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段吸溼快幹布結構的製作方法
2023-08-02 09:52:36
三段吸溼快幹布結構的製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明提供一種三段吸溼快幹布結構,其主要透過並列的多個環排單元,且各環排單元分別穿繞底紗股所組成,底紗股的第一親水段及第二親水段自由延伸並能用以直接接觸使用者肌膚以吸收水份,而該底紗股的穿繞方式使該底紗股與緯向相鄰的二環排單元的主紗股及副紗股交迭,交迭處提供高含水率以快速吸收水份並確保水份不回滲至底紗股,而該主紗股與副紗股的環圈則更提供大面積的擴散及蒸發水份的面積,提供快速排水的目的,提供高吸溼排水的功效;且本發明的吸溼排水功效完全由各紗股結構的配置所達成,因此吸溼排水功能不受使用時間多寡影響,能確實延長使用壽命。
【專利說明】三段吸溼快幹布結構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涉及一種織布結構,特別是涉及一種三段吸溼快幹布結構。
【背景技術】
[0002]一般具備吸溼排水機能性的布料通常是以單層或雙層的織布層迭織造而成,藉織布本身的吸水率迭加以加成吸水效果,並再透過表層塗覆撥水劑或親水劑加工以形成能對應人體表面吸溼或配合對應外界以排水的需求差異;但是,以塗覆撥水劑或親水劑加工的方式並無法確定而有效地形成吸溼或排水的差異,因而無法符合必須高吸溼排汗效率的需求;另外,由於吸溼或排水的效果是由塗覆親水劑或撥水劑所形成,當使用一段時間後,親水劑或撥水劑可能會因長期使用或水洗而剝落,造成吸溼排水功能的減失,使用壽命非常短且完全無法滿足使用者的需求。
【發明內容】
[0003]本發明提供一種三段吸溼快幹布結構,其主要目的是解決現有布料吸溼排水功能不佳及使用壽命短的缺陷。
[0004]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明提供一種三段吸溼快幹布結構,包含:
[0005]多個環排單元,沿一緯向並列設置,垂直緯向定義為一經向,且各環排單元分別包含一主紗股與一副紗股重迭設置,並定義面向所述主紗股的一面為正面,而面向所述副紗股的一面為背面,所述主紗股與副紗股分別具有多個交錯成形的環圈及交繞部,交繞部沿經向延伸,二交繞部之間分別形成有一個環圈,且各環圈分別包含二延伸段及一環部,各環圈分別以二延伸段連結各交繞部;且緯向相鄰的環排單元的環部由背面穿越交繞部再延伸出正面並穿越環圈的二延伸段,最後再延伸穿越交繞部至背面;以及
[0006]一底紗股,穿繞於各環排單元並交錯成形多個第一親水段及第二親水段,且所述第一親水段與第二親水段的兩端分別位於相鄰二交繞部的主紗股與副紗股之間,而第一親水段與第二親水段的兩端之間再分別向交繞部的兩側延伸成半圓弧形;且第二親水段的兩端之間是穿出正面並與環部重迭沿伸。
[0007]所述各環部為成形於二延伸部之間的弧形結構。
[0008]所述各第一親水段與各第二親水段分別為半圓弧形。
[0009]藉第一親水段及第二親水段接觸人體肌膚表面用以吸收人體水份,接著便能將水份擴散至高吸水率的底紗段與相鄰二緯向環排單元的主紗股與副紗股的五個股紗結構交迭處,使水份快速確實地被吸收且不回滲,最後透過大面積的主紗股與副紗股的環圈蒸發擴散水份至外界,提供高吸溼排汗的功效,且吸水率不受使用時間多寡影響。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0]下面結合附圖與【具體實施方式】對本發明作進一步詳細的說明:
[0011]圖1是本發明三段吸溼快幹布結構的局部結構示意圖。[0012]圖2是本發明三段吸溼快幹布結構的局部側面剖視示意圖。
[0013]附圖標記說明
[0014]主紗股10環圈11
[0015]延伸段111環部112
[0016]交繞部12副紗股20
[0017]環圈21延伸段211
[0018]環部212交繞部22
[0019]底紗股30第一親水段31
[0020]第二親水段32經向X
[0021]緯向Y正面Fl
[0022]背面F2使用者A
【具體實施方式】[0023]本發明一種三段吸溼快幹布結構的較佳實施例如圖1、圖2所示,包含:
[0024]多個環排單元,沿一緯向Y並列設置,垂直緯向Y定義為一經向X,且各環排單元分別包含一主紗股10與一副紗股20重迭設置,並定義面向該主紗股10的一面為正面F1,而面向該副紗股20的一面為背面F2,該主紗股10與該副紗股20分別具有多個交錯成形的環圈11、21及交繞部12、22,交繞部12、22沿經向X延伸,二交繞部12、22之間分別形成一個該環圈11、21,且各環圈11、21分別包含二延伸段111、211及一環部112、212,各環圈
11、21分別以二該延伸段111、211連結各交繞部12、22,而各環部112、212則為成形於二延伸部111、211之間的弧形結構;且緯向Y相鄰的環排單元之環部112、212由背面F2穿越交繞部12、22再延伸出正面Fl並穿越環圈11、21的二延伸段111、211,最後再延伸穿越交繞部12、22至背面F2 ;以及
[0025]一底紗股30,穿繞於各環排單元並交錯成形多個第一親水段31及第二親水段32,各第一親水段31與各第二親水段32分別為半圓弧形,該第一親水段31與第二親水段32的兩端分別位於相鄰二交繞部12、22的主紗股10與副紗股20之間,而第一親水段31的兩端之間再向交繞部12、22的一側延伸成半圓弧形;且第二親水段32的兩端之間穿出正面Fl並與環部112、212重迭沿伸,該第一親水段31與該第二親水段32分別位於交繞部12、22的兩側。
[0026]以上為本發明三段吸溼快幹布結構的組態及特徵,請配合參閱圖1、圖2,該三段吸溼快幹布結構的正面Fl是用以接觸使用者A肌膚表面,而其背面F2則用以接觸外界空氣,其中,該底紗股30的第一親水段31及第二親水段32由於僅穿繞於各環排單元上,因此該底紗股30的第一親水段31與第二親水段32是呈現能自由擺動的弧圈狀,藉該底紗股30的第一親水段31與第二親水段32接觸使用者A肌膚進行第一階段的水份吸收;
[0027]而當使用者A肌膚上的水份被該第一親水段31及第二親水段32吸收後,該第一親水段31及該第二親水段32將水份吸收擴散至第一親水段31與第二親水段32的交接處,而該第一親水段31與該第二親水段32的交接處是位於該各環排單元的交繞部12、22的主紗股10與副紗股20之間,且緯向Y相鄰的環排單元之環部112、212又穿越交繞部12、22,亦即,各交繞部12、22與第一親水段31、第二親水段32的交接處具有五個相交迭的紗股結構,且分別是一底紗股30、一環排單元的一主紗股10及一副紗股20、緯向Y接鄰的環排單元的主紗股10以及緯向Y接鄰的環排單元的副紗股20,如圖2所示,如此,相交迭的五個紗股結構能提供更高的含水率,使該底紗股30的水份以極快的速度吸收至此處,且由於此處的含水率高,因此水份難以回滲至該底紗股30,而以使用的情況來說,也就能快速吸收使用者A肌膚表面的水份,達到快速吸汗的目的;
[0028]接著,當水份被吸收至五個紗股結構重迭處時,水份將由該底紗股30擴散至重迭的其他四個紗股結構,亦即,水份將由該底紗股30吸收後再擴散至緯向Y接鄰的兩個環排單元的二主紗股10及二副紗股20,且是擴散至各主紗股10及副紗股20的大面積之環圈
11、21 ;如此,由於各副紗股20為接觸外界空氣的表面,因此水份就能透過大面積的副紗股20的環圈21與空氣接觸,進而快速地擴散或蒸發至空氣中,並達到快速排汗的目的。
[0029]由上述可知,藉由本發明三段吸溼快幹布結構的紗股結構關係配置,使水份能快速地被吸收,並透過內部五層交迭紗股結構的大量吸水率確保水份不回滲至使用者A肌膚表面,讓使用者A肌膚表面能保持乾爽,提高使用的舒適度;最後由大面積接觸外界的紗股結構快速地蒸發擴散水份,提供高吸溼排汗之效果;
[0030]本發明根據瑞士 EMPA TORSO標準,以模擬人體穿著時運動狀態,測試快幹時間介於21?22分鐘,優於其他國際運動品牌要求此類產品規格30分鐘的標準。以FITS-FA-004吸溼速幹織物驗證規範,本發明的擴散能力:20秒的擴散面積(mm2),達到針織布料等級5(為織物對水份擴散能力定義的最高級別);乾燥速率:40分鐘殘餘水分率(%),介於21?22%,優於市售產品規格30?35%。
[0031]另外,由於本發明的吸溼排汗效果完全由各紗股結構的配置所達成,因此吸溼排汗效果不受使用時間多寡影響,能保持高吸溼排水的效果,並能確實延長使用壽命。
[0032]以上通過【具體實施方式】和實施例對本發明進行了詳細的說明,但這些並非構成對本發明的限制。在不脫離本發明原理的情況下,本領域的技術人員還可做出許多變形和改進,這些也應視為本發明的保護範圍。
【權利要求】
1.一種三段吸溼快幹布結構,其特徵是,包含: 多個環排單元,沿一緯向並列設置,垂直緯向定義為一經向,且各環排單元分別包含一主紗股與一副紗股重迭設置,並定義面向所述主紗股的一面為正面,而面向所述副紗股的一面為背面,所述主紗股與副紗股分別具有多個交錯成形的環圈及交繞部,交繞部沿經向延伸,二交繞部之間分別形成有一個環圈,且各環圈分別包含二延伸段及一環部,各環圈分別以二延伸段連結各交繞部;且緯向相鄰的環排單元的環部由背面穿越交繞部再延伸出正面並穿越環圈的二延伸段,最後再延伸穿越交繞部至背面;以及 一底紗股,穿繞於各環排單元並交錯成形多個第一親水段及第二親水段,且所述第一親水段與第二親水段的兩端分別位於相鄰二交繞部的主紗股與副紗股之間,而第一親水段與第二親水段的兩端之間再分別向交繞部的兩側延伸成半圓弧形;且第二親水段的兩端之間是穿出正面並與環部重迭沿伸。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三段吸溼快幹布結構,其特徵是:所述各環部為成形於二延伸部之間的弧形結構。
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三段吸溼快幹布結構,其特徵是:所述各第一親水段與各第二親水段分別為半圓弧形。
【文檔編號】D04B1/10GK103911759SQ201310007295
【公開日】2014年7月9日 申請日期:2013年1月9日 優先權日:2013年1月9日
【發明者】洪瑞廷 申請人:儒鴻企業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