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塊形成就無法消除了嗎(這種斑塊危害很大)
2023-08-01 17:38:25 1
據中國慢病
前瞻性研究一項分析顯示
約1/3的中國成年人有頸動脈斑塊
並且隨年齡增加而增厚
圖源網絡
2021年12月,由北京市體檢中心、北京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等多部門共同編纂的《北京市2020年度體檢統計報告》發布,該報告統計了353萬餘人次健康體檢的情況,頸動脈斑塊位居男性異常體徵檢出率前10位。
調查顯示,我國年齡40歲以上的人群中,頸動脈斑塊的檢出率超過40.0%;45歲以上的中老年人群中確診為腦中風或短暫性腦缺血發作的病例,頸動脈斑塊的檢出率接近80%;而60歲以上的人群中完全無斑塊的幾乎沒有。
圖源網絡
今天我們來研究一下:
什麼是頸動脈斑塊?
為什麼要重視頸動脈斑塊?
如何緩解此病症?
頸動脈斑塊頸動脈斑塊,也叫做動脈粥樣硬化斑塊。人體的頸動脈負責頭面部的血液供應,在頸部有一處「Y」形分支,一個分支為頸內動脈,負責大腦神經的血液供應;另一個分支為頸外動脈,負責面部、顱骨的血液供應。
在分叉處會形成渦流,血管要承受更多壓力,容易造成此處動脈內膜的機械損傷,所以頸動脈是動脈粥樣硬化的易發部位。
圖源科普中國
簡單來說,人體的血管就像家裡的水管一樣,在使用的過程中會發生損耗,原來光滑的血管會慢慢變得粗糙,血液中的脂類物質就會停留在這些地方,時間一長,這些脂類物質在血管壁上積存的越來越多,就發生了血管的粥樣硬化。
如果在血管壁的某一處,存積的脂類物質過多,就會形成一些凸起,這就是動脈粥樣硬化斑塊。
圖源西安市第九醫院
頸動脈斑塊的危害隨著年齡的增長,多數人都會出現頸動脈斑塊,在正常情況下,頸動脈硬化斑塊進展緩慢,斑塊結構穩定,很少出現嚴重併發症。但是存在危險因素的情況下,斑塊可進展迅速。
若是頸動脈斑塊逐漸增大,可造成血管腔的狹窄,如同兩隻手掐住了脖子,造成腦缺血、缺氧,患者感到頭暈、目眩、思維能力明顯下降。嚴重時甚至造成腦萎縮。
頸動脈斑塊如果脫落了,會導致腦血管栓塞。大血管堵塞會導致突發的偏癱、失語等症狀。堵塞時間長或頸動脈斑塊破裂出血,會導致嚴重腦梗死。
從左至右分別為:正常動脈、脂紋/纖維斑塊、粥樣斑塊、斑塊破裂、血栓形成。圖源生命時報
動脈硬化是全身性的,而檢查頸動脈是反映全身動脈的理想窗口,可從頸動脈粥樣硬化程度預估心腦血管事件的發生,因此頸動脈斑塊可反映整個動脈系統粥樣硬化的程度,對不穩定斑塊的有效識別是早期預警並加強幹預進而防治心腦血管風險的重點。
如何緩解頸動脈斑塊的發生雖然無法阻止,但卻可以延緩這個過程。日常生活中,保持正常的血糖、血脂、血壓水平,不吸菸、不過量喝酒、不熬夜、不久坐、加強運動鍛鍊等,都能夠減慢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發生速度。
圖源網絡
1、早篩查,早治療
《中國健康體檢人群頸動脈超聲檢查規範》指出要對特定人群進行常規頸動脈超聲篩查。頸動脈超聲檢查應包括以下人群:
• 高血壓、冠心病、腦卒中和糖尿病風險人群;
• 吸菸、超重、肥胖等高風險人群;
• 心血管綜合風險評估為中度風險以上人群;
• 其他中年及中年以上適宜人群。
2、積極配合治療
對於頸動脈出現狹窄或斑塊,醫生會根據個人症狀以及狹窄的程度,推薦採用藥物或是手術治療。要遵醫囑正規治療,不要相信網絡上流傳的一些保健品消除斑塊的信息,否則既浪費錢財還延誤治療時機。
圖源網絡
3、調整飲食
減少過多熱量攝入和特定的飲食結構。堅持低油、低鹽、低糖,多吃蔬菜、海鮮、豆類、堅果、穀類、橄欖油等健康食品,少吃紅肉及其製品,控制飽和脂肪酸的攝入,限制精製碳水,適量多攝入不飽和脂肪酸和膳食纖維。
4、堅持運動
運動是心血管事件一級預防和二級預防中的有效幹預措施。適度的運動有助於降低血液中的膽固醇,減緩斑塊的進展。即使是有斑塊的人,也可以進行中等強度的有氧運動,比如快走、慢跑、騎自行車等,比較安全。
圖源網絡
5、戒菸戒酒
戒菸限酒等措施有助於降低血液中膽固醇水平,防止斑塊進一步增長或增多。
6、規律生活
合理安排工作和生活,生活要有規律,保持樂觀、愉快的情緒,避免過度勞累和情緒激動,注意勞逸結合,保證充分睡眠。
疫情快報
2022年4月19日0-24時
陝西省新增5例本土確診病例
現有在院隔離治療29例
隔離醫學觀察14例
(數據及截圖來自陝西省衛生健康委員會)
| 本文觀點來源:
[1].https://mp.weixin.qq.com/s/fQXtgxJCiTkcmCuNDQcjxw
[2].https://mp.weixin.qq.com/s/PBsHoUGnvksyw7ezIGf60A
[3].https://cloud.kepuchina.cn/newSearch/imgText?id=6860350673593151488
[4].https://cloud.kepuchina.cn/newSearch/imgText?id=6801704738898886656
| 編輯:小科
| 審核:科普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