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江紅色旅遊地點介紹(紅色七月不忘初心)
2023-07-11 05:21:59
九江城是一座具有2200多年歷史的文化名城,更是一座具有光榮革命傳統的紅色熱土。回眸歷史,九江人民為革命事業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九江紅色歷史最有影響的時期是建國前。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舉行,九江於10月23日率先響應;孫中山領導的二次革命又稱「討袁之役」,1913年7月10日湖口舉旗,首先在九江爆發;五四運動九江「三罷」一浪高過一浪;九江與漢口是全國最早收回外國租界的城市;九江是八一起義的策源地,是中國工農革命軍第一面軍旗升起的地方,是國共第二次合作最終談成和宣布的地方。在九江境內,曾經大量殲滅了日寇的有生力量。建國後,黨中央三次在這裡召開重要會議,九江還誕生了著名的九八抗洪精神。
九江的紅色革命文物資源方面根據2009年全國黨史系統對革命遺址的普查數據,九江全市共有革命遺址266個,佔全省總數的11.3%。革命遺址的分布,大部分在山區農村,小部分位於繁華的鬧市。在偏遠的山區,革命遺址雖然瀕於倒閉或損毀,但部分還是有保留。
據統計,九江城共有12處革命遺址,這其中只有5處存有舊址,2處建有紀念設施,其他都是遺址。其中一處為國保單位(同文書院樓),2處為省保單位(葉挺24師指揮部、租界舊址),而能發揮宣傳教育功能的只有方志敏早期革命活動處,租界舊址及九江革命烈士陵園等3處。
九江還是建黨時間比較早的一個城市,1925年7月就建立了黨組織,是江西繼安源、南昌之後的第三個建立中共黨組織的地方。以1986年的區劃分,全市233個鄉鎮中有208個是革命老區,佔89﹒3%。其中修水、都昌、德安是100%的老區。《中華人民共和國軍事將領傳》從八一起義九江策劃寫起,一大批著名的革命家、軍事家以及黨和國家領導人到過九江,周恩來、朱德、葉挺、賀龍、葉劍英等等,作為軍事將領,他們的革命軍事生涯,都是從九江寫起。這些都是江西紅色歷史的重要組成部分!
八一起義策源地紀念館九江城區開闢的首個紅色旅遊景點——八一起義策源地紀念館,紀念館設在解放軍171醫院內24師葉挺指揮部舊址。
1927年黨領導的八一起義在南昌舉行,其中「南昌起義」的提出、醞釀、策劃、制定綱領,召開幾次會義以及起義部隊集結等等都在九江。當時賀龍的國民軍第二十軍指揮部駐紮在今柴桑小學裡,葉挺指揮部駐紮在今解放軍171醫院內。從當年7月中旬開始到月底,黨的絕大多數領導人,以及後來成為十大元帥的七人都到了九江。7月25日,賀龍、葉挺、葉劍英等5人,在九江市區甘棠湖中的一隻小船上召開了緊急會議,會上確定了南昌起義的軍事行動,決定葉挺的二十四師和賀龍的二十軍作為起義的主力部隊開赴南昌。會後,參加南昌起義的主力部隊先後由九江乘火車抵達南昌。8月1日,起義在南昌城爆發,九江是南昌起義的策源地和起義主力部隊的出發地。
鎖江樓塔九江人民抗日精神的象徵———鎖江樓塔位於九江市濱江路。1938年7月25日,日軍28艘敵艦以密集炮火轟擊九江城區,鎖江樓塔身中3炮,留下5個大窟窿,塔頂向東北方傾斜,卻依然巍然聳立,充分體現了九江人民抗擊外侮、頑強不屈的英勇精神。
九江同文中學方志敏早期革命活動紀念地——同文中學位於今九江市第二中學(又名「同文中學」)內。前身為1867年創辦的私立同文書院和1873年創立的私立儒勵女子中學,1905年同文書院易名「南偉烈大學」,中學為其附屬,是九江府第一座高等學府。
1921年初夏,方志敏來到南偉烈大學讀書,先後組織「讀書社」和「馬克思主義研究小組」等進步團體,宣傳革命思想,抨擊反動統治;發動和指導第六師範、第三中學等校師生,掀起了大規模的「行政公開、推翻專制腐敗校長」的罷課請願學潮;吸收一批熱血青年參加當時江西青年進步組織「改造社」,培養了九江早期革命力量,為在九江建立黨團組織奠定了思想基礎。今闢設方志敏早期革命活動陳列室,校園內有方志敏塑像。
抗洪廣場1998年華東地區發生特大洪澇災害,時年8月7日13時50分,洶湧的長江洪水在江西省九江市潯陽西路的4至5號閘口衝破長江大堤,很快撕開一個60米長的豁口,傾刻間九江城區將在全城滅頂的險情之中。危急之時,黨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及全國人民給了九江人民極大的關心和支持。在九江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在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奮勇搶險下,經軍民連續46個小時的團結協同拼搏,終於化險為夷,取得了抗洪鬥爭的偉大勝利,創造了中國抗洪史上的奇蹟。
為了紀念在抗洪搶險中湧現出來的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跡;讓九江市民永遠銘記這驚心動魄、催人奮進的動人歷史一幕;並弘揚"萬眾一心、眾志成城、不怕困難、頑強拼搏、堅韌不拔、敢於勝利"的偉大抗洪精神,九江市政府匯集多方意見,決定在決堤舊址興建佔地萬餘平方米"98抗洪廣場"。
馬迴嶺火車站馬迴嶺火車站江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九江縣馬迴嶺鎮,原是1922年修建的南潯鐵路馬迴嶺車站。站房為二層樓房,歐洲近代建築風格,磚石混凝土結構,坐東朝西,南北寬15.98米,東西進深9.2米,高6.9米。附屬建築有倉庫、廚房等。
1927年7月下旬,聶榮臻奉周恩來之命,來馬迴嶺組織國民革命軍第二十五師參加南昌起義。8月1日,聶榮臻合同李碩勳、張雲逸、周士第等人按照預定計劃,率第二十五師第七十三團、第七十五團和第七十四團偵察連從馬迴嶺火車站出發前往南昌,並擊敗了前來阻止部隊行動的張發奎部隊,次日與南昌起義部隊勝利會師。該舊址於1987年12月被江西省人民政府幹部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近年又進行了整體維修。
岷山革命根據地遺址岷山革命根據地遺址位於九江縣、德安縣、瑞昌市交界處。1927年11月,中共江西省委委員、九江市委組織部長林修傑在岷山最高峰——秦山(今秦山風景名勝區內)山頂金盆寺主持召開星子、德安、瑞昌、九江四縣聯席會議,決定以岷山為中心,開拓割據區域,開展遊擊鬥爭。12月26日,在岷山朱家壠村的稻場上,正式成立九江歷史上第一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武裝——贛北遊擊隊。
岷山革命根據地堅持開展武裝鬥爭,鼎盛時期的蘇區面積達1500平方公裡,人口約35萬。在抗日戰爭初期,贛北遊擊隊給侵華日軍以沉重打擊。1939年2月,國民黨反動派以聯合打擊日寇為名,一手製造了令親者痛、仇者快的「岷山慘案」,共殺害中共贛北工委和贛北遊擊隊的幹部30多人。長達12年的岷山革命根據地武裝鬥爭被迫結束。建國後建有岷山革命烈士紀念塔、劉為泗烈士殉難紀念碑和劉為泗、辛忠藎等烈士公墓,現存根據地辦公舊址、小陽蘇維埃政府舊址以及戰壕、陣地等遺址。
許德珩事跡紀念館許德珩事跡紀念館位於九江職業大學,館內成列了許德珩先生一生的事跡,他早年參加毛澤東發起組織的新民學會,青年時代入同盟會參加辛亥革命。五四運動時是著名學生領袖,起草《五四宣言》。1920年赴法國勤工儉學,畢業於裡昂大學,後入巴黎大學,師從居裡夫人研究放射性物理學,1925年與勞君展結婚。1927年回國,曾任武漢第四中山大學教授、國民革命軍總政治部秘書長、代主任。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曾任水產部長、全國政協副主席、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
共青城市富華山耀幫陵園耀邦陵佔地1000平方米,墓碑造型呈直角三角形,代表紅旗一角。陵墓的建材取自於江西,三角形巨石取材於江西省星子縣的花崗巖,底座是贛南的墨晶玉花崗巖,上面鐫刻著由中共中央撰寫的《胡耀邦同志生平》。墓碑四周的草坪上散落著12塊廬山第四紀冰川石,代表當時的12億中國人民永遠陪伴著耀邦。其中一塊冰川石上是由胡耀邦同志夫人李昭親筆題寫的「光明磊落、無私無愧」八個大字,這也是胡耀邦同志「一生正氣、兩袖清風」的光明寫照。
陵墓整個造型象一把火炬,星星之火是從井岡山點燃的,象徵革命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1990年12月5日,胡耀邦的骨灰安放於共青城富華山。多年來,胡耀邦陵園年接待近30萬社會各界人士前來瞻仰、憑弔。陵園內的耀邦陵、事跡陳列館、富華亭等均得到了較好的保護。富華山是共青城一座最富詩意的山,登高鳥瞰,生機盎然的共青城盡收眼底;極目遠眺,煙波浩渺的鄱陽湖水天一色。
共青精神體驗園2018年8月,為大力弘揚「共青精神」,共青組團黨工委管委會研究決定將共青精神體驗園項目落戶金湖鄉,以共青墾殖場舊址為核心,進行修繕改造提升,將其打造成為弘揚「共青精神」的黨員幹部教育基地。
金湖鄉將依託現有「共青精神」體驗園和江流村村史館等紅色教育基地,挖掘打造農墾農旅文化;通過興建共青精神墾荒園、農民講習所、黨員微服務等打響黨建品牌,全力將金湖鄉打造成為弘揚「共青精神」的黨員幹部特色教育基地,進一步加強對廣大黨員幹部和群眾的理想信念教育、愛國主義教育、科學精神教育及創新創業教育。
德安縣
萬家嶺大捷為了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建設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德安縣委、縣政府在萬家嶺戰役中圍點打援的德安縣城戰場遺址,建立萬家嶺大捷紀念園。
佔地124000平方米,投資4000萬元,並請德安鄉親中國工程院著名院士袁隆平題字。讓後人銘記歷史,珍惜和平,熱愛祖國,開創未來。紀念園內保留遺址有日本修建的老碉堡兩座與南潯鐵路、老鐵路橋,後期修建了回望門、將士牆、靜思園雕塑、無袖戰士群像、紀念牆(浮雕)、三位將軍騎馬像等景點。萬家嶺大捷紀念園2016年完成了二次規劃設計,並安排專項資金進行整體改造提升,預計2017年年底投入使用。萬家嶺大捷紀念園提升改造工程是今年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的並按4A級標準設計的旅遊項目,是一項弘揚民族精神的文化工程,是一項加強愛國主義教育的政治工程,更是推進德安縣紅色旅遊轉型升級的創新工程。
義峰山革命烈士紀念塔位於德安縣蒲亭鎮義峰山上。1958年春,德安縣在縣城義峰山上建成德安縣革命烈士紀念塔。紀念塔佔地60平方米,建築面積40平方米,塔高12米,塔基呈正方形。德安縣革命烈士紀念塔於1987年11月被德安縣人民政府列為德安縣文物保護單位;2005年6月被德安縣委、縣人民政府列為德安主義教育基地。2019年,德安縣投資3億元重點打造義峰山紅色文化主題公園,成為展示和弘揚德安優秀紅色文化好窗口、愛國主義教育好基地。
德安縣蘇維埃政府舊址德安縣蘇維埃政府舊址位於德安縣吳山鎮田家河德白線旁,又稱石鼓殿。石鼓殿佔地面積200多平方米,內設陳列館,展示我縣1919-1937年的革命鬥爭史和革命烈士事跡。
石鼓殿於1987年11月被德安縣人民政府公布為德安縣文物保護單位;2005年6月被縣委、縣政府公布為德安縣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09年2月被江西省人民政府公布為江西省文物保護單位。
彭澤縣
兆吉溝彭澤縣浩山鄉兆吉溝在革命歷史上有小井岡之稱,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方志敏、邵式平領導的贛北、皖南遊擊大隊第九、十中隊指揮部和彭澤、鄱陽、都昌、東流、至德、望江、宿松等七縣中心縣委曾設置於此,形成了一個完整的革命根據地。
抗日戰爭「馬壋守衛戰」遺址位於彭澤縣馬壋鎮境內的長江南岸。1930年10月,周建屏率紅十軍組織「彭澤暴動」,先攻下彭澤縣城,隨後佔領馬壋要塞,達到了「切斷長江交通」的預期目的。從1937年冬開始,江西省江防委員會調集9個縣的民工,在馬壋修築和加固防禦工事。1938年6月,國民黨53師駐守馬壋要塞;24日,守軍與日軍發生一晝夜的激戰,擊沉敵艦4艘,擊傷2艘,擊斃日軍500餘人;26日,經過激烈的爭奪,馬壋要塞失守。現正在進行全面修復和擴建。
湖口縣
江西省二大遺址屏峰山風景區位於舜德鄉屏峰村,緊臨鄱陽湖,依山傍水,山上景觀秀麗、空氣清新,即將修建的鄱陽湖控湖工程橫跨鄱陽湖,東起屏峰山,西至星子縣長嶺,控湖大壩的建成,為屏峰山風景區的開發建設帶來了難得契機。屏峰山周圍有豐富的旅遊資源和厚實的宗教文化。江西第二次黨代會會址位於舜德鄉王燧村,是一處具有革命傳統教育意義的紅色旅遊基地。
九江艦軍事文化主題公園九江艦軍事文化主題樂園,以九江船廠舊址為基礎,圍繞九江艦這一主題,深度挖掘九江艦的愛國主義教育資源,精心打造集國防教育、研學教育、軍事拓展及軍事遊樂於一體的 「九江艦」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 九江艦 "1975 年 2 月 2 日於上海滬東造船廠開工建造,是我國自行設計建造的 053H(江湖 1 級)飛彈護衛艦。1976 年 4 月 25 日入列服役,多次參加全軍、海軍、艦隊組織的重大演習及海上巡邏、護漁護航等急難險重戰備任務,並表現出色,屢建功勳。1986 年 8 月 1 日,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以九江城市名稱命名 " 九江艦 "(舷號 516)。2002 年 4 月改裝為火力支援艦,是海軍唯一一艘火力支援艦。2018 年 6 月 12 日," 九江艦 " 光榮退出現役。
2019年7月1日,九江艦從福建離港開航,途徑福建、浙江、江蘇、上海、安徽、江西等6個省市,行程近1500公裡。7月20日,退役的九江艦駛抵江西省九江市湖口縣,停靠在湖口同方江新造船廠。
知青小鎮武墾場以厚重的共大歷史,多彩的知青歲月,悠久的農耕文化為依託,圍繞「知青小鎮、生態武墾」進行打造創建民宿生態旅遊村。重點打造了知青文化體驗區、古村民宿度假區、農夫樂園休閒區,紮實推進新農村建設。
在這裡可以盡情體驗知青風情,享受知青文化的魅力,感悟那份記得住的鄉愁。
瑞昌市
蘇維埃政府舊址瑞昌縣蘇維埃政府舊址位於洪一鄉大塊地,距市區46公裡,青磚泥瓦,硬山式梁柱結構平房,頂部有人字形封火牆,屋內隔扇裝置;有開井及天花板,開井周圍砌檻牆,門墩雕刻戲劇人物及花卉圖案;網形石窗。右廂房正面牆上有用石灰水書寫的標語:「剷除國民匪黨」六個大字。屋為清代建造。原系大地主曹步高住宅。土地革命時期,於民國20年11月在此召開全縣首屆工農兵代表大會,成立鄂東南瑞昌縣蘇維埃政府。同時,中共瑞昌縣委會,由陽新燕窩遷此。1985年10月21日,縣人民政府將該舊址列為全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紅軍槍炮局舊址紅軍槍炮局舊址 位於洪一鄉下馬石之西梅叢坑。民國20年,紅煙在此設有槍炮局、囚土豪局。紅軍轉移後,全村被國民黨當局清鄉團洗劫一空。另外,位於洪一鄉雙港橋北偏西7.5公裡處的金盆村,民國20年後是鄂東南蘇區槍炮局兵工廠、紅軍醫院、軍服廠所在地。四周築有圍牆。民國22年7月,全村遭到國民黨當局民團的殘酷洗劫。
廬山市
廬山會議舊址廬山會議舊址,原稱廬山大禮堂。建於 1937 年,系民國時期廬山三大建築之一。在當代中國歷史上,中國共產黨先後於 1959 年、1961年、1970 年在此召開了中共八屆八中全會、中央工作會議、中共九屆二中全會。
三次廬山會議在中國共產黨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歷史上都產生了重大影響。廬山會議舊址見證了風雲變幻的歷史時刻,在這裡我黨做出了一系列關係國家興衰、個人榮辱的重要決策,期間留下的經驗和教訓都是寶貴的精神遺產,值得深刻總結和記取,這裡是具有重大革命歷史意義紀念地。
蘆林一號別墅位於廬山蘆林湖畔,建於 1961 年,人稱蘆林一號別墅。別墅主體建築是一棟中西合璧的四合院,建築面積 2700 平方米,佔地面積 2萬餘平方米。
1961 年中共中央廬山工作會議和1970年中共中央九屆二中全會期間,毛澤東同志在此生活、工作。舊居於 1984 年改作廬山博物館館舍。其中毛澤東同志在廬山工作、生活的臥室,依然原物原樣保存,供人參觀,教育大眾。
廬山療養院267號別墅由美國傳教士奇南建於 1905年,解放後為療養接待用房。1961年,中共中央在廬山召開中央工作會議時,鄧小平同志在此住了 20 多天。鄧小平同志嚴於律己,率先垂範,他為了減輕大會會務的負擔,使用的床上用品,如枕巾、床單、毛毯等都是卓琳同志從北京自家帶來的。
會議結束後,卓琳同志非常認真地把 20 多天的夥食費和洗衣費一分不少的付清了。鄧小平同志 1961 年唯一的一次廬山之行,在廬山留下了令世人矚目的閃光足跡,這已成為廬山不可或缺的精神財富。2000年,267 別墅被江西省人民政府批准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廬山仙巖飯店仙巖飯店位於廬山東谷,是南昌起義準備會議在廬山的會議舊址,亦可稱的上是南昌起義的策源地。1927年,瞿秋白、李立三、葉挺、聶榮臻等中共中央常委和軍委負責人以及共產國際代表鮑羅廷在仙巖飯店的廚房裡召開會議,進一步分析了國內形勢,研究了南昌起義的綱領、計劃,對領導機構的安排、起義日期等做出了決定。
廬山抗戰紀念碑當時建成的「陸軍第九十九軍抗戰陣亡將士紀念碑」碑身成三角錐形,象徵三民主義,頂上像一柄寶劍,直插雲霄。主持建碑的國民革命軍第九十九軍軍長梁漢明為紀念碑撰一對聯:「風蕭易水屠龍去,月冷廬山跨鶴歸」。
1949年後,石牌坊、紀念碑和烈靈臺建築群完整保留。只是碑身上原有「陸軍第九十九軍抗戰陣亡將士紀念碑」字樣,已被「革命烈士紀念塔」所代替。文革期間,紀念碑被拆除;牌坊被推到,十分遺憾。當文革結束後,扶起了紀念碑;「烈靈臺」則改名為「望江亭」。
2007年9月28日,在紀念抗日戰爭70周年的日子裡,重建的「廬山抗戰紀念碑」竣工,由老將軍呂正操親筆題寫了7個大字「廬山抗戰紀念碑」。
廬山442號別墅別墅建於1919年,由美國傳教士歇爾曼建造。抗戰勝利後美國特使馬歇爾為國共兩黨的「調處」,八上廬山,都住在此處。1961年中央工作會議期間,中共中央副主席、國務院總理周恩來及夫人鄧穎超,在此下榻。1990年,442別墅被闢為「周恩來在廬山活動紀念室」。紀念館以確鑿的史實,生動的事例,反映了周恩來同志於各個歷史時期在廬山活動的業績和風貌,使廬山成為重要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之一。
修水縣
工農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師部舊址工農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師部舊址在江西修水縣城原商會辦公樓。前後兩進,中間有天井,兩邊有廂房。1927年9月上旬,以盧德銘為總指揮的工農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秋收起義部隊的主力)師部駐址。建國後,舊址進行了維修。1977年9月,為紀念秋收起義五十周年,在師部舊址附近建有修水秋收起義紀念館。
秋收起義修水紀念館秋收起義修水紀念館全國紅色旅遊經典景區、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位於修水縣城。經昌九高速公路、316國道到達。距九江市區210公裡。1927年9月9日,駐紮在修水縣城的工農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師部及所屬第一團率先舉行起義,打響了秋收起義第一槍;由師部參謀何長工設計的中國工農革命軍第一面軍旗在修河上空高高飄揚。秋收起義修水紀念館於1977年9月建成開放,館名由建國後曾擔任全國政協副主席的何長工親筆題寫。館舍佔地面積3000多平方米,兩層鋼混結構,擁有館藏革命文物328件,其中國家一級文物7件,二級文物12件,三級文物58件。紀念館還管轄工農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師部舊址、第一團團部舊址等28處革命遺址遺蹟。2001年被中宣部公布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2004年12月,該館與安源、萍鄉、銅鼓等地的秋收起義紀念館一同被列入全國100個紅色旅遊經典景區。
中共湘鄂贛省委舊址中共湘鄂贛省委舊址位於修水縣上衫鄉上衫村。1931年3月,中共湘鄂贛特區委在修水上衫宮選屋成立,同年7月初,中共湘鄂贛特區委根據中共中央將各蘇區黨的特區委統改稱省委,使之成為地方黨部與中央之間的一級經常性組織的規定,在瀏陽縣東門楚東山召開湘鄂贛邊第一次黨員代表大會,到會代表200餘人,會期10天。大會討論並通過了各項工作決議案,選舉產生了中共湘鄂贛省第一屆委員會,李宗白任書記。全省下轄36個縣,其中江西20個,湖南7個,湖北9個。省委成立之初,機關駐瀏陽東門鄉楚東山村,8月遷平江長壽街,9月再遷回修水上衫宮選大屋。
工農革命軍第一師第一團團部舊址1927年9月上旬,工農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經安源張家灣會議和修水的山口會議組建後,第一團團部和大部分指戰員就駐紮在緊靠師部的鳳獻書院裡面,書院前面的大操坪是指戰員們經常訓練和集合的地方。1927年9月9日清晨,師部和一團在這裡舉行了隆重的授旗儀式,第一次打出了「工農革命軍」的鮮豔紅旗。從此,工農革命軍的戰士們在毛澤東同志的領導下,高舉『工農革命軍』的戰旗踏上了創建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的偉大徵程。
永修縣
雲山革命根據地遺址雲山革命根據地遺址位於永修縣。1928年1月,中共永修縣委成立由150餘人槍組建的永修遊擊大隊,並決定在雲山(今稱「雲居山」)建立革命根據地,領導人民群眾開展武裝鬥爭;8月,遊擊大隊改編為江西工農紅軍遊擊第八縱隊;10月被敵軍圍剿而失敗。
1934年7月,駐紮在楊家嶺的永修工農遊擊大隊再度進軍雲山,並在真如寺開展整訓,後於1935年3月再次失敗。1935年9月,徐彥剛率紅十六師在雲山峽坪村遭遇敵軍主力。在激戰中徐彥剛不幸負傷,留在山中養傷,不久遇害犧牲。現存遊擊隊整訓舊址、徐彥剛殉難地遺址等。
都昌縣
南山風景區都昌縣南山風景區 位於都昌縣城南山山頂部西南側,南山的森林覆蓋率達到95%以上,山上有都昌縣博物館、都昌縣烈士陵園及宗教場所、歷史古蹟等,這裡既可品位蘇東坡"鄱陽湖上都昌縣,燈火樓臺一萬家,水隔南山人不渡,春風吹老碧桃花"的千古名詩(過都昌),又可飽覽浩浩鄱湖的秀麗風光,是縣城唯一的風景名勝區。民國15年春,在這裡成立了中國共產黨都昌縣第一個黨小組。該寺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都湖彭中心縣委舊址1934年10月,紅軍主力被迫長徵後,南方各省的革命形勢急劇惡化。在都、湖、鄱、彭交界的武山地區卻活躍著一支紅軍遊擊隊,在田英的帶領下,依靠當地人民群眾的支援,進行著艱苦卓絕的遊擊戰爭。
田英,1909年生,江西樂平人。1935年6月,田英率部至都昌大港望曉源開展遊擊戰爭,建立中共都湖鄱彭中心縣委,任書記;並組建紅軍都湖鄱彭遊擊大隊,兼任政委,開闢了以武山為中心的都湖鄱彭遊擊根據地。到1937年,遊擊大隊由最初的50多人發展到160餘人。
新四軍留守處舊址抗日戰爭爆發後,國共第二次合作。1937年11月下旬,中共皖贛特委派人與紅軍都湖鄱彭遊擊大隊聯絡,帶來了中央分局《告南方遊擊隊的公開信》和特委《告皖贛同胞書》,指示都湖鄱彭中心縣委整頓部隊,準備下山接受改編。1937年11月底,都湖鄱彭中心縣委和遊擊大隊由都昌縣望曉源村遷至曹百四村進行整編和行軍動員。12月中旬,都湖鄱彭中心縣委書記田英帶領150餘人的隊伍離開曹百四村,開到浮梁縣瑤裡改編。
1938年2月,在陳毅主持下改編為新四軍並開赴抗日前線。與此同時,在景德鎮成立了贛北特委和新四軍駐景德鎮辦事處後,下轄瑤裡留守處和都昌留守處。新四軍都昌留守處對內仍稱都湖鄱彭中心縣委,書記田英。委員戴其明、華永標、蘇遠全、邵榮興、丁大倪、謝文山、石書文。田英帶領都湖鄱彭中心縣委成員和少數武裝人員回到都昌縣大港,在大港街上借地主石砥如做店鋪用的空房子,設立了「新四軍都昌留守處」的牌子,管轄都昌縣、湖口縣、彭澤縣、鄱陽縣四縣抗日工作,田英為主任,蘇遠全、邵榮興為副主任。留守處共有16人。
武寧縣
上湯鄉上湯是老蘇區,在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1930年年豐區蘇維埃政府曾設本鄉洋深村高塘頸,同時在此成立中共年豐區委員會,武寧縣第二區蘇維埃政府曾設溫湯鋪,1932年中共武寧縣委、縣蘇維埃政府遷小九宮,並在此召開縣第四次黨代會及第二次蘇維埃代表大會。1928年10月彭德懷軍長率領紅軍曾駐紮該地,領導遊擊戰,1930年前後上湯鄉犧牲革命烈士197人,1951年中央南方老革命根據地來縣訪問時在上湯鄉投資興建「南方老革命根據地革命烈士紀念塔」。
紅色七月,
九江這 處紅色景點,
值得每個人去認真看上一看,
追憶革命先輩艱苦奮鬥歲月,
憶苦思甜,
方能不忘初心奮發前行!
回望烽火徵程,
矚望明天之路,
紅色九江,未來可期!
-The end-
資料來源:九江秀美鄉村遊 九江紅色旅遊網站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