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電影名片評析(藝起評何以為新)
2023-07-22 15:08:24 1
文/劉妍
「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
作為一部新主流直面大時代的文藝作品,電影《萬裡歸途》正以獨特的藝術方式,具象化多元世界與共同命運的深刻內涵。
何以為新?
筆者試圖從三個不同緯度說開去,進一步闡釋信仰力量人性之美、命運共同體之美、絲路新精神的現實意義,力圖勾勒新主流電影所呈現的新時代美學意義。
信仰力量人性之美
魯迅先生說,文藝是國民精神所發的火光,同時也是引導國民精神的前途的燈火。文藝可謂時代的鏡子和精神風向標,能夠全面深入地反映時代的精神面貌。
根據真實事件改編的電影《萬裡歸途》,在十月上旬登陸院線銀幕,可謂「獨領風騷」。其內容具體講述在北非的努米亞地區發生內戰,外交官宗大偉(張譯飾)和職場新人成朗(王俊凱飾)臨危受命,前往事發地撤僑的故事。
同為撤僑題材電影,已有高票房、較好口碑的《戰狼2》《紅海行動》在前,如何在同類型題材中脫穎而出?主創團隊首先要突出表現信仰力量及人性之美,這是社會主義新時代影像藝術特色的「魂與根」。
「國民之魂,文以化之;國家之神,文以鑄之。」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靈魂,是中華民族安身立命之根本。優秀傳統文化也是一個國家的精神旗幟,其生存與發展品質是文明程度的標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已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一個民族的興衰強弱,與文化的興衰強弱密切相關。
正確處理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的關係,是21世紀以來中國文化發展的核心問題。影片在信仰與人性,國與家,愛情、親情、友情等具體的關鍵性問題上,有了深層次的思考、探索和延展。
以農耕文明為華夏2000多年主流思潮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其內涵關鍵詞有:集體主義、返鄉、愛國、愛家等。然而在多元的文化世界,文化的側重點和表現點,同質化程度,認受度高低等均不在同一思想認識的水平線。
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二者有機結合,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魂與根」。
文藝創作既要有當代生活的血脈和馬克思主義的「魂」,也要有中華傳統文化的底蘊這條「根」,並能以精神高度、文化內涵、影像藝術魅力等激起受眾在視聽感官生理上的健康快感,進而達於心靈,獲得深刻的思想啟迪和崇高的精神美感。
外交官宗大偉與成朗一老一少。一個精明老練世故,一個青蔥單純天真。倆人待人處世接物迥異,但擁有共同的信仰,始終相信身後有強大、繁榮昌盛的祖國做後盾,始終堅信他們不是單打獨鬥,始終堅信前路再艱難,也要把同胞帶回祖國。集體主義、返鄉、愛國、愛家既是「魂」也是「根」,交融交織。
命運共同體之美
中華文明發展至今,如何更好適應人類現代化,走出國門、走向世界,在國際大舞臺上與世界各國文明交流互鑑,在世界範圍內彰顯其永久魅力,都需要與馬克思主義進一步結合。
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新時代要求我們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加強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挖掘和闡釋,使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與當代文化相適應、與現代社會相協調,把跨越時空、超越國界、富有永恆魅力且具有當代價值的文化精神弘揚起來。
宗大偉與成朗進入戰火紛飛的戰區,不光是智力、能力、閱歷、經驗,更是勇氣謀略運氣,身後強大後盾的大比拼。
和平年代,歲月靜好,身處國內較為安逸的同胞,當面對身處危難的同胞「返鄉」這一話題時,內心情感會如所期待和想像的那樣,共情共鳴達到最高峰值。人們在關注日常生活審美化的同時,同樣關注「地球村」的其他村民。書寫和關注「地球村」他村村民與同胞的命運不分伯仲。
這是新時代新主流電影的主流價值觀,且符合電影的市場化和類型化屬性。
影像敘事的主線、輔線、支線,多線並舉推進。圍繞一個中心「宗大偉」人物形象的塑造,鋪墊、成全、合謀,共同塑造「宗大偉」的內心成長。
鏡頭敘事中盡力刻畫的鮮活生動,有血有肉的「人」,除了宗大偉與成朗外,還有章寧、白嫿,戰地的司機瓦迪爾、邊境官哈桑、收養孤兒哈提瑪、反派穆夫塔等,極為生動形象。
尤其是既有做人原則和底線,又廉潔高貴,受過高等教育,同樣忠誠愛國,擁有良好職業操守的邊境官哈桑,讓人眼前一亮。哈桑前一分鐘還與宗大偉擁抱,後一分鐘被反對派將屍體懸空在建築門樑。哈桑憂鬱的藍眼睛永遠定格在觀眾的心中。哈桑已成為推動劇情發展的有力敘事動力,成為一名讓人過目不忘,出彩出新的配角。
主創團隊的人物形象設置上,男人與女人,大人與孩童,同胞與外國人,都在平等、包容、相互尊重理解的對等關係上。
哈提瑪的父母在戰爭中走了,章寧與白嫿收養了哈提瑪。戰爭無情,家國有邊界,愛與誠始終跨越地域、國界、種族、血緣、宗教、性別等,充分表達和平、博愛、反戰、共融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
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與當代價值的文化精神一脈相承、相輔相成,它們是人類命運共同體中核心的價值理念。
絲路新精神的現實意義
略悉中西文化文明交流史者,都知曉2000年來,中國人參與開闢的「絲綢之路」大致有四條。
第一條是經雲貴高原通往南亞的「茶馬古道」;其次是經今新疆(古稱為西域)通往中東地區的「沙漠絲綢之路」;再次是經蒙古通往今俄羅斯的「草原絲綢之路」;最後則是南海至太平洋、印度洋的「海上絲綢之路」。四條絲路在和平、理性的環境氣氛中形成。有比較就有差距,勿須贅述。
相較之,上述四條絲綢之路見證不同文明體系之間的融合和諧過程。歷史的車輪從未停止,科技和人文,物質和精神,有序而漸進地沿著絲路順流或逆流,始終相向融合。
古代的絲綢之路,以其開放、包容、自由、和諧的精神,大力推進歐亞大陸經濟、人文、文明、文化不同緯度和層面的繁榮和交流,創造了人類歷史上的藝術繁榮和人文高地。國之交,在於民心相通。古有張騫鑿空西域,今有國家頂層設計「一帶一路」。沿著前人的足跡和精神,民心相通,人人成為或正在成為現代的張騫。
該影片是在國內某影視基地,設置了高度仿真的場景,荒漠、沙漠、戈壁、民居、集市,儘可能地還原真實的自然風貌、地形地貌。國家、民族不分大小、強弱,在「一帶一路」時代大背景下,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或得以更好地體現。
影片中宗大偉的人物形象設置是外交官。外交官是沒有槍枝的戰士,這是常識。電影是時空藝術,高度工業化的產品。因此該影片無法以誇張、火爆、劇烈的打鬥大場面吸引觀眾,推動敘事。
不溫不火不刺激的場面影像敘事,很容易給觀眾帶來戲劇化程度不高的觀感。為了讓影片在意象與意境,人物形象塑造中呈現高級質感和美感,主創團隊特意選擇沙漠中長時間、長隊伍步行的造型設計。歸家返鄉路千萬條,他們選擇的這一條本沒有路。一直堅定朝前走,就有路,終能抵達彼岸。
孤兒哈提瑪在寧靜的沙漠夜晚,不時朗讀《一千零一夜》《辛巴達航海記》,鼓勵自己和大人要堅持走出沙漠。這柔軟的場面影像,無疑比儀式化的沙漠徒步,更能打動成人世界的內心,觸摸最為柔軟的隱蔽的情感角落。
影片中的宗大偉、成朗與白嫿秉承和而不同,兼收並蓄的理念,順應文化多元化的世界潮流,「一帶一路」精神繼承且發揚,既是對古代絲綢之路東西方文明交融的繼往開來,又是新時代開創了東西方文化交流合作的巨大空間,同時以鑄牢中華民族命運共同體為己任,形成具有強大影響力和輻射力的中華文化生態圈,提升中華民族的文化軟實力,續寫絲路新精神。
文藝是時代前進的號角,最能代表一個時代的風貌,最能引領一個時代的風氣。
近年來以新主流電影為代表的時代經典,高舉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和美學理想的旗幟,「以藝術的方式」深入演繹新時代主題,「小切口」細節呈現人情變遷,在審美上引領人民的精神生活、提升其精神素養。
新主流電影《萬裡歸途》以影像闡釋多元世界與共同命運的深刻內涵。
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不是偶然的,而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要求。不僅有助於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還能有效推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程,促進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的實現。要「坐在中國的身上研究世界的東西」,以中國的現實問題為中心創新21世紀馬克思主義。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直面文化強國建設的實踐方向,需要回望文藝與傳統文化相伴相生,與時代相生相長的來路並及時總結經驗,不斷激發文藝的創造活力,以時代感的藝術方式講述大傳統與大時代裡的各類故事,更加專業化的文化生產回報社會的寬容和消費者的期待,以高品質文藝作品特有的精氣神兒,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作者簡介】
劉妍,青年作家、評論家。
入選全國首批文藝領軍人才研修班。中國新文藝群體評論委員會首批專家委員。2021年「西湖論壇」主旨主題演講嘉賓。中國評論家協會會員、中國電影文學學會會員、中國電影評論學會會員。
結集出版已發表的散文集《花城印記》《花城味道》系列等。劇本《如影隨形》入選第二屆廣東省優秀電影劇本獎,《鍾南山逆行的72小時》入選全國2020年年度文選等。
本文為錢江晚報原創作品,未經許可,禁止轉載、複製、摘編、改寫及進行網絡傳播等一切作品版權使用行為,否則本報將循司法途徑追究侵權人的法律責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