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綱五常中的五常是指什麼
2023-07-11 07:52:08 2
儒家做為我國傳統思想的代表,其思想可以說是溶解在我們骨子裡的了,而我們也經常在小說或者電視劇中看到三綱五常這個詞語。那麼民族文化帶大家了解一下,三綱五常中的五常是指什麼吧。
五常是指什麼
「五常」即仁、義、禮、智、信,是指「人」作為社會中的獨立個體,為了自身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而應該擁有的五種最基本的品格和德行。
五常的相關介紹
仁:仁人、愛人、仁愛。自孔子倡導「仁」學以來,「仁」成為中華民族的「共德」和「恆德」。孔子把「仁」作為個人道德修養的最高境界,把「愛人」作為道德的根本要求,把「天下歸仁」作為最高的社會道德理想。講「仁」,就是講人與人的關係,講人對人的愛,由對父母之愛、兄弟姐妹之愛,進而推及對他人之愛。
義:大義、正義、公平、公正、公道。中華傳統文化把「義」作為人生的終極目標和價值取向。《禮記?中庸》:「義者宜也。尊資為大。」中華傳統文化把義與仁並用,作為傳統道德的核心內容,提出了「仁義道德」、「仁至義盡」、「殺身成仁」、「捨生取義」的思想。「義」是合宜、應當、應該之意,是作為人應該遵循的最高道義。利他,不以損害和出賣他人尤其朋友來換取一己的生存和利益。
禮:明禮、禮貌、禮讓、禮節、禮儀、禮制。禮也是治國安邦的根本,中國倫理文化從某種意義上可以說是「禮儀文化」。「明禮」,從廣義說,就是講文明。作為倫理制度和倫理秩序,謂「禮制」;作為待人接物的形式,謂「禮節」、「禮儀」;作為個體修養,謂「禮貌」;用於處理與他人的關係,謂「禮讓」。明禮、禮貌、禮讓、禮節、禮制,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體現。
智:知者、明智、智慧、機智。「智」通「知」。中國古代思想家賦予「智」以豐富的道德和內涵。「智」在知道遵道。學而致知,不知不覺,智而不奸。「仁、義、禮、信」是為人處事的基本原則,而要將這一切聯繫起來就需要「智」貫穿其中,否則即使有「仁、義、禮、信」加持於身,也都不可能通達無礙。
信:誠信、信任。《說文》講:「人言為信」。「信」是立身之道、興業之道、治世之道。誠信求和。誠信是約定俗成的社會交往準則。孔子把「信」列為對學生進行教育的「四大科目」(文、行、忠、信)和「五大規範」(恭、寬、信、敏、惠)之一,強調要「言而有信」,「信則人任焉。」「以誠待人」、「以信取人」、「一諾千金」、「誠實守信」等傳統美德千百年來為人們所推崇並發揚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