裝臺裡刁大順得了什麼病(電視劇裝臺裡面刁大順嘴中的)
2023-08-02 08:22:44 1
央視一套最近大火的電視劇《裝臺》,讓人看得津津有味,真是一部非常接地氣、有煙火的電視劇。劇中以張嘉益飾演的裝臺人刁順子的故事為中心展開,講述了一群生活在城市底層小人物的酸甜苦辣與悲歡離合。劇裡演員們都說的一口「陝普」,既展現了西安的特色,又接地氣,給人感覺特別親切。
其中演員們經常會說的一個詞:哈慫,電視上字幕都是打成「哈慫」,為了讓陝西省外的觀眾看明白,還旁邊備註了一下意思:哈慫(壞蛋)。但是陝西人口中經常念叨的這個詞,真的就這麼寫嗎?
答案是:非也!
據有關專家考證,這個詞的正確寫法是:瑕雄。為什麼呢?且聽我慢慢給你道來。
瑕是一個漢字,讀作xiá,本意是指玉上面的斑點,引申義為空虛、空子,比喻人或事物顯露出來的缺陷、缺點或小毛病。我們熟知的一些典故,裡面就有瑕字,例如:
瑕,玉小赤也。——《說文》
瑕不掩瑜。——《禮記·聘義》
璧有瑕,請指示王。——《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有時候你獨坐細品這個「瑕」字,也覺悠然意遠,「瑕」字左邊的「玉」旁,是先有玉才有瑕的啊!正如先有美人而後才有「美人痣」,先有英雄,而後有悲劇英雄的缺陷性格。說到這兒,那就扯出來另一個字「雄」。
雄(拼音:xióng),此字最早見於戰國文字 。本義指公鳥,引申指其他雄性動物;又引申指強悍過人的男性,亦引申指英雄、稱雄、雄壯、雄險等。例如:
《左傳·襄公二十一年》:「齊莊公朝,指殖綽、郭最曰:『是寡人之雄也。』」
唐·李白《送梁公昌從信安王北徵》:「高談百戰術,鬱作萬夫雄。」
那麼,這兩個字結合起來,為什麼就一定是陝西人口中的「哈慫」呢?
陝西方言大致分為3個地區:中原官話、晉語、西南官話。我們通常所指的「陝西話」僅指關中話。關中話屬於中原官話,為其的一個分支,代表方言為西安方言(東府)和寶雞方言(西府)。關中方言分為關中方言東府話和關中方言西府話。周秦漢唐時期,關中地區長期是中國政治、文化的中心,這個地方孕育了《詩經》、唐詩的關中方言作為「雅言」,官話。
還有一種現象比較普遍,就是各個地區方言中保留個別古漢語詞彙的現象。這一點在陝西話中特別明顯,例如我們從陝西關中方言中一些生活常用語來看:
大而化之,陝西的老人一般在批評小孩子做事馬馬虎虎,就會說:「你做個事咋大而化之」。大而化之,漢語成語,拼音是dà ér huà zhī,原指大行其道,使天下化之,後形容做事情不夠謹慎,疏忽大意,出自《孟子·盡心下》。瞧瞧,陝西人批評小孩子的話,竟然出處在這兒。筆者作為一個陝西人,小的時候,沒少被家裡人這樣訓,長大了才知道,這話竟然這般「文縐縐」。
還有一個詞,陝西人在外地碰見老鄉,都會親切地叫一聲「鄉黨」。這個詞的來歷也是大有講究,這得從古代的民戶編制說起。「鄉」和「黨」,都是我國古代的民戶編制。據我國第一部斷代史《漢書》記載,「五家為鄰,五鄰為裡,四裡為族,五族為黨,五黨為州,五州為鄉。換句話來說,五百戶為黨,一萬二千五百戶為鄉。「鄉」「黨」二字連用,指鄉裡,也就是同鄉的人,隨著時代的推移,鄉、黨這樣的農村行政區域單位不再使用,但「鄉黨」這一稱呼卻延用下來了。
還有一個原因,就是陝西人的讀音有些不一樣。例如:下(xià ,方言讀hà)、重(zhòng,方言讀cheng)、坐(zuò,方言讀cuo)、小(xiǎo,方言讀suī,同蕞)、白(bái,方言讀péi)。
這樣一來,瑕雄的讀音躍然紙上,瑕雄就慢慢念做「哈慫」。而瑕雄的字面意思,我們也可以看出,用來指代人,意思這個人比較厲害,有英雄的氣魄,別人不敢冒犯,但是呢又不是好人,算是有缺點的英雄。
看到這兒,您就明白了吧,陝西人口中的「哈慫」,實際上正確的寫法是:瑕雄。
最後,再放一張電視劇《裝臺》劇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