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槽十大電影(辣眼睛搞笑文藝)
2023-07-06 14:14:17 2
近幾年,兩岸三地的文化交流越來越頻繁,也有不少香港的電影人不斷尋求北上發展。
然而,兩三代人的分裂導致了大陸、港澳以及臺灣的文化差異相當巨大。
這一點從許多歐美電影名稱的翻譯上便可一窺一二。
由於文化不同,各地區在引進國外電影的時候出於市場的考慮都會針對片名進行一些本土化的翻譯。
接下來我們就來盤點幾部有趣的翻譯梗,看一看兩岸三地對於同一部電影的理解有何不同。
1.英文原名: The Shawshank redemption
大陸譯名:肖申克的救贖
香港譯名:月黑高飛
臺灣譯名:刺激1995
個人評價:可能是習慣了,還是覺得大陸的直譯譯名更好一些,畢竟我覺得這部電影也沒那麼刺激,香港譯名的話有點不知所云。
2.英文原名:Inception
大陸譯名:盜夢空間
香港譯名:潛行兇間
臺灣譯名:全面啟動
個人評價:大陸譯名更有文藝氣息,而臺灣譯名則有些不知所云了,香港譯名更像是一部恐怖驚悚片。
3.英文原名:A Walk in the Cloud
大陸譯名:雲中漫步
香港譯名:真愛的風採
臺灣譯名:漫步在雲端
個人評價:香港譯名又是很迷,臺灣譯名與大陸譯名很接近,但很明顯大陸譯名更詩意一些。
4.英文原名:Dawn of the Dead
大陸譯名:活死人黎明
香港譯名:殭屍的黎明
臺灣譯名:活人生吃
個人評價:臺灣這個譯名如果放在大陸,不用看內容就會被禁。
5.英文原名:UP
大陸譯名:飛屋環遊記
香港譯名:沖天救兵
臺灣譯名:天外奇蹟
個人評價:這部電影的英文原名是真的簡潔,給了譯者極大的發揮空間,相比之下三地的譯名都差不多,但大陸的感覺更具浪漫氣息。
6.英文原名:Warm Bodies
大陸譯名:溫暖的屍體
香港譯名:熱血喪男
臺灣譯名:殭屍哪有那麼帥
個人評價:大陸的翻譯更直白,而香港譯名則有些激情的味道,臺灣翻譯則有點瑪麗蘇小說的味道。
7.英文原名:The King's Speech
大陸譯名:國王的演講
香港譯名:皇帝無話兒
臺灣譯名:王者之聲:宣戰時刻
個人評價:這次大陸譯者又選擇了直譯,臺灣翻譯則更具有史詩感,而香港翻譯麼,讓我想起了曾經看過的某些邵氏電影。
8.印度原名:Dangal
大陸譯名:摔跤吧!爸爸
香港譯名:打死不離3父女
臺灣譯名:我和我的冠軍女兒
個人評價:Dangal 大概是摔跤的意思,這個印度語可愁死了兩岸三地的譯者。從結果上來看三個地區水平差不多吧。
不過有一點一定要提一提
在香港,電影工作者們對於阿米爾·汗的電影有一種特定格式的翻譯,比如《神秘巨星》就是《打死不離歌星夢》
《三傻大鬧寶萊塢》就是《作死不離3兄弟》
9.法語原名:Capharnaüm
大陸譯名:何以為家
香港譯名:星仔打官司
臺灣譯名:好想有個家
個人評價:這個詞是個法語,直譯過來是「迦百農」,在聖經中是耶穌傳道的地方。
大陸譯名偏文藝,臺灣譯名偏直白,而香港譯名不知所云,第一眼都還以為這是周星馳的作品呢。
10. 英文原名:Brave heart
大陸譯名:勇敢的心
香港譯名:梅爾吉布森之英雄本色
臺灣譯名:驚世未了緣
個人評價:臺灣譯名不知所云,大陸則又是直譯,香港表示奧斯卡來了也不好使,到了這裡都得蹭發哥的熱度。
11.英文原名:My Little Princess
大陸譯名:我的小公主
香港譯名:我的小公主
臺灣譯名:她媽的公主
個人評價:都是直譯,但翻譯歸翻譯,臺灣省的大兄弟為什麼要罵人呢?
12.英文原名:The Bucket List
大陸譯名:遺願清單
香港譯名:玩轉生前事
臺灣譯名:一路玩到掛
個人評價:大陸譯名明顯莊重多了,香港譯名和臺灣譯名則更像是一部搞笑電影的名字,有喜劇成分不代表人家沒有內涵。
相關翻譯的資料查得多了,我都快找出規律來了。
三個地區的電影翻譯們都有著各種各樣的套路。
大陸地區翻譯往往傾向於直譯,而且對於皮克斯的動畫電影偏愛於「總動員」這個名字。
比如「總動員」的領頭羊《玩具總動員》
接下來還有:《超人總動員》
《海底總動員》
《賽車總動員》
《美食總動員》
《機器人總動員》
除了「總動員」,內地的譯者還喜歡用「瘋狂」來表達歐美電影人的熱情。
比如《上帝也瘋狂》
《修女也瘋狂》
《瘋狂動物城》
《瘋狂原始人》
總之,歐美的電影到了這裡,要麼動員起來,要麼就可能會陷入瘋狂。
皮克斯躺槍。
相比大陸來說,香港電影工作者對於片名的翻譯則更喜歡用「威龍」、「奇緣」等詞語。
「威龍」、「終極」和「魔鬼」主要用於動作大片,尤其史泰龍和施瓦辛格的作品。
比如《宇宙威龍》
《鐵膽威龍》
《魔鬼司令》
《魔鬼終結者》
《終極神鷹》
而「奇緣」則更多用於浪漫愛情電影。
比如《幻海奇緣》/《剪刀手愛德華》
《大魚奇緣》/《大魚》
《花樣奇緣》/《被嫌棄松子的一生》
這幾個詞一出來,童年港片的氣息馬上就撲面而來,還是熟悉的配方,還是熟悉的味道。
有同感的騷年們還不趕緊拿百元大鈔點根煙回味一下?
相比大陸和香港,臺灣的電影人則執著多了,什麼電影都能加上「神鬼」兩個字。
我們來挑幾個有代表性的:
《神鬼奇航》/《加勒比海盜》,這個還算貼切
《神鬼戰士》/《角鬥士》,如果不看大陸譯名,我可能以為這是一部奇幻片。
《神鬼駭客斯諾登》/《斯諾登》,如果這都可以,那麼我推薦香港譯名改成《斯諾登威龍》。
真正的香港譯名
《神鬼認證》/《諜影重重》,奇幻色彩果然很濃厚,傑森·伯恩不除幾隻妖怪都對不起這片名。
《神鬼交鋒》/《貓鼠遊戲》
《神鬼傳奇》/《木乃伊》,這一次感覺總算是對了
其實不僅僅是電影的譯名,就連電影的宣傳上面,兩岸三地的宣傳海報都相當地與眾不同。
篇幅有限,這裡只拿《死侍2》來舉個例子。
香港大街上宣傳海報
臺灣的宣傳海報
多麼直白,這麼宣傳,能在大陸上映就奇了怪了。
《死侍2》之後做成了無公害版本《死侍之我愛我家》在大陸上映了一次,宣傳海報則是下面這樣的。
儘管兩岸三地在宣傳標語上都用了諧音梗,但大陸版本的很明顯就清淡多了。
大家還知道什麼有趣的港臺電影譯名,可以在評論區一起討論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