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插片倒角模機構的製作方法
2023-08-02 08:22:26 2

本實用新型涉及倒角裝置設計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針對插片進行倒角的倒角模機構。
背景技術:
插片是電器開關產品上必不可少的零件,產品的產量大,尺寸精度要求較高,表面要求平整、光滑,衝壓毛刺控制在較小的允許範圍內,以保證插片工作時良好的接觸狀態。參照圖1-4所示,圖1、2為未倒角的插片的示意圖,圖3、4為倒角後的產品零件圖,主要是要在插片左端圓弧倒出0.7mm的倒角。
現有技術中,通常通過車削等方式對插片進行倒角,這種加工方式,加工精度低,加工表面不夠光滑、平整,使得生產出的插片產品不能夠滿足相應的要求,次品率高;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種倒角裝置,來加工出高精度的的插片。
技術實現要素:
針對背景技術中的問題,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插片倒角模機構,對插片一端進行倒角,所述倒角模機構包括上模部分和下模部分,所述上模部分位於所述下模部分的上方,其中,
所述下模部分包括下模板和設置在下模板上端面上的下頂塊、下壓塊,所述下壓塊設置在所述下頂塊的側面,所述插片位於所述下頂塊的上端面上,且所述插片需要倒角的一端的端部位於所述下壓塊的上端面上,所述下壓塊上端面與所述插片端部對應位置處設置有倒角下成型部;所述插片除去需要倒角的一端外其餘各側面均設置有定位裝置;
所述上模部分包括上模板和設置上模板下端面上的上頂塊、上壓塊,所述上頂塊與所述下頂塊相對,所述上壓塊與所述下壓塊相對,且所述上壓塊下端面上與所述倒角下成型部相對位置處設置有倒角上成型部;
所述上模部分下壓,所述上頂塊和所述下頂塊壓住所述插片,所述上壓塊和所述下壓塊利用其倒角上成型部、倒角下成型部在插片的端部衝出倒角。
較佳地,所述上模部分還包括上模芯,所述上模芯設置在所述上模板下端面上,且所述上模芯與所述上模板之間設置有上墊板,所述上頂塊、上壓塊均設置在所述上模芯內,且所述上頂塊、上壓塊的下端伸出所述上模芯;
所述下模部分還包括下模芯,所述下模芯設置在所述下模板的上端面上,且所述下模芯與所述下模板之間設置有下墊板,所述下頂塊、下壓塊均設置在所述下模芯內,且所述下頂塊、下壓塊的上端面露出所述下模芯的上端面。
較佳地,所述上模板的上端面上還設置有一模柄,所述模柄內設置有第一彈簧;所述第一彈簧的上端連接所述模柄,下端穿過所述上模板連接所述上頂塊的上端面。
較佳地,所述下模板內設置有第二彈簧,所述第二彈簧的下端位於所述下模板內且與所述下模板連接,所述第二彈簧的上端伸出連接所述下頂塊。
較佳地,所述定位裝置包括有一拼塊和兩推桿,所述拼塊用於對所述插片上與倒角端相對於的另一端進行限位,兩所述推桿用於對所述插片的前後側進行限位。
較佳地,所述拼塊設置在下模芯內且位於所述下頂塊的側面,所述定位裝置還包括有壓板、螺釘、第三彈簧,所述壓板通過所述螺釘固定在所述下模芯的外側面上,所述第三彈簧貫穿所述下模芯的側壁,且所述第三彈簧的一端抵在所述壓板上,另一端抵在所述拼塊上。
本實用新型由於採用以上技術方案,使之與現有技術相比,具有以下的優點和積極效果:
本實用新型提供的插片倒角模機構,結構簡單,通過上頂塊、下頂塊、定位裝置對插片進行固定、定位,通過上壓塊和下壓塊共同衝壓處插片一端的倒角,該機構操作方便,倒角加工精度高,加工部位平整光滑,有利於降低次品率。
附圖說明
結合附圖,通過下文的述詳細說明,可更清楚地理解本實用新型的上述及其他特徵和優點,其中:
圖1為未倒角的插片的俯視圖;
圖2為未倒角的插片的正視圖;
圖3為倒角後的插片的俯視圖;
圖4為倒角後的插片的正視圖;
圖5為本實用新型提供的插片倒角模機構的剖視圖;
圖6為本實用新型提供的下模部分的俯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參見示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附圖,下文將更詳細地描述本實用新型。然而,本實用新型可以以許多不同形式實現,並且不應解釋為受在此提出之實施例的限制。相反,提出這些實施例是為了達成充分及完整公開,並且使本技術領域的技術人員完全了解本實用新型的範圍。這些附圖中,為清楚起見,可能放大了層及區域的尺寸及相對尺寸。
參照圖5-6,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插片倒角模機構,用於對圖1、2中所示的插片1的一端進行倒角;該倒角模機構包括上模部分和下模部分,經過前道工序衝壓好的插片半成品置於下模部分上,上模部分下壓在插上衝出倒角,該插片倒角機構,結構簡單,操作方便,且倒角精度高,加工部位平整光滑。
在本實施例中,下模部分包括有下模板16、下模芯3、下頂塊17、下壓塊4;下模芯3設置在下模板16的上端面上,且下模板16與下模芯3之間設置有下墊板15;下頂塊17和下壓塊4均設置在下模芯3內,且下頂塊17和下壓塊4的上端面露出下模芯3的上端面;下壓塊4設置在下頂塊17的一側。
進一步的,插片1置於下頂塊17的上端面上,且插片1需要倒角的一端的端部位於下壓塊4的上端面上,下壓塊4上端面與插片1需要倒角的一端的端部對應位置處設置有倒角下成型部。
在本實施例中,插片1除去需要倒角的一端外其餘各側面均設置有定位裝置。定位裝置包括有一拼塊12和兩推桿18,拼塊12用於對插片1上與倒角端相對於的另一端進行定位,兩推桿18用於對插片1的前後側進行定位。本實用新型通過定位裝置的設置,從而起到對插片1的限位,以防止在倒角過程中插片發生移動影響加工精度。
進一步的,拼塊12設置在下模芯3內且位於下頂塊17的側面,定位裝置還包括有壓板14、螺釘13、第三彈簧19,壓板14通過螺釘13固定在下模芯3的外側面上,第三彈簧13後貫穿下模芯3側壁,且第三彈簧13的一端抵在壓板14上,另一端抵在拼塊12上;在第三彈簧13彈力作用下,將拼塊12頂在下模芯3的側面。
在本實施例中,下模板16內設置有第二彈簧5,第二彈簧5的下端位於下模板16內,並通過止副螺釘固定在下模板16內,第二彈簧5的上端伸出穿過下墊板15連接下頂塊17;本實施例通過第二彈簧5的設置,上模部分下壓進行倒角的時候,第二彈簧5對下頂塊17起到一定的緩衝作用。
在本實施例中,上模部分包括上模板8、上模芯9、上頂塊11、上壓塊2;上模芯9設置在上模板8的下端面上,且上模板8與上模芯9之間還設置有上墊板9;上頂塊11和上壓塊2設置在上模芯9內,且上頂塊11和上壓塊2的下端面伸出上模芯9;上頂塊11與下頂塊17相對,上壓塊2與下壓塊4相對,且上壓塊2下端面上與下壓塊4上的倒角下成型部相對位置處設置有倒角上成型部,倒角上成型部和倒角下成型部用於共同對插片的一端衝壓出倒角。其中,倒角上成型部和倒角下成型部的具體形狀根據需要需要支撐的倒角的形狀、角度、尺寸來設定,此處不作限制。
在本實施例中,上模板8的上端面上還設置有一模柄20,模柄20內設置有第一彈簧7;第一彈簧7的上端通過止副螺釘連接模柄20,第一彈簧7的下端依次穿過上模板8、上墊板9連接上頂塊11的上端面。模柄20、第一彈簧7的設置用於,在上模部分與下模部分分離的時候,推動上頂塊壓在插片上,防止插片吸附在上壓塊2上。
下面就本實用新型提供的插片倒角模機構的工作原理做進一步的說明,具體的:
經過前道工序衝壓後的插片半成品如圖1-2所示,將插片半成品放在插片倒角模的下頂塊17的上表面上,插片的前、後、右的側面通過定位裝置進行定位;
插片定位好後,上模部分下壓,上頂塊11壓在插片上,上頂塊11和下頂塊17共同壓緊插片,起到壓片的作用,防止插片在倒角時因受單邊力的作用而發生移動,拼塊12也在第三彈簧19的作用下對插片施加向左的壓力;同時,上壓塊2壓在插片的一端上,上壓塊2上的倒角上成型部和下壓塊4的倒角下成型部在插片左側圓弧部分衝壓出倒角;
倒角結束後,上模部分上行,為了防止插片吸附在上壓塊2上,下壓第一彈簧7,在第一彈簧7的作用下,上頂塊11將插片向下推,使得插片掉到下頂塊17上,最後操作者可用鑷子將掉在下模部分上的插片取出。
本實用新型提供的插片倒角模機構,結構簡單,通過上壓塊和下壓塊共同衝壓處插片一端的倒角,操作方便,倒角加工精度高,加工部位平整光滑。
本技術領域的技術人員應理解,本實用新型可以以許多其他具體形式實現而不脫離其本身的精神或範圍。儘管已描述了本實用新型的實施案例,應理解本實用新型不應限制為這些實施例,本技術領域的技術人員可如所附權利要求書界定的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範圍之內作出變化和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