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出生的孕婦能吃蟹嗎(金秋十月蟹兒肥)
2023-07-31 08:42:11
秋風起,蟹腳癢,菊花開,聞蟹來......朋友圈裡,到處是紅彤彤的蟹,金秋十月是螃蟹生長最旺盛的時期,這個時候的蟹肉最為肥厚鮮美,隔著屏幕都讓人垂涎欲滴。這不,一群特殊的群體,孕媽媽們也恨不得來三五隻大閘蟹,聞著桂香,沾著醬醋,大快朵頤。可一搜「某度」彈出「螃蟹是寒涼的食物,孕婦吃了容易流產」,嗚嗚嗚……
都說孕期太漫長,人生苦短、禁忌太難,「弱弱的問一句,大閘蟹我們孕婦到底可不可以吃嗎?」「假日聚餐一大桌子菜,就大閘蟹最誘惑人,可家人就是不讓我夾筷子,寶寶心裡難受。」
這幾天,朋友圈和孕媽媽諮詢群經常收到類似的問題。
孕媽媽到底能不能吃螃蟹?湖南省第二人民醫院婦產科主任醫師杜毅新教授解釋,「螃蟹蛋白質含量高,孕婦是可以吃的,但一定要適量和特別注意方式和方法。」
「因為有的人吃了很多螃蟹後出現腹脹、腹瀉等症狀,就認為螃蟹『寒涼』。」杜毅新分析:實際上,吃螃蟹腹瀉是蛋白質消化不良導致的腹瀉。因為蟹肉在所有肉類裡面,蛋白含量特別高、脂肪含量特別低。尤其是白色的蟹肉,蛋白質含量高達90%,如果算上蟹黃,蛋白質佔乾重比例也達到70%以上,而高蛋白、低脂肪的去皮雞胸肉的蛋白質含量也才達到70%。
所以,如果一餐吃了大量的螃蟹,身體就需要大量的蛋白酶去消化這些蛋白質。如果平時蛋白質吃得少,蛋白酶「工作能力」有限,無法消化突然吃進去的大量蟹肉,就會導致蛋白質消化不良,胃腸不適,甚至出現蛋白質消化不良性腹瀉。
關於孕婦吃螃蟹容易導致流產的說法,杜毅新認為,這個需要結合具體情況來分析:臨床上,導致流產的原因有很多,包括染色體發育異常、胚胎發育異常,母親內分泌功能失調,患嚴重疾病和使用不合適的藥物及外界環境汙染,其實流產80%在孕早期,而染色體異常為最為主要的原因,大自然自古以來遵循優勝劣汰的原則,質量好的胚胎與優質的宮內環境才能造就健康的寶寶。
從中醫的角度來說,認為螃蟹性寒,並有活血化瘀的作用,不恰當的食用可能引起腹痛腹瀉的情況,但這不只是針對孕媽媽,普通人群也會食用也會出現不良的反應,例如孕婦本身是過敏體質,對河/海鮮過敏,或者食用的螃蟹本身不新鮮或有寄生蟲,或原本存在消化功能的異常,就容易在吃完螃蟹後出現過敏反應和急性胃腸炎,引起全身性疾病,導致流產。
從營養角度講,白色蟹肉富含優質蛋白質,脂肪含量低,適合孕婦偶爾吃一次。膳食指南對水產品(純肉)推薦量是一天40-75克,按螃蟹可食部40%計算,吃一個4兩的大螃蟹攝入的蟹肉大約75克,一般不會引起腹瀉等蛋白質消化不良的問題。所以,孕婦一次吃一個4兩左右的大螃蟹,或兩個2兩重的小螃蟹即可。
溫馨提醒
湖南省第二人民醫院婦產科杜毅新教授提醒廣大孕媽媽,如果孕前對海鮮過敏的孕媽媽們,儘量避免食用螃蟹等海鮮。此外,即便吃海鮮不過敏的孕媽媽,如果大量吃螃蟹、蝦等海鮮也是有風險的,例如藻類毒素、細菌汙染、寄生蟲、不耐受反應、環境汙染物等,所以,對於特別想吃螃蟹或者海鮮孕媽媽們,一定要注意控制住食入的量,一次不要吃太多,也要把食材做熟,適當加點姜醋細細點點的品味。
作者:婦產科 趙瓊
編輯:石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