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江芭拉胡景區(黔江芭拉胡景區)
2023-07-13 15:19:11 1
芭拉胡景區是國家4A級景區。位於黔江老城、舟白和正陽新城三大城市組團的核心地帶,是中國唯一的城市大峽谷。
旅遊資源
「芭拉胡」土家語意「峽谷」,峽谷長達10千米,海拔最高1100米,面積723公頃,谷寬80~100米,峽谷平均深度200米,最深處落差500米。芭拉胡自然環境優美,空氣清新,是黔江城區中心的「肺葉」,貫穿和連接黔江老城與新城,峽谷兩岸山峰林密,集山、水、峽、溶洞、亭廟、觀音造像等景點於一體,形成「城在峽谷上,峽谷城中央」的獨特城市景觀,成為全國首個城市峽谷景區。
芭拉胡地質古老,屬典型的喀斯特地貌,跨七個地質年代,峽谷溪流蜿蜒曲折,跌宕起伏;峽谷兩岸奇峰危立,怪石嶙峋;山巖溶洞密布,如地下迷宮。芭拉胡上段全長約3千米,地質年代從4億多年前的海洋生物時代、脊椎動物時代、兩棲動物時代,一直延續到7000萬年前的哺乳動物時代。觀音像一帶為二疊系巨厚層灰巖(火山活動很頻繁),國畫山為三疊系分層灰巖(最初恐龍出現),東次入口兩岸為侏羅系礫巖(最古老的鳥類-始祖鳥出現),峽江正舟大橋地段為白堊系礫巖(早期哺乳動物出現)及紅壤,新生代地層則呈現零星分布狀態。1974年,在今黔江區正陽街道山陽嶺出土恐龍化石,當時發掘出長1.02米股骨1塊,牙齒1顆,還有形狀可辨的脊椎、尾椎、趾、踝、臂骨等。經鑑定,為距今1億年左右(白堊紀早期)的恐龍化石。三陽嶺恐龍化石中有鴨嘴龍、巨龍、肉食類龍等。
景區有許多野生蠟梅,峽谷兩岸有野生蠟梅約2千米,形成一條長長的野生蠟梅帶。其中從拜佛臺至正舟大橋之間1千米多長的觀景棧道兩旁,是野生蠟梅最多、最集中的一段。每年元旦節前後,蠟梅盛開,整個峽谷變成金黃色,山風吹過來,到處飄散著蠟梅的幽香。
民風民俗
哭嫁 土家族婚俗中最具特色的是哭嫁。婚前一月或半月,待嫁姑娘按習俗規矩就要哭嫁,開始是隔一夜哭一次,後來每夜都哭,出嫁前夕要連續哭3至7天,全村寨相好的姐妹和姑嫂、伯娘、嬸娘都要來陪哭。其家族親友都要準備一餐豐盛的菜飯,宴請即將出嫁的姑娘,這叫做「陪嫁飯」。哭嫁的內容十分豐富,有「 哭父母」「哭哥嫂」「哭姐妹」「哭戴花」「哭上轎」等。哭嫁的形式,有對哭、群哭、順哭、間哭,這與其他兄弟民族的哭嫁有較大的區別,是土家族哭嫁儀式的獨特之處。結婚頭天,為女方的「戴花」日,親朋摯友都來慶賀,吃「戴花酒」,給新娘梳頭戴花。戴花前,要請賢德和有子女的婦女給新娘「開臉」,即絞去臉上的汗毛,修好眉毛,並將長髮辮子綰成「粑粑髻」,纏上紅頭繩,插上各種頭飾。接著,舉行隆重的戴花儀式,新娘要以哭答謝前來給其戴花的親戚。
南溪號子 南溪號子流行於重慶市黔江區,淵源要追溯到唐朝,雛形是土家族農民在勞動中解乏鼓勁的勞動號子和山歌號子,與薅草鑼鼓近似。喊號子一般不少於7人,1人領唱,2人或3人扮尖聲(高音),其他人唱低音,眾人幫腔。2006年,南溪號子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帥氏莽號 起源於黔江區阿蓬江鎮龍田居委一組的帥氏家族,流傳至今220年。莽號由黃銅鑄成,由吹盤、號杆、出音盤3個主要部件組成。莽號無吹奏曲譜,但有固定的吹奏牌調,特點是單音響、節奏快、有停頓、有樂感、歡快昂揚。帥氏莽號最初用於集會、催工、發令等信號傳遞,現主要用於紅白喜事、禮儀、慶賀等。
向氏武術 黔江中塘向氏武術已有1000餘年歷史。2009年,黔江中塘向氏武術被評為重慶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為傳承文化,向氏武術被中塘區小學列入體育課內容。
主要景觀
龍脊崗 是插旗山臨峽谷的山脊,如龍脊飛舞在插旗山邊,龍尾延綿至白虎灘,龍脊崗上怪石林立,如龍麟密布,步遊道穿梭於石林與山花竹木之間,移步異景,如置身於江南園林之中。
懸崖壁山路
白虎峽 因下遊的白虎灘而得名。不同的季節、氣候,白虎峽有不同的景象。白虎峽一帶是土家族先民居住地,崇拜白虎,認為土家族的祖先廩君去世後,靈魂化為白虎升天,從此土家族便以白虎為祖神加以敬奉。
觀音壁 因整塊壁上雕刻有巨幅觀音像得名觀音壁。觀音壁的觀音高123米,寬69米。佛像蓮花底座距谷底140米。觀音像雕刻的線條寬0.4~0.6釐米,平均深度1米。佛像造型勻稱,身材頎長豐約,肩背寬厚大方,胸腹富於生機和質感,螺形髮髻,身著袈裟。面龐圓潤豐滿,端莊慈祥,左手持淨瓶,右手結說法印,頭戴寶冠,身披錦袍,端坐於蓮座之上,觀音壁上雕刻的觀音像是迄今為止已知世界最高的摩巖觀音雕像。
觀音壁
蓮花廣場 位於觀音寺南,南面是觀音雕像。廣場直徑81米,取「九九歸一」之意。廣場中心設有直徑10.8米的大理石蓮花圖形浮雕,取「地湧蓮花」之意。蓮花廣場與觀音雕像之間的懸崖上設有直徑18米的拜佛臺,拜佛臺有3米是懸挑在懸崖外。觀音寺是最近恢復重建的佛教寺院,有山門殿、大雄寶殿、觀音閣三重殿落。
慈航橋 橋長165米、高140米、寬6米,為大型觀景平橋。原為黔江小南海引水工程的渡橋,黔江新城區的主水源管道由此橋通過,今兼作城市峽谷南北兩岸通行的旅遊步行橋。引水工程全長26千米,既可供黔江市民用水,也可灌溉800公頃農田,被譽為黔江的「紅旗渠」。
慈航橋
空中棧道 位於峽谷東側坡度較陡的一段崖壁,從景區南入口到慈航橋方向為連接點,是體驗峽谷巖壁風光的重要區域。峽谷空中步行道全長808米,南北高差60米,標準空中步道路寬1.5米,中途設觀景臺。其中玻璃棧道30米,由雙層鋼化夾膠玻璃組成,每層玻璃厚2.4釐米。
玻璃棧道
弈孝亭和柳孝亭 位於峽谷兩岸的兩個亭子。清《黔江縣誌》記載,亭子是為紀念黔江歷史上2個著名的孝道故事而修建。當年的古亭早已不復存在,現存亭子為仿建。
放生池 位於蓮花廣場與慈航橋之間的小溪旁,專供信眾舉行放生活動之用。
國畫山 峽谷兩岸的崖壁山體受風化作用和外力侵蝕,形成水墨般變化的色彩,猶如山水國畫,因此得名國畫山。
老鷹關 在巴楚古道上曾有3道關口,清光緒二十年(1894年)《黔江縣誌》序中寫有「有龔家壩隘塘、周白渡隘塘、天生橋隘塘、老鷹關等隘口,均設汛兵二名」。老鷹關為「通鹹豐道,設汛兵二名」。公園北入口門樓上銘「老鷹關」三字,是黔江城東部古關復建項目。
特產美食
神豆腐 被譽為黔江十大美食之一,是黔江人夏天最偏愛的清涼食品。
羊肚菌 又名草笠竹,是一種珍貴的食用菌品種,因其菌蓋表面凹凸不平、狀如羊肚而得名。
脆紅李 果實為正圓形或近圓球形,果個較小,果皮紫紅色,果肉黃色或偶帶片狀紅色。縫合線正,縫溝淺,果粉厚,肉質甜脆。
特色獼猴桃 也稱狐狸桃、藤梨、陽桃、木子、毛木果、奇異果、麻藤果等,果形一般為橢圓狀,外觀呈綠褐色,表皮覆蓋濃密絨毛,不可食用,其內是呈亮綠色的果肉和一排黑色的種子,營養豐富。
景區導圖
(摘編自:重慶市地方志辦公室編《重慶市志· 旅遊景區志》)
徵稿啟事
徵稿文章以弘揚傳統文化、宣傳市情地情、展示地域風貌、講述重慶故事為主。來稿一經採用,即根據相關規定支付稿酬。
文章字數在1000~3000字,配相關圖片。優先使用配音頻、視頻的稿件。文章註明作者姓名、單位、聯繫電話、通訊地址等以便聯繫。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