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續城市歷史文脈的責任與擔當(逢山開路遇水架橋)
2023-07-12 08:21:08 1
年度關鍵詞
逢山開路 遇水架橋
● 2018年是全面貫徹中共十九大精神的開局之年。中共十九大描繪了我國發展今後30多年的美好藍圖。九層之臺,起於累土。要把這個藍圖變為現實,必須不馳於空想、不騖於虛聲,一步一個腳印,踏踏實實幹好工作。
● 我們要以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為契機,逢山開路,遇水架橋,將改革進行到底。
● 各級黨委、政府和幹部要把老百姓的安危冷暖時刻放在心上,以造福人民為最大政績,想群眾之所想,急群眾之所急,讓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美滿。
——國家主席二〇一八年新年賀詞
4月26日,考察湖北武漢,並在漢主持召開深入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其間,先後來到位於東湖高新區的烽火科技集團和武漢新芯集成電路製造有限公司,考察企業創新發展情況;在青山區工人村街青和居社區,考察棚戶區項目建設和居民生活情況。
4月,國家主席在武漢東湖賓館同印度總理莫迪舉行非正式會晤。半年中兩位外國首腦來漢,武漢成中國主場外交城市。
■ 1月
◎ 首創長江生態補償機制
1月,武漢公布長江武漢段13個跨區斷面水質監測結果,與幹部績效掛鈎。市域內跨區斷面水質考核和生態補償機制,是武漢市的全國首創。
◎ 英國首相訪漢
時任英國首相德蕾莎·梅伊乘專機飛抵武漢,開啟在中國為期三天的國事訪問。
■ 2月
◎ 市區領導幹部下基層大接訪
武漢集中開展市區領導幹部下基層大接訪,33位市級領導幹部和456名區級領導幹部,下沉到200個接訪場所,面對面接待信訪群眾。
■ 10月
◎ 3位企業家入選改革開放40年
百名傑出民營企業家
《改革開放40年百名傑出民營企業家名單》發布,武漢3位企業家入選,分別是百步亭集團董事局主席茅永紅、武漢高德紅外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黃立和卓爾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長閻志。
■ 11月
◎ 中鐵大橋局獲中國質量獎
中鐵大橋局集團有限公司獲得第三屆中國質量獎。該企業因修建武漢長江大橋而成立,目前是世界上建橋最多的企業,中國質量獎是國家質量領域的最高榮譽。
◎ 中國國際友好城市大會在漢舉行
2018中國國際友好城市大會在武漢舉行;此前5月,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首屆旅遊部長會議在武漢召開。一系列重量級國際會議在武漢舉行,武漢頻頻吸引世界目光。
■ 12月
◎ 「深海一號」下水
「武漢造」再傳捷報,我國自主研製的第一艘載人潛水器支持母船——「深海一號」在武船集團總部下水,該船將成為「蛟龍號」的專用母船。
保護好「長江之腎」
梁子湖河蟹大幅減產
武漢沉湖國際重要溼地自然保護區,萬鳥齊翱翔。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不斷強化溼地保護,將具有國際保護意義的溼地列入國際重要溼地名錄。記者史偉 攝
2018年9月,梁子湖河蟹3年減產七成。
產量大幅下降的背後,是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決心。
梁子湖猶如「長江之腎」,調蓄、淨化江水,以螃蟹味美而聞名,向來為荊楚兒女自豪。
圍欄養蟹始於2008年,雖然產量提升,但破壞生態,湖水從碧青變得暗淡。
武漢市梁子湖水產集團有限公司開始行動,從「湖」到「池」,探索養殖新路。
從梁子湖西行約四十公裡,一個個小池塘映入眼帘——池塘水面清澈,水草浮動,這是魯湖的精養魚池,也是梁子湖河蟹的「新家」。
最盛時,企業在梁子湖17萬畝的水面上養蟹,現在的養殖面積不到原來的1/10。養殖藩籬拆了,湖底水草重新種植了,還人工養殖了淨水螺,健全湖中淨水生態鏈。
「我從小就在梁子湖邊長大,這幾年眼見著清澈的湖水又回來了。」帶著孩子來湖邊玩耍的市民田婷說。
2018年4月,梁子湖宣布十年禁漁,河蟹生產轉移至魯湖的生態魚池等地。
喻家山洞裡有群
「追引力的科學家」
央視關注華中科技大學羅俊團隊。
2018年8月30日,華中科技大學羅俊團隊在《自然》雜誌刊發最新研究成果,中國科學家測出迄今為止最精確的萬有引力常數。
羅俊團隊被稱為「追引力的科學家」,30多年如一日在喻家山下由防空洞改建的實驗室裡,一次次將萬有引力常數推向新的測量精度。
山洞裡陰暗潮溼,長年不見天日。頭髮掉了一大半,他們不在意;臉上出現一塊塊白斑,他們不理會。從羅俊到「70後」「80後」「90後」的研究員、博士生、碩士生,一代代「引力人」埋頭科研,在這裡度過日日夜夜。
「對事業負責,對國家負責。」
早在1998年,羅俊便測出了當時世界上精度最高的萬有引力常數之一。10年後,羅俊團隊測量的G值精確度再次提升,相當於在一米杆的一端,一粒灰塵千萬分之一的重量也能被測量出來。
萬有引力常數的測量原理早已明確,但測量過程卻異常複雜,在實驗中,常包含有近百項的誤差需要評估。精度的每一次提升都是非凡的考驗,而「在門外等」永遠也等不來核心技術。
2009年,巴黎的技術研討會上,當西方科學家看到華中科技大學引力中心研製的部分實物照片和地面測試結果時,兩次質疑「實驗是否是自己做出來的」。
午餐會上,引力中心提出向國外某實驗室購買一種衛星重力測量儀器,對方說該儀器是無價的,中國科學家若想用,「必須用原始數據交換」。
「這是非常霸道的要求,意味著可能拱手送出國家機密!」
這件事後,團隊更下了決心,丟掉幻想,自主研發。市面上買不到實驗所需的鋼球,那就自己磨;實驗儀器佔地面積大、精度低,那就自己改……埋頭苦幹,由跟跑到並跑最終領跑,他們實現了「彎道超車」。
他們研發出了一批高精尖儀器設備,在地球重力場的測量上發揮了重要作用,也為空間引力波探測「天琴計劃」奠定了基礎。
「我人生最黃金的歲月都在這裡了。能把一件事情做到全世界最好的結果,我已經很開心了。」羅俊說。
「開發固熱能,
中國能崛起」
李德威在病床上召集學生開組會(2018年9月3日攝) 新華社發
2018年9月12日,武漢普仁醫院。住院部2樓重症監護室裡,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李德威教授從昏迷中醒過來,嘴裡吐出含糊不清的話。
血液科主任醫師胡桂英趕緊拿來一支筆,並遞過來一張紙條,示意他寫下來。
李德威把紙條墊在硬板上,右手拿起筆。幾分鐘過去了,沒人能看懂他寫的是什麼。
李德威又接著寫。大約10分鐘後,終於寫好了,是「開發固熱能,中國能崛起」十個字。
固熱能,是李德威近十年研究的課題,指地下乾熱巖所蘊含的熱能,理論上在地球內部儲量巨大。他認為可以大規模利用,尤其是在發電領域。
2018年3月,根據他繪製的路線圖,我國首次在海南打出了乾熱巖,部分證實了他的判斷。
十年來,李德威一直心繫於固熱能研究。臨終前兩周,即使說話已經很吃力,他還召集學生來病房開「組會」。
9月14日中午12時25分,李德威停止了呼吸,10字遺言傳到了網上,網友稱其為真正的「中國脊梁」。
青和居「天天敲門組」
敲響社區共治
青和居社區「天天敲門組」成員交流上門看望高齡、獨居、殘疾老人的情況。長江日報記者劉斌 攝
2018年12月30日,大雪紛飛。青山區工人村街青和居社區2棟,有一家的大門卻敞開著。幾個居民圍在門口。
「誰來勸都沒用,我只信網格員!」80多歲的餘大爺在屋裡吼道。
網格員來了,是「天天敲門組」成員小劉。餘大爺道出原委:最近子女都沒來看望,老伴又和自己鬧彆扭,離家出走了……
小劉立即找來社區調解員,聯繫老人家的子女們;同時,又把餘大爺的老伴勸回家。在社區調解下,餘大爺和老伴終於解開了心結。
青和居社區「天天敲門組」中,不僅有社區網格員,還有醫生、律師、民警和居民志願者,人數超過百人。
時任工人村街黨工委書記宋紅說,「天天敲門組」就是「把群眾的積極性調動起來,下活社區治理這盤棋」。
這裡曾是華中地區最大的棚戶區。10多年前經過改造,居民住上了高樓。棚改社區居民間矛盾多發,「天天敲門組」應運而生,創新了社會治理方式。
2018年4月26日,來到青山區工人村街青和居社區考察,為「天天敲門組」點讚。
說:「只要是有利於老百姓的事,我們就要努力去辦,而且要千方百計辦好。」
武漢籍深潛英雄葉聰
獲「改革先鋒」表彰
葉聰獲「改革先鋒」表彰。
2018年12月18日,黨中央表彰一批作出傑出貢獻的「改革先鋒」,武漢黃陂人葉聰入選。
葉聰是「蛟龍」號載人潛水器主任設計師兼首席潛航員,帶領「蛟龍」號突破了1000米、3000米、5000米和7000米的深度。4年51次下潛中,他38次擔任下潛主駕駛。
在3000米級海試現場,有一幕驚心動魄。
當潛至海下2000米時,「蛟龍」號多次發出故障警報,可能存在殼體漏水等問題。
在這個深度,一塊指甲蓋大小的鋼板所承受的壓力,相當於兩輛汽車的重量。選擇立即上浮就無法確定故障點位,相關數據也拿不到。
在內徑2.1米的密閉球艙內,葉聰下達了「再次出發」的命令。
接近2000米時,警報燈再次快速閃爍,葉聰穩住「蛟龍」號,排查故障。幾次下潛後,故障點位被鎖定,2000米深度被突破了。
「我們所從事的事業是國家賦予的神聖使命」,葉聰說,「只有將個人融入國家發展大局中,才能展現個人的價值。」
馬旭夫婦
將畢生積蓄捐給家鄉
馬旭夫婦在2018年感動中國頒獎晚會上。(「感動中國」欄目組供圖)
2018年9月13日,有300萬元從中國工商銀行武漢機場河支行匯至黑龍江省哈爾濱市木蘭縣,是駐黃陂原空降兵馬旭及其老伴顏學用匯出的。
馬旭是木蘭縣人,14歲入伍,當過傘兵,一生始終圍著國家和人民轉。
經老戰友牽線,馬旭夫婦與木蘭縣政府達成一致,將其畢生積蓄1000萬元全數捐贈,資助家鄉教育事業。
馬旭夫婦家住黃陂區木蘭山下,家裡簡樸到幾乎可以用「家徒四壁」來形容。沒有什麼像樣家具,一對沙發磨得不像樣子,臥室裡還是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硬板床。
去銀行捐款時,馬旭穿著一雙裂口掉皮的皮鞋,是她在地攤上花15塊錢淘的。看到她步履蹣跚的背影,木蘭縣教育局局長季德三感到「內心沉重」。
幹驚天動地的事,過極其樸素的生活,畢生節儉只為一次「奢侈」。馬旭獲評「感動中國2018年年度人物」。
「一個人能力有大小,我要是能力大點,我就多貢獻一點。因為我能力就這麼大,我就少貢獻一點,總是要想著國家,想著人民哪。」這是馬旭的感言。
黃群為挽救
重點試驗平臺捐軀
黃群生前照片,左為1989年從華中科技大學畢業前實習時的留影。(資料圖)
2018年8月26日上午9時,南航CZ6425航班降落天河機場,在中船重工武漢七一九所工作過28年的英雄黃群魂歸故鄉。
6天前,颱風「溫比亞」掀起狂風巨浪,國家某重點試驗平臺遇險。七六〇研究所副所長、質量總負責人黃群帶頭衝向碼頭展開加固作業,被捲入海中,壯烈犧牲。
微信記錄裡,黃群留給妻子的最後一句話是:「我得去碼頭了。」
整理遺物時,黃群的兒子發現了一封還未發出的信:「爸爸很想你……人生就是在不斷的挑戰中證明自己的能力,在挑戰中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長江日報見習記者劉克取)
【編輯:王戎飛】
更多精彩內容,請在各大應用市場下載「大武漢」客戶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