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挺好電視劇的看法和感悟(時代語境中的倫理拷問)
2023-08-10 12:01:40 1
電視劇《都挺好》海報
電視劇《都挺好》:時代語境中的倫理拷問
王文靜
作為大眾文化的載體之一,家庭倫理劇總是可以憑藉自身與社會現實的充分互動,在吸引關注熱度上完勝其他題材。都市家庭情感劇《都挺好》3月開播以來數度上「熱搜」,大有憑藉社會話題熱度成為爆款劇的趨勢。
然而,在《金婚》《家常菜》等懷舊劇和《雙面膠》《當婆婆遇上媽》《歡樂頌》等已經把家庭倫理劇中的親情、婚姻、婆媳、職場等場景和情感開發得相當充分的前提下,形成新的社會話題、衝擊新的熱點高度,勢必需要在顯性的都市精神景觀中,打開新的、被遮蔽的面向。而電視劇《都挺好》最大的看點就在於從原生家庭角度對家庭關係層面的新發現和梳理,而不是滿足於漸漸鋪開的勁爆劇情。蘇明玉(姚晨飾)作為家裡最小的女兒,自幼遭受來自母親「重男輕女」思想的精神凌虐,長久以來在所有家庭成員的漠視和忽略中成長的傷痛,終於在母親去世後、在她再度面對家庭時,碰撞出新的傷口和思索。
電視劇《都挺好》劇照
母親去世帶來的父親贍養問題拉開了三兄妹再度共商家事的大幕。一邊是母親去世,一邊是兄妹三人的成長前史,雙線並進的情節鋪墊解決了「人設」的合理性。用功上進、「兩耳不聞窗外事」的老大蘇明哲畢業於哈佛大學計算機專業,在一家不錯的企業就職,與妻子吳非拿到了綠卡,有個可愛的女兒小咪;嘴甜又善於見風使舵,自小被母親溺愛的老二蘇明成靠父母的偏心就業、買房、成家,是個任性自我的「媽寶男」;因父母重男輕女夢斷清華的蘇明玉堅強自立,與家庭決裂十年不曾來往,成為一個倔強冷漠包裹著敏感內心的都市金領。
電視劇《都挺好》劇照
當兩個哥哥對母親的去世盡情宣洩痛苦的時候,蘇明玉靠在老宅牆上、枯坐在奔馳車裡默默流淚的鏡頭不僅準確地傳達了女主角在心理上愛與痛的含混、委屈和屈辱的糾纏,更深層的價值在於帶來了一個中國家庭倫理衝突中對於原生家庭因素的拷問,即父母對於每一個孩子的愛是否都是公平而充沛的?這種愛的不均衡造成的情感創傷會有多大的風險?可能的後果是什麼?毫無疑問,這對於一向以「和為貴」為理想模板的主流家庭價值而言,是一個情感刺激和心理挑戰,它意味著以往關於家庭與親情的描述——那種「家和萬事興」式的千篇一律的話語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別說電視劇《渴望》中「劉慧芳式」的苦情母親,《老大的幸福》《貧嘴張大民的幸福生活》裡慈愛溫暖的大哥,《家常菜》裡恪守「一句話一輩子」的絕世好男人劉洪昌,就連《婆婆來了》《門第》等劇中那些對婆媳衝突和家庭背景差異的表現和挖掘,也已然無法找到家庭問題的解藥和出路。那麼,正如武志紅在圖書《原生家庭》序言中提到的,「孝道以及與孝道密不可分的重男輕女」作為一切常見的病態心理的根源就在《都挺好》中浮出了水面。
電視劇《都挺好》劇照
把父母子女、兄弟姐妹之間的矛盾從利益衝突和性格衝突中抽離出來,而單純地放在親緣關係中不公平的感情體系中來討論,是需要勇氣的。它很容易形成對親情和人性的質疑,並使人產生一種誤解,仿佛是多元的經濟社會及其利益優先的市場機制對血緣關係提出了挑戰。但劇中為了突出原生家庭的問題,專門阻斷了父親和兄妹三人之間的「物化」的利益衝突,蘇大強有退休金作為生活保障,也有一處自己「不敢回去」的老宅;子女們都受過良好的高等教育,擁有穩定體面、收入可觀的工作,他們既不去嫉妒對方的優渥,也無需覬覦父母的房產,在各自的軌道上平靜自足地生活。母親的去世打破這種平衡後,老大蘇明哲放下電話就飛回蘇州奔喪並決定帶父親蘇大強回美國,即便因失業不得不留在國內,他仍然主動提出為父親買一套新的三居室,並僱保姆讓蘇大強安享晚年;而得知丈夫蘇明成這些年用了家裡20多萬的兒媳朱麗,二話沒說就每月從工資中拿錢給蘇大強分期還款;承擔下母親一切喪葬費用,給父親買衣服、給侄女買禮物的蘇明玉更是自掏腰包為蘇大強上當金融詐騙買單。
電視劇《都挺好》劇照
事實上,這之後的核心衝突不是來自與現實的局限,而是仍然來自十年前母親還在控制的那個原生家庭。因此,一生在妻子強勢安排下唯唯諾諾又不敢仗義執言的蘇大強,在擺脫控制後直接「原地爆炸」為一個自私虛榮、索求無度的「啃子(女)」一族,身體健康卻不想自理生活,寧願天天等兒子叫外賣也不自己做飯吃;已經身為人父的蘇明哲認為自己管好自己就可以了,面臨失業和父親從國內打來的滿含催促抱怨的電話,他就無所適從或者對弟弟說出屬於他的經典臺詞「你太讓我失望了」;蘇明成不僅仍然天經地義地認為自己可以什麼都不負擔,趕緊把父親打發到美國過自己的小日子,對受著委屈承擔家庭責任的蘇明玉還是滿含鄙夷不屑一顧;蘇明玉則隔離在親情之外,只剩職業的幹練甚至是冷漠,連第一次見到侄女小咪都不能表現出天然的、來自血緣的親近。
電視劇《都挺好》劇照
當一個家庭的經濟能力不能滿足所有子女要求時,無論是「一碗水平端」的平均主義還是主觀驅使下的「按需分配」,都會形成永久的心靈創傷,這種無解才是原生家庭之痛的悲劇性。父母對於子女在情感付出上的「分別心」成為若干年後父母與子女、子女們之間難以逾越的心牆、難以釋然的心結和難以訴說的心酸,而原生家庭狀態作為解讀當下家庭倫理的新要素,也是《都挺好》在題材開發上的亮點所在。當然,這個亮點在提出觀點後就後繼乏力,特別是原生家庭問題對蘇明玉的負面影響,以及向下的代際傳播都沒有太多體現。
電視劇《都挺好》劇照
當親生父母的「不愛」成為一生的隱痛和隨時自燃的「爆點」,觀眾在接受心理上獲得了「真實感」的滿足。無論是自身從原生家庭中獲取的遺傳傷口,還是來自於他人原生家庭故事的二度體驗,《都挺好》從某種程度上打開了現代人在都市奮鬥的另一重隱秘的心靈困境,從而得到了強烈共鳴。這一重困境最早的提出應該是對於「鳳凰男」家庭背景的指認,並逐漸歸併到父母對子女之愛在性別上的不均衡。
電視劇《都挺好》劇照
但是,創作者在劇中以「重男輕女」的家庭成見打開性別視角的同時,又用「人設」的重新組合對性別視角進行了補充和反撥。在重男輕女的話語陰影下,一方面是以蘇大強為首的父子三人形成了自私、懦弱的「渣男組合」,通過形象的極度戲劇化作為觀眾進行價值評判的靶子,任憑呼嘯而來的指責與憤怒;另一方面,吳非、朱麗、蘇明玉儘管擁有各自的立場,但她們要麼是識大體顧大局的兒媳,要麼是受家庭道德感綁架無法脫身的女兒,「仙女三人團」帶著滿滿正能量始終撫慰著觀眾的心。
電視劇《都挺好》劇照
改編於同名網絡小說的《都挺好》註定無法擺脫它的「爽文」氣質——要麼很痛要麼很暖,而這種帶有娛樂和狂歡氣質的呈現也是文化消費語境下的時代註解。從對原生家庭的反思到對戲劇「人設」的反對,從人物情感的蔓延到觀眾情緒的傳播,這是電視劇作為文化產品的營銷策略,當然也是對家庭問題思考的窄化。時代需要的不是「打死蘇明成」,也不是將一切責任推給原生家庭,而是在歷史不可能倒轉的前提下,在無法阻斷親情的局限下,修補重塑自我從而阻斷那些心靈的歷史創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