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季網

陝西十大傳統民俗(這些陝西的民俗文化特色)

2023-04-22 21:36:20 5

陝西省民俗文化

陝西自古是帝王建都之地,歷史悠久。大家對於陝西的印象,可能是各種美食,數不清的麵食還有泡饃,或者是各種馳名中外的景點,例如,西安的兵馬俑,大雁塔,鐘樓,陝北的黃河壺瀑布,紅色革命聖地延安等等。但是,除了這些,陝西還有許多有趣又富有當地特色的民俗文化,今天我們就來詳細地了解一下這些民俗文化吧。

No.1

關中皮影

關中皮影源於漢代,最初用紙板製作,宋代以後開始用牛、羊、驢皮製作。

根據戲文設計形象,精選上好驢、牛、羊皮經刮、刻、染、罩、熨、綴六道工序而成。關中皮影既繼承了漢畫像石刻的傳統,又發揮了宋院體繪畫之長,運用洗鍊的輪廊造型、誇張的裝飾紋樣、疏密虛實相間的處理手法、縝密精細的雕鏤功夫,表達劇中人物的相貌、身份、衣著和性格,達到形神兼備的藝術效果。

關中皮影曾在全國旅遊紀念品展覽評比會上榮獲優秀獎,並遠銷美國、西歐、東歐、東南亞等國家和地區。

No.2

漢調二簧

漢調二簧又稱陝二簧、山二簧,是陝西第二大劇種,流行於陝西的安康、漢中、商雒、西安及四川、甘肅、湖北的部分地區。它源自陝南漢江流域的山歌、牧歌、民歌,清代初葉受秦腔影響,並吸收崑曲、吹腔、高撥子等曲調,糅合當地方言,形成了獨立的聲腔劇種,原來用雙笛伴奏,笛以竹作「簧」,故稱「二簧」。為與「京二簧」區別,又稱「土二簧」。

漢調二簧在發展中曾形成安康、漢中、商雒、關中等流派,名角層出不窮。其腳色共分末、淨、生、旦、醜、外、小、貼、夫、雜十個行當,表演講究細膩精到,唱腔真假嗓並用,悠揚婉轉。

經研究認定,漢調二簧形成較早,各地其他皮簧聲腔劇種都與之存在淵源關係,它對川劇、徽劇、京劇等的形成和發展有著不可忽略的影響。

近年來,漢調二簧觀眾銳減,經濟上出現困難,不斷走向衰落,專業劇團紛紛解散,目前僅剩下安康漢濱區一個劇團還在維持演出,而且這個惟一的劇團也正瀕臨解散的危機。在此情勢下,有必要大聲呼籲,應該儘快對這一古老劇種進行搶救和保護。

No.3

安塞腰鼓

安塞腰鼓是陝西省的漢族民俗舞蹈。表演可由幾人或上千人一同進行,磅礴的氣勢,精湛的表現力令人陶醉,被稱為天下第一鼓。

1996年,安塞縣被國家文化部命名為中國腰鼓之鄉。

2006年5月20日,安塞腰鼓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腰鼓」是陝北各地廣泛流傳的一種民間鼓舞形式,尤其是延安地區的安塞腰鼓安塞縣、榆林地區的橫山、米脂等地最為盛行

豪邁粗獷的動作變化,剛勁奔放的雄渾舞姿,充分體現著陝北高原民眾憨厚樸實、悍勇威猛的個性與性格。安塞腰鼓可由上千人一同表演。

安塞腰鼓是流傳在陝西省北部安塞縣一帶的一種民間廣場群體藝術,融舞蹈、武術、體操、打擊樂、吹奏樂、民歌為一體,展現了陝北人民的一腔熱血,是陝北民間藝術中獨特而具代表性的藝術形式。

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安塞腰鼓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9年10月1日那天安塞腰鼓參加了國慶六十周年天安門廣場的群眾演出。

No.4

宜君農民畫

在幾千年的文明史上,歷經了新舊石器時代和春秋戰國、魏、唐、宋幾個文化發展熱潮時期。深厚的文化積澱和豐富的藝術內涵形成了人們特殊的審美情趣。,宜君農民畫這一特殊環境的特殊藝術表現形式應運而生。

宜君農民畫是宜君民間藝人得傳統剪紙藝術的基礎上,通過畫的形式,表現宜君乃至黃土高原風土人情為主題的一種繪畫藝術。自然、古樸、粗獷的繪畫風格和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藝術表現形式為中華藝術園林增添了異彩。

宜君農民畫的獨特的藝術想像、超空間的藝術構思匪夷所思:隔著肚皮你可以看到肚子裡的娃娃;隔著果皮你可以看到核肉的形狀;可以看到不停地擺動著頭吃草的馬。神奇而真實可信,超越現實卻又寓意深刻。

靜與動的結合使你嘆為觀止,很難相信"中國有千萬個畢卡索、馬蒂斯、竟生長得宜君為片古老的土地上。

No.5

西安鼓樂

西安鼓樂是千百年來流傳在西安(古長安)及周邊地區的民間大型鼓樂。

在古長安及周邊地區,尤其是秦嶺北麓的眾多寺廟和道觀,這些廟、觀的廟會活動和多家民間樂社是西安鼓樂得以生存的基礎。

現存清乾隆二十八年西安鼓樂手抄譜珍藏本的譜字與宋代姜夔十七首自度曲所用的譜字基本相同,由此證明這一珍藏本歷史久遠,是明清以來已漸在全國失傳的俗字樂譜。

西安鼓樂是我國古代音樂的重要遺存,它特有的複雜曲體和豐富的特性樂匯、旋法及樂器配置形式成為破解中國古代音樂藝術謎團的珍貴佐證;它大量的傳譜曲目豐富了中華音樂文化寶庫,將為我國民族音樂文化的進一步發展發揮重要作用。

由於現代強勢文化的侵蝕,原西安鼓樂賴以生存的民間人文環境如民間廟會等正在逐步消亡,其生存土壤正在消失,加之老藝人相繼謝世,後繼乏人,西安鼓樂瀕臨滅絕,亟待搶救和保護。

No.6

陝北民歌

陝北民歌是陝北地區的傳統民歌,分為勞動號子、信天遊、小調三類。勞動號子包括打夯歌、打硪歌、採石歌、吆牛歌、打場歌。

信天遊分為高腔和平腔。這些自成體裁又各具特點的傳統民歌,都從各方面反映了社會生活,唱出了陝北人民的苦樂和愛憎,並且當社會制度根本改變的時候,民歌的內容和形式也隨著發生變化。這種變化,反映在內容上表現了新的社會生活和新的人物形象,同時也使各種體裁具有了新的意義。

文革期間,陝北民歌被禁唱,只有《東方紅》如同第二國歌被中央廣播電臺每天播放。1975年以後,陝北民歌逐漸恢復演唱,1979年榆林民間藝術團赴省、赴京演出,受到廣泛讚譽,並被攝入電影藝術片∴土芳香》中,1982年文化部專調榆林民間藝術匯報演出團赴京進行示範表演,對遏制當時國內藝術界崇洋媚外思潮,起到重要作用,並推出了王向榮、郭雲琴等一批民歌演唱家和優秀民歌手。

No.7

榆林小曲

榆林小曲是形成並主要流行於陝北榆林地區的曲藝唱曲形式,相傳由明代駐紮在榆林一帶的軍官蓄養的歌伎從江南帶來,後在長期的發展演變過程中,以當地方言演唱並吸收化用了當地的民歌小調,豐富完善為今天的曲藝品種。

榆林小曲的表演形式為一人或二人主唱,多人分持揚琴、古箏、琵琶、三弦、京胡、碟子等伴奏並分不同行當兼唱。其唱腔音樂十分豐富,唱腔體裁為曲牌體,或單曲反覆,或聯曲串唱。伴奏樂器曲目多演繹男歡女愛和兒女情長的內容,尤擅表現由此生發出的離愁別怨。

歷史上的榆林小曲主要是由愛好者以自娛自樂方式演唱,後來出現了作為乞討手段的走街串巷演唱、堂會演唱及高臺性的經營演出。在當地人的文化生活中,榆林小曲扮演過重要的角色。

但是,時至今日,這種藝術形式的發展出現了傳承乏人的困難,面臨失傳危險,需要設法加以保護。

No.8

合陽提線木偶戲

合陽提線木偶戲(又稱「合陽線胡」),地處渭南黃河之濱,與山西西部地區相鄰,是中國北方提線木偶的獨有之秀。

明末清初,號稱「關中八高士」之一的郃陽舉人李灌(向若)對線戲的唱腔、音樂、劇目及木偶製作等方面作了較大改革,使其更趨於完整化、戲曲化。清乾隆、嘉慶、同治年間曾多次前往蘇州、揚州、北京等地演出,影響極大。

該劇種包含了提、撥、勾、挑、扭、掄、閃、搖等技巧和創造性的獨有特技,賦予提線木偶以藝術生命,使之栩栩如生。線戲的唱腔、音樂蒼涼悲壯、委婉細膩,多具秦地特色。樂器演奏擁有錚子、截子等特種樂器別具一格,特色鮮明。傳統劇目意境美妙、文字優美,具有較高的文學性。

解放後,一些劇目被移植改編為舞臺劇目,在省內外享有聲譽。該劇種目前人才匱乏,市場蕭條,直接影響了它的進一步發展。如何保護這一傳統劇種,是當前一項極為重要的任務。

No.9

陝北說書

陝北說書是西北地區十分重要的曲藝說書形式,主要流行於陝西省北部的延安和榆林等地。最初是由窮苦盲人運用陝北的民歌小調演唱一些傳說故事,後來吸收眉戶、秦腔及道情和信天遊的曲調,逐步形成為說唱表演長篇故事的說書形式。

陝北說書的傳統表演形式是藝人採用陝北方言,手持三弦或琵琶自彈自唱、說唱相間地敘述故事。根據伴奏樂器的不同,或稱之為「三弦書」,或稱之為「琵琶書」。到20世紀三四十年代,陝北說書在著名藝人韓起祥等的改造下,發展成一人同時操用大三弦(或琵琶)、梆子、耍板、名叫「麻喳喳」的擊節木片和小鑼(或鈸)五種樂器進行伴奏的曲藝說書形式。

陝北說書的唱詞通俗流暢,有濃鬱的地方特色;曲調比較豐富,風格激揚粗獷,素有「九腔十八調」之稱,其中常用的有【單音調】、【雙音調】、【西涼調】、【山東腔】、【平調】、【哭調】、【對對調】、【武調】等。

陝北說書的傳統節目很多,其中代表性的長篇有《花柳記》《搖錢記》《觀燈記》《鵰翎扇》等,短段有《張七姐下凡》等。從20世紀40年代起,陝甘寧邊區文協成立了說書組,由新文藝工作者林山等幫助韓起祥和其他藝人陸續編演了一些配合革命鬥爭的新書目,如《劉巧團圓》《王丕勤走南路》《宜川大勝利》《翻身記》《我給毛主席說書》等。韓起祥和劉緒旺、黨福祥、王進考等是富有影響的陝北說書名藝人。近些年來,陝北說書的發展陷入困境,老藝人們逐漸離世,藝術傳承後繼乏人,急需扶持和保護。

No.10

鳳翔彩塑

鳳翔彩塑是一種民間工藝美術品。它是將粘土和紙漿攪拌成塑泥,先制好模子,翻成胎胚涼幹,上白色底粉,隨後塗彩,繪畫和上光即成。泥塑大都是空心圓塑體,也有浮雕式的掛件,既是兒童喜愛的玩具,也是陝西的旅遊紀念品。

鳳翔彩繪泥偶屬於陝西省的特產,是一種泥制民間工藝美術品,也是極受兒童喜愛的玩具。其創作基地主要集中在鳳翔城東六道營一帶。鳳翔彩繪泥塑為陝西省鳳翔縣的一種民間美術,當地人稱「泥貨」。鳳翔縣位於關中平原西部,境內出土的春秋戰國及漢唐墓葬中均有泥塑的陪葬陶俑,可見其泥塑工藝歷史之久。

相傳,明太祖朱元璋打下江山之後,將他的第六兵營解甲歸田,落戶於此,此後這一帶就被稱作「六道營」,流傳至今。

鳳翔彩泥偶品類繁多,大致可分掛件、擺件、手玩件。其大小尺寸不等,大的有30至40釐米的,小的只有幾釐米。20世紀60年代前,六營村及周邊村有三百多戶農家生產泥塑,現在只有胡深、胡新民、胡永興、韓鎖存、杜銀等藝人利用農閒時從事泥塑創作與生產。

No.11

鳳翔木版年畫

鳳翔木版年畫產自陝西省關中平原西部的鳳翔縣,是中國知名的木版年畫產區,是中國民間年畫其中的一大流派,始於唐宋,盛於明清,被國外收藏家讚譽為「東方智慧的結晶」,在世界各著名博物館皆有收藏。

鳳翔木版年畫,主要分為門畫、十美畫、風俗畫、戲劇故事畫、家宅六神畫和窗花畫六類;品種最多的時候有六百多種,現在經過木板年畫的第二十代傳人邰立平數十年的恢復、挖掘、整理和創新的有三百多種。

木版年畫是寶雞民間藝術中一枝古老獨特、別具風採的藝術奇葩,深受關中廣大農村群眾的喜愛。

寶雞的木版年畫主要在風翔,風翔木版年畫繼承、發揚中國傳統繪畫藝術的線條手法,同時吸收了歷代寺廟壁畫、石刻筆法、刀功特點,以線刻為主,線條剛勁有力,簡明質樸,生動大方;色彩以紅、綠、黃、紫為主,再襯以黑色線條,對比強烈,生活氣息濃鬱,形象豐滿逼真。印刷時先用顏色印染天地,再開紅光、塗胭脂、加重彩,後套黑線主版。畫面既和諧樸實,又生動別致。

No.12

陝北秧歌

陝北秧歌是流傳於陝北高原的一種具有廣泛群眾性和代表性的傳統舞蹈,又稱「鬧紅火」、「鬧秧歌」、「鬧社火」、「鬧陽歌」等。它主要分布在陝西榆林、延安、綏德、米脂等地,歷史悠久,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其中綏德秧歌最具代表性。

綏德可謂陝北秧歌的中心,那裡的農村至今仍保留傳統的秧歌表演程式、禮俗和風格特色,其中既有古代鄉人驅儺的「神會秧歌」、「二十八宿老秧歌」,也有1942年之後才興起的新秧歌。

秧歌表演者常有數十人,有的多達近百人,在傘頭的率領下,踏著鏗鏘的鑼鼓,和著嘹亮的嗩吶,作出扭、擺、走、跳、轉的動作盡情歡舞。沉浸在歡樂愉快的喜慶氣氛中的陝北高原秧歌表演十分紅火。

陝北秧歌在1942年的延安新秧歌運動中成為主角,被賦予了新的精神風貌和時代內容,並隨著革命形勢的發展而傳遍全國。

陝北秧歌表現了陝北群眾質樸、憨厚、樂觀的性格,具有突出的歷史文化價值。

No.13

安塞剪紙

安塞剪紙是流行於陝西省安塞縣的一種漢族民間藝術。大凡喜慶的日子,安塞婦女都要鉸剪紙、貼窗花。臘月天,婦女們圍在一起,早早就為春節剪紙,臨近年關,家家戶戶新糊的潔白窗戶紙上貼滿了紅紅綠綠的剪紙。這樣,一個村子就是一個剪紙藝術展覽會。

安塞剪紙不僅造型美觀,剪工精緻,而且具有深邃的歷史文化內涵,包含了美學、歷史學、哲學、民俗、考古學、文化人類學等多方面的內容,被譽為「地上文物」和文化「活化石」。安塞剪紙形式多樣,風格淳厚凝鍊,線條粗獷明快,寓意單純質樸,充滿對平安吉祥的祈望之情。

安塞剪紙,在內部裝飾上,以隨意裝飾和意象裝飾為主,有時用意象和具象裝飾相結合,一般常用的裝飾紋樣有鋸齒紋、月牙紋、紡錘紋、菱形紋以及雲勾、萬字、富貴、磚包城等。剪法上分雙鉸、單鉸和零鉸。雙鉸,即折鉸,剪一些對稱圖案和局部對稱紋飾;單鉸,凡不能對稱剪的形象,就用單鉸。雙鉸和單鉸相結合,是安塞剪紙的傳統鉸法。零鉸,是將一幅剪紙局部形象分開單獨剪出,然後在紙上拼成完整的圖案。剪紙作者多不畫草稿,而是大刀闊斧,剪隨心走,信手剪來。安塞剪紙寄情寓意,頗有講究。

No.14

茯磚茶製作技藝

茯磚茶,已有600年歷史,其前身為陝西「涇陽磚」。茯磚茶約在公元1368年即朱元璋洪武元年前後問世,因它的效用類似土茯苓,形似磚塊,故名「茯磚茶」。2008年,茯磚茶製作技藝入選中國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茯磚茶是黑茶的一種,它是用黑毛茶加工而成,基本工藝流程分為原料選配、篩制加工、汽蒸渥堆、蒸茶加汁、壓制定型、發花乾燥。

茯磚茶對於消膩去脂有獨特功效,需要通過特殊的「發花」工藝,以使磚體內密布「金花」密布,這也是茯磚茶最具特色的工藝。「發花」的實質是通過控制一定的溫溼度條件,促使優勢菌冠突散囊菌的生長繁殖,產生金黃色的閉囊殼,俗稱「金花」,它在茯磚茶的含量與茶葉滋味、香氣密切相關,能直接影響茯磚茶的品質。

No.15

韓城行鼓

韓城行鼓,俗稱「挎鼓子」,是流傳於陝西省韓城市的一種漢族音樂舞蹈。現為我國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

韓城行鼓歷史悠久。據傳,元滅金後,蒙古騎士在韓城敲鑼打鼓,歡慶勝利。韓城群眾沿襲模仿,成為民間鼓樂。傳統的表演,鼓手都頭戴戰盔,腰束遮鞍戰裙,擊鼓時仰面朝天,成騎馬蹲襠式,模擬蒙古騎士的神姿。

韓城行鼓的鼓譜有20餘種,在韓城市文化館編寫的《韓城市民間音樂資料彙編》一書中有所收集。

其典型鼓譜有《老虎磨牙》《釘圪巴》《肚裡痛》《上坡》《走鑼鼓》《呆鑼子》《司鼓子》《摘豆角》等十多種,有表現氣勢的,也有表現技巧的。《老虎磨牙》是鼓手用鼓槌旋擊鼓邊鐵釘,發出酷似野獸餓急磨牙的聲響,模擬逼真,技巧高超。

《上坡》則是鼓隊用以合擊與鼓、鐃分擊的手法,其風格粗獷、豪放,聲勢浩大、宏偉,登峰造極,體現出一種樸實、熱烈而強悍的黃河黃土雄風。

韓城行鼓在保留原有軍鼓樂藝術風格的同時,與時俱進,特別在表演的藝術效果上進行了深加工,增強了宏偉氣勢。

在表演時,韓城行鼓總離不了「繞杆子」,其目的是為了更好地渲染氣氛,增強視覺效果。身著豔服的姑娘,眼戴墨鏡,手執飾有彩綢花束和串串銀鈴的長繞杆,婀娜多姿,繞杆的陣營與鑼鼓隊的陣營相互呼應,陽剛與陰柔相濟,給人以豐富的美的享受。

No.16

民間社火

民間社火是春節期間流行於民間的一種自演自娛活動,它來源於古老的土地與火的崇拜。社,即土地神;火,即火祖,是傳說中的火神。在以農業文化著稱的中國,土地是人們的立身之本,它為人類的生存發展奠定了物質基礎。

火是人們熟食和取暖之源,也是人類生存發展必不可少的條件,遠古人們憑著原始思維認為火也有「靈」,並視之為具有特殊含義的神物,加以崇拜,於是形成了崇尚火觀念。由古老的土地與火的崇拜中,產生了祭祀社與火的風俗。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人們認受力的提高,祭祀社火的儀式逐漸增加了娛人的成分,成為規模盛大、內容繁複的民間娛樂活動。

社火根據其表演形式可分為造型社火和表演社火兩類。造型社火有布社火、背社火、馬社火、車社火、芯子社火、山社火、面具社火等列隊遊演,主要展示人物造型和工藝;表演社火有地臺社火、高蹺社火等,主要在場院進行鬥打表演。

社火以民間傳說和戲劇故事為題材,通過一個或一組人物展現一個故事,一個故事即為一轉社火。人物要畫社火臉譜,穿社火服裝,持社火把杖。社火遊演一般是探馬在前,後面跟著社火會旗、火銃隊(炮隊)、旗隊、社火隊,最後是鑼鼓隊。

改革開放給民間社火藝術帶來了新的生機,社火藝術得到發揚光大,成為群眾喜聞樂見的民間文化活動。

No.17

子長嗩吶

子長嗩吶歷史悠久,代代相傳,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形成了獨特的藝術特徵。它以五人一組,系吹打結合吹奏班子,活躍在民間。

這些民間樂隊人雖少,但樂器聲音宏亮,吹起來紅火熱鬧,曲調委婉動聽,群眾十分喜歡。過紅白事、搞慶祝活動、鬧秧歌都有吹手助興。

子長嗩吶杆長碗大,音色明亮,低音渾厚,高音挺拔,粗獷悍實,熱烈奔放,舒展挺拔,音量大,透氣力強,滲透著雄健的陽剛之氣。

歡快時如火如荼;悲涼時如訴如泣。將黃土高原特有的風土人情一覽無餘地傾訴於嗩吶聲中。它的藝術魅力很強,男女結婚時的前奏《大擺隊》,使人耳發熱,臉發燙,心如醉,意似狂,旋即可以不顧一切地跳動起來。

人亡而葬時,一曲《苦伶仃》,如泣如訴,餘間震顫,使人悵然若失,陷入渺茫的思緒。長歌當哭,其悽婉,其哀怨,令最剛強的漢子也會產生失落感,也會揪心裂肺。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子長嗩吶隊伍迅速發展,嗩吶吹奏者由原來的100多人發展到1000多人。堪稱陝北一絕的子長嗩吶,不再僅僅局限於紅白喜事,它正作為一個品牌,逐漸為全國人民所熟悉,吹遍了陝北的山山水水,吹響了祖國的大江南北,彰顯了民間文藝的風採。

No.18

壺口鬥鼓

壺口鬥鼓是陝北民間傳統鼓舞藝術中獨特的一種藝術形式,源於氣勢磅礴的壺口瀑布旁,流傳於陝西省宜川縣黃河沿岸的壺口鄉、高柏鄉一帶。壺口鬥鼓融舞蹈、武術、打擊樂為一體,具有高亢昂揚、粗獷豪放、剽悍威武、威猛剛烈等特點。表演時,表演者結合鼓點節奏場面變化,作出種種舞姿身段。

鼓手有「左右開弓」、「馬步衝擊」、「穿插對打」、「開合鬥打」;鑼手有「反扣前衝」、「回扣後弓」;鑔手有「雙人對鑔」、「大鑔高翻」、「胸前空翻」,還有「單翻」、「雙翻」、「斜叉」、「正叉」等,鼓鑼鑔在這裡變成刀槍劍,演奏者則成為將校卒,威武雄壯。

壺口鬥鼓的演奏中巧妙自如地運用了「鼓花」、「鑼花」、「鑔花」,加之棰腕上的彩帶裝飾,整個場面顯得五彩繽紛,給予人以酣暢淋漓之感。2004年在「天鼎杯」黃河壺口全國攝影大獎賽中,經挖掘整理後,一炮走紅,深受人們喜愛,頻頻被邀請到全國各地參加表演,成為陝北鼓林中的後起之秀。

No.19

澄城堯頭陶瓷燒制技藝

澄城堯頭陶瓷燒制技藝是陝西關中東部的澄城縣堯頭鎮的地方傳統手工技藝。當地出產粗瓷。該地煤炭資源豐富,又有坩土礦分布於溝澗的石崖中,夾生白、紫兩色的原料,便於燒制陶瓷、砂器。當地農民利用農閒,夏秋制坯彩繪,入冬燒窯銷售,代代相傳。

2006年5月20日,澄城堯頭陶瓷燒制技藝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澄城陶瓷主要產於堯頭鎮,據《澄城地名志》記載,堯頭鎮古稱「窯頭鎮」,因瓷器窯較多而得名,又由於古聖人「堯」與「窯」的發言相同,久而久之聖人之「堯」這個字符慢慢地取代了瓷窯的「窯」。堯頭鎮這一地名稱謂一直延用。

堯頭瓷全部用土法手工生產,原料採自當地坩土,加工過程包括泥漿、制坯、施釉、煅燒四道工序。漿泥先取幹土礦石粉碎,投入水池浸泡數日,再攪拌成漿,分池沉澱。粗泥製成甕、盆等大件器皿,細泥做碗、碟等精細瓷器。

這種瓷業產品與群眾的生產、生活緊密相聯,其造型粗中見細、拙中寓巧,給人以樸實自然的美感,與南方陶瓷細膩精巧的風格迥異。瓷虎枕玲瓏光潤、虎視眈眈卻又稚拙可愛,既是枕頭又是擺設,並含有驅邪壯膽之意。

小孩坐的「懶老婆」,帶有原始彩陶的味道,小孩坐在裡邊,大人可以騰出手來做家務;黑色的老鼠罐、獅子罐形象奇特,蓋上以各種形態的老鼠、獅子作扭手,妙趣橫生。

No.20

華陰老腔

華陰老腔系明末清初,以當地民間說書藝術為基礎發展形成的一種皮影戲曲劇種。

長期以來,久為華陰縣泉店村張家戶族的家族戲(只傳本姓本族,不傳外人)。

其聲腔具有剛直高亢、磅礴豪邁的氣魄,聽起來頗有關西大漢詠唱大江東去之慨;落音又引進渭水船工號子曲調,採用一人唱眾人幫合的拖腔(民間俗稱為拉波);伴奏音樂不用嗩吶,獨設檀板的拍板節奏,均構成了該劇種的獨有之長,使其富有突出的歷史和文化價值,世代流傳,久演不衰。

但又鑑於該劇種這一特殊情形(家族戲),目前依然處於行將消亡的瀕危狀態,迫切需要長期保護。

來源:陝西省文化和旅遊廳

,
同类文章
你想燒香和崇拜佛嗎?

你想燒香和崇拜佛嗎?

雖然人們聽說過他們的手,但每個人都真的明白有很多人。手有歷史悠久的歷史,而這個過程的發展過程也更加艱難,對我們進行思考是非常重要的,因為人們可以看到自己的命運
生命線分支分叉20種圖,即新分叉更困難

生命線分支分叉20種圖,即新分叉更困難

手掌中有許多線條,這些線條不同。而不同類型的手蛤與它的含義不同。事實上,手的類型非常多。一般來說,我們明白我們必須知道屬於自己的一隻手,你可以了解自己的命運
女人手在川志紋理,四川條紋,一個女人有一個強大的

女人手在川志紋理,四川條紋,一個女人有一個強大的

四川鑲邊這隻手是以相同的方式,而手不同,它代表的意義是不同的。男女的結果也有這樣的手階段也不同。當然,雖然手可以看到我們的命運,但我們將在一生中生命
有一種手工製作的飢餓,汞極為開發。

有一種手工製作的飢餓,汞極為開發。

對於一些更好的人來說,他們很容易賺錢,可能會突然有一天,他們的生活會有意想不到的財富,這種意外的財富可以讓你更好地生活。但是,沒有人能擁有如此美好的生活
智能線條突然扭轉了智慧。

智能線條突然扭轉了智慧。

事實上,大多數人都不知道如何改變他們的手,因為我們的手會改變,這也改變了我們的命運。我們的一隻手會改變。這隻手代表著我們一天的命運
WISDOM線條被破壞,但佈線很難發展

WISDOM線條被破壞,但佈線很難發展

我相信大多數人沒有仔細理解握手,但每個人都必須聽到它,但手有一個漫長的歷史,但還有很多人都不知道。事實上,注意你的手。好處,因為它代表著我們的命運
6種面部男人注定要在窮人的窮人中有一個典型的可憐的臉

6種面部男人注定要在窮人的窮人中有一個典型的可憐的臉

臉是一個非常神奇的東西,因為我們可以通過它看到一個人的命運。許多人對自己的命運非常好奇,所以他們會去手和自己的出生和八個角色,看看他們的命運
女人臉,大,全圖,長期以來,已久期待著

女人臉,大,全圖,長期以來,已久期待著

每個人都可能有一個長的痰液和身體部位的不同位置,而不同地點的代表的含義也是不同的。最明顯的是最常見的是人臉上的痣。在我們臉上有很多職位
掌心掌心手掌的手掌手掌手掌的女人?

掌心掌心手掌的手掌手掌手掌的女人?

不同的雙手有不同的財富,有些可能具有平穩的水流,有些可能是粗糙的壽命。在性質中,手相對發展一個人未來的財富。如果一個女人真的有一隻手掌,那麼未來會發生什麼
一個男人可以在右手結婚嗎?

一個男人可以在右手結婚嗎?

對於女孩來說,嫁給是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他們看不到。有些人不能結婚。如果你結婚,他們的婚姻生活不會幸福。人們,人們,你可以擁有幸福的婚姻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