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風縣未來規劃(扶風縣如何做到)
2023-07-11 16:54:41 2
寶雞市扶風縣城關街道勝利社區與百合社區,相隔不遠,情況卻大相逕庭。
在百合社區,城市快速發展帶來人群集聚:常住人口8000多戶,這意味著社區要依靠10名工作人員應對超過2.4萬人的服務需求。而勝利社區,老舊小區多、老人多,事項則更多。
兩個社區就像城市的一體兩面,一個是人口流出區,一個是人口流入區,人口老齡化帶來的旺盛服務需求與人口集聚帶來的旺盛服務需求共存,兩者同樣考驗著社區幹部的作為與擔當,當包袱?還是當機遇?全看社區幹部的認知。
社區幹部在小區宣傳醫保政策
「站立式」改為「坐落式」
一走進勝利社區服務中心,看不到窗口式的辦事櫃檯,只見四個橘黃色的小圓桌,來辦事的群眾和社區工作人員分坐兩側,氛圍十分溫馨,從形式上打通了社區與居民溝通的「最後一米」。
從傳統的「站立式、窗口式、對答式」服務,改為「坐落式、圓桌式、聊天式」的零距離親情服務,勝利社區改變的不只是形式。
11月26日早上10點,62歲的社區居民張譜來到社區想要繳納城鄉居民醫保,一進門就遇到工作人員張紅霞。
張紅霞是由殘聯派駐社區的專職委員,並不負責醫保口的業務,但勝利社區推行首問負責制,誰第一個接待群眾,就得負責幫助他辦理業務。
張譜的業務倒也簡單,用微信支付320元醫保費用。但是對於張譜來說,手機支付又陌生又麻煩。張紅霞拿出自己的手機,三分鐘就幫張譜完成了繳費。「他平時也是我們的重點關注戶,兒子是殘疾人,家庭收入就靠他和老伴的退休工資。我們在社區排查未繳費情況時發現他沒有交,就主動通知他過來。」張紅霞說。
來社區辦事最多跑一次,針對那些不方便來社區的居民,勝利社區就讓群眾把需要的資料郵寄過來,由工作人員幫忙調表。
長期住在浙江的巨先生,患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做完心臟支架手術後,需要長期藥物治療,總花費10萬餘元。巨先生申請了困難臨時救助,但是本人又無法回社區辦理。2021年10月,社區工作人員王少麗主動與他聯繫後,給他列明了需要準備的材料並郵寄回來,王少麗幫他填表,申請到臨時救助12000元。
2013年年底,李曉花來到剛剛更名的百合社區工作,當時小區只有8000多名居民。
隨著新區的高層一棟棟建起,百合社區的常住人口翻著番增長到了20000多人。遷進新城的居民都把自己的養老和醫療放在了百合社區。「本著就近的原則,縣城需求的業務在我們這兒都能辦。工作量是城內這幾個社區最大的。」百合社區黨組織書記李曉花說。
社區工作壓力大,力量卻十分單薄。「尤其是今年,常態的與突發的事情交織,我們人少、錢少、事多。有些項目的開展必須要資金支持,我向上級領導伸手,領導就開玩笑,他說要是只有出錢才能幹,那就誰都能幹,還讓你來幹嗎?」李曉花說。
面對著日益龐大的社區,李曉花帶著同事把社區的「家底」盤了一遍,把社區幹部、社會組織、物業、駐區單位、社區專職人才、志願者等六方力量都整合起來發揮作用,自此六方力量、五級網格、五微治理、一張治理名片、一批共駐共建項目的「65511」治理模式開始推行。
百合社區目前常住人口約8000戶,但有超過5000戶的居民戶籍不在本地,他們依託戶籍所享受的社會保障就很難在百合社區享受。「『65511』就是解決了怎麼用最少的人辦最多的事。」李曉花說,這些都要依靠社區開展項目來實現。
12年前,陽光小區有一位老太太收養了一個腦癱女孩。老人的兒子離家多年,兒媳婦去世,家裡只有祖孫兩人,靠著老太太每月1100元的退休工資生活,社區幫他們申請了低保,每個月可以多拿700元。
「孩子剛來的時候不到五歲,還能外出上學。現在17歲,基本上不能活動,出入都得依靠輪椅。」網格員鄧引芝說,社區能救急,卻不能救困。社區發起了「鄰裡守望」互助項目,公益團隊、附近醫院都會定期上門提供服務。
2021年6月的一個下午,住在蓮花廣場小區李女士突然接到了臨時工作任務,可是在扶風小學上二年級的孩子快要放學了,她只好緊急請紅色互幫團幫幫忙。互幫團通過物業找到了另一位家長王女士,王女士不但把孩子接回家裡,還幫忙輔導起作業,直到李女士晚上八點多工作完才把孩子接走。
調解家庭、鄰裡糾紛,本身就是社區職責的一部分。可是幾萬人的大社區,全部依靠十名社區工作人員去協調處理,實在不現實。
在百合社區某小區居民樓裡,每到深夜,總有「叮叮噹」的水管敲擊聲響起,斷斷續續、輕重不一,嚴重影響一樓住戶李女士的休息。經過「聽聲辨位」,她判斷這是二樓鄰居敲出的聲響。因為自己開辦輔導班雙方鬧彆扭已經超過半年,她認為這是對方的「報復」。
小區紅色調解團介入後,二樓住戶對於這項「指控」矢口否認,直到一樓住戶錄下了半夜的水管敲擊聲發給調解團。調解團第二次找到雙方了解情況,「一樓的女士是個單親家庭,收入主要就依靠輔導班,而且上課到九點就結束了。但是來的孩子比較多,尤其是周末一大早就開始上課,也很影響二樓休息。」李曉花說。
事情似乎陷入了僵局,紅色調解團一趟趟往小區跑,先找到了二樓住戶,提出他這樣做造成了噪聲汙染,不僅影響一樓還有可能騷擾到其他鄰居,又勸說一樓住戶儘量減少對鄰居的影響。
從那天開始,二樓不再敲擊管道,很快,一樓住戶也重新找到了合適的地方,把輔導班搬走了。
無論是紅色互幫團還是紅色調解團,都是百合社區以黨建引領為核心,堅持多方聯動、多方參與,而產生的一個集社區、社工、駐區單位、物業公司、社會組織、志願者為一體的城市小區治理組織。
社區組織醫療機構義診
格外關懷老人、疼愛小孩
2021年8月,在扶風縣公安局交管大隊活動室內,來自百合社區親子時光站的孩子們正在進行一場特殊的「培訓」,活動中,交警帶領孩子們認真學習各類交通指揮手勢,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向孩子們講解基本的交通安全知識,引導孩子們自覺遵守交通規則,增強交通安全防範意識,倡導孩子們爭做文明交通參與者。
親子時光站是百合社區打造的暑期安全教育項目,從2019年發起,一開始是單項服務,主要帶著孩子去參觀,增長見識。2020年,時光站逐步轉型,開始招募志願者做老師,孩子們也可以參與一些簡單的社會實踐。「我們在前期調研的過程中,發現周邊0至6歲的專業輔導機構比較少,這個項目初衷就是解決孩子暑期的教育和安全問題。」李曉花說。
2021年,社區有了聯動單位的意識,對接駐地單位,招募的志願者也越來越專業,活動內容日益豐富。鄧雅茹已經連續三年參加親子時光站的活動了,「我們夫妻是雙職工,從孩子上小學以來,基本上暑假就是補課,我們也沒時間帶她去參加一些實踐活動,自從有了時光站的活動,孩子的暑假就更加豐富了。」鄧雅茹媽媽說。
在親子時光站,交警進行安全教育,教育部門開展道德講堂,法院深入淺出引導孩子們學習法律常識,科協進行科普知識和公共常識的教育……
社區通過聚合群團組織、激活社會組織、帶動志願隊伍,把街道、社區、家庭擰成「一根繩」,解決城市雙職工家庭的後顧之憂。
除了幼,還有老。勝利社區是扶風縣老齡化程度最高的城市社區,60歲以上老人佔比達80%,單是空巢獨居老人就餐難,就成為一大民生「痛點」。
上午10點,同是來自扶風縣午井鎮的張福秀和楊菊梅在勝利社區的日間照料中心曬著太陽聊著天。張福秀愛說笑,楊菊梅會唱歌,有她倆在,中心總是一片歡聲笑語。
中午12點,食堂飯菜飄香。今天的午餐是苜蓿炒肉、青筍肉片、白菜粉條亂燉和米飯,按照標準是一人五元。工作人員打好湯遞到老人手上,提醒「慢慢來,別燙著了」。
每天大約有200多名老人在日間照料中心吃飯,常來常往之間工作人員與老人也慢慢熟悉起來。「基本上上午11點50分開中午飯,有時過了點還不見某位老人來,我們工作人員就會在窗口喊,老張,你咋還不來吃飯?或者上門去叫他們。」勝利社區日間照料中心負責人畢亞扣說,有的老人記性不好,吃完飯轉了一圈,又來問工作人員:「我吃飯了沒有?」工作人員就耐心的跟他解釋:「吃過了,你看你還刷了卡。」
勝利社區日間照料中心是全扶風縣首家日間照料中心,也是目前最規範的一家,自2018年開始運營,上下四層共2000平米。目前由一家專業的養老機構負責運營。
缺乏關懷,也是養老話題中格外突出的問題。
除了來吃飯的老人,像張福秀和楊菊梅這樣的常住老人還有十幾位。每天早餐前,工作人員會幫助老人量體溫、測血壓。「有些老人嘴上說『哎呀我夜裡沒睡好』,但是吃飯時吃得特別香,這些其實就是老人想讓你哄哄她,多跟他說說話。」畢亞扣說,遇到這樣的情況,他們會在細節多多照顧老人,多跟他聊聊天,或者請家裡人打幾個電話疏導一下。
縣中醫醫院距離中心只有十分鐘路程。目前中心與醫院已經達成合作,假如老人真的出現血壓升高的情況,他們也會立刻通知醫生或者送到醫院去。
都上心、齊動手
在管理提升的同時,社區服務也隨著力量下沉豐富起來。
萬盛花園小區裡,二樓的住戶漏水,淹壞了一樓剛剛裝修好的洗手間,居民給網格員打去了電話。在此之前,雙方已經與物業談得不太愉快,物業代表開發商,認為小區已經交付五年以上,不應該再承擔責任,三方談判陷入了僵局,只有二樓的水還在「滴答」地漏著。
網格員會拿起電話,先是打給物業,可對方堅持這是業主之間的糾紛,與物業無關。她再打給社區的共建單位一家律所,了解在法律上物業是否應當承擔責任,最後打給住建局和社區民警,商定一起與業主坐下來談談。
一會兒功夫,會就打出去了一串電話,社區與各個職能部門的聯繫躍然紙上。很快,幾方商定了一個結果,漏水部分核損4000元,物業公司承擔大頭,二樓與一樓的業主各自承擔剩餘部分。「解決這類事件,我們通過社區黨組織出面,聯動駐區單位縣住建局,又通過志願者聯動律所的律師,發動更多的力量,把問題儘快解決。」李曉花說。
2021年9月3日晚上8點多,連日的降水導致城區多處路面積水。百合小區當時正在進行老舊小區改造,施工導致地面水泥有縫隙,雨水順著牆體滲漏進了35號樓的地下室。這是一棟六層高三個單元的小樓,建築時間長,居住的大都是三代同堂的一大家子。
物業在巡查中發現漏水後,立刻向社區報告。消息從物業到社區網格員,再到縣住建局,縮短了傳遞的途徑。「按照原來的信息脈絡,沒有『六聯動』之前,我們沒有這些職能部門的聯繫方式,得先報到街道,這對於急事來說,就拖長了處理時間。」網格員盧小寧說,他們趕到後先是進行了防滲處理,等第二天雨勢減弱後抽水處理,排除了安全隱患。
好小區,新小區,物業到位,設施完備,問題少很多,老舊小區的問題多是些糾紛,誰家堵了,誰家吵架了,誰家冒煙了,很雜,但必須去處理,怎麼處理?
勝利小區所在的老縣城就一條主街道,是一條自西向東的大斜坡。地形「西北高而依崗,東南低而面水」。街道狹小而緊湊,當年有客商來考察投資,開著車從西向東逛一圈,手裡的煙都沒抽完。
成立於2003年的勝利社區就位於街道旁,原屬於陝銅公司管轄社區,2018年移交給了城關街道,下轄了29個小區,其中不乏「別說門禁,連門都沒有」的老舊小區。
老舊小區是容易被忽視的地方,也是容易引爆矛盾的地方。讓這裡的居民共享城鎮化的紅利,考驗著政府的決心和智慧。
財政資金所小區,原來是個家屬院,但是隨著單位搬遷到新城,新住戶大都不是原單位工作人員,小區逐漸淪為「三不管」小區。
因為整個小區的排汙池一直沒有清理,汙水從一樓住戶楊先生家衛生間裡滲了出來,社區立刻聯繫了維修志願隊,通過開挖清淤幫群眾處理好了排汙的問題。
這支成立於2019年的維修志願隊是勝利社區為了應對轄區內小區多發的漏水、滲漏等問題成立的,有十多名成員,有人擅通下水道、有人會開挖掘機,給群眾解決了不少危急事。「之前曾經遇到過類似的事,群眾來找我們,我們一時也找不到專業人士去處理。於是我們就成立了這隻隊伍,先救急,再開會商討後續怎麼處理。」索亞妮說。
志願隊的工作人員許多都來自於小區的共駐共建單位。每年年初,勝利社區都會與轄區單位籤訂《共駐共建協議書》,約定服務事項:城關派出所的民警幫忙處理糾紛;陝銅公司的技術人員幫助維修水電;其他單位的工作人員幫助疫情防控執勤……
「社區沒有任何執法權,只有調解的權利。」索亞妮說,社區正在推進大黨委制建設,建立起社區內各單位黨組織相互聯繫,溝通信息,最重要的是共同解決問題。
(當代陝西 徐旻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