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擾動範圍實時調整的紡織用漿料混合裝置的製作方法
2023-08-10 01:57:41

本發明涉及紡織機械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擾動範圍實時調整的紡織用漿料混合裝置。
背景技術:
紡織原意是取自紡紗與織布的總稱,但是隨著紡織知識體系和學科體系的不斷發展和完善,特別是非織造紡織材料和三維複合編織等技術產生後,現在的紡織已經不僅是傳統的手工紡紗和織布,也包括無紡布技術,現代三維編織技術,現代靜電納米成網技術等生產的服裝用、產業用、裝飾用紡織品。所以,現代紡織是指一種纖維或纖維集合體的多尺度結構加工技術。中國古代的紡織與印染技術具有非常悠久的歷史,早在原始社會時期,古人為了適應氣候的變化,已懂得就地取材,利用自然資源作為紡織和印染的原料,以及製造簡單的手工紡織工具。直至今天,日常生活中的服裝、安全氣囊和窗簾地毯都是紡織和印染技術的產物。
紡織漿料是指在紡織系統工程中,所有用到的具有粘稠作用的天然和人工合成的高分子聚合物的統稱。在紡織漿料生產過程中,一般都需要漿紡織漿料與色漿混合,其混合均勻性直接關係到紡織漿料的質量,現有技術中紡織漿料與色漿混合大大為人工攪拌,其是人工利用棍棒進行攪拌,其雖然可以完成紡織漿料與色漿的混合,但是其費時費力,勞動強度大,而且不容易攪拌均勻,從而一定程度上會影響紡織漿料的質量,適用性和實用性一定程度上受到限制。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目的在於提供一種擾動範圍實時調整的紡織用漿料混合裝置,以解決上述背景技術中提出的問題。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提供如下技術方案:
一種擾動範圍實時調整的紡織用漿料混合裝置,包括殼體,殼體上側開口,所述殼體頂部對稱固定連接有兩個安裝座,安裝座上設有左右移動裝置,所述左右移動裝置包括兩個安裝板,安裝座上開設有開口朝上設置的第一移動槽,第一移動槽內埋設有滾珠,安裝板底端與滾珠相接觸,左側安裝座上固定連接有左連接柱,左連接柱上固定連接有第一電磁鐵,左側的安裝板左側壁上固定連接有第一磁極;右側安裝座上固定連接有右安裝柱,右安裝柱上固定連接有第一復位彈簧,所述第一復位彈簧的左端與右側安裝板的右側壁固定連接;所述安裝板之間設有上下移動裝置,上下移動裝置包括移動板,所述安裝板內側開設有第二移動槽,兩個第二移動槽內共同架設有移動板,移動板上側均勻固定連接有三個第二磁極,所述安裝板頂端固定連接有支撐板,支撐板下側相對應位置上固定連接有三個第二電磁鐵;所述移動板下側中間處固定連接有電機,電機輸出軸朝下設置,所述電機輸出軸下端固定連接有轉軸,轉軸位於殼體內部,所述轉軸上對稱固定連接有兩個擾動裝置,所述擾動裝置包括水平柱,水平柱左端與轉軸側壁固定連接,所述水平柱外部套設有套筒,套筒右端為封閉狀,所述水平柱右端與套筒右端之間通過第二復位彈簧相連接,所述套筒外側壁上均勻布置有若干擾動齒;所述殼體底部設置有移動裝置,所述移動裝置包括兩塊支撐板,支撐板頂端固定設置在殼體下側,所述支撐板內側均開設有第三移動槽,兩個第三移動槽內共同設置有升降板,升降板下側固定連接有四個滾輪,所述升降板上側中間處固定連接有螺套,螺套上螺紋連接有螺紋杆,螺紋杆頂端與殼體底部轉動連接;所述螺紋杆上部固定連接有第一錐齒輪,第一錐齒輪右側嚙合有第二錐齒輪,第二錐齒輪右端固定連接有轉動杆,轉動杆右端固定連接有把手。
作為本發明進一步的方案是:所述第一電磁鐵產生的磁性與第一磁極的磁性相反;第二電磁鐵產生的磁性與第二磁極的磁性相反。
作為本發明再進一步的方案是:所述水平柱側壁上對稱開設有兩個導向槽,導向槽內設置有導向塊,導向塊另一側與套筒內側壁固定連接。
作為本發明再進一步的方案是:所述第一復位彈簧和第二復位彈簧均為拉簧。
作為本發明再進一步的方案是:所述轉軸底端對稱固定連接有兩個擾動板,擾動板下側均勻布置有若干擾動齒,所述擾動板上均勻開設有若干擾動通孔。
作為本發明再進一步的方案是:所述擾動通孔的直徑為3mm-5mm。
作為本發明再進一步的方案是:所述殼體底部側壁上開設有排料口,排料口上設有塞體。
作為本發明再進一步的方案是:所述殼體下側固定連接有兩個安裝架,轉動杆穿過安裝架設置。
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是實現擾動裝置範圍的實時改變,使漿料的混合效果得到最佳,與現有技術攪拌範圍固定不變相比,具有很高的應用價值;此外,利用移動裝置實現本裝置移動狀態與穩定狀態的相互轉化,使用效果更佳。本發明有效提高了擾動效果,有利於紡織漿料的混合,提高了生產質量,具有一定的推廣應用價值。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明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發明圖1中的a處放大圖;
圖3為本發明擾動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圖4為本發明移動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本發明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發明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發明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於本發明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於本發明保護的範圍。
請參閱圖1-圖4,本發明實施例中,一種擾動範圍實時調整的紡織用漿料混合裝置,包括殼體1,殼體1上側開口,所述殼體1頂部對稱固定連接有兩個安裝座2,安裝座2上設有左右移動裝置,所述左右移動裝置包括兩個安裝板8,安裝座2上開設有開口朝上設置的第一移動槽9,第一移動槽9內埋設有滾珠3,安裝板8底端與滾珠3相接觸,左側安裝座2上固定連接有左連接柱5,左連接柱5上固定連接有第一電磁鐵6,第一電磁鐵6在使用時通以脈衝電流,通電1秒後再斷電1秒,然後再通電1秒,左側的安裝板8左側壁上固定連接有第一磁極7,所述第一電磁鐵6產生的磁性與第一磁極7的磁性相反,右側安裝座2上固定連接有右安裝柱15,右安裝柱15上固定連接有第一復位彈簧14,所述第一復位彈簧14的左端與右側安裝板8的右側壁固定連接,當第一電磁鐵6通電後產生磁性,與第一磁極7相吸引,使安裝板5向左側移動,當第一電磁鐵6的磁性消失後,右側安裝板5在第一復位彈簧14的拉力作用下向右側移動,繼而安裝板5又在第一電磁鐵6與第一磁極7的作用下向左側移動,如此反覆實現了安裝板5的左右移動;
所述安裝板5之間設有上下移動裝置,上下移動裝置包括移動板13,所述安裝板5內側開設有第二移動槽9,兩個第二移動槽9內共同架設有移動板13,移動板13上側均勻固定連接有三個第二磁極12,所述安裝板8頂端固定連接有支撐板10,支撐板10下側相對應位置上固定連接有三個第二電磁鐵11,第二電磁鐵11產生的磁性與第二磁極12的磁性相反,第二電磁鐵11與第一電磁鐵6的供電方式相同,也通以脈衝電流;所述移動板13下側固定連接有兩根連接杆16,連接杆16下端固定連接有第一擾動板17,第一擾動板17下側通過中間杆18固定連接有第二擾動板19,所述第一擾動板17和第二擾動板19上均勻開設有若干擾動通孔20,當第二電磁鐵11通電後產生磁性,對第二磁極12進行吸引,從而使移動板13上升;當第二電磁鐵11斷電後磁性消失,從而使移動板13下降;
所述移動板13下側中間處固定連接有電機16,電機16輸出軸朝下設置,所述電機16輸出軸下端固定連接有轉軸17,轉軸17位於殼體1內部,所述轉軸17上對稱固定連接有兩個擾動裝置18,所述擾動裝置18包括水平柱181,水平柱181左端與轉軸17側壁固定連接,所述水平柱181外部套設有套筒182,套筒182右端為封閉狀,所述水平柱181右端與套筒182右端之間通過第二復位彈簧186相連接,所述套筒182外側壁上均勻布置有若干擾動齒183,電機16帶動轉軸17轉動,轉軸17帶動擾動裝置18轉動,擾動裝置18上的套筒182在離心力作用下遠離轉軸17,從而帶動擾動齒183改變了擾動範圍,提高了擾動效果;如此同時移動板13上下左右運動,帶動擾動範圍得到更進一步的改變,提高了擾動效果。
所述水平柱181側壁上對稱開設有兩個導向槽185,導向槽185內設置有導向塊184,導向塊184另一側與套筒182內側壁固定連接,套筒182在導向塊184作用下沿著導向槽185移動。
所述第一復位彈簧14和第二復位彈簧186均為拉簧。
所述轉軸17底端對稱固定連接有兩個擾動板19,擾動板19下側均勻布置有若干擾動齒183,所述擾動板19上均勻開設有若干擾動通孔20,轉軸17帶動擾動板19轉動,擾動板19上的擾動齒183對物料進行有效的擾動處理。
所述擾動通孔20的直徑為3mm-5mm。
所述殼體1底部側壁上開設有排料口21,排料口21上設有塞體22。
所述殼體1底部設置有移動裝置22,所述移動裝置22包括兩塊支撐板221,支撐板221頂端固定設置在殼體1下側,所述支撐板221內側均開設有第三移動槽222,兩個第三移動槽222內共同設置有升降板223,升降板223下側固定連接有四個滾輪224,所述升降板224上側中間處固定連接有螺套225,螺套225上螺紋連接有螺紋杆226,螺紋杆226頂端與殼體1底部轉動連接;所述螺紋杆226上部固定連接有第一錐齒輪227,第一錐齒輪227右側嚙合有第二錐齒輪228,第二錐齒輪228右端固定連接有轉動杆2210,轉動杆2210右端固定連接有把手2211,當本裝置在工作時需要保持其穩定性,此時滾輪224離開地面,支撐板221與地面相接觸;當需要方便移動本裝置時,轉動把手2211,把手2211帶動轉動杆2210轉動,轉動杆2210帶動第二錐齒輪228轉動,第二錐齒輪228驅動第一錐齒輪227轉動,從而第一錐齒輪227帶動螺紋杆226轉動,與螺紋杆226相配合的螺套225向下運動,使滾輪224與地面相接觸,實現了本裝置的方便移動。
所述殼體1下側固定連接有兩個安裝架229,轉動杆2210穿過安裝架229設置,安裝架229對轉動杆2210進行支撐作用。
本發明的工作原理是:第一電磁鐵6在使用時通以脈衝電流,通電1秒後再斷電1秒,然後再通電1秒,左側的安裝板8左側壁上固定連接有第一磁極7,所述第一電磁鐵6產生的磁性與第一磁極7的磁性相反,右側安裝座2上固定連接有右安裝柱15,右安裝柱15上固定連接有第一復位彈簧14,所述第一復位彈簧14的左端與右側安裝板8的右側壁固定連接,當第一電磁鐵6通電後產生磁性,與第一磁極7相吸引,使安裝板5向左側移動,當第一電磁鐵6的磁性消失後,右側安裝板5在第一復位彈簧14的拉力作用下向右側移動,繼而安裝板5又在第一電磁鐵6與第一磁極7的作用下向左側移動,如此反覆實現了安裝板5的左右移動;第二電磁鐵11與第一電磁鐵6的供電方式相同,也通以脈衝電流;所述移動板13下側固定連接有兩根連接杆16,連接杆16下端固定連接有第一擾動板17,第一擾動板17下側通過中間杆18固定連接有第二擾動板19,所述第一擾動板17和第二擾動板19上均勻開設有若干擾動通孔20,當第二電磁鐵11通電後產生磁性,對第二磁極12進行吸引,從而使移動板13上升;當第二電磁鐵11斷電後磁性消失,從而使移動板13下降;電機16帶動轉軸17轉動,轉軸17帶動擾動裝置18轉動,擾動裝置18上的套筒182在離心力作用下遠離轉軸17,從而帶動擾動齒183改變了擾動範圍,提高了擾動效果;如此同時移動板13上下左右運動,帶動擾動範圍得到更進一步的改變,提高了擾動效果。轉軸17帶動擾動板19轉動,擾動板19上的擾動齒183對物料進行有效的擾動處理。當本裝置在工作時需要保持其穩定性,此時滾輪224離開地面,支撐板221與地面相接觸;當需要方便移動本裝置時,轉動把手2211,把手2211帶動轉動杆2210轉動,轉動杆2210帶動第二錐齒輪228轉動,第二錐齒輪228驅動第一錐齒輪227轉動,從而第一錐齒輪227帶動螺紋杆226轉動,與螺紋杆226相配合的螺套225向下運動,使滾輪224與地面相接觸,實現了本裝置的方便移動。
對於本領域技術人員而言,顯然本發明不限於上述示範性實施例的細節,而且在不背離本發明的精神或基本特徵的情況下,能夠以其他的具體形式實現本發明。因此,無論從哪一點來看,均應將實施例看作是示範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發明的範圍由所附權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說明限定,因此旨在將落在權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義和範圍內的所有變化囊括在本發明內。不應將權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圖標記視為限制所涉及的權利要求。
此外,應當理解,雖然本說明書按照實施方式加以描述,但並非每個實施方式僅包含一個獨立的技術方案,說明書的這種敘述方式僅僅是為清楚起見,本領域技術人員應當將說明書作為一個整體,各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也可以經適當組合,形成本領域技術人員可以理解的其他實施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