瑤族音樂特點:或生動活潑或曲調婉轉
2023-07-06 17:21:40 1
中國的民族,無論是哪一個民族都是能歌善舞的,對於音樂,對於舞蹈都是有自己民族的特色的。因此我們也可以從音樂和舞蹈的特點來了解一二民族,那麼你知道瑤族的音樂特點是什麼嗎?本期的瑤族文化帶你去了解。
瑤族是個能歌善唱的民族,無論悲歡離合、勞作休閒、談情說愛、譏諷規勸告、反抗壓迫等,都離不開唱歌,男女老少都會唱,時時處處皆有歌,唱歌幾乎成為瑤族人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精神生活。人民以歌傳情、以歌娛神、授經、育人,使瑤族歌謠得以超越單純的娛神或娛神功能,形成豐富多彩的文化內涵,這是其他文化載體難以坐到的。
瑤族人民不僅節日聚會時唱歌,平時在家修仙時唱歌,勞動時也唱歌;歡樂時唱歌,悲傷時也唱歌;結婚時唱歌,死人時也唱歌……許多歷史上的重大事件、民族傳統,都以唱歌的方式來傳授。
故劉錫蕃《嶺表紀蠻》說:「蠻人無論男女,皆認為唱歌為其人生觀上之切要問題。人而不能唱歌,在社會上即孤寂寡歡,即缺乏戀愛求偶之可能性;即不能號為通今博古,而為一蠢染如豕之頑民。……蠻人喜歌,殆出天性,即道巫經典,亦可以歌謠目之。
最初的瑤族民歌多是一些情歌、勞動歌、風俗歌。明清之後,由於封建統治階級壓迫與剝削的加重,階級矛盾與民族矛盾不斷加劇,以傾訴瑤族人民生活苦情,揭露封建社會黑暗統治,提示社會矛盾的苦歌及反士官、反官吏、反地主惡霸的反抗鬥爭逐漸曾多。
同時,隨著瑤族不斷向兩廣、雲貴遷徙,以歌代信的信歌亦應運而生,用以傳遞信息,加強群體聯繫。此外,在遷徙的過程中,瑤族不斷地和漢族、壯族等民族接觸,受其文化傳播影響,瑤族民歌不斷吸收漢、壯等民族的山歌歌腔和漢族的小調,從而使瑤族民歌歌腔日漸豐富。
不僅出現大量的操漢語西南官話歌、白話歌、梧州話歌及操狀語的狀語歌,而且出現了受漢文化影響的湖南、桂東一帶的瑤族多聲部和受壯文化影響的桂西、桂西北一帶的瑤族多聲部民歌。
前者如流傳在廣西富川、鐘山和湖南江華一帶的《留西拉列》、《蝴蝶歌》,後者如流傳在廣西宜州的《五字腔》、《七字腔》,均為日益手異族文化影響的產物。
20世紀50年代後,中國境內的瑤族實現了民族平等與民族團結,社會安定,經濟發展,瑤族生活水平逐漸提高,加上歷史上及」文化大革命「的多次」禁歌「、」移風易俗「運動,瑤族民歌的內容和演唱習俗也不斷變化,苦歌、反抗歌等逐漸消失,歌頌新生、歌頌社會主義、歌頌民族團結為主要內容的新民歌成為瑤族民歌的主流音樂。
原來較低沉、緩慢、壓抑的曲調,在吸收了大量的新音樂元素後,變得歡快高昂,給人以鼓舞向上的全新感覺。如廣西富川的《蝴蝶歌》,過去比較平緩抒情,後為適應生活節奏的變化,民間歌手把整個音樂的節奏加快了近1/3,襯詞加密,使整個曲調變得歡快明亮,用以表達歡快的情緒,廣西賀州的《飛留飛》原為師公在」還盤王願「中的唱曲,較壓抑、緩慢,經民間藝人將其節奏改為3/4,旋律優美,成為圓舞曲式的歡快民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