不同的角度。
[0007]根據所述的水面油液收集器,其特徵是,所述傳動裝置還包括第二傳動輪、驅動一輪和驅動二輪,所述第二傳動輪位於固定支架上端並套在吸油氈上與第一傳動輪將吸油氈撐起,所述驅動一輪和驅動二輪設置在固定支架位於第二傳動輪下方,所述驅動一輪和驅動二輪將吸油氈繞成Z字形並繃緊,驅動一輪和驅動二輪中的一個輪與動力系統驅動相連。
[0008]根據所述的水面油液收集器,其特徵是,所述烘乾裝置由多組烘乾輪組成,單組烘乾輪包括一個上輪和兩個下輪,上輪位於兩個下輪之間的上方,所述吸油氈穿過上輪和兩個下輪之間並貼緊。
[0009]根據所述的水面油液收集器,其特徵是,所述擠油輪位於驅動一輪和驅動二輪的前方,包括擠油上下輪,上輪或下輪中的一個轉動固定於固定支架,上下輪之間設有用於輪距調整的一對螺杆,所述螺杆分設在擠油輪的兩側。
[0010]根據所述的水面油液收集器,其特徵是,所述攏油裝置包括兩張開的攏油壁,兩攏油壁間距前段大於後端,所述第一傳動輪纏繞的吸油氈處在兩攏油壁後端之間。
本發明的優點在於,利用吸油氈吸油原理,將油液吸附到吸油氈上,再通過擠壓將油液擠出,並對擠出油液的吸油氈進行烘乾以進行油液的循環吸附。此裝置能夠對油液持續的吸附,吸附效率高。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1]圖1為本發明的結構示意圖。
[0012]圖2為本發明的去除吸油氈後的俯視圖。
[0013]附圖中:1、攏油壁;2、第一傳動輪;3、吸油氈;4、下輪a ;5、上輪;6、下輪b;7、搖臂支架;8、銷軸;9、擠油輪;10、調角半圓;11、螺杆;12、調角銷軸孔;13、調角杆;14、第二傳動輪;15、固定支架;16、接油裝置;17、驅動二輪;18、驅動一輪。
【具體實施方式】
[0014]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例對本發明作進一步說明:
本發明如圖1所示,
一種水面油液收集器,包括電機動力裝置,其特徵是,還包括攏油裝置、吸油氈、傳動裝置、烘乾裝置、接油裝置、擠油輪和支架,所述攏油裝置固定於支架前端,所述吸油氈3纏繞在傳動裝置一圈,並穿過烘乾裝置和擠油輪,傳動裝置前部設有第一傳動輪2處於攏油裝置同一水平面,所述烘乾裝置設置在吸油氈3中部的上半圈,所述接油裝置16位於吸油氈後端下方,所述接油裝置16上方設有擠油輪。
[0015]根據所述的水面油液收集器,其特徵是,所述支架包括搖臂支架7和固定支架15,所述搖臂支架7前端固定所述的攏油裝置,烘乾裝置固定在搖臂支架7上,搖臂支架7後端和固定支架15通過銷軸8可轉動相連,搖臂支架7在銷軸8處向後延伸出調角杆13,所述固定支架15設有調角半圓10,所述調角半圓10開有過個調角銷軸孔12,調角半圓10的調角銷軸孔12插入銷軸並與所述調角杆13相固定調整出搖臂支架7與固定支架15間不同的角度。
[0016]根據所述的水面油液收集器,其特徵是,所述傳動裝置還包括第二傳動輪14、驅動一輪18和驅動二輪17,所述第二傳動輪14位於固定支架15上端並套在吸油氈3上與第一傳動輪2將吸油氈3撐起,所述驅動一輪18和驅動二輪17設置在固定支架15位於第二傳動輪14下方,所述驅動一輪18和驅動二輪17將吸油氈3繞成Z字形並繃緊,驅動一輪18和驅動二輪17中的一個輪與電機動力裝置驅動相連。
[0017]根據所述的水面油液收集器,其特徵是,所述烘乾裝置由多組烘乾輪組成,單組烘乾輪包括一個上輪5和兩個下輪a、b (4、6),上輪5位於兩個下輪啊、b (4、6)之間的上方,所述吸油氈3穿過上輪5和兩個下輪a、b (4,6)之間並貼緊。
[0018]根據所述的水面油液收集器,其特徵是,所述擠油輪9位於驅動一輪18和驅動二輪17的前方,包括擠油上下輪,上輪或下輪中的一個轉動固定於固定支架15,上下輪之間設有用於輪距調整的一對螺杆11,所述螺杆11分設在輪的兩側。
[0019]根據所述的水面油液收集器,其特徵是,所述攏油裝置包括兩張開的攏油壁1,兩攏油壁I間距前段大於後端,所述第一傳動輪2纏繞的吸油氈3處在兩攏油壁I後端之間。
[0020]本裝置通過攏油壁聚攏水面油液,電機動力裝置驅動驅動一輪和驅動二輪帶動吸油氈在傳動裝置內循環運轉,擠油輪將吸油氈中的油液擠出,烘乾裝置將吸油氈烘乾以繼續吸附油液。接油裝置用於收集擠油輪擠出的油液,並通過吸油泵轉移。
[0021]本裝置可以置於船頭,並能根據船的大小設置本裝置的合理尺寸。
[0022]上面所述的實施例僅僅是對本發明的優選實施方式進行描述,並非對本發明的構思和保護範圍進行限定,在不脫離本發明設計構思的前提下,本領域中普通工程技術人員對本發明的技術方案作出的各種變型和改進,均應落入本發明的保護範圍。
【權利要求】
1.一種水面油液收集器,包括電機動力裝置,其特徵是,還包括攏油裝置、吸油氈、傳動裝置、烘乾裝置、接油裝置、擠油輪和支架,所述攏油裝置固定於支架前端,所述吸油氈(3)纏繞在傳動裝置一圈,並穿過烘乾裝置和擠油輪,傳動裝置前部設有第一傳動輪(2)處於攏油裝置同一水平面,所述烘乾裝置設置在吸油氈(3)中部的上半圈,所述接油裝置(16)位於吸油氈後端下方,所述接油裝置(16)上方設擠油輪。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水面油液收集器,其特徵是,所述支架包括搖臂支架(7)和固定支架(15),所述搖臂支架(7)前端固定所述的攏油裝置,烘乾裝置固定在搖臂支架(7)上,搖臂支架(7)後端和固定支架(15)通過銷軸(8)可轉動相連,搖臂支架(7)在銷軸(8)處向後延伸出調角杆(13),所述固定支架(15)設有調角半圓(10),所述調角半圓(10)開有多個調角銷軸孔(12),調角半圓(10)的調角銷軸孔(12)插入銷軸並與所述調角杆(13)相固定調整出搖臂支架(7)與固定支架(15)間不同的角度。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水面油液收集器,其特徵是,所述傳動裝置還包括第二傳動輪(14)、驅動一輪(18)和驅動二輪(17),所述第二傳動輪(14)位於固定支架(15)上端並套在吸油氈(3)上與第一傳動輪(2)將吸油氈(3)撐起,所述驅動一輪(18)和驅動二輪(17)設置在固定支架(15)位於第二傳動輪(14)下方,所述驅動一輪(18)和驅動二輪(17)將吸油氈(3)繞成Z字形並繃緊,驅動一輪(18)和驅動二輪(17)中的一個輪與電機動力裝置驅動相連。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水面油液收集器,其特徵是,所述烘乾裝置由多組烘乾輪組成,單組烘乾輪包括一個上輪(5)和兩個下輪a、b (4、6),上輪(5)位於兩個下輪(4、6)之間的上方,所述吸油氈(3)穿過上輪(5)和兩個下輪a、b (4、6)之間並貼緊。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水面油液收集器,其特徵是,所述擠油輪(9)位於驅動一輪(18)和驅動二輪(17)的前方,包括擠油上下輪,上輪或下輪中的一個轉動固定於固定支架(15),上下輪之間設有用於輪距調整的一對螺杆(11),所述螺杆(11)分設在擠油輪的兩側。
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水面油液收集器,其特徵是,所述攏油裝置包括兩張開的攏油壁(I),兩攏油壁(I)間距前段大於後端,所述第一傳動輪(2)纏繞的吸油氈(3)處在兩攏油壁⑴後端之間。
【文檔編號】E02B15/10GK104047275SQ201410287140
【公開日】2014年9月17日 申請日期:2014年6月25日 優先權日:2014年6月25日
【發明者】徐曉睿, 於彥雪, 葛全成 申請人:葛全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