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i-vi族無機-有機單胺雜化化合物摻雜發光薄膜的製備方法
2023-07-21 21:17:41 1
專利名稱:Ii-vi族無機-有機單胺雜化化合物摻雜發光薄膜的製備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於無機-有機雜化發光材料技術領域,特別涉及一種II-Vi族無機-有 機單胺摻錳發光材料及其發光薄膜的製備方法。
背景技術:
材料始終是化學研究中的重要課題。通過兩種或多種材料在組成、結構和功能的複合或雜化,達到性能互補和優化,可製備出性能優異的雜化材料。無機-有機雜化材料集無機相的剛性尺寸穩定性及熱穩定性和有機相的韌性加工性及納米粒子的諸多特性於一體,具有良好的電、光、磁、機械等功能特性,還具有較強的材料性能可設計性,對其引入不同有機配體或者對配體進行修飾,可以達到設計、剪裁雜化材料的結構與物理化學性質的目的。這類新型無機-有機雜化材料可以兼具有機及無機功能基團各自的性質和功能,容易通過結構調控來實現性能調控和優化。近年來研究發現一系列II-VI族/有機胺化合物(ME *L0.5,M = Zn,Cd,E = S、Se、Te,L=有機胺)是一類新的層狀無機-有機配位雜化材料。該材料集無機相的剛性尺寸穩定性及熱穩定性和有機相的韌性加工性及粒子的諸多特性於一身,容易通過改變陰、陽離子和有機分子結構等方法,調控設計剪裁雜化材料的結構與物理性質的目的。有機胺分子和II-VI族無機成分通過配位鍵有序橋連,在晶格中周期性排列。無機層為釺鋅礦二維結構,無機層與有機層配位界面的金屬離子M、硫屬元素E與胺分子中的N原子形成[ME3N]畸變配位四面體。1994年,R. N Bhargava等人首次將猛離子成功摻入ZnS納米粒子中獲得了發光效率高的橙色輻射。在2000年,Jing Li課題組研究發現了一系列II-VI族無機-有機胺雜化物,這類高度結晶的雜化物呈無機層有機層交替完美有順晶格排列,不僅強化了其無機層相應二元化合物半導體的一些性能,還表現出極強的結構誘導量子限域效應,該量子限域效應的效果甚至不亞於當時報導的最小類型的膠體量子點。在2003年,陸軍、魏朔等人成功地將錳離子摻入II-VI族無機-有機二胺雜化物的無機層中,製得了室溫下較強橙光發光性質的稀磁半導體,且發現該系列雜化物隨著有機二胺分子鏈的增長,錳離子的特徵發光表現出特別的發光增強效應。在過去的幾十年中,隨著電視機、手機、大型電子屏幕等電子產品對平板顯示器件的需求和發展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和挑戰,能應用於電子發光器件的薄膜的研發引起了科技研究人員的極大關注。基於此類II-VI族無機-有機胺摻錳雜化材料在結構可調、摻雜發光可控及良好的量子限域效應的眾多優點,其薄膜製備對於開發此類雜化材料具有重要意義。這類發光薄膜的製備工藝將為新型發光薄膜器件的開發提供研究基礎。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類II-VI族無機-有機單胺雜化化合物摻雜發光薄膜材料的製備方法。本發明不僅製備了具有高效摻雜發光效應的發光材料,表徵了其結構、形貌與發光特性,還採用旋塗法製備該雜化材料的發光薄膜。對薄膜的製備エ藝方面的研究使得調控薄膜的層數與發光強度成為可能,本發明為新型發光薄膜器件的開發提供了研究基礎本發明的技術方案採用水熱反應,選取無機金屬鹽(大多為醋酸鹽,如醋酸鋅)與非金屬硫粉、碲粉或或硒粉以有機單胺為溶劑(如正己胺、正辛胺等)在一定條件和溫度上進行水熱溶劑熱反應,並摻雜使其發光性能大大提升的金屬離子,形成具有高效發光性能的II-VI族無機-有機單胺摻雜發光材料。通過對其分散處理,在預處理好的石英基片上旋塗製備其發光薄膜。本發明提供的II-VI族無機-有機單胺摻錳發光材料,具體為硫化鋅、硒化鋅、碲化鋅、硫化鎘、硒化鎘或碲化鎘無機層與有機單胺層狀交替排列的層狀結構,錳離子通過取代摻雜無機層中的鋅或鎘進入無機層中,其晶體結構為無機層形成的ニ維擴展結構,與絕緣性的有機單胺通過金屬-氮配位鍵雜化作用在分子水平上進行自組裝連接成有序網絡;其中金屬離子鋅和鎘為正ニ價,摻雜金屬離子錳為正ニ價,非金屬成份為硫、硒或碲,有機單胺為正丙胺(pra)、正丁胺(ba)、正己胺(ha)、正辛胺(oa)或十二胺(dda);其化學式為(MhMnxE)2 · L,其中M = Zn或Cd, E = Se、S或Te, L =正丙胺、正丁胺、正己胺、正辛胺或十二胺,O ^ X ^ I0將上述II-VI族無機-有機單胺摻錳發光材料通過分散、旋塗得到發光薄膜,該薄膜呈片狀形貌平鋪於石英基片上,形成規整的由硫化鋅、硒化鋅、碲化鋅、硫化鎘、硒化鎘或碲化鎘ニ維無機層狀構架與有機單胺層狀交替排列的層狀結構,該薄膜厚度為100-900納米。該薄膜的螢光光譜中發射峰強度與薄膜層數呈線性關係,薄膜的紫外-可見吸收光譜中吸收峰與薄膜層數也呈線性關係,表明採用旋塗法可有效控制薄膜的厚度和負載量。II-VI族無機-有機單胺摻錳發光材料的製備方法I.將2mmol醋酸鋅或醋酸鎘、2mmol硫粉、締粉或硒粉、2X0. 05mmol醋酸猛溶解在16-20mL有機單胺中,將混合溶液密封在聚四氟こ烯內襯的不鏽鋼高壓反應釜中,120-190°C加熱3-14天後自然冷卻到室溫;II.將步驟I得到的產物進行抽濾,井先後用無水こ醇、去離子水、無水こ醇洗滌,濾餅在50-70°C溫度範圍內真空乾燥15-20小時後即得到II-VI族無機-有機單胺摻錳發光材料。II-VI族無機-有機單胺摻錳發光薄膜的製備方法I.石英基片的預處理將石英基片依次在l-10wt%洗潔精溶液、體積比為I : 3的濃硝酸與濃鹽酸混合溶液、體積比為3 I的濃H2SO4與30wt% H2O2混合溶液中超聲洗滌15-40分鐘或浸泡1-20小時,用去離子水洗滌石英基片3-4次,50_70°C烘箱中烘3_10小時;2.將步驟II得到的II-VI族無機-有機單胺摻錳發光材料分散到こ酸こ酯中形成質量濃度O. 05-0. 3%的分散液,超聲3-8小時,使其分散形成穩定分散液A ;3.用滴管吸取分散液A於預處理過的IXlcm2的石英基片上滴2_4滴,然後將石英基片固定在勻膠機上以1-2千轉/分轉動5-20秒,然後以3-5千轉/分轉動10-30秒,形成ー層的II-VI族無機-有機單胺摻錳發光薄膜;直接在該基片上重複該步驟1-200次,得到相應層數的II-VI族無機-有機單胺摻錳發光薄膜。所述有機單胺為正丙胺、正丁胺、正己胺、正辛胺或十二胺。本發明的優點在於把發光Mn2+引入到II-VI族無機-有機單胺雜化材料的無機層內,實現了摻雜發光材料發光的可控化,該摻雜發光材料室溫下具有較強的錳離子橙色發光,並且該系列雜化物隨著有機單胺分子碳鏈的增長,錳離子的特徵發光表現出增強效應。本發明同時採用旋塗法製備了該摻雜發光材料的薄膜,實現了薄膜的可控線性塗膜エ藝。具體通過改變有機單胺成份及反應溫度、摻錳濃度等條件,製備出摻雜發光效率以及結構可調的、平鋪排列的薄膜。該薄膜的螢光光譜分析在580-602nm範圍內有橙色特徵發射峰,且發射峰強度與薄膜層數呈線性關係。薄膜的紫外-可見吸收光譜分析分別在285nm和293nm處有吸收峰,且吸收峰與薄膜層數呈線性增長關係。這是由規整有序排列的被有機層隔開的無機層所特有的量子限域效應導致的,與粉體的紫外-可見漫反射光譜性質不同。薄膜的粉末X射線衍射分析可知,薄膜在10°低角度範圍內有001和002系列衍射峰,表明在把材料製備成薄膜的過程中,雜化物的物相和晶體結構沒有發生變化。本發明為將該類II-VI族無機-有機單胺摻雜發光薄膜應用於固體發光器件領域提供理論研究基礎和實踐經驗總結。
圖I是實施例I和實施例2得到的發光材料及其薄膜的電鏡及粉末X射線衍射圖(PXRD)。A中為實施例I製得的(Zna95Mnatl5S)2 -ha薄膜正面電鏡圖及10層薄膜的截面圖。B中為實施例2製得的(Zna95Mnatl5S)2 ^oa薄膜正面電鏡圖及10層薄膜的截面圖。C中(a)、(b)、(c)、(d)分別為(Zna95Mnaci5S)2 - ha 粉末、(Zna95Mnaci5S)2 · ha 薄膜、(Zna95Mnaci5S)2 · oa粉末和(Zna95Mnatl5S)2 · oa 薄膜的 PXRD 圖。圖2是實施例I得到的(Zna95Mnatl5S)2 · ha粉末在美國ISA公司的Fluorolog-Tau-3型螢光光譜儀上測得的螢光光譜圖。激發峰為312nm,發射峰為580nm。圖3是實施例I得到的(Zna95Mnatl5S)2 · ha粉末在北京普析公司的TU-1901型紫外-可見分光光度計上測得的紫外-可見漫反射光譜圖。圖4是實施例I得到的(Zna 95Mn0.05S) 2 · ha薄膜在297nm激發光下的螢光發射光譜隨薄膜層數增長的關係圖。使用的螢光分析儀為日本島津公司的RF-5301PC螢光分光光度計。右上插圖不同層數薄膜的發射光譜在發射峰584nm處的發光強度與層數的線性關係圖。圖5是實施例I得到的不同層數的(Zna95Mnatl5S)2* ha薄膜在北京普析公司的TU-1901型紫外-可見分光光度計上測得的紫外-可見吸光光譜圖。右上插圖為薄膜在285nm處吸光度與層數的線性關係圖。圖6是實施例2得到的(Zna95Mnatl5S)2 · oa粉末在美國ISA公司的Fluorolog-Tau-3型螢光光譜儀上測得的螢光光譜圖。圖7是實施例2得到的(Zna95Mnatl5S)2 · oa粉末在北京普析公司的TU-1901型紫外-可見分光光度計上測得的紫外-可見漫反射光譜圖。圖8是實施例2得到的(Zna 95Mn0.05S) 2 · oa薄膜在306nm激發光下的螢光發射光譜隨薄膜層數增長的關係圖。使用的螢光分析儀為日本島津公司的RF-5301PC螢光分光光度計。右上插圖不同層數薄膜的發射光譜在發射峰582nm處的發光強度與層數的線性關係圖。圖9是實施例2得到的不同層數的(Zna95Mnatl5S)2 · oa薄膜在北京普析公司的TU-1901型紫外-可見分光光度計上測得的紫外-可見吸光光譜圖。右上插圖為薄膜在293nm處吸光度與層數的線性關係圖。
具體實施方式
實施例II、稱取 O. 439g(2mmol)醋酸鋅(ZnAc2 · 2H20)和 O. 025g(O. 05X2mmol)醋酸錳(MnAc2 ·2Η20)溶於18mL正己胺中,再稱取O. 064g(2mmol)硫粉磁力攪拌溶解於其中;將所得溶液轉移至20mL聚四氟乙烯內襯的不鏽鋼高壓反應釜中,密封裝好,在170°C烘箱中反應7天;2、取出反應釜使之在常溫下自然冷卻至室溫,產物抽濾並先後用無水乙醇、去離子水、無水乙醇洗滌,濾餅在50°C真空乾燥15小時即得到灰色的II-VI族無機-有機單胺摻錳發光材料,其化學式為(Zna95Mnatl5S)2 · ha。對上述製得的II-VI族無機-有機單胺摻錳發光材料(Zna95Mnatl5S)2 -ha的粉體材料進行表徵,由圖I可知,其PXRD圖在3. 3745°出現了 001系列衍射峰,層間距為26.18 A,在6. 7682°出現了 002系列衍射峰,PXRD圖的擬合表明該溶劑熱合成的粉體為均相單一組分不含雜質的層狀材料。由圖2螢光光譜可知,該材料在312nm的光激發下會發射出最強發射峰位於580nm的顯著橙色發光,其良好的螢光特性為其製備有潛力的發光薄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由圖3可知,該材料的紫外-可見漫反射光譜在210nm-310nm平臺內有寬吸收。該材料具體為硫化鋅無機層與正己胺層狀交替排列的層狀結構,錳離子通過取代摻雜無機層中的鋅進入無機層中,其晶體結構為無機層形成的二維擴展結構,與絕緣性的正己胺通過金屬-氮配位鍵雜化作用在分子水平上進行自組裝連接成有序網絡;其中金屬離子鋅為正二價,摻雜金屬離子錳為正二價,非金屬成份為硫,有機單胺為正己胺。I.將上述製備的II-VI族無機-有機單胺摻錳發光材料(Zna95Mnatl5S)2 · ha粉體配製成質量濃度為O. 2%的乙酸乙酯分散液,超聲分散5小時,使其充分分散成穩定分散液
SI;II.石英基片預處理將石英基片依次在5%洗潔精溶液、體積比為I : 3的濃硝酸與濃鹽酸混合溶液、體積比為3 I的濃H2SO4與30wt% H2O2混合溶液中超聲洗滌40分鐘,用去離子水洗滌石英基片4次,60°C烘箱中烘5小時;III.用滴管吸取超聲狀態下分散液SI於預處理過的I X Icm2石英基片上滴2滴,然後將石英基片固定在KW-4A型臺式勻膠機上,以I. 67千轉/分轉速下轉動6秒,以4. 00千轉/分轉速下轉動10秒,形成一層的化學式為(Zna95Mnatl5S)2 *ha的II-VI族無機-有機單胺摻錳發光薄膜;直接在該基片上重複該步驟30次,得到相應層數的II-VI族無機-有機單胺摻錳發光薄膜。對上述化學式為(Zna95Mnatl5S)2 · ha的II-VI族無機-有機單胺摻錳發光薄膜進行表徵該薄膜呈片狀平鋪在石英基片上,形成規整的由硫化鋅二維層狀構架和正己胺層交替排列的層狀材料;其厚度為200-400納米。由圖4可知,該薄膜在297nm激發光下發射橙色螢光,其發射峰在584nm,且螢光強度與薄膜層數呈線性增長趨勢;左插圖薄膜在紫外燈下的螢光成像圖,顯示隨著薄膜層數的增加,橙色螢光越深越明顯。由圖5可知,不同層數的薄膜的紫外-可見吸光光譜在285nm處都有一個吸收鼓包,且其285nm處的吸光度與層數呈線性增長關係,該處吸收鼓包由雜化物薄膜材料的結構誘導量子限域效應產生。實施例2 I、稱取 O. 439g(2mmol) ZnAc2 ·2Η20 和 O. 025g(0. 05X2mmol)MnAc2 ·2Η20 溶於 18mL正辛胺(oa)中,再稱取0.064g(2mmol)硫粉(S)磁力攪拌溶解於其中,將所得溶液轉移至20mL高溫高壓不鏽鋼反應釜內膽中,密封裝好,在170°C烘箱中反應7天;2、取出反應釜使之在常溫下自然冷卻,抽濾並先後用無水乙醇、去離子水、無水乙醇洗滌。濾餅在60°C真空乾燥20小時,研磨並轉移樣品,即得到灰色的II-VI族無機-有機單胺摻錳發光材料,其化學式為(Zna95Mnatl5S)2 · oa。對上述II-VI族無機-有機單胺摻錳發光材料(Zna95Mn0.05S)2 · oa的粉體材料進行表徵,由圖I可知,其PXRD圖在2. 8551°出現了 001系列衍射峰,層間距為30.95 A,在5. 7276°出現了 002系列衍射峰,PXRD圖的擬合表明該溶劑熱合成的粉體為均相單一組分不含雜質的層狀材料。由圖6螢光光譜可知,該材料在344nm的光激發下會發射出最強發射峰位於580nm的顯著橙色發光,良好的螢光特性使得該材料能用於製備有潛力的發光薄膜。由圖7可知,該材料的紫外-可見漫反射光譜在210nm-310nm平臺內有寬吸收。該材料具體為硫化鋅無機層與正辛胺層狀交替排列的層狀結構,錳離子通過取代摻雜無機層中的鋅進入無機層中,其晶體結構為無機層形成的二維擴展結構,與絕緣性的正辛胺通過金屬-氮配位鍵雜化作用在分子水平上進行自組裝連接成有序網絡;其中金屬離子鋅為正二價,摻雜金屬離子錳為正二價,非金屬成份為硫,有機單胺為正辛胺。I.將上述製備的II-VI族無機-有機單胺摻錳發光材料(Zna95Mnatl5S)2 · oa粉體配製成質量濃度為O. 2%的乙酸乙酯分散液,超聲分散5小時,使其充分分散成穩定分散液
S2;II.石英基片預處理將石英基片依次在8%洗潔精溶液、體積比為I : 3的濃硝酸與濃鹽酸混合溶液、體積比為3 I的濃H2SO4與30wt% H2O2混合溶液中超聲洗滌40分鐘,用去離子水洗滌基石英片3次,60°C烘箱中烘5小時;III.用滴管吸取分散液S2於預處理過的I X Icm2石英基片上滴4滴,然後將石英基片固定在KW-4A型臺式勻膠機上,在I. 67千轉/分轉速下轉動6秒,在4. 00千轉/分轉速下轉動10秒,形成一層的化學式為(Zna95Mnatl5S)2 · oa的II-VI族無機-有機單胺摻錳發光薄膜;直接在該基片上重複該步驟30次,得到相應層數的II-VI族無機-有機單胺摻錳發光薄膜。對上述化學式為(Zna95Mnatl5S)2 · oa的II-VI族無機-有機單胺摻錳發光薄膜進行表徵該薄膜呈片狀平鋪在石英基片上,形成規整的由硫化鋅二維層狀構架和正辛胺層交替排列的層狀材料;其厚度為200-400納米。由圖8可知,該薄膜在306nm激發光下發射橙色螢光,其發射峰在582nm,且螢光強度與薄膜層數呈線性增長趨勢。由圖9可知,不同層數的薄膜的紫外-可見吸光光譜在293nm處都有一個吸收鼓包,且其293nm處的吸光度與層數呈線性增長關係,該處吸收鼓包由雜化物薄膜材料的結構誘導量子限域效應產生。
對實施例I和2製備的粉體材料及發光薄膜進行粉末X射線衍射表徵,計算得(Zna95Mnatl5S)2 ·ha 粉體的層間距為26.18 A,(Zna95Mnatl5S)2 *oa 粉體的層間距為30.95 A,表明這兩個雜化物材料為單ー組分層狀化合物。其發光薄膜的層間距分別為25.92 A和32.84 A,表明旋塗成膜後,其物相沒有發生改變,而且呈ー個方向平鋪在石英基片上。進行螢光光譜表徵,顯示(Zna95Mnatl5S)2 *ha粉體材料在312nm的激發光下有最強發射峰580nm, (Zna95Mnatl5S)2 · oa粉體材料在344nm的激發光下有最強發射峰580nm。
進行紫外-可見漫反射光譜,顯示(Zna95Mnaci5S)2 · ha粉體材料和(Zna95Mnatl5S)2 · oa粉體材料在210_310nm有寬闊吸收帶。對其發光薄膜進行紫外-可見吸光光譜掃描顯示發光薄膜的吸光度在293nm處的吸光度與薄膜層數呈線性增長趨勢。對(Zn。.95Mn0.05S)2 · ha 粉體材料和(Zn。. 95Mn0.05S) 2 · oa 粉體材料進行 C、H、N 元素分析,其分析結果擬合後,無機組分與有機單胺組分符合2 I摩爾比。對(Zn。. 95MnQ. 05S) 2 · ha粉體材料和(Zn。. 95MnQ. 05S) 2 · oa粉體材料進行電感偶合等離子體原子發射光譜(ICP-AES)分析,測得摻錳濃度、鋅錳比與投料比一致,說明反應定量完成。上述表徵與測試結果表明該發光雜化材料及其發光薄膜具有良好的結晶性,晶體為層狀結構。錳離子通過取代進入無機層,表現出良好的橙色螢光效應。對不同層數薄膜的螢光光譜和紫外-可見吸收光譜研究表明,該發光薄膜的製作エ藝有望對薄膜的發光強度進行可控調節。實施例3I、稱取 O. 878g(4mmol) ZnAc2 ·2Η20 和 O. 050g(0. 05X4mmol)MnAc2 ·2Η20 溶於 38mL正辛胺(oa)中,再稱取0.316g(4mmol)硒粉(Se)磁力攪拌混合均勻,將所得溶液轉移至40mL聚四氟こ烯內襯的不鏽鋼高壓反應釜中,密封裝好,在170°C烘箱中反應7天;2、取出反應釜使之在常溫下自然冷卻至室溫,抽濾並先後用無水こ醇、去離子水、無水こ醇洗滌,濾餅在60°C真空乾燥18小時,研磨並轉移樣品,即得到灰色的II-VI族無機-有機單胺摻錳發光材料,其化學式為(Zna95Mnatl5Se)2 · oa。該材料具體為硒化鋅無機層與正辛胺層狀交替排列的層狀結構,錳離子通過取代摻雜無機層中的鋅進入無機層中,其晶體結構為無機層形成的ニ維擴展結構,與絕緣性的正辛胺通過金屬-氮配位鍵雜化作用在分子水平上進行自組裝連接成有序網絡;其中金屬離子鋅為正ニ價,摻雜金屬離子錳為正ニ價,非金屬成份為硒,有機單胺為正辛胺。對實施例1、2、3製備的發光材料在冷場掃描電子顯微鏡下進行形貌表徵,顯不(ZnSe)2 ·單胺呈花瓣團聚薄片狀,(ZnS)2 ·單胺呈棒狀團聚薄片狀。
權利要求
1.一種II-VI族無機-有機單胺摻錳發光材料,其特徵在於,該材料具體為硫化鋅、硒化鋅、碲化鋅、硫化鎘、硒化鎘或碲化鎘無機層與有機單胺層狀交替排列的層狀結構,錳離子通過取代摻雜無機層中的鋅或鎘進入無機層中,其晶體結構為無機層形成的二維擴展結構,與絕緣性的有機單胺通過金屬-氮配位鍵雜化作用在分子水平上進行自組裝連接成有序網絡;其中金屬離子鋅和鎘為正二價,摻雜金屬離子錳為正二價,非金屬成份為硫、硒或碲,有機單胺為正丙胺、正丁胺、正己胺、正辛胺或十二胺;其化學式為=(MhMnxE)2 · L,其中M = Zn或Cd,E = Se、S或Te,L =正丙胺、正丁胺、正己胺、正辛胺或十二胺,O彡x彡I。
2.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II-VI族無機-有機單胺摻錳發光材料的製備方法,其特徵在於,其具體操作步驟為 I.將2mmcil醋酸鋅或醋酸鎘、2mmol硫粉、締粉或硒粉、2X O. 05mmol醋酸猛溶解在16-20mL有機單胺中,將混合溶液密封在聚四氟乙烯內襯的不鏽鋼高壓反應釜中,120-190°C加熱3-14天後自然冷卻到室溫; II.將步驟I得到的產物進行抽濾,並先後用無水乙醇、去離子水、無水乙醇洗滌,濾餅在50-70°C溫度範圍內真空乾燥15-20小時後即得到II-VI族無機-有機單胺摻錳發光材料。
3.—種II-VI族無機-有機單胺摻錳發光薄膜,其特徵在於,該薄膜為將權利要求I所述的II-VI族無機-有機單胺摻錳發光材料通過分散、旋塗得到的發光薄膜,該薄膜呈片狀形貌平鋪於石英基片上,形成規整的由硫化鋅、硒化鋅、碲化鋅、硫化鎘、硒化鎘或碲化鎘二維無機層狀構架與有機單胺層狀交替排列的層狀結構,該薄膜厚度為100-900納米。
4.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一種II-VI族無機-有機單胺摻錳發光薄膜的製備方法,其特徵在於,其具體製備步驟為 1)石英基片的預處理將石英基片依次在l-10wt%洗潔精溶液、體積比為I: 3的濃硝酸與濃鹽酸混合溶液、體積比為3 I的濃H2SO4與30wt% H2O2混合溶液中超聲洗滌15-40分鐘或浸泡1-20小時,用去離子水洗滌石英基片3-4次,50_70°C烘箱中烘3_10小時; 2)將權利要求2所述方法製備的II-VI族無機-有機單胺摻錳發光材料分散到乙酸乙酯中形成質量濃度O. 05-0. 3%的分散液,超聲3-8小時,使其分散形成穩定分散液A ; 3)用滴管吸取分散液A於預處理過的IXlcm2的石英基片上滴2-4滴,然後將石英基片固定在勻膠機上以1-2千轉/分轉動5-20秒,然後以3-5千轉/分轉動10-30秒,形成一層的II-VI族無機-有機單胺摻錳發光薄膜;直接在該基片上重複該步驟1-200次,得到相應層數的II-VI族無機-有機單胺摻錳發光薄膜。
全文摘要
本發明公開了屬於無機-有機雜化發光材料技術領域的一類II-VI族無機-有機單胺雜化化合物摻雜發光薄膜的製備方法。本發明採用溶劑熱反應,選取金屬鋅鹽或鎘鹽與非金屬硫粉、碲粉或硒粉以有機單胺為溶劑進行溶劑熱反應,並實現金屬錳離子的摻雜,形成具有高效發光性能的II-VI族無機-有機單胺摻雜發光材料。將該材料進一步分散處理,在石英基片上旋塗製備其發光薄膜。該方法實現了新型II-VI族無機-有機單胺雜化物摻雜發光材料的合成及其薄膜製備,實現了材料的發光特性和結構的調節,開創了這類發光雜化材料薄膜的製備方法及工藝。
文檔編號C09K11/02GK102618288SQ20121004820
公開日2012年8月1日 申請日期2012年2月27日 優先權日2012年2月27日
發明者彭景 , 王蒙, 範雲曉, 魏朔 申請人:北京師範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