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電視劇排行榜前十名經典好看(弘揚民族精神又好評如潮)
2023-07-22 00:05:42 3
「第一次接到電視劇《功勳》的創作任務,我完全不自信。當時只覺得:這是一個很難完成的任務。」談起他的新作《功勳》,總導演鄭曉龍這樣說。在他看來,主題創作本就不易,這部劇作聚焦的功勳人物又大多從事著核物理、核潛艇、航天、醫藥、農業育種等普通觀眾完全不熟悉的職業。「這樣的故事,做一個都不敢保證成功,還要同時做8個。」
由國家廣播電視總局統籌協調拍攝、上海廣播電視臺等單位聯合出品的重大現實題材作品《功勳》創作座談會25日在京召開。中宣部副部長,國家廣播電視總局黨組書記、局長聶辰席參加會議並作講話,國家廣播電視總局黨組成員、副局長朱詠雷參加並主持會議。這部為英雄立傳、弘揚民族精神的劇作,一經播出就收穫了觀眾的普遍認可。豆瓣評分高達9.1分,在愛奇藝、優酷、騰訊平臺總播放量分別超過3億,彈幕接近500萬條。他們是怎麼做到的?
挖掘「高光時刻」
《功勳》講述了李延年、于敏、張富清、黃旭華、申紀蘭、孫家棟、屠呦呦、袁隆平等首批8位「共和國勳章」獲得者的感人事跡。「作品的成功首先歸功於功勳們自帶光芒。」鄭曉龍說,他們的精神境界、他們的人格魅力、他們在平凡人生中創造出的不凡功績,為這部作品提供了豐富的創作素材。
劇照。
有了豐富的素材,如何破題,在有限的劇集中充分展現人物的艱難困苦中窮且益堅的精神內核?鄭曉龍給出答案是:我們要選功勳們的「高光時刻」。
在他看來,有些功勳的高光時刻容易辨識,比如屠呦呦、袁隆平、于敏、黃旭華、孫家棟,他們的不凡成就舉世矚目。也有些功勳的高光時刻不那麼好辨識。對申紀蘭,廣為人知的是,她當了十三屆人大代表。但鮮有人知的是,她是新中國倡導和踐行男女同工同酬的第一人,為婦女解放、男女平等做出了重大貢獻。對李延年,他參加過解放戰爭、湘西剿匪、抗美援朝戰爭、邊境防衛作戰等大小戰鬥20多次。而在抗美援朝戰爭中帶領部隊堅守住346.6高地,是李延年經歷的最慘烈的一次戰鬥。這是為贏得停戰談判的決定性一仗,也是他的高光時刻。張富清軍功無數,但他60多年深藏功名,從來不因戰功向組織伸手提條件、要待遇,這才是他的高光時刻。
在此基礎上,再將他們忠誠、執著、樸實的人生品格和獻身祖國人民的崇高境界貫穿整個作品,劇本的創作就找到了方向,並且有了取捨素材的依據。
鄭曉龍。
資料搜集和採訪長達半年
《無名英雄于敏》單元導演沈嚴透露,在于敏單元,劇本的資料搜集和採訪過程長達半年多。通過于敏的家人、學生以及同事們細緻的口述,一位艱難困苦中鞠躬盡瘁又樂觀幽默的科學家形象才慢慢浮現在人們眼前。
中國文聯電視藝術中心副主任趙彤說,以往核武器研製題材中,那些艱難困苦的情境仍在,如缺糧少食的情況,在《功勳》裡由于敏「偷食蘿蔔條」得到複述。但在《功勳》裡,更多了些艱難歲月中不改的樂觀、豁達與幽默。
比如「用理論摸魚」的名場面。當時趕上三年自然災害,于敏聽同事說「餓得都沒有力氣」了,居然帶著一群從沒下過地的高級知識分子下河抓魚。于敏一本正經地分析:「理論對的,找到理論,找到規律,是能抓到魚的。」可他們忙活半天,卻一條魚也沒抓到,讓不少觀眾覺得好笑又心酸。
沈嚴透露,在採訪中他們了解到,于敏生前一直拒絕「氫彈之父」的稱謂。于敏曾反覆強調,這是大家努力的結果。「我不認為這是老人家簡單的謙遜,因為在採訪中親身體會了于敏先生的背後,千千萬萬個于敏在為祖國的強大付出無可想像的努力。因此我們也尊重了于敏先生的意願,在塑造功勳人物的同時向我國的科學家們致敬。」
劇照。
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著名文藝評論家仲呈祥深度參與了該劇的創作。仲呈祥回憶,該劇對劇本的要求極為嚴格。第一次劇本討論時,大家對《能文能武李延年》這一單元的劇本不滿意,後來劇本竟另起爐灶,全部推倒重來。
這一單元的編劇劉戈建是導演鄭曉龍的好友。去年6月,鄭曉龍突然給他打來電話,說李延年單元的劇本遇到了一些問題,需要他救場,重寫劇本。他剛表態說考慮考慮,鄭曉龍就來了一個蠻不講理:這任務你接也得接,不接也得接。
接到任務,他先看了老英雄李延年的採訪錄像和製片方提供的各種資料。同時,他網購了20多本關於韓戰的書籍。最令他滿意的是買到了《四十七軍在朝鮮》,四十七軍是老英雄李延年所在部隊,書中詳細記述了346.6高地的戰鬥。這場戰鬥也成了他劇本創作的中心。
像戰士一樣面對
《能文能武李延年》單元李延年的扮演者王雷從小在軍人家庭長大,爺爺參加過抗美援朝戰爭。每當他研讀劇本,爺爺講述過的戰鬥畫面在他腦海中越來越清晰。他說,「我帶著對爺爺、對革命先輩和無數英烈的敬畏之心,走近了戰鬥英雄李延年。」
開機前,單元導演毛衛寧向所有演員提出要求:像戰士一樣去面對整部戲。劉戈建透露,主演王雷拒絕了房車的待遇,和他的「戰友們」在寒冷的戰壕裡一起穿著單衣,一起等待,一起拍制戰鬥場面。
為什麼?王雷說:「讓我從溫暖舒適的房車裡出來,馬上去演一個艱難奮戰的指導員,這是不可能的。」
王雷說,對於演員,最重要的挑戰就是能否走進那個時代和環境,能否表現出他的精神世界,表現出他細膩的心理活動。為此他狠下功夫,學習並使用了李延年的家鄉方言,研究了李延年的生平事跡。一段七分鐘的獨白,他練習了上百遍。
劇照。
看錄像時,王雷發現:李延年老人在接受採訪、敘述往事時很多記憶模糊了,記錯一些時間,一些細節。但老人絕對不會記錯戰友的名字。老人回憶的所有戰友都犧牲了,但他一生中,從沒忘記過他們的名字。
這讓王雷印象深刻,倍受感動。表演中,王雷在表現李延年與每一位戰士之間的事跡時,著力在他與戰士的情感上下功夫。王雷這樣塑造角色:「李延年跟每一個戰友有不同的交流方式。作為指導員,他根據每一位戰士的性格、文化水平、家庭背景,採用不同的溝通方式,與戰士們交心。而當一個一個戰友在戰場上倒下時,李延年的悲憤之情、感人的細節,也是表演中精雕細琢的重點。」
王雷說,他力求將我軍指戰員的家國情懷、優良品格,保家衛國、不怕犧牲的光輝形象在李延年身上展現出來。正如李延年所說——這個勳章不是授給我一個人的,我只是一個代表,榮譽屬於千千萬萬犧牲的烈士。
欄目主編:樊江洪 文字編輯:樊江洪 題圖來源:主辦方
圖片來自主辦方。
來源:作者:肖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