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生態文明旅遊(生態底色添旅遊特色)
2023-07-22 04:24:23 3
環保生態文明旅遊?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編者按:近日,聯合國世界旅遊組織公布2022年「最佳旅遊鄉村」名單,我國的廣西大寨村和重慶荊竹村成功入選加上此前入選的浙江餘村和安徽西遞村,我國已有4個鄉村入選聯合國世界旅遊組織「最佳旅遊鄉村」即日起,本版推出「美麗中國·鄉村旅遊看生態」系列報導,關注這些鄉村在發展旅遊業的同時如何保護生態環境,下面我們就來聊聊關於環保生態文明旅遊?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環保生態文明旅遊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編者按:近日,聯合國世界旅遊組織公布2022年「最佳旅遊鄉村」名單,我國的廣西大寨村和重慶荊竹村成功入選。加上此前入選的浙江餘村和安徽西遞村,我國已有4個鄉村入選聯合國世界旅遊組織「最佳旅遊鄉村」。即日起,本版推出「美麗中國·鄉村旅遊看生態」系列報導,關注這些鄉村在發展旅遊業的同時如何保護生態環境。
清晨,鳥鳴聲聲脆耳,炊煙嫋嫋升起。仙女山上,一座村莊甦醒了。這就是重慶市武隆區仙女山街道荊竹村。
怪石嶙峋,臨崖瞰江,繞過樹林掩映處,一道幽深峽谷忽而出現……自發展鄉村生態旅遊以來,荊竹村年接待遊客50餘萬人次,國際遊客約5萬人次。12月20日,聯合國世界旅遊組織公布了2022年「最佳旅遊鄉村」名單,荊竹村成功入選。
復育土地,讓鄉村旅遊還原生態底色
穿過林間小路,落葉在腳下鋪成綿軟的「地毯」。路過一片石林,荊竹村村民楊小波面帶自豪:「看這些奇形怪狀的石頭,只有喀斯特地貌才有。」再往前走,群山之間開了一道口子,眼前豁然開朗,翠綠的烏江從山底蜿蜒而過,遠處雲霧繚繞,風景美不勝收。
海拔1300米,森林覆蓋率75%,荊竹村有著天然的地理優勢。不過,早些年,這裡卻不為外人所熟知。彼時,仙女山上景區遊客數量快速增長,林海、高山草甸、天坑、峽谷等多種類型的自然資源吸引著世界各地的人們,而距離不遠的荊竹村卻少有人問津。
「自然風景本來就在,但沒有挖掘出來亮點。」仙女山街道辦事處主任李鵬程告訴記者。2015年,荊竹村引入文化旅遊公司,開始為村莊量身打造旅遊項目——歸原小鎮。
依託原有的自然風貌,該公司文旅負責人範魯峰開始帶領團隊復育土地。「剛開始,有部分地塊出現了土地板結。」範魯峰告訴記者,他們種上了格桑花,為土地更新提供充足的養分。
此後,連續兩年,團隊不在地裡耕種,讓土地恢復自我更新能力。「如果發生病蟲害,我們也採取原始的辦法,進行物理防治。」範魯峰說。不僅如此,團隊還請來了重慶農科院的科研人員,共同探討如何更好地保護生態環境。
民宿一條街的青年旅舍裡,還保留著一棵樹。「經過測量,這棵樹的直徑過大,我們就讓這棵樹穿過了房子,現在也是一道獨特的風景。」範魯峰說。
在進行村莊的整體規劃時,這樣的事情還有很多。在荊竹村,有一個著名的網紅景點——小天坑,這也是喀斯特地貌形成的獨特風景。原本,設計團隊打算在這裡建造一個小劇場,可是範魯峰和同事們發現,坑底四季常綠的水芹菜,是一種非常脆弱的物種,「稍微有外力幹預,就會造成破壞。」範魯峰緊急叫停了劇場的建設。現在,小天坑保留著最初的樣子,由綠色植物裝點的坑底,也吸引著更多遊客前來打卡。
「我們希望把每一棵樹都保留下來,最大程度地呈現這個村莊的美。」範魯峰說,民宿、餐廳、圖書館,都是利用村民舊居改造而成,「不搞大拆大建,保持原汁原味,要讓鄉村旅遊還原生態底色。」
推進人居環境改造,發展綠色產業
知名度提高了,人氣旺了。但是新的問題擺在了荊竹村面前——汙水和垃圾怎麼處理?
「旅遊人次的增加,也必然帶來汙水和生活垃圾的問題。」範魯峰說,原有的汙水處理網無法承載現在的旅遊負荷。
在仙女山街道的支持下,荊竹村開始了基礎設施的提檔升級。為提升排汙管的容納能力,範魯峰和團隊實地勘測排汙管線的走向,最大程度減少動工對生態造成的破壞。同時,由於喀斯特地貌天然缺水,而面對日益增多的遊客,荊竹村也對水網進行改造,確保飲水更安全、更穩定。
另一邊,荊竹村黨支部書記諶菊也帶領大伙兒進行村居環境改造。「我們對村域溝渠、河流進行定期的垃圾清理,並且在村規民約中制定環境保護方案和制度,完善環保設施。」 諶菊告訴記者。不僅如此,仙女山街道還在林地內設置人工鳥巢和投食點,吸引鳥類棲息。
村民們的環保意識也日漸提高。主動撿拾垃圾、勸導不文明不環保的行為、開展人居環境評比……村民自願組成了志願者隊伍,維護村裡的生態環境。「村子美了,日子才能更紅火。」村民冉光楊笑著說。
村裡應該發展什麼產業?這也要經過精挑細選。「不能造成汙染,更要和鄉村旅遊發展相契合。」李鵬程說。最後,荊竹村瞄準了高山綠色水果產業。
「種了水果,發展採摘園,遊客多了,咱們生意也就好了。」楊小波直樂呵。可是,怎麼種水果,也是個難題。為此,重慶市派來了科技特派員。
作為重慶市農業技術推廣總站的研究員,胡蕾來到荊竹村,帶著大夥嘗試一些新技術。「產生病蟲害,就需要打農藥,為了儘可能減少對生態的幹預,就要想更多辦法。」在高山水果示範基地,胡蕾對水果實行「避雨栽培」,從源頭上減少病蟲害的發生。在胡蕾指導的採摘園裡,還藏著許多環保「小心思」,「這裡使用農家肥,降低養殖對生態的影響,那裡有地膜覆蓋,減少雨水衝刷帶來的面源汙染……」好的種植方式,減少對環境的汙染,也提升了水果的口感。「每季的水果一出來,遊客來嘗一嘗就都下了單,有時候都搶不到!」胡蕾說。
近年來,武隆區紮實推進人居環境改造工程,積極打造環境優美的人居環境精品村項目。「以屋面整治、景觀打造、產業發展、產業展示等為主要建設內容,突出人居環境與產業、鄉村文化相結合,從而讓美好的生態吸引更多人走進鄉村。」李鵬程說。
打造自然科普平臺,感受鄉村文化
一把豌豆尖下鍋,蒜香四溢,揭開鍋蓋,裡面的土雞湯正「咕嘟咕嘟」地冒著泡。廚房裡,切菜聲、傳菜聲乒桌球乓一陣響。見客人到齊,隨著一聲「開飯咯!」武隆當地特色農家菜擺上了桌。
在荊竹村,當地村民也捧起了旅遊的飯碗。2015年,村裡開始打造鄉村旅遊項目後,楊小波瞅準時機,不久便返鄉創業,開起了農家樂。如今,隨著荊竹村的知名度越來越高,楊小波心裡更是樂開了花,「30多間客房,少說也要提前半個月預訂。」
親子遊、研學教育、非遺體驗……越來越多的孩子也來到荊竹村,開展自然和文化的學習。「我們引入了皮影戲、手工蠟染展示、手工竹編等文化體驗項目,讓孩子們在這裡感受鄉村文化。」文化項目工作人員馮鑫告訴記者。
「按照規劃,這裡將成為種子基地。」範魯峰指著正在建設的玻璃房說,在未來,這裡將為青少年自然科普提供平臺,讓孩子們能夠近距離感受植物的生長過程。此外,荊竹村打造的新型田園藝術農業項目,讓孩子們也可以親手耕種,在體驗農耕文明的同時了解自然規律,「讓更多孩子親近自然,也能愛護自然。」範魯峰說。
從農事研學學習農耕文化,到非遺項目進行現場展示和體驗,荊竹村的生態旅遊項目覆蓋了各個年齡群體。鄉村生態與文化的樂章在這裡交織。
「我們希望每個年齡段的人來到這裡都能感受到生態的美。」李鵬程說,「接下來,我們將組織志願者、遊客參與氣候變化保護小講堂、減少使用一次性塑料製品和尾氣減排等活動,讓鄉村旅遊發展和生態保護共同推進。」
《 人民日報 》( 2022年12月26日 14 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