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胃強脾弱反覆積食怎麼調理(寶寶總食積嘔吐)
2023-08-05 03:42:53 1
小編導讀
我們都知道,小寶寶脾胃嬌弱,極易出現食積、嘔吐、腹瀉等脾胃功能失調的情況,真是愁壞了寶媽、寶爸們!有沒有簡單、易操作的解決方法呢?當然有!其實,寶寶的小掌心內有一個「內八卦」,這可是調理脾胃的「神器」!只要掌握正確的推拿操作手法,輕鬆解決寶寶的脾胃問題。
內八卦穴,在手掌面,從手掌心起,以圓心至中指指根橫紋約2/3長度為半徑做圓形運動,八個卦區即在此圓圈上,分別是乾、坎、艮、震、巽、離、坤、兌。有順運八卦、逆運八卦之分。
順運內八卦穴:如圖所示,從藍點乾卦起,按照藍線順時針方向連續不停畫圓,中間不要停頓,最後在終點(紅點)兌卦停下。提氣,用於陽氣不足引起的腹瀉、心慌氣短、疲乏無力、食慾亢進、陽氣下陷而致臟腑下垂等。體內有火者不能用。
順運內八卦穴
逆運內八卦穴:如圖所示,從紅點兌卦起,按照紅線逆時針方向連續不停畫圓,中間不要停頓,最後在終點(藍點)乾卦停下。降氣,用於體內火大氣逆引起的咳嗽、痰多、喘、嘔吐、厭食等。
逆運內八卦穴
積食(1)有火型
穴方:逆運內八卦10分鐘,瀉新四橫紋10分鐘,每日重複操作,連續推2次。
注意:如果是母乳餵養,寶寶、媽媽都要忌食熱、溫、烤、炸、焙烙、燥、幹之品,忌受熱。
【瀉新四橫紋穴】
新四橫紋穴,位於手掌面,食指、中指、無名指、小指的指根部四個橫紋處。
被推拿者的四指併攏,推拿者的拇指稍微彎一下(能照顧到小指的橫紋跟其他三指的橫紋不在一條線上),然後拇指和第一掌骨都繃直,放在四個橫紋上同時操作。
瀉法即離心推。適用於因胃熱引起的腸脹氣、傷食口臭、反酸嘔吐、大便乾燥或腹瀉、胃腸潰瘍、食欲不振、痔瘡等。
瀉新四橫紋
腹瀉(1)胃腸寒型
穴方:順運內八卦10分鐘,補脾土10分鐘,每日重複操作,連續推2次。
注意:如果是母乳餵養,寶寶、媽媽都要忌食生、冷、寒、涼之品,寶寶忌著涼。
【補脾土穴】
脾土穴,位於拇指橈側面,紅白肉際處。推拿者用拇指或食指中指併攏,垂直於拇指側面操作。
補脾土穴:推拿者拇指第一指節微微彎曲,向心推,由拇指尖推向拇指根。
補脾土穴
嘔 吐(1)胃熱型
穴方:逆運內八卦10分鐘,合谷10分鐘,每日重複操作,連續推2次。
注意:如果是母乳餵養、媽媽都要忌食熱、溫、烤、炸、焙烙、燥、幹之品,忌受熱。
(2)胃寒型
穴方:外勞宮10分鐘,順運內八卦10分鐘,每日重複操作,連續推2次。
注意:如果是母乳餵養,寶寶和媽媽都要忌食生、冷、寒、涼之品,寶寶忌著涼。
【合谷穴】
合谷穴,在手背,第1、2掌骨之間的縫隙處。將拇指和食指併攏,骨縫處的肌肉最高點即是該穴。
操作:對準穴位,用中指指腹插進骨縫,按住皮和肉,上下揉或順時時針揉。
合谷穴
【外勞宮穴】
外勞宮穴,與內勞宮相對,在手背第3掌骨的1/2處,稍偏橈側。
操作:用拇指指腹或中指指腹按住穴位,順時針揉。
外勞宮穴
最近幾年,隨著食品藥品安全隱患被爆出的越來越多,很多寶爸、寶媽們都傾向於選用最安全、天然和無刺激的方法,來呵護嬌弱的嬰幼兒。小兒推拿作為極具有中醫文化特色的有效治療手段之一,被社會廣泛接受和認可。
好 書 推 薦
《虎媽的溫揉》
這本書會從嬰兒撫觸和小兒推拿的歷史、理論依據和優點等異同點開始,讓媽媽們對這些天然療法有更多的認識,再以深入淺出的方法,介紹李醫生驗於臨床、特別針對初生到2歲左右寶寶的成長需要而設計的愛可揉˜™寶寶推拿, 結合了西方的嬰兒撫觸療法和中國傳統的穴位經絡推拿, 幫助寶寶平衡陰陽、調和臟腑、疏通經絡、扶正祛邪,既可作為日常保健,也可增進親子關係,每個組合只需每天約5分鐘便能完成,更可按空餘時間疊加更多組合,不單簡單易學,更是靈活方便,再附加中英文推拿兒歌,讓耙耙麻麻一邊進行愛可揉寶寶推拿,一邊與孩子唱著歌, 有趣之餘,更可刺激孩子大腦的聽覺和語言發育,一舉兩得。(購書詳情請點擊下方「了解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