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催眠大師中的敘事手法(每個人都是自己的催眠大師---)
2023-07-07 02:30:40 1
剛看完《催眠大師》,真心覺得國產電影能以催眠為題材,做到這個水準,真是值得嘉獎。《催眠大師》講的是借用催眠的心理幹預手段,療愈主人公的內心傷痛的故事。劇本寫得非常巧妙,自信滿滿的心理醫生遭遇古怪神秘的女患者。這期間各種撲朔迷離的情節以及電影刻意營造的昏暗場景,配合上演員詭異的表演和陰森恐怖的音效,實在讓人覺得有點驚悚和不舒服。可是看到結尾,當一切謎底被揭開,看到故事全貌之後,內心的感動和釋放就像無法逆流的泉水一般,湧上心頭。
故事中的徐醫生,是催眠界數一數二的知名醫生,號稱沒有他搞不定的病人。他精通各種催眠技巧,往往能夠準確地看到病人的盲點,而且並不受制於常規心理治療的技法和手段,很多時候,他會憑著自己的判斷和經驗,大膽地使用強勢的溝通方式,戳穿個案為保護自己編織的謊言,逼迫個案直接面對自己的問題,從而幫助個案卸下包袱,釋放自己。可他偏偏遇上了不吃他這一套的任小妍。莫文蔚扮演的任小妍並不像一般的患者那樣,充滿了悲傷和渴望被拯救,而是一副軟硬不吃的態度。這多多少少激起了徐醫生的挑戰欲望。因為被方老師告知,這是個很多醫生都搞不定的患者,徐醫生就更加想拿下這個案子,因為在他的字典裡,沒有「搞不定」這個詞。也因為這樣的矛盾衝突,電影才變得更加好看。
接下來,導演用了一輪又一輪的交鋒,來表現徐醫生和任小妍之間的較量。任小妍從一開始就聲稱自己的主要問題是「陰陽眼」,經常可以看到所謂的「鬼」,那些已經死去的人。然而所有的醫生都不相信她的話。當然,徐醫生也不相信。從徐醫生接過方老師手裡的病例,並得知任小妍是個孤兒,且有陰陽眼的那一刻起,徐醫生就已經先入為主地認定,任小妍的病症是「妄想症」。並且根據他的從醫經驗,他認為任小妍的主要癥結是「孤兒」這件事,這也是他為什麼在後來的治療中,反覆引導任小妍回到「孤兒」這個主題上來的原因。其實,在現實生活中,心理諮詢師也會對病人有一個第一印象的評估,往往會自動將病人歸類為某一種病症,以方便用更適合的方法對其進行治療。可這也是心理治療中,最微妙的部分。因為在心理治療中,最忌諱的就是評判,即在心理治療開始之前,就藉由心理諮詢師個人的經驗對病人進行病因的評估。它會切斷醫生和患者之間的連接,病人的表現也許相似,但病因卻可能是千差萬別。所以這種刻板印象會阻礙醫生了解真實的個案。但這又是無法完全避免的,因為醫生也是正常人,也會有自己的盲點。就像電影中的徐醫生,每天都在治療別人的傷痛,也始終無法面對自己的內心。
影片當中最大的成功之處,就是各種片斷和細節,安排地極其巧妙。看似混亂無邏輯的故事和各種莫名其妙的蒙太奇,也許讓你覺得沒有頭緒,搞不清楚狀況,可是當你看到了結局,你會恍然大悟,瞬間明白了這之間所有的關聯。就像我們的人生一樣,無序當中蘊藏著秩序,混亂當中蘊藏著清晰。一切出現在你腦海當中的念頭和畫面,其實都是有原因的。影片中的任小妍是個孤兒,她最早的記憶,就是親生父母帶她去遊樂場做摩天輪,從摩天輪下來之後,父母就從任小妍的世界消失了,後來她被送去了孤兒院,她印象中,那天的記憶是漫天的飛絮和地上的紅花。徐醫生揪住飛絮和紅花的細節,追問下去,試圖尋找更多的細節。在心理諮詢的過程中,病人提及的任何信息都是非常寶貴的線索。但很多線索,未必是以真實的面貌出現的,在病人的腦海中,這些記憶往往是錯位的、混亂的、重疊的。所以醫生需要保持絕對的清醒,從而從繁雜的信息中分辨出有用的線索。
在任小妍被催眠的過程中,她提到她父母在她的衣服兜裡藏了一封信,信裡寫著她的親生父母因為債務問題選擇了自殺,才把任小妍留在遊樂園的。影片中的徐醫生,一遍遍地重複「你的父母遺棄了你」,試圖用這樣強勢的語言撞擊任小妍的傷痛,逼她面對自己,接受事實。可是任小妍惱羞成怒地喊道「他們是因為愛我才離開我的,這怎麼可以算是遺棄」。看到這裡的時候,很受觸動。想想生活中有多少真實的案例,就是這樣,在強挺著掩蓋自己內心的傷痛,無法面對、也不敢面對。雖然後來,徐崢飾演的徐醫生,用查找到的證據,證明了任小妍所講的故事並非真實,那些混亂的記憶來自於她無法接受的身世和由於年齡太小所造成的記憶碎片。可這一系列的線索,卻展示了一個真實的心理過程。如果任小妍是一個現實中的個案,她的思緒也許比影片中還要混亂一百倍。一顆小小的玻璃球,可以串起很多的故事。內心的恐懼會演化成天花板的怪聲,擺脫不掉的罪惡感會被想像成躺進棺材裡,我們的無意識會自動串聯起所有的關鍵詞,在腦海中形成一個又一個看似合理又絕對無釐頭的故事。
就像影片中的徐醫生,當車禍、502、生日、水、橋等一系列的關鍵詞同時出現的時候,條件具足,他的故事就完整了。也許看影片的你,會有些許的恐慌。因為就連身經百戰、經驗豐富的催眠大師,都會在不自知的情況下被催眠,進入到自己的潛意識,那對於我們這些沒有學過心理學的普通人而言,豈不是很危險?我們的主動權在哪裡?我們是否也會不明不白地被催眠而不自知?我想,這樣的思考,就是影片最大的意義了。
影片中的徐醫生,怎麼都不會預料到,自己會被催眠。所以當他看到洗手間溢出的滿地水時,就已經開始不淡定了,因為他怕水。大量的水,已經觸動了他的潛意識,而潛意識的能量是很難靠理性的大腦控制的。所以,在後來,在一輪又一輪的反覆較量後,在徐醫生已經非常疲憊、清醒意識開始減弱時,在任小妍一遍又一遍,增加一個又一個的關鍵詞「502、3月3日、車禍、怕水、一男一女、橋、傷害、對不起... ...」之後,終於,足夠多的線索迅速串聯起來,形成一張網,縮小範圍、精準定位,徐醫生的心理防線崩潰了,他無從選擇地進入到了自己的潛意識,內心最深處的傷痛記憶。當故事完整地被講述之後,徐醫生終於面對了真實的自己,一個他無法原諒的自己。在真實的自己面前,他放下了所有的偽裝和防備,請求任小妍幫他轉達他的愛與歉意。而他也因為自己的真實和勇敢,得到了救贖。
影片的結尾,是整個電影的高潮和升華。當任小妍的真實身份被揭開,相信所有人的心,都被狠狠地揪了一下。這才明白,之前的任小妍,為何經常會有古怪的表情和抑制不住的隱隱的悲傷。最後,影片結束在徐醫生和任小妍的對話中。徐醫生說,「這個世界上,沒有人能夠原諒我」,任小妍在沉默了一刻後,說出了整個影片的點睛之筆:「是的,沒有人能夠原諒你---除了你自己」。接著,鏡頭從兩個人噙滿淚水的雙眼,移向了遠方的夕陽。
雖然整部影片,充滿了陰暗的色調和恐怖的氣氛,可我收穫的卻是滿滿的愛和救贖。影片中的故事多少是真多少是假,已經變得不重要。重要的是,它給了我們一個思考的角度。故事中的徐醫生,背負沉重的罪惡感無法自拔,可他是幸運的,他最終藉助催眠技術,療愈了自己,獲得了重生。可現實生活中的我們,又有幾個人能夠如此幸運,願意花時間了解真實的自己,有機會療愈內心的傷痛。也許很多人會說,我不是孤兒,也不曾失去至親,我好得很,無需治療。可是你敢保證你這一生不曾有過失落和傷心,不曾有過自責和內疚嗎?其實,被別人催眠不自知並不是最可怕的,被自己催眠而不自知才是最危險的。我們每個人都是自己的催眠大師,能夠自我催眠、逃避現實的是我們自己,能夠主動醒來、獲得救贖的,也是我們自己。
我始終相信,這個世界上有兩種規則,一種是外在的物質世界,包括經濟規律、社會制度,我們大多數人一生都在學習和適應這種規則;另一種規則則是內在的精神世界,它包括我們的心理機制、意識和潛意識、心靈的運作規律。這樣的一個精神世界,從我們出生那一刻起,就一直伴隨我們,它支配著我們的念頭、形成我們的思維模式,操控著我們的情緒,甚至改寫我們的命運,而絕大多數人卻對此一無所知。就好像,我們進入到了人生這樣一個大的遊樂場,買了門票,開始遊戲,可是我們卻只知道一半的遊戲規則,你要怎樣贏了這場人生的遊戲呢?
不管影片當中的催眠技巧是否科學,故事是否真實,我都會說,這是一部難得的好電影。尤其是我們中國本土的國產電影,從編劇到製片到導演到演員,都是中國人,除了讚嘆還是讚嘆。當物質世界逐漸得到滿足,人們必然會主動探索精神世界,這是時代的大勢,是不可阻擋的潮流。真心希望有更多的人,可以看到這部影片,有更多的人開始關注精神世界、關注自己的心靈。更希望有一天,心理學能夠在中國廣泛普及,到那一天,我們可以不再稱個案為「病人」。因為,從根本上講,心理問題並不是病,它只是我們內心深處,不被了解的傷痛而已。
曉雅
2014-6-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