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自動上蓋機的製作方法
2023-07-15 17:50:16 2

本實用新型涉及上蓋機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自動上蓋機。
背景技術:
現如今,工廠在對物品上蓋的時候,通常都是採用人工上蓋的方法,但是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有很多工廠開始逐漸使用自動上蓋機,但是這種上蓋機技術在國內不太先進,從而國內技術生產出來的上蓋機經常會出現上蓋不穩定、上蓋體積大、維護成本高等弊端,大部分上蓋機還需要工人在機器旁邊盯著,定時操控,人為影響上蓋速度以及質量的外界因素大,不利於工廠的效率,為此我們提供一種自動上蓋機。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為了解決現有技術中存在的缺點,而提出的一種自動上蓋機。
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採用了如下技術方案:
一種自動上蓋機,包括第一支架,所述第一支架內放置有第一滑軌,所述第一滑軌的一端貫穿第一支架的側壁並延伸至其外部,所述第一滑軌的另一端貫穿第一支架的相對側壁並延伸至第一支架的外部,所述第一滑軌通過第一連接件與第一支架的底部固定連接,所述第一滑軌上放置有送料盒,所述送料盒的一側設有L型推桿,所述L 型推桿遠離送料盒的一端連接有推料氣缸,所述推料氣缸固定在第一支架的內壁上,所述送料盒上等間距設有多組矩形凹槽,每個所述矩形凹槽上等間距設有多個放置框,所述送料盒遠離第一連接件的一側設有上蓋盒,所述上蓋盒固定在第一滑軌上,所述上蓋盒設置在第一支架的內部,所述上蓋盒內設有第四滑軌,所述第四滑軌位於第一滑軌的上方,所述第四滑軌的一端連接有第三滑軌,所述第四滑軌的另一端固定有第四推桿,所述第四推桿的一端連接有氣缸,所述氣缸放置在第一支架的內側壁上,所述上蓋盒內設有下壓氣缸,所述下壓氣缸設置在第四滑軌的上方,所述下壓氣缸的上端與上蓋盒內的頂部固定連接,所述第三滑軌遠離上蓋盒的一側連通有第二滑軌,所述第二滑軌遠離第三滑軌的一端連接有振動盤,所述振動盤的上方設有第二支架,所述第二支架固定在第一支架的內側壁上,所述第二支架內設有推蓋裝置。
優選地,所述推蓋裝置包括推蓋氣缸,所述推蓋氣缸的一側設有第一滑塊,所述第二支架上設有第一滑槽,所述推蓋氣缸通過第一滑塊與第一滑槽滑動連接,所述推蓋氣缸的下側固定有電動推桿,所述電動推桿遠離推蓋氣缸的一側與第二支架的側壁固定連接,所述推蓋氣缸遠離第一滑塊的一側設有第一推桿,所述第一推桿遠離推蓋氣缸的一側固定有推板,所述推板的一側設有第三滑塊,所述第三滑塊遠離推板的一側水平設有第三滑槽,所述第三滑槽設置在第二支架的內壁,所述推板的下側設有第二滑槽,所述推板通過第二滑塊與第二滑槽滑動連接,所述推板的下方設有弧形塊,所述弧形塊的一側通過第二連接件與第二支架的內壁固定連接,所述弧形塊上設有弧形滑槽,所述弧形滑槽的大小、位置與振動盤的外圈相對應,所述第二滑塊的一端貫穿弧形滑槽並延伸至其下方,所述第二滑塊的下端設有第二推桿。
優選地,所述第三滑軌與第四滑軌之間連通有軟軌,所述第三滑軌距離地面的高度大於第四滑軌距離地面的高度,所述第四滑軌上設有與矩形凹槽大小對應的出蓋孔,所述出蓋孔的底部設有環形海綿層。
優選地,所述第一支架的外壁上設有電腦操控系統,所述上蓋盒內分別設有第一紅外線感應器、第二紅外線感應器,第三紅外線感應器,所述第一紅外線感應器設置在第四滑軌與第一滑軌的連接處且第一紅外線感應器設置在靠近推料氣缸的一側,所述第一紅外線感應器的輸出端與電腦操控系統的輸入端連接,所述電腦操控系統輸出端與推料氣缸的活塞杆末端連接,所述第二紅外線感應器設置在第三滑軌與軟軌的連接處且第二紅外線感應器設置在靠近第三滑軌的一側,所述第二紅外線感應器的輸出端與電腦操控系統的輸入端連接,所述電腦操控系統輸出端與推蓋氣缸的活塞杆末端連接,所述第三紅外線感應器設置在軟軌與第四滑軌的連接處且第三紅外線感應器設置在靠近軟軌的一側,所述第三紅外線感應器的輸出端與電腦操控系統的輸入端連接,所述電腦操控系統輸出端與氣缸的活塞杆末端連接。
本實用新型中,通過第一滑軌、第二滑軌、第三滑軌、第四滑軌、下壓氣缸、推料氣缸、推蓋氣缸等結構的互相配合可以使得進料、上蓋一體化,無需人工操作;通過推蓋裝置可以使得振動盤自動對後續的未推送的蓋子進行自動化推送,使得整個工作流程不會出現停滯,本實用新型結構簡單,解決了傳統的手動上蓋帶來的品質不穩定,又提供全自動送料、自動感應壓合,降低了人為因素帶來的影響,極大地提升了工作效率、品質、安全,設備採用觸控螢幕電腦控制,簡單、明朗且現代化。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提出的一種自動上蓋機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提出的一種自動上蓋機的上蓋盒、第四滑軌、第三滑軌的截面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提出的一種自動上蓋機的推蓋裝置的側面圖;
圖4為本實用新型提出的一種自動上蓋機的推蓋裝置的俯視圖。
圖中:1第一支架、2上蓋盒、3第三滑軌、4第二滑軌、5振動盤、6下壓氣缸、7送料盒、8矩形凹槽、9第一滑軌、10推料氣缸、 11電腦操控系統、12第二支架、13推蓋氣缸、14第一滑塊、15第一推桿、16推板、17第二滑塊、18第二推桿、19弧形塊、20電動推桿、21第三滑塊、22第四滑軌、23軟軌。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實用新型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
參照圖1-4,一種自動上蓋機,包括第一支架1,第一支架1內放置有第一滑軌9,第一滑軌9的一端貫穿第一支架1的側壁並延伸至其外部,第一滑軌9的另一端貫穿第一支架1的相對側壁並延伸至第一支架1的外部,第一滑軌9通過第一連接件與第一支架1的底部固定連接,第一滑軌9上放置有送料盒7,送料盒7的一側設有L型推桿,L型推桿遠離送料盒7的一端連接有推料氣缸10,推料氣缸 10固定在第一支架1的內壁上,送料盒7上等間距設有多組矩形凹槽8,每個矩形凹槽8上等間距設有多個放置框,送料盒7遠離第一連接件的一側設有上蓋盒2,上蓋盒2固定在第一滑軌9上,上蓋盒 2設置在第一支架1的內部,上蓋盒2內設有第四滑軌22,第四滑軌 22位於第一滑軌9的上方,第四滑軌22的一端連接有第三滑軌3,第四滑軌22的另一端固定有第四推桿,第四推桿的一端連接有氣缸,氣缸放置在第一支架1的內側壁上,上蓋盒2內設有下壓氣缸6,下壓氣缸6設置在第四滑軌22的上方,下壓氣缸6的上端與上蓋盒2 內的頂部固定連接,第三滑軌3遠離上蓋盒2的一側連通有第二滑軌 4,第二滑軌4遠離第三滑軌3的一端連接有振動盤5,振動盤5的上方設有第二支架12,第二支架12固定在第一支架1的內側壁上,第二支架12內設有推蓋裝置。
本實用新型中,推蓋裝置包括推蓋氣缸13,推蓋氣缸13的一側設有第一滑塊14,第二支架12上設有第一滑槽,推蓋氣缸13通過第一滑塊14與第一滑槽滑動連接,推蓋氣缸13的下側固定有電動推桿20,電動推桿20遠離推蓋氣缸13的一側與第二支架12的側壁固定連接,推蓋氣缸13遠離第一滑塊14的一側設有第一推桿15,第一推桿15遠離推蓋氣缸13的一側固定有推板16,推板16的一側設有第三滑塊21,第三滑塊21遠離推板16的一側水平設有第三滑槽,第三滑槽設置在第二支架12的內壁,推板16的下側設有第二滑槽,推板16通過第二滑塊17與第二滑槽滑動連接,推板16的下方設有弧形塊19,弧形塊19的一側通過第二連接件與第二支架12的內壁固定連接,弧形塊19上設有弧形滑槽,弧形滑槽的大小、位置與振動盤5的外圈相對應,第二滑塊17的一端貫穿弧形滑槽並延伸至其下方,第二滑塊17的下端設有第二推桿18,實現了在工作幾個流程之後,第二滑軌4和第三滑軌3上的蓋子較少時,電腦操控系統11 控制電動推桿20上升使得推蓋氣缸13等結構向上移動一點,之後推蓋氣缸13的活塞杆往回移動,電腦操控系統11控制電動推桿20下降,然後即可實現對後面的振動盤5後面的蓋子進行往前推動,第三滑軌3與第四滑軌22之間連通有軟軌23,第三滑軌3距離地面的高度大於第四滑軌22距離地面的高度,第四滑軌22上設有與矩形凹槽 8大小對應的出蓋孔,出蓋孔的底部設有環形海綿層,便於壓蓋,第一支架1的外壁上設有電腦操控系統11,上蓋盒2內分別設有第一紅外線感應器、第二紅外線感應器,第三紅外線感應器,第一紅外線感應器設置在第四滑軌22與第一滑軌9的連接處且第一紅外線感應器設置在靠近推料氣缸10的一側,第一紅外線感應器的輸出端與電腦操控系統11的輸入端連接,電腦操控系統11輸出端與推料氣缸 10的活塞杆末端連接,第二紅外線感應器設置在第三滑軌3與軟軌 23的連接處且第二紅外線感應器設置在靠近第三滑軌3的一側,第二紅外線感應器的輸出端與電腦操控系統11的輸入端連接,電腦操控系統11輸出端與推蓋氣缸13的活塞杆末端連接,第三紅外線感應器設置在軟軌23與第四滑軌22的連接處且第三紅外線感應器設置在靠近軟軌23的一側,第三紅外線感應器的輸出端與電腦操控系統11 的輸入端連接,電腦操控系統11輸出端與氣缸的活塞杆末端連接。
本實用新型中,通過觸摸電腦屏幕控制整個工作流程,先將需要上蓋的物品通過傳送機構送入第一滑軌9上,傳送機構是事先放置在第一滑軌9上將物料依次輸送到第一滑軌9上,為現有的控制方式,在此不多做贅述,然後電腦操控系統11的輸出端將信號傳遞給氣缸,氣缸的活塞杆末端將第四滑軌22向上移動,接著推料氣缸10將送料盒7推送至上蓋盒2內且處於上蓋盒2的正下方時,第一紅外線感應器將信號傳送給電腦操控系統11的輸入端,之後電腦操控系統11的輸出端控制推料氣缸10停止工作,此時由于振動盤5已經將蓋子按順序的震動到振動盤5的邊緣處與第二滑軌4接軌,然後電腦操控系統11控制推蓋氣缸13使第二推桿18推動蓋子往上蓋盒2的上蓋位置進行移動,在蓋子進入上蓋盒2內,蓋子經過軟軌23滑落到第四滑軌22上並且此時蓋子與正下方的送料盒7上的矩形凹槽8相對應,蓋子的滑落下來的數量與一個矩形凹槽8內的物品數量一樣,此時第二紅外線感應器將信號傳遞給電腦操控系統11的輸入端然後電腦操控系統11的輸出端控制推蓋氣缸13停止工作,然後電腦操控系統 11控制下壓氣缸6的活塞杆下壓工作,下壓完成後電腦操控系統11 控制下壓氣缸6的活塞杆上升,然後第三紅外線感應器的輸出端將信號傳遞給電腦操控系統11的輸入端,然後電腦操控系統11的輸出端控制氣缸的活塞杆上升,之後電腦操控系統11控制推料氣缸10工作,使送料盒7往前推動一點,如此循環往復即可實現自動控制,自動工作,在工作幾個流程之後,第二滑軌4和第三滑軌3上的蓋子較少時,電腦操控系統11控制電動推桿20上升使得推蓋氣缸13等結構向上移動一點,之後推蓋氣缸13的活塞杆往回移動,電腦操控系統11控制電動推桿20下降,然後即可實現對後面的振動盤5後面的蓋子進行往前推動。
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較佳的具體實施方式,但本實用新型的保護範圍並不局限於此,任何熟悉本技術領域的技術人員在本實用新型揭露的技術範圍內,根據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及其實用新型構思加以等同替換或改變,都應涵蓋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範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