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是長江流經區域的一線城市嗎(南京文保中的長江故事7)
2023-07-22 07:27:23 2
南京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浦口明城牆遺址」是明代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朱元璋在今江北新區泰山街道、頂山街道一帶修築的浦子口城的遺址。周長16裡多的浦子口城雖然只是拱衛京師應天府的一座「衛星城」,但對於南京城市的發展具有重大歷史意義。
浦子口城建成不久後,朝廷在此新設立江浦縣,並歸應天府管轄。這次區劃調整是南京城市發展史上的裡程碑事件。自此,南京的行政轄區真正突破了長江界限,邁入了「跨江而治」的新一頁。
從「隔江分治」到「跨江而治」
古代社會,江河山川是人力難以逾越的天然屏障,自然而然會成為行政區劃的邊界,長江之於南京也一度如是。
據《南京建置志》梳理,自秦統一(公元前221年)至明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1597年的歷史中,南京今天的江北地區(浦口區、六合區、江北新區)與江南地區分屬不同政區管轄的時間長達1585年。唯一例外是公元937年南唐建立時將江北的六合縣劃入國都江寧府轄區,但僅過了12年又將六合縣升格為「雄州」而從江寧府劃出。
真正實質性的突破在明洪武九年,朝廷從滁州、揚州府六合縣劃出6個鄉,合併為新的江浦縣,並以5年前剛剛建好的浦子口城為江浦縣治所,同時將江浦縣納入應天府所轄。明洪武二十二年(公元1389年),朝廷又將六合縣從揚州府劃出,改為應天府所轄。
《南京建置志》認為,明初這一系列調整區劃後,京師應天府開始跨江而治,得以充分憑藉長江在軍事防禦與交通、經濟開發上的優勢。此舉同時突破了南京地區歷代以來隔江分置行政區域的傳統,行政轄區真正突破了長江界限,並給後世南京發展奠定了深遠影響——應天府是明代南直隸唯一的轄區跨江的府州,而今日的南京市也是江蘇省唯一的轄區跨江的城市。
朱元璋變「隔江分治」為「跨江而治」,可追溯到公元1356年他佔領南京後,仿照元朝行省制度,將自己掌握的江南江北地盤統一設為「江南行中書省」,並被農民軍名義上的領袖韓林兒任命為「江南行中書省」的平章、左丞相等行省行政長官之職。而後,為增加對新佔領地盤統治的合法性,朱元璋將打下的長江下遊地區府州也同樣無論江南江北、統一划入「江南行中書省」,並沒有遵循元朝在長江下遊仍以長江為界,南北分別設江浙行省、河南江北行省的做法。「江南行中書省」隨之逐漸擴大,直至形成了後來面積與今天蘇皖滬兩省一市相當的南直隸。
元至順元年(公元1330年)集慶路轄區圖。南京江南地區屬江浙行省的集慶路,江北地區屬河南江北行省的廬州路、揚州路。(來源:《南京建置志》)
明萬曆十年(公元1582年)應天府圖。南京江南地區、江北地區同屬南直隸應天府。(來源:《南京建置志》)
浦子口城下朱棣給兒子畫了個餅
朱元璋修築浦子口城、調整行政區劃的種種舉措,都是圍繞著加強京師防務,把應天府建成為全國首善之區的目標而實施。《南京建置志》介紹,浦子口城城牆周長「十六裡有奇」,設東、西、北門各1座,南門2座一大一小,建成後就在此設立了衛所軍「應天衛」。到明代中葉,浦子口城成為南京應天府長江北岸防區的中心,是軍隊裝備後勤的儲存基地。同時,周邊衛所增加到10個,共5萬多人。
明弘治六年(公元1503年),由於長江岸線北擴,浦子口城的南段城牆被江潮衝毀。直至100多年後的明萬曆四十五年(公元1617年),朝廷官員才重新沿地勢補建南段城牆,但整座城池規模大為縮水。
浦子口城示意圖。黃色線為建成時城牆,橙色線為原南段城牆被衝毀後明末補建的城牆。(來源:南京城牆博物館,豆瓣網友「北邙客」攝)
目前,現存的浦子口城城牆遺址已經較為殘缺、分散。浦口區文旅局官微公眾微信號「文旅浦口」在《浦口明城牆》一文介紹,目前浦子口城城牆、城壕、護城河橋等相關遺址有:西敵臺段、附鳳門段、長安巷至浦子山段、滄波門至泰工路段、黃姚五組段、南京社會福利院至暘北門段、城牆根至浦廠綜合廠段等共7段城牆遺址;金湯街至西敵臺段、滄波門外段2處城壕遺址以及滄波門外橋朱石橋的遺址。不過,在浦子口城遺址周邊「左所大街」、「後所街」、「後所村」、「龍虎巷」等地名,仍記錄著明代周邊有大量衛所駐軍的歷史。
浦子口城東門滄波門段遺址(豆瓣網友「北邙客」攝)
作為軍事設施,浦子口城見證的重要戰役發生在明初的靖難之役中。《明史》記載,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六月初一,朱棣率軍在浦子口集結準備渡江,卻遭盛庸舟師擊敗,一度形勢危急。此時,二兒子朱高煦率領蒙古騎兵奮力拼殺,將朝廷軍擊退。清代史學家夏燮所著《明通鑑》的記載描述了更多細節:燕軍在浦子口被擊敗後已近崩潰邊緣,朱棣甚至準備放棄之前的戰果,與朝廷議和撤回北平。正在此時,朱高煦率領騎兵部隊趕來。朱棣大喜,還拍撫著二兒子背說「勉之!世子多疾」(老大朱高熾身體不好,老二你要好好加油!)。朱高煦大受鼓舞,直衝敵陣,將朝廷軍殺退。六月十三,燕軍從龍潭過江,朱橞、李景隆開金川門迎降,燕軍進城,建文帝下落不明。六月十七,朱棣拜謁孝陵,即皇帝位。
無論朱棣是否真的對朱高煦說過這句「勉之!世子多疾」,但第二年朱高熾被正式立為太子,確實讓朱高煦大失所望,在心裡埋下了奪嫡篡位的種子。
江浦近400年「一個縣有兩座城」
值得一提的是,浦子口城雖然是最早的江浦縣城所在地,但它作為縣城只有短短15年。《南京建置志》記載,明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江浦縣治所就遷到了今天浦口區的江浦街道,原來的浦子口城成為專用的軍事設施。
不過,由於當時海內晏然、又地處備受保護的京畿重地,新的江浦縣城很長時間沒有修建城牆。直至明嘉靖年間,倭寇侵犯東南沿海,甚至流竄到了南京周邊地區作亂,應天府所轄各縣陸續開始修築或加固城牆。明萬曆元年(公元1573年),江浦縣城才開始修築了以石頭為基的夯土城牆,後來後改築為磚城,並修浚了城濠。
明代新老兩座江浦縣城位置示意(張可 製圖)
解放戰爭時期,江浦縣城城牆還歷經了著名的三浦戰役,我軍在這裡吹響了百萬雄師過大江的前奏曲。上世紀中葉,江浦縣城城牆被拆除,目前地表遺蹟已基本無存。但環繞江浦老城中心的城南河,及所流經的東門橋、西門橋、南門橋等還基本保留著當年江浦縣城城濠的脈絡。
同時,明初修建的浦子口城和明代晚期修築的江浦縣城,也讓江浦縣有400年時間存在著「一個縣裡同時有兩座城」的奇特現象。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張可
校對 李海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