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纖卡匣軌道結構的製作方法
2023-07-22 11:20:41 1

本實用新型有關於一種軌道結構,特別是指一種光纖卡匣軌道結構。
背景技術:
網際網路的運用早已無遠拂界,一般近距離之傳輸,多是用同軸電纜線為主,但距離限制約為500公尺。而對於遠程之傳輸,為確保數據之安全及穩定性,一般使用光纖來傳遞。
光纖通訊已經成為當今最主要的有線通訊方式,將傳送的信息在傳送端輸入到傳送機中,將信息迭加或調變到作為信息訊號載體的載波上,然後將已調變的載波通過傳輸媒質傳送到遠處的接收端,由接收機解調出原來的信息。
現有抽屜式收容箱,包含光纖卡匣及供光纖插頭插接之光纖適配器等,光纖卡匣為呈滑軌式抽屜,通過收容箱內的兩側軌道結構相對滑移,方便光纖卡匣拉出整線、維修及統一管理。然而,現有軌道結構的固定方式為採用螺絲鎖固方式,無法快速拆除軌道結構,使兩軌道結構之間的距離僅能適用單一種光纖卡匣的寬度供其裝配,故,如何解決現有結構的問題,即為相關業者所必須思考的問題所在。
技術實現要素:
針對上述問題,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光纖卡匣軌道結構,軌道結構裝配光纖箱內之板件上,軌道結構包括軌道本體、第一卡掣結構及第二卡掣結構,軌道本體二端分別定義第一端面及第二端面,軌道本體側邊形成凹槽軌道,第一卡掣結構形成於軌道本體之第一端面上,第二卡掣結構形成於軌道本體之第二端面上。其中,第一卡掣結構可活動卡掣於板件上之第一扣合結構,第二卡掣結構可活動卡掣於板件上之第二扣合結構。
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一卡掣結構包括自第一端面朝外延伸之第一懸臂。並且,第一卡掣結構包括自第一懸臂端部朝外突出之卡鉤。而第一卡掣結構包括貫穿第一懸臂上之第一扣孔。
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二卡掣結構包括自第二端面朝外延伸之第二懸臂以及貫穿第二懸臂上之第二扣孔。
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一卡掣結構包括自第一端面內凹形成之第一槽孔。
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二卡掣結構包括自第二端面內凹形成之第二槽孔。
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一扣合結構包括自板件上朝外延伸之第一卡扣塊。
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一扣合結構包括形成板件上之第一扣孔。並且,第一扣合結構包括自第一扣孔內壁面朝外延伸之第一卡扣塊。此外,第一扣合結構包括自第一扣孔內壁面突出之第一扣鉤。
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二扣合結構包括自板件上朝外延伸之第二卡扣塊。
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二扣合結構包括形成板件上之第二扣孔。並且,第二扣合結構包括自第二扣孔內壁面朝外延伸之第二卡扣塊。此外,第二扣合結構包括自第二扣孔內壁面突出之第二扣鉤。
通過軌道本體二端之第一卡掣結構與第二卡掣結構活動卡掣於板件上之第一扣合結構與第二扣合結構,用戶可將其中一個軌道結構拆除,脫離板件,剩下在板件上的兩個軌道結構之間的距離相對變寬,進而將另一規格且寬度較大的光纖卡匣安裝在兩個軌道之間,增加適用性,可提供使用人員變換光纖卡匣的機種並同時具有快速拆卸軌道結構的效果。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之第一實施例之外觀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之第一實施例之局部外觀示意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之第一實施例之局部分解示意圖。
圖4為本實用新型之第一實施例之軌道結構外觀示意圖。
圖5為本實用新型之第一實施例之軌道結構與板件之側視剖面示意圖(一)。
圖6為本實用新型之第一實施例之軌道結構與板件之側視剖面示意圖(二)。
圖7為本實用新型之第一實施例之拆掉軌道結構之分解示意圖。
圖8為本實用新型之第二實施例之軌道結構與板件之局部分解示意圖。
圖9為本實用新型之第三實施例之軌道結構與板件之局部分解示意圖。
圖10為本實用新型之第四實施例之軌道結構與板件之局部分解示意圖。
圖11為本實用新型之第五實施例之軌道結構與板件之局部分解示意圖。
符號說明
100 軌道結構
200 光纖箱
1 軌道本體
1a 第一端面
1b 第二端面
1c 側邊
1d 轉角
11 凹槽軌道
13 拉柄
2 第一卡掣結構
21 第一懸臂
211 延伸段
212 擺動臂
22 卡鉤
24 第一扣槽
25 第一槽孔
3 第二卡掣結構
31 第二懸臂
34 第二扣槽
35 第二槽孔
4 板件
41 第一扣合結構
411 第一卡扣塊
413 第一扣孔
414 第一扣鉤
42 第二扣合結構
421 第二卡扣塊
423 第二扣孔
424 第二扣鉤
5 光纖卡匣
51 滑塊
D 間距。
具體實施方式
參照圖1、圖2及圖3,本實用新型之軌道結構100的第一實施例,圖1為複數軌道結構100為裝配光纖箱200內之外觀示意圖,並且,軌道結構100組裝在板件4上,圖2為複數軌道結構100與光纖卡匣5之局部外觀示意圖,圖3為複數軌道結構100與光纖卡匣5之局部分解示意圖。在此,光纖卡匣5在兩個軌道結構100之間滑動裝配,而各個軌道結構100包含軌道本體1、第一卡掣結構2及第二卡掣結構3。板件4上包括有與第一卡掣結構2相卡掣之第一扣合結構41、以及與第二卡掣結構3相卡掣之第二扣合結構42。在此,光纖卡匣5為安裝在機架式光纖箱200中。
參照圖2、圖3及圖4,圖4為圖3之軌道結構100底部觀看之外觀示意圖,本實施例中,軌道本體1為塑料料質製成,軌道本體1為一長條型塑料塊,軌道本體1二端(短邊)分別定義第一端面1a及第二端面1b,軌道本體1側邊1c(長邊)形成一凹槽軌道11,光纖卡匣5側邊突出有滑塊51,滑塊51對應凹槽軌道11滑動。在此,以五個軌道本體1的兩側側邊1c各別形成凹槽軌道11,供四個光纖卡匣5各別在各軌道本體1之間滑動,並在一個光纖箱200內形成三層層迭結構,讓十二個光纖卡匣5擺放。此外,在軌道本體1之第一端面1a及第二端面1b上朝外延伸有拉柄13,手部拉動拉柄13將連動光纖卡匣5退出,換言之,可將光纖卡匣5由前方拉出,或者是,可將光纖卡匣5由後方拉出。
參照圖2、圖3及圖4,本實施例中,第一卡掣結構2形成於軌道本體1之第一端面1a上,在此,第一卡掣結構2包括自第一端面1a朝外延伸之第一懸臂21,第一懸臂21包括自第一端面1a朝外水平延伸一段距離後的延伸段211、以及自延伸段211端緣再向下轉折之擺動臂212,延伸段211與擺動臂212呈90度,並且,擺動臂212與第一端面1a之間形成一間距D。此外,第一卡掣結構2包括自第一懸臂21端部朝外突出之卡鉤22,卡鉤22自第一懸臂21末端的外側面突出,通過擺動臂212與第一端面1a之間的間距D,利用手工具按壓擺動臂212時,擺動臂212以延伸段211為支點朝第一端面1a擺動,擺動臂212偏擺到間距D時,卡鉤22可脫離第一扣合結構41。
參照圖2、圖3及圖4,本實施例中,第二卡掣結構3形成於軌道本體1之第二端面1b上,在此,第二卡掣結構3包括自第二端面1b內凹形成之第二槽孔35,第二槽孔35貫穿軌道本體1的側邊1c壁面,換言之,第二槽孔35形成在軌道本體1長邊與短邊的轉角1d處,並且,第二槽孔35內形成內縮外擴狀的槽孔,便於第二扣合結構42卡掣於第二槽孔35中。
參照圖2、圖3及圖5,圖5為軌道結構100與板件4安裝前之側視剖面示意圖,本實施例中,板件4上之第一扣合結構41包括形成板件4上之第一扣孔413以及自第一扣孔413內壁面朝外延伸之第一卡扣塊411,第一卡扣塊411與卡鉤22相卡掣。板件4上之第二扣合結構42包括形成板件4上之第二扣孔423以及自第二扣孔423內壁面朝外延伸之第二卡扣塊421,第二卡扣塊421與第二槽孔35相卡掣。
參照圖5、圖6及圖7,圖6為軌道結構100與板件4安裝後之側視剖面示意圖,圖7為拆掉軌道結構100之分解示意圖。在此,軌道本體1放在板件4上時,由後端的第二卡掣結構3先與第二扣合結構42卡掣,再由前端的第一卡掣結構2向下卡入第一扣合結構41固定。退開時則按壓前端的第一卡掣結構2,使卡鉤22脫離第一卡扣塊411,直接取出,簡言之,第一卡掣結構2可活動卡掣於板件4上之第一扣合結構41,第二卡掣結構3可活動卡掣於板件4上之第二扣合結構42。此外,用戶可將其中一個軌道結構100拆除,脫離板件4,剩下在板件4上的兩個軌道結構100之間的距離相對變寬,進而將另一規格且寬度較大的光纖卡匣5安裝在兩個軌道之間,增加適用性,可提供使用人員變換光纖卡匣5的機種並同時具有快速拆卸軌道結構100的效果。
參照圖8,為本實用新型之第二實施例,圖8為軌道結構100與板件4之局部分解示意圖,本實施例與第一實施例中差別在於:第一卡掣結構2包括貫穿第一懸臂21上之第一扣槽24,與第一實施例之卡鉤22結構以及卡掣方式不同。並且,第二卡掣結構3包括自第二端面1b朝外延伸之第二懸臂31以及貫穿第二懸臂31上之第二扣槽34,本實施例中,第一卡掣結構2與第二卡掣結構3的結構相同。而第一扣合結構41包括自第一扣孔413內壁面突出之第一扣鉤414,第一扣鉤414卡掣第一扣槽24。而第二扣合結構42包括自第二扣孔423內壁面突出之第二扣鉤424,第二扣鉤424卡掣卡掣第二扣槽34。
參照圖9,為本實用新型之第三實施例,圖9為軌道結構100與板件4之局部分解示意圖,本實施例與第一實施例中差別在於:第一卡掣結構2之卡鉤22直接穿過第一扣孔413而卡掣於板件4的底面,在板件4上形成第一扣孔413結構即可。並且,第二扣合結構42包括自板件4上朝外延伸之第二卡扣塊421,第二卡扣塊421直接由板件4表面突出。
參照圖10,為本實用新型之第四實施例,圖10為軌道結構100與板件4之局部分解示意圖,本實施例與第一實施例中差別在於:第一扣合結構41之第一卡扣塊411由第一扣孔413內壁面突出,第一卡扣塊411與板件4垂直,第一卡扣塊411內側供卡鉤22卡掣。並且,第二扣合結構42包括自板件4上朝外延伸之第二卡扣塊421,第二卡扣塊421直接由板件4表面突出。
參照圖11,為本實用新型之第五實施例,圖11為軌道結構100與板件4之局部分解示意圖,本實施例與第一實施例中差別在於:第一卡掣結構2包括自第一端面1a內凹形成之第一槽孔25,而第一扣合結構41包括自板件4上朝外延伸之第一卡扣塊411,第二扣合結構42包括自板件4上朝外延伸之第二卡扣塊421,第二卡扣塊421直接由板件4表面突出。組裝時,將軌道本體1擺放斜向,先將第一卡扣塊411插入第一槽孔25,將軌道本體1擺正後,第二卡扣塊421卡掣入第二槽孔35中。
特別說明的是,第一卡掣結構2可形成鉤狀結構或扣孔結構,而第一扣合結構41可分別形成鉤狀結構或扣孔結構,此外,第二卡掣結構3可形成鉤狀結構或扣孔結構,而第二扣合結構42可分別形成鉤狀結構或扣孔結構。
通過軌道本體二端之第一卡掣結構與第二卡掣結構活動卡掣於板件上之第一扣合結構與第二扣合結構,用戶可將其中一個軌道結構拆除,脫離板件,剩下在板件上的兩個軌道結構之間的距離相對變寬,進而將另一規格且寬度較大的光纖卡匣安裝在兩個軌道之間,增加適用性,可提供使用人員變換光纖卡匣的機種並同時具有快速拆卸軌道結構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