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歲娶70歲美國富婆(82歲美國富婆賣掉豪車別墅)
2023-07-07 01:22:47 1
1999年,一位年過八旬的美國老人,變賣了自己家中40畝的山林土地和豪車別墅,踏上了前往中國的航班,打算在中國山東聊城安度晚年。
收拾好行李之後,這位美國老人明確表示,要到聊城條件最差的地方去。因為那裡需要幫助的孩子最多,她覺得自己的價值可以最大化。
但相關部門考慮到這位美國老婦人已經八十多歲,還是不放心把她安頓在條件最差的地方。
為了方便照顧她,同時也讓這位老人實現自己的心願,政府把她安置在了安樂鎮劉廟村。
這位美國老人叫做牧琳愛,來中國幫助貧苦的村民,讓窮人家的孩子們得到平等的教育資源,是她一輩子的夙願。
牧琳愛此前一直在科羅拉多過著清閒的富足日子,更有四個子女長大成人。
她曾是一家兒童醫院的院長,丈夫也從事商業,絲毫不用為了物質條件而擔心。
郊區別墅、豪車、幾十畝的莊園,擺明屬於上流社會的牧琳愛,卻有著一顆中國心。
其子女原本打算將母親送往條件最好的養老院度日,但牧琳愛卻不同意,一直以來她都想到中國聊城定居。
一位生活富足,有著上億資產的美國老婦,為什麼會有著獨特的中國情緣呢?
她來到中國的日子又是怎樣的?
牧琳愛對中國有著一種特殊的熱愛,和她的父母有著極大的關係。
牧琳愛的父母在上世紀初,都是被美國政府派遣出來,到中國傳教的傳教士。
所以相比起尋常的美國群眾,牧琳愛的父母對中國更加了解,對中國文化也更加認同。
他們也知道中國當時的景象,並非都是像美國大眾想像的那樣貧窮落後。
牧琳愛的父母是在開往中國的輪船上認識的,有著相同的文化認同,又處在異國他鄉,年紀相仿的二人很快就確定了戀愛關係。
1917年,牧琳愛出生在中國的張家口,但那時候世道並不太平,身為美國傳教士,他們一家還比較幸運。
從張家口一直往南,牧琳愛一家人就來到了山東聊城,父母也就一直在聊城傳教。
從牧琳愛記事開始,這名在中國出生的美國人,她的記憶就全部都是和聊城相關的。
聊城的居民們民風很是淳樸,沒有介意牧琳愛一家美國人的身份,時常對他們施以援手。
牧琳愛小時候也有幾個十分要好的玩伴,她很喜歡和一個名叫周仁傑的玩伴待在一起。
牧琳愛很是欣賞周仁傑,她覺得周仁傑的畫作是她見過最獨一無二的,她也一直保存著他畫畫的照片。
所以當82歲的牧琳愛,再次回到聊城時,她的第一個舉動就是去探望自己的老朋友。
可是物是人非,已經過去八十多年的歲月,周仁傑已不在人世,牧琳愛還為此傷心了許久。
離開中國時,牧琳愛認為如果周仁傑家境再好些,能夠去到藝術院校學習,說不定她的這位發小,已經成為了名聲大噪的畫家。
身為傳教士,她的父母有著一種悲天憫人的精神態度,時常接濟沒有飯吃的流民。
在這種家庭氛圍下成長的牧琳愛,見識到了中國人為了生存的艱難,也看到了善良的人們聚在一起共度難關的點點滴滴。
父母這種關心弱者,善良的品質,也就毫無保留地遺傳給了自家女兒。
直到1930年,中國的形勢愈發不容樂觀,戰爭一觸即發。
已經來到中國20多年的父母,為了給孩子一個安定的生活環境,舉家回到了美國。
但是已經在中國成長了13年的牧琳愛,心中早就種下了一顆種子,她覺得自己遲早要回來的。
計劃暫時擱置牧琳愛回到美國加州後,就開始了自己的學業,進入了醫科大學。
大學期間,牧琳愛邂逅了自己的丈夫埃德溫,長相英俊的埃德溫對牧琳愛很好,他也沒有什麼不良的生活習慣。
二人的結合在朋友看來就是一對神仙眷侶,所以他們也就順風順水步入了婚姻的殿堂。
在結婚之前,牧琳愛曾經向著埃德溫表明,她想回到中國聊城,幫助貧苦的村民。
一直在美國生活,接受著西式教育的埃德溫自然是無法理解牧琳愛的這一想法。
加上當時中國正值抗日戰爭,埃德溫並不希望自己的未婚妻身處險境。
由於二人思想層面上的一些差異,他們甚至一度走到了分手的地步。
在和埃德溫冷戰了一段時間裡,牧琳愛身邊的親人朋友都勸她放棄回到中國的想法。
對於任何人來說,對比起美國相對安穩的局勢與戰火連綿的中國,相信沒有人願意去冒險。
迫於客觀現實環境,牧琳愛選擇了妥協,深愛著埃德溫的牧琳愛與他重歸於好,順利結婚。
結婚之後,埃德溫就帶著牧琳愛前往了科羅拉多工作,埃德溫開始經商。
牧琳愛由於專業知識過硬,進入了一家兒童醫院工作,後來還當上了院長。
牧琳愛夫妻二人前前後後一共生下了兩男兩女,他們的生活非常滋潤,埃德蒙的生意很是紅火。
他們購置了一所別墅,買了幾輛豪車,還盤下了周圍幾十畝田地作為莊園。
牧琳愛這段時間的日子也過得並不清閒,丈夫工作繁忙經常不著家,她需要照顧家裡的四個孩子,還要兼顧自己醫院院長的工作。
不過,在僅有的空閒時間內,牧琳愛還是會關心中國的局勢,了解前往中國需要準備什麼。
知道中國抗日戰爭勝利之後,牧琳愛也發自內心地為中國歡呼。
她覺得自己前往中國的時機已經成熟,但是後來中美關係一度陷入僵局,這一變化再次給牧琳愛潑了一盆冷水。
很是熱愛中國的牧琳愛,在教育自己的四個孩子時,經常會對他們講述一些中國的傳統文化故事,增加他們對中國文化的認知。
直到上世紀七十年代,中美關係開始破冰,牧琳愛才覺得自己終於可以得償所願。
牧琳愛來到了大使館詢問著前往中國的各項事宜,但是丈夫卻在這個時候又冷著一張臉。
埃德溫向牧琳愛說明了中美尚未建交,只身前往中國的話,她的計劃並不能落實,反而會引發一系列的騷亂。
迫於當時微妙的中美關係,牧琳愛不得不再次放棄,這樣的時間一晃而過就二十多年。
二十多年的時間內,牧琳愛的生活重心也逐漸改變,她也開始了自己的退休生活。
牧琳愛的四個兒女也相繼結婚,兒女們時常帶著孫子孫女們來探望牧琳愛。
當時中國已經改革開放,中美也建交了,埃德溫就陪著牧琳愛一起,開始了中國之旅。
1992年,牧琳愛夫妻去到了萬裡長城、杭州西湖、黃山等名勝古蹟,還回到聊城小住了一段時間。
在聊城那段日子,牧琳愛似乎找到了塵封多年的記憶,一種熟悉的親切感向著她迎面而來。
牧琳愛也看到了聊城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她為這些變化感到興奮。
想要回到聊城生活的牧琳愛,當時沒有向埃德溫表明心意,她知道自己已經有了孫子孫女,不得不考慮到埃德溫的感受。
所以,直到1999年,埃德溫去世以後,牧琳愛才覺得是時候向家人們表明心意。
四個子女皆已成家立業,不要她再操心,牧琳愛也讓子女們放心,她會在中國過得很好。
已經82歲的牧琳愛,不想繼續在養老院過清閒日子,於是她就變賣了所有的家產,打算到聊城定居。
相關部門知道牧琳愛要來聊城之後,就把她安頓在了陽穀縣安樂鎮。
村民們還特意為牧琳愛修建了一所房屋,裡面家電俱全,生活環境很是愜意。
為了讓牧琳愛儘快適應村子的生活,一名叫做王玉清的翻譯人員時常陪伴在牧琳愛左右。
牧琳愛表示自己來中國並不是來養老的,而是來做貢獻的,所以她支付了住房的所有費用,還每個月都給王玉清豐厚的酬勞。
在劉廟村安頓好之後,牧琳愛就開始專心幫助村裡的窮苦人家和資助當地的學校。
當牧琳愛看到劉廟村小學的孩子們擁有的教學資源比不上城裡時,她就自掏腰包購置了十幾臺電腦,改善了小學的教學條件。
同時,牧琳愛也捐獻了許多玩具、教具給劉廟村小學和幼兒園。
上世紀90年代,教育思想很是前衛的牧琳愛,甚至還自發在劉廟村小學開設了英語課,她自己親自擔任英語老師。
為了讓孩子們接受到最新潮的教育,牧琳愛還親自去挑選教材,在濟南的書城逛了一大圈。
孩子們也對這個慈祥的奶奶很是關愛,上她的課基本都不走神。
劉廟村小學也因為牧琳愛的到來,從一所默默無聞的鄉村小學,成為了全聊城都知名的學校。
而經過村民們的同意還有當地教委部門的批准,劉廟村小學也改名為中美友誼小學。
牧琳愛甚至還擔任了中美友誼小學的榮譽校長。
雖然如今已經過去了快二十年的時間,這所小學幾度改名,但是「中美友誼小學」的招牌,始終掛在學校門口。
當時,牧琳愛也注意到了好多劉廟村的老年人都有著嚴重的白內障問題,但是他們都有些抗拒去醫院,也拿不出這麼多錢來。
最後還是在牧琳愛的耐心勸說下,村裡的老人們才改變了主意,她還為五位老人支付了相關的費用。
牧琳愛看到村民們過著的日子依然不容樂觀,就經常與王玉清交流如何讓村民們致富。
了解到村裡人大部分都是農民,做其他行業也有些不切實際,所以牧琳愛就打算推進當地種植業的發展。
經濟作物還有一些新型農作物在當時都具有廣闊的市場。
為此,牧琳愛還聯繫了美國的朋友,請他們教授劉廟村的村民們全新的種植技術。
牧琳愛也自己出錢購買了一批農作物的種子,分發給村民們種植。
牧琳愛完全把劉廟村當成了自己的家,她還在自家的房子中打造了一個小花園,帶領著村民們種植林木。
隨著在劉廟村的時間越來越長,牧琳愛的相關事跡越來越被人熟知。
聊城市和平醫院甚至將牧琳愛聘請為榮譽院長,這個院長的頭銜沒有經濟收入,也沒有什麼權利。
但在牧琳愛眼中,能夠當上榮譽院長,意味著這些年來她對劉廟村做出的貢獻得到了肯定。
而且,身為一名經驗豐富的醫護人員,牧琳愛也會在醫院給護士們傳授一些相關的經驗。
在熟悉了聊城市和平醫院後,牧琳愛還為醫院捐贈了不少醫療器械。
為了提升醫護人員們的專業素養,她還大力鼓勵醫護人員去美國留學,主動給醫護人員們補習英文。
在之後的各項慈善活動中,牧琳愛都參與其中,中央電視臺甚至都對她進行了專訪。
2009年,牧琳愛拿到了中國的綠卡,她內心的激動溢於言表。
她的翻譯王玉清幾乎無時無刻都陪伴在牧琳愛的身邊,在這個重要的時刻,牧琳愛對她說:「我是一個美國人,但這並不妨礙我熱愛中國!」
在和牧琳愛的相處中,王玉清也漸漸把這名在中國舉目無親的老太太當成了自己的家人。
王玉清雖然之後也有到縣城工作的機會,但是她依然沒有離開牧琳愛,王玉清的丈夫甚至也到了聊城,找了一份司機的工作。
2013年4月,已經在中國生活了快14年的牧琳愛,走完了生命最後一段旅程,享年96歲。
牧琳愛最後的遺願便是將自己的遺體捐獻出去,《新聞聯播》在當天,甚至花了六分之一的時間對其進行報導。
牧琳愛老人雖然已經去世,但是作為一名外國友人,卻值得每一個中國人尊敬。
-完-
編輯 | 不誤小星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