厄爾尼諾和拉尼娜對颱風的影響
2023-03-31 14:20:25 1
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熱帶氣旋(包括熱帶風暴、強熱帶風暴和颱風)是影響我國的主要災害性天氣系統之一。為了敘述方便,以下我們統稱為颱風。颱風發生在熱帶海洋上,厄爾尼諾和拉尼娜事件指的是發生在赤道太平洋東部和中部的海水異常增暖和變冷的現象,這一影響大氣環流和氣候異常的強信號,必然會對颱風發生的個數、強度和位置產生影響。
1949年至1996年,在西北太平洋及南海生成颱風的年平均數為28個,登陸我國的颱風年平均有7個。這期間,有15個厄爾尼諾年及11個拉尼娜年(包括發生年和持續年),厄爾尼諾年生成颱風平均為26.4個,登陸平均為6.2個,生成和登陸數正常或偏少的年份分別佔厄爾尼諾年數的67%和80%。拉尼娜年生成颱風數平均為31.3個,登陸為8個,生成和登陸數正常或偏多年份分別佔拉尼娜年數的73%和64%。表明大多數厄爾尼諾年颱風活動較常年減少,颱風活動在拉尼娜年是增加的。
另外,在太平洋的不同區域,厄爾尼諾和拉尼娜事件對颱風生成的影響是不同的。統計表明,厄爾尼諾年颱風活動減少主要發生在太平洋西部;拉尼娜年太平洋東西部颱風活動均增加,東西部的差異不明顯。
較強的厄爾厄諾和拉尼娜事件在夏季以前結束後,由於大氣對海洋的響應還會持續一段時間,這種滯後效應也會使當年的颱風活動受到影響,如1997年5月發生的本世紀最強的厄爾尼諾事件,雖然在1998年5月結束,但除了1997年生成和登陸的颱風數偏少外,1998年生成的颱風僅為12個,為解放以來最少的一年。
其次,在厄爾尼諾年和拉尼娜年,颱風生成的位置和強度也有顯著差異。在厄爾尼諾年颱風生成的年平均位置比拉尼娜年偏南1.6個緯度、偏東3個經度,中心最低海平面氣壓年平均值比拉尼娜年偏低4.5百帕,颱風中心附近最大風速年平均值偏高2.6米/秒。也就是說厄爾尼諾年比拉尼娜年颱風生成的平均位置偏南偏東,強度偏強。
厄爾尼諾和拉尼娜對颱風影響的差異,究其原因,與海洋和大氣環流形勢有關。在厄爾尼諾年,赤道東太平洋海溫增高,熱帶西太平洋海溫偏低,在西北太平洋,提供給大氣的熱量和水汽減少,太平洋低緯地區對流活動減弱,這是不利於形成颱風所需的低層輻合、高層輻散的環流條件,因此在厄爾尼諾年颱風活動減少。而在拉尼娜年,赤道東太平洋海溫降低,西太平洋海溫升高,使西北太平洋對流加強,有利於熱帶擾動發展,因此颱風活動增強。
需要指出的是,影響颱風活動的因素很多,在少數的厄爾尼諾年也會出現颱風偏多或拉尼娜年颱風減少的情況。 (來源於1999年6月2日《中國氣象報》作者:何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