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驅動設備的製作方法
2023-08-01 23:15:06 6
專利名稱:盤驅動設備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用於在光碟上記錄信息信號和/或從光碟再現信息信號的盤驅動裝置,更具體而言,本發明涉及吸入式盤驅動設備。
背景技術:
關於光碟,迄今廣泛了解的是例如CD(高密度盤)或DVD(數字多用盤)的光碟,和例如MO(磁光)或MD(迷你盤)等的光磁碟。已經出現了與這些盤或盤盒相對應的多種盤驅動設備。
盤驅動設備包括通過打開設置在殼體中的封蓋或者門而直接將盤安裝在轉臺上的類型,當通過將盤放置在水平地從殼體伸出和縮回的盤託架上而拉入盤託架時自動地將盤安裝在轉臺上的類型,和將盤直接安裝在此盤託架中設置的轉臺上的類型等。但是,上述類型中的任何一種都需要打開或關閉封蓋或門、縮回和伸出盤託架、和將盤安裝在轉臺上的操作。
另一方面,有一種所謂的吸入式盤驅動設備,其僅通過從設置在殼體前表面上的盤插入/取出插槽插入盤就可以自動地將盤安裝到轉臺上。當在此盤驅動設備中從盤插入/取出插槽插入盤時,執行以下操作。即,執行插入操作,通過在將盤夾在一對彼此相對的導向輥之間的同時在彼此相反的方向上旋轉該對導向輥來將從盤插入/取出插槽插入的盤拉入殼體中;和彈出操作,將盤從此盤插入/取出插槽退出到殼體外部。
順便地,其中安裝盤驅動設備的行動裝置(例如筆記本個人計算機等)要求在尺寸上更小、更輕和更薄。所以,增大了對小、輕和薄的盤驅動設備的需求。此外,近來,與在個人計算機中作為主流的託架式盤驅動設備等相比,對具有良好操作性的吸入式盤驅動設備的需求增大。
但是,在吸入式盤驅動設備中,因為上述一對導向輥的長度大於盤的直徑,整個設備在寬度方向上的尺寸變長。此外,盤夾在該對導向輥之間。所以,在厚度方向上的尺寸變長。所以,傳統的吸入式盤驅動設備對小型化和變薄具有不利之處。
具體而言,安裝在筆記本個人計算機等中具有12.7mm厚度的超薄式盤驅動設備為標準尺寸。此外,當盤驅動設備在厚度上減小到作為與硬碟驅動(HDD)單元相等的厚度的9.5mm時,很難在結構上改動導向輥。
所以,在此吸入式盤驅動設備中,提出了一種盤驅動設備以響應小型化和變薄的要求,其中多個旋轉臂布置在從盤插入/取出插槽插入的盤和安裝轉臺(盤安裝在其上)的基座之間。並且該設備執行加載操作,用於在平行於盤的平面中通過激勵構件(例如螺旋彈簧等)旋轉多個旋轉臂的同時將盤從盤插入/取出插槽拉入殼體中;和彈出操作,用於將盤從盤插入/取出插槽退出到殼體外部(例如,參考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申請早期公開No.2002-117604)。
在此類型的盤驅動設備中,當退出光碟時,要求盤的中心孔退出到盤插入/取出插槽之外。此外,還要求盤自身不從盤插入/取出插槽掉落。
此處,當在盤製造過程中層疊各個層時,可能出現對於層的精度發生厚度誤差並且使用比1.2mm傳統厚度薄的盤或者較厚層疊的盤的情況。此外,通過層疊具有0.6mm厚度的記錄層的DVD和具有0.9mm厚度的記錄層的CD來提供具有1.5mm厚度的記錄盤。於是,期望有這樣的盤驅動設備,除了具有1.2mm厚度的傳統盤外,其還可以記錄和/或再現具有1.5mm厚度的盤。但是,甚至在這樣的盤驅動設備中,需要對每個盤以優化退出量退出該盤,而無論相應盤的厚度和重量的差別如何。
但是,盤驅動設備通過僅使用激勵構件(例如螺旋彈簧)的彈簧力可旋轉地激勵旋轉臂來退出該盤。所以,當盤的厚度和重量不同時,激勵構件的彈簧力不能被控制。所以,難以提供各個盤的優化退出量。
發明內容
所以,期望提供一種盤驅動設備,其可以在處理具有不同厚度和重量的盤的該盤驅動設備中以優化退出量退出盤。
為了解決上述課題,根據本發明的盤驅動設備包括殼體,其具有底殼和頂蓋,並形成有用於插入或退出光碟的盤插入/取出槽;盤安裝部分,用於可旋轉地保持插入所述殼體中的所述光碟;盤旋轉驅動機構,用於旋轉驅動保持在所述盤安裝部分中的所述光碟;光學拾波器,用於記錄信息信號到被所述盤旋轉驅動機構所旋轉驅動的所述光碟上和/或從其再現信息信號;拾波器移動機構,用於在所述光碟的徑向上移動所述光學拾波器;和盤傳送機構,其設置有支撐所述光碟的外周表面的支撐部分,並具有可旋轉地支撐在所述殼體中的多個臂、和用於在預定方向上旋轉激勵所述多個旋轉臂的激勵構件,以及在用於將插入所述殼體中的所述光碟保持在所述盤保持部分中的盤保持位置和用於插入/取出所述光碟的盤插入/取出位置之間傳送所述光碟,所述頂蓋具有控制部分,所述控制部分通過與支撐所述光碟的外周表面的所述多個旋轉臂接觸,來控制在退出方向上激勵所述光碟的所述多個旋轉臂的旋轉區域。
根據上述盤驅動設備,多個旋轉臂在退出光碟的方向上旋轉時和當在光碟由多個旋轉臂按壓到盤插入/取出位置時,旋轉臂與設置在頂蓋處的控制部分接觸。所以,抑制了用於旋轉多個旋轉臂的激勵構件的激勵力。即使使用具有不同厚度和重量的光碟,也可以防止光碟被彈出,並可以設置優化退出量。
圖1是示出攜帶有盤驅動設備的筆記本個人計算機的立體圖;圖2是示出其中光碟被退出到優化退出位置的盤驅動設備的外觀立體圖;圖3是從頂蓋的內表面側觀察時的立體圖;圖4是示出盤驅動設備的構造的俯視圖;圖5是示出基座單元的構造的立體圖;圖6是用於解釋盤驅動設備的操作並示出其初始狀態的俯視圖;圖7是用於解釋盤驅動設備的操作並示出光碟的插入開始狀態的俯視圖;圖8是用於解釋盤驅動設備的操作並示出光碟的拉入開始狀態的俯視圖;圖9是用於解釋盤驅動設備的操作並示出在拉入時光碟的拉入狀態的俯視圖;圖10是用於解釋盤驅動設備的操作並示出其初始狀態的俯視圖;圖11是用於解釋盤驅動設備的操作並示出基座單元布置在卡緊鬆開位置的狀態的側視圖;圖12是用於解釋盤驅動設備的操作並示出基座單元布置在卡緊位置的狀態的側視圖;圖13是用於解釋盤驅動設備的操作並示出基座單元布置在中間位置的狀態的側視圖;圖14是用於解釋盤驅動設備的操作並示出光碟的卡緊狀態的俯視圖;圖15是用於解釋盤驅動設備的操作並示出光碟的卡緊鬆開狀態的俯視圖;圖16是用於解釋盤驅動設備的操作並示出光碟的彈出開始狀態的俯視圖;圖17是用於解釋盤驅動設備的操作並示出在退出時光碟的推出狀態的俯視圖;圖18是用於解釋盤驅動設備的操作並示出光碟的彈出狀態的俯視圖;和圖19是用於解釋盤驅動設備的操作並示出光碟的彈出狀態的側視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
將參照附圖詳細說明本發明所應用到的盤驅動設備。本發明所應用到的盤驅動設備是例如圖1所示的攜帶在膝上個人計算機1000的設備主體1001中的吸入式盤驅動設備1。此盤驅動設備如圖2所示具有整個設備在厚度上減小至約12.7mm的結構。盤驅動設備1可以記錄信息信號到例如CD(高密度盤)或DVD(數字多用盤)的光碟2或者從其再現信息信號。
此盤驅動設備如圖2所示具有作為設備主體的外殼的殼體3。外殼3具有基本上為扁平盒形狀的作為下部殼體的底殼4和作為封閉底殼4上部開口的頂板的頂蓋5。
頂蓋5由薄鋼板製成,如圖2和圖3所示。頂蓋5具有封閉底殼4的上部開口的頂板部分5a,以及在此頂蓋5a周邊沿著底殼4的兩個側面稍微彎曲的一對側板部分5b。頂板部分5a的基本中間的部分形成有基本圓形的開口6。該開口6在如下所述的卡緊操作時允許轉臺47的嚙合凸起48a與光碟2的中心孔2a嚙合以面對外部。此外,卡緊板7通過與放置在轉臺47上的光碟2的中心孔2a的周邊接觸來卡緊。卡緊板7被形成為在頂板部分5a的開口6的周邊上向著殼體3的內部稍微突出。
導向構件8用於在高度方向上控制第一旋轉臂61的頂端和第二旋轉臂62的頂端(下面將說明)的同時,在頂板部分5a的內側的主表面上使得它們彼此接近或分離的方向上導向第一旋轉臂61的頂端和第二旋轉臂62的頂端。導向構件8由鋼板製成,該鋼板形成為跨過頂板部分5a的兩個側板部分5b之間的基本圓弧形狀。導向構件8通過點焊等安裝在頂板部分5a的前表面側處。此外,導向構件8具有臺階部分8a,其中後表面側比前表面側的安裝表面高一個臺階。這樣,在導向構件8的後表面側的臺階部分8a和頂板部分5a之間形成了與第一旋轉臂61的頂端和第二旋轉臂62的頂端嚙合的導向槽9。在頂板部分5a處設置窗口部分,其用於使第一旋轉臂61的頂端和第二旋轉臂62的頂端與此導向槽9嚙合。
此外,用於通過接觸退出盤2的第一旋轉臂61的頂端和第二旋轉臂62的頂端來控制這些第一和第二旋轉板的激勵力的一對控制突出部分10從頂板部分5a突出。控制突出部分10設置在第一旋轉臂61和第二旋轉臂62的旋轉區域上。控制突出部分10與被旋轉激勵到盤插入/取出槽19附近的第一旋轉臂61和第二旋轉臂62接觸。因此,控制突出部分10控制將盤2推出殼體3之外的第一旋轉臂61和第二旋轉臂62的旋轉。因此,光碟2的退出量可以被優化。
此控制突出部分10與頂蓋5一體地形成。但是,控制突出部分10可以與頂蓋5分開形成,並可以粘附到頂板部分5a的預定位置。
順便地,控制突出部分10可以通過與在退出光碟2方向上被旋轉激勵的第一旋轉臂61和第二旋轉臂62滑動接觸來優化光碟2的退出量。即,控制突出部分10可以通過與第一旋轉臂61和第二旋轉臂62的上表面滑動接觸以抑制在光碟2的退出方向上激勵第一旋轉臂61和第二旋轉臂62的扭力螺旋彈簧70的激勵力,來優化光碟的退出量。
如圖4所示,底殼4由形成為基本上扁平盒形狀的鋼板製成。底殼4的底表面部分為基本上矩形形狀。在一個側表面部分處設置從底表面部分升高並延伸到外側的平臺部分4a。此外,通過螺釘夾緊等將電路襯底附裝到底殼4的底表面部分。雖然未示出,但諸如用於構成驅動控制電路的IC晶片的電子部件、用於電連接各個部分的連接器、用於檢測每個部分的操作的檢測開關等被布置在電路襯底上。此外,底板11通過螺釘夾緊安裝到底殼4的底表面部分處。底板11布置在電路襯底上方,以在基本上與平臺部分4相同的高度處垂直分隔底殼4的內部。
如圖2所示,頂蓋5通過螺釘夾緊附裝到底殼4。更具體而言,如圖3所示,在頂板部分5a的外周部分處形成多個用於穿過螺釘12的通孔13。在兩側上的側板部分5b處形成每個都向著內側基本上以直角彎曲的多個導向件14。另一方面,如圖4所示,在底殼4的外周部分處設置每個都基本上以直角彎曲到內側的多個固定件15。在這些固定件15處形成與頂蓋5的通孔13相對應的螺紋孔16。此外,在底殼4的側表面部分處形成用於夾持頂蓋5的多個導向件14的多個導向狹縫17。
當頂蓋5附裝到底殼4時,頂蓋5在多個導向件14與底殼4的多個導向狹縫17嚙合的狀態下從前表面側滑動到後表面側。因此,變成頂蓋5的頂板部分5a封閉底殼4的上開口的狀態。於是,在此狀態下,螺釘12通過頂蓋5的多個通孔13與底殼4的螺紋孔16嚙合。如上所述地構造圖2所示的殼體3。
順便地,在組裝後,覆蓋上述開口6或用於維護的窗口的標籤密封(未示出)粘附到頂蓋5的頂板部分5a。因此,其防止塵土等侵入殼體3。
如圖2所示,基本上為矩形平板形狀的前面板8安裝在殼體3的前表面上。用於在水平方向上插入/取出光碟2的盤插入/取出槽19設置在前面板18上。即,光碟2可以從盤插入/取出槽19插入殼體3中或者可以從盤插入/取出槽19退出到殼體3之外。此外,用於照明並顯示對光碟2的訪問狀態的顯示單元20和當退出光碟2時將被按下的彈出按鈕21設置在前面板18的前表面上。用於將前面板18安裝在殼體3的前表面上的多個鎖止件設置在前面板18的後表面側上。為了防止塵土從盤插入/取出槽19侵入殼體3中,前面板18設置有由人造皮革等製成的用於覆蓋此盤插入/取出槽19的面板簾23。
接著,將說明用於卡緊並旋轉驅動光碟2和記錄/再現信息信號的基座單元40。
如圖5所示,基座單元40設置在底殼4的底表面部分處。基座單元40包括盤安裝部分41,從盤插入/取出槽19插入殼體3中的光碟2安裝在其中;盤旋轉驅動機構42,用於旋轉驅動安裝在盤安裝部分41中的光碟2;光學拾波器43,用於寫信號到被此旋轉驅動機構42旋轉驅動的光碟2上或者從其讀信號;和拾波器饋送機構44,用於操作來在光碟2的徑向上饋送光學拾波器,並且基座單元40具有與基座45一體地設置的超薄結構。
基座單元40從底板11布置在前表面側上,使得盤安裝部分41布置在底殼4的底表面部分上的基本中心處。此外,基座單元40可由下述的基座升降機構90垂直地移動。基座單元40布置得在光碟2被插入之前的初始狀態中低於從盤插入/取出槽19插入殼體3中的光碟2。當光碟2被插入時,基座單元40由基座升降機構90升高。於是,光碟2被安裝在盤安裝部分41中,並被旋轉驅動。因此,光學拾波器43記錄和/或再現信息信號。當光碟2被退出時,基座單元40被基座升降機構90向下移動。由此,光碟2從盤安裝部分41取出。接著,光碟2可以被下述盤傳送機構60傳送。
通過將鋼板衝壓為預定形狀,然後在其周邊將其稍微向下彎曲來形成基座45。允許盤安裝部分41的下述轉臺47面向上的用於基本上半個圓臺的開口45、和允許光學拾波器43的下述物鏡51面向上的用於基本上矩形拾波器的開口45b連續地形成在基座45的主表面上。具有與這些開口45a和45b相對應地形成的開口的裝飾壓層(未示出)安裝在基座45的上表面上。
盤安裝部分41具有被盤旋轉驅動機構42旋轉驅動的轉臺47。用於安裝光碟2的卡緊機構48設置在轉臺47的中心處。卡緊機構48具有與光碟2的中心孔2a嚙合的嚙合突出部分48a、和多個鎖定爪48b,用於鎖定與嚙合突出部分48a嚙合的光碟2的中心孔2a的周邊。光碟2被保持在轉臺47上。
盤旋轉驅動機構42具有與轉臺47一體地旋轉驅動光碟2的水平主軸電機(flat spindle motor)49。主軸電機49通過支撐板50在基座45的下表面處用螺釘夾緊附裝,使得設置在上表面部分上的轉臺47從基座45的用於臺的開口45a稍微突出。
光學拾波器43通過物鏡51會聚從作為光源的半導體雷射器發射的光束。然後,光學拾波器43將光束照射到光碟2的信號記錄表面。光學拾波器43具有光學塊,其通過由光接收元件等製成的光檢測器來檢測光碟2的信號記錄表面上反射的返回光束。光學拾波器43將信號寫到光碟2上或者從光碟2讀信號。
光學拾波器43包括物鏡驅動機構(例如雙軸致動器等),用於在光軸方向(聚焦方向)上以及在垂直於光碟的記錄軌道的方向(跟蹤方向)上驅動以移動物鏡51。當雙軸致動器基於由上述光檢測器檢測到的來自光碟2的檢測信號在聚焦方向或者跟蹤方向上移動物鏡51的同時,光學拾波器43控制驅動用於將物鏡51聚焦到光碟2的信號記錄表面上的聚焦伺服機構和允許記錄軌道跟隨物鏡51所會聚光束的光點的跟蹤飼服機構。可以使用三軸致動器作為物鏡驅動機構。除了這種聚焦控制和跟蹤控制外,三軸致動器可以調節物鏡51對光碟2的信號記錄表面的傾斜(歪斜),以將物鏡51所會聚的光束垂直照射到光碟2的信號記錄表面上。
拾波器饋送機構44具有拾波器基座53、一對導向軸54a和54b、以及移動驅動機構55。拾波器基座53安裝有光學拾波器43。該對導向軸54a和54b在光碟2的徑向上可滑動地支撐拾波器基座53。移動驅動機構55在光碟2的徑向上驅動移動由該對導向軸54a和54b支撐的拾波器基座53。
在拾波器基座53中,一對導向件56a和56b(具有形成來插入該對導向軸54a和54b中一個導向軸54a的導向孔)以及導向件57(具有形成來夾住另一個導向軸54b的導向槽)形成為從相對側表面突出。因此,拾波器基座53可滑動地支撐到該對導向軸54a和54b。
該對導向軸54a和54b在基座45的下表面上布置為平行於光碟2的徑向方向。拾波器基座53在光碟2的內周和外周上被導向,其中光學拾波器43從基座45的用於拾波器的開口45b露出。
移動驅動機構55將安裝在基座45上的驅動電機58的旋轉驅動通過齒輪和齒條(未示出)轉換為直線驅動。於是,移動驅動機構55在沿著該對導向軸54a和54b的方向上(即在光碟2的徑向上)驅動拾波器基座54。
如圖4所示,盤驅動設備1具有用於在盤插入/取出位置和盤安裝位置之間傳送光碟2的盤傳送機構60。在盤插入/取出位置處,光碟2被插入盤插入/取出槽19和從其取出。在盤安裝位置處,光碟2被安裝在盤安裝部分41的轉臺47上。盤傳送機構60具有作為支撐構件的第一旋轉臂61和第二旋轉臂62。支撐構件被操作以在頂板5a與盤安裝部分41相對的主表面和從盤插入/取出槽19插入的光碟2的主表面之間移動。第一旋轉臂61和第二旋轉臂62可在平行於光碟2的主表面的平面中擺動。
這些第一旋轉臂61和第二旋轉臂62布置在盤安裝部分41的左側和右側處。從盤安裝部分41布置在後表面側的基礎端被可旋轉地支撐。此外,從盤安裝部分41布置在前表面側的頂端在與從盤插入/取出槽19插入的光碟2的主表面相平行的平面中可在接近彼此或從彼此分離的方向上擺動。
更具體而言,第一旋轉臂61由長的鋼板製成。第一旋轉臂61位於盤安裝部分41的轉臺47的左右側的一側處(例如,圖4中的右側處)。基礎端通過設置在底板11上的第一支撐軸64可在圖4中箭頭a1和箭頭a2方向上旋轉地支撐。此外,第一前表面側接觸構件65在第一旋轉臂61的頂端處向下突出。第一前表面側接觸構件65與從盤插入/取出槽19插入的光碟2的外周接觸。此外,與第一前表面側接觸構件65一起接觸光碟2外周的第一後表面側接觸構件66設置為當光碟2位於盤安裝位置時在第一旋轉臂61的基礎端附近向下突出。
第一前表面側接觸構件65和第一後表面側接觸構件66由比光碟2軟的樹脂製成。與從盤插入/取出槽19插入的光碟2的外周接觸的中間部分向內側彎曲。中間部分的兩個端部每個都具有基本圓形形狀,以隨著在其兩個端部處徑向增大的凸緣部分65a和65b來控制光碟2高度方向上的移動。此外,這些第一前表面側接觸構件65和第一後表面側接觸構件66可以每個都是小直徑旋轉輥,可旋轉地安裝在第一旋轉臂61與盤安裝部分41相對的主表面上。
另一方面,第二旋轉臂62由長的鋼板製成。第二旋轉臂62位於盤安裝部分41的轉臺47的左右側的另一側處(例如,圖4中的左側處)。基礎端通過設置在底板11上的第一支撐軸64可在圖4中箭頭b1和箭頭b2方向上旋轉地支撐。此外,與從盤插入/取出槽19插入的光碟2的外周相接觸的第二前表面側接觸構件68在第二旋轉臂62的頂端處向下突出並設置在該處。
第二前表面側接觸構件68由比光碟2軟的樹脂製成。與從盤插入/取出槽19插入的光碟2的外周接觸的中間部分向內側彎曲。其兩個端部每個都具有基本圓形形狀,以隨著在其兩個端部處徑向增大的凸緣部分68a來控制光碟2高度方向上的移動。此外,第二前表面側接觸構件68可以是小直徑旋轉輥,可旋轉地安裝在第二旋轉臂62與盤安裝部分41相對的主表面上。
此外,用於在接近彼此的方向上激勵這些旋轉臂61和62的激勵裝置的扭力螺旋彈簧70設置在第一旋轉臂61和第二旋轉臂62的基礎端處。扭力螺旋彈簧70在第一支撐軸64插入其纏繞部分的狀態下在一端鎖定到第一旋轉臂61的基礎端,並且在另一端鎖定到第二旋轉臂62的基礎端,以在接近彼此的方向上激勵第一旋轉臂61和第二旋轉臂62。扭力螺旋彈簧70具有足以將具有不同厚度和重量的多種光碟拉入殼體3中並且通過旋轉第一旋轉臂61和第二旋轉臂62將光碟2退出殼體3的激勵力。
因此,第一旋轉臂61和第二旋轉臂62布置在彼此基本對稱的位置處,將盤安裝部分41的轉臺47置於其間。第一旋轉臂61和第二旋轉臂62的旋轉中心重疊在從盤安裝部分41的後表面側的基本中間部分。此外,第一旋轉臂61和第二旋轉臂62的頂端在第一旋轉臂61的頂端和第二旋轉臂62的頂端與上述頂板部分5a的導向槽9嚙合的狀態下可沿著旋轉方向滑動地被支撐。
當這些第一旋轉臂61和第二旋轉臂62在圖4中箭頭a1的方向和箭頭b1的方向上旋轉以退出光碟2時,第一旋轉臂61和第二旋轉臂62的臂體61a和62a的上表面與突出到頂蓋5的頂板部分5a的控制突出部分10接觸。因此,抑制了在圖4中箭頭a1的方向和箭頭b1的方向上旋轉第一旋轉臂61和第二旋轉臂62的扭力螺旋彈簧70的激勵力。即使當使用具有不同厚度和重量的各種光碟2時,其也防止了光碟2突出,並且可以執行優化的退出量。
盤傳送機構60具有互鎖機構71,用於互鎖第一旋轉臂61和第二旋轉臂62。第一旋轉臂61和第二旋轉臂62可通過互鎖機構71在相反方向上旋轉。更具體而言,互鎖機構71具有將第一旋轉臂61和第二旋轉臂62耦合起來的第一耦合臂72和第二耦合臂73。這些第一耦合臂72和第二耦合臂73每個都由長的鋼板製成。第一耦合臂72和第二耦合臂73在縱向上的一端可旋轉地支撐到第一旋轉臂61的基礎端和第二旋轉臂62的基礎端。第一耦合臂72和第二耦合臂73在縱向上的另一端通過第二支撐軸74可旋轉地支撐。因此,其具有所謂的縮放儀式結構(pantograph structure)。此外,第二支撐軸74與底板11的設置在從第一支撐軸64的前表面側的導向狹縫75嚙合。導向狹縫75在光碟2的插入方向上直線地形成。
所以,當第二支撐軸74在導向狹縫75中滑動時第一旋轉臂61和第二旋轉臂62可通過第一耦合臂72和第二耦合臂73在彼此相反的方向上旋轉。即,第一旋轉臂61的頂端和第二旋轉臂62的頂端通過互鎖機構71可在接近彼此或者從彼此分離的方向上擺動。
此外,盤傳送機構60具有可在與從盤插入/取出槽19插入的光碟2的主表面相平行的平面中擺動的第三旋轉板76,作為輔助執行將光碟2從盤插入/取出槽19拉入殼體3中的加載操作的加載輔助裝置。第三旋轉臂76由長的鋼板製成。第三旋轉臂76在盤安裝部分41的轉臺47左右側的一側(例如,圖4中的左側)處位於從第二旋轉臂62的前表面側。第三旋轉臂76通過設置在平臺部分4a上的支撐軸77可在箭頭c1的方向和箭頭c2的方向上旋轉地支撐。此外,與從盤插入/取出槽19插入的光碟2的外周相接觸的第三接觸構件78向上突出並設置在第三旋轉臂76的頂端處。
第三接觸構件78是小直徑旋轉輥,可旋轉地安裝在第三旋轉臂76與頂板部分5a相對的主表面上。第三接觸構件78由比光碟2軟的樹脂製成。此外,第三接觸構件78在與從盤插入/取出槽19插入的光碟2的外周相接觸的中間部分處向內側彎曲。第三接觸構件78具有基本上圓形形狀,以隨著在兩個端部徑向增大的凸緣部分78a控制光碟2在高度方向上的移動。
第三旋轉臂76由扭力螺旋彈簧(未示出)鎖定。因此,第三旋轉臂76被激勵以能夠在第三接觸構件78與光碟2的外周接觸的方向和第三接觸構件78從光碟2的外周分離的方向上切換。
此外,盤傳送機構60具有可在與盤插入/取出槽19插入的光碟2的主表面相平行的平面中擺動的第四旋轉臂79,作為用於輔助執行光碟2從盤插入/取出槽19到殼體3之外的彈出操作的彈出輔助裝置。第四旋轉臂79由長的鋼板製成。第四旋轉臂79在盤安裝部分41的轉臺47左右側的一側(例如,圖4中的左側)處可在箭頭d1的方向和箭頭d2的方向上旋轉地支撐在第二旋轉臂62的中間部分處。此外,與從盤插入/取出槽19插入的光碟2外周的後表面側相接觸的第四接觸構件80在第四旋轉臂79的頂端處向上突出。
第四接觸構件80由比光碟2軟的樹脂製成。與從盤插入/取出槽19插入的光碟2的外周相接觸的中間部分向內側彎曲。第四接觸構件80具有基本上圓形形狀,以隨著在其兩個端部處徑向增大的凸緣部分80a來控制光碟2高度方向上的移動。
此外,第四接觸構件80可以是小直徑旋轉輥,可旋轉地安裝在第四旋轉臂79與頂板部分5a相對的主表面上。
此外,第二旋轉臂62具有控制件81,用於在第四旋轉臂79旋轉到後表面側(即在箭頭d1的方向上)時控制第四旋轉臂79到後表面側的旋轉。
盤傳送機構60具有允許上述各個旋轉臂61、62、76和79彼此協作的驅動槓桿82。驅動槓桿82由整體上形成為基本上長方體形狀的樹脂構件製成。驅動槓桿82在底殼4的一個側表面部分和基座單元40之間布置在底殼4的底部處。此外,驅動槓桿82布置得低於從盤插入/取出槽19插入殼體3中的光碟2,並且其上表面部分具有與平臺部分4a的底部基本一致的高度。驅動槓桿82通過設置在底殼4的底部處由驅動電機、齒輪組等構成的移動驅動機構(未示出)可在縱向方向上滑動地驅動。
在此盤傳送機構60中,上述第二支撐軸74與此驅動槓桿82的滑動操作相協作地在導向狹縫75中滑動。因此,第一旋轉臂61和第二旋轉臂62被操作以通過互鎖機構71相反地旋轉。與設置在驅動槓桿82的上表面上的導向狹縫83嚙合的導向銷84設置在第三旋轉臂76的基礎端側。因此,第三旋轉臂76被操作以在導向銷84在導向狹縫83中滑動時與驅動槓桿82的滑動操作相協作地旋轉。此外,第四旋轉臂79也被操作以通過耦合機構(未示出)與驅動槓桿82的滑動操作相協作地旋轉。
於是,在盤傳送機構60中,在第一旋轉臂61、第二旋轉臂62、第三旋轉臂76和第四旋轉臂79彼此協作的同時,執行將光碟2從盤插入/取出槽19拉入殼體3中的加載操作、將光碟2定位在盤安裝位置處的對中操作、和將光碟2從盤插入/取出槽19退出到殼體3之外的彈出操作。
如圖4所示,盤驅動設備1具有基座升降機構90,用於操作來與上述驅動槓桿82的滑動協作地升降用於支撐光學拾波器43的基座45。
基座升降機構90操作來在卡緊位置、卡緊鬆開位置和中間位置之間上下移動基座45,卡緊位置用於通過升高基座45來將位於盤安裝位置處的光碟2安裝到盤安裝部分41的轉臺47上,卡緊鬆開位置用於通過降低基座45將光碟2從盤安裝部分41的轉臺47鬆開,中間位置通過將基座45定位在卡緊位置和卡緊鬆開位置之間來記錄信號到光碟2上或者從其再現信號。
更具體而言,在上述驅動槓桿82與基座45相對的一個側表面上跨過縱向方向形成與卡緊位置、卡緊鬆開位置和中間位置相對應的凸輪狹縫(未示出)。
此外,在底殼4的底部處沿著基座45的後表面側的側表面布置凸輪槓桿91。凸輪槓桿91由長的平板構件製成。凸輪槓桿91被操作以與驅動槓桿82在縱向上的滑動相協作地在基本上垂直於驅動槓桿82的滑動方向的方向上滑動。此外,從與基座45相對的邊緣向上彎曲的凸輪件92設置在凸輪槓桿91的中間部分處。在凸輪件92處跨過縱向方向形成與卡緊位置、卡緊鬆開位置和中間位置相對應的凸輪狹縫(未示出)。
此外,在底殼4的底部處沿著基座45的後表面側的側表面形成彎曲件93。在彎曲件93處跨過垂直方向形成用於升高和降低基座45的垂直狹縫(未示出)。
反之,如圖5所示,基座45具有第一支撐軸95、第二支撐軸96、第三支撐軸98和固定支撐部分101。第一支撐軸95與驅動槓桿82相對的盤安裝部分41側,並且被支撐以與驅動槓桿82的凸輪狹縫嚙合。第二支撐軸96布置在盤安裝部分41與凸輪槓桿91相對的側表面處,並且被支撐以與凸輪件92的凸輪狹縫和彎曲件93的垂直狹縫嚙合。第三支撐軸98在與驅動槓桿82相對的側表面的相反側處布置在側表面的前表面側,並且被可旋轉地支撐到設置在底殼4另一側上的側表面處的軸向孔97。固定支撐部分101在與凸輪槓桿91的相反側處布置在側表面的前表面側,並且通過由黏彈性構件(例如橡膠)製成的絕緣體99用螺釘100固定支撐到底殼4的底部。
所以,在此基座升降機構90中,第一支撐軸95以驅動槓桿82和凸輪槓桿91的滑動相協作地在驅動槓桿82的凸輪狹縫中滑動。第二支撐軸96在凸輪槓桿91的凸輪狹縫和彎曲件93的垂直狹縫中滑動。因此,基座45的盤安裝部分41側操作以在卡緊位置、卡緊鬆開位置和中間位置之間垂直地上下移動到前表面側。
如圖4所示,在底殼4的底部處設置卡緊裝置的提升銷102,用於在基座升降機構90向下移動基座45時將安裝在盤安裝部分41的轉臺47上的光碟2從轉臺47分離。提升銷102布置在基體45接近基座單元40的盤安裝部分41(或者更具體而言,最接近盤安裝部分41)的後表面側上,並且從底殼41的底部向上突出。
接著,將說明如上構造的盤驅動設備1的具體操作。如圖6所示,在盤驅動設備1中,在插入光碟2之前的初始狀態中,第一旋轉臂61和第二旋轉臂62保持在這樣的狀態中,即第一旋轉臂61和第二旋轉臂62各自的頂端以預定的展開角張開。此外,第三旋轉臂76保持在這樣的狀態中,即第三旋轉臂76的頂端布置在基礎端的外側並且頂端布置在從基礎端的前表面側。此外,第四旋轉臂79保持在這樣的狀態中,即頂端布置在基礎端的內側並且頂端布置在從基礎端的前表面側。此外,驅動槓桿82布置在底殼4的前表面側。
此時,第一旋轉臂61和第二旋轉臂62通過與設置在頂蓋5處的控制突出部分10相接觸被控制在頂端處彼此接近的方向上旋轉。
當光碟2從殼體3的盤插入/取出槽19插入時,盤驅動設備1執行用於將光碟2拉入至盤安裝位置的加載操作。更具體而言,當光碟2從殼體3的盤插入/取出槽19插入時,首先如圖7所示,變成從盤插入/取出槽19插入殼體3中的光碟2的外周的後表面側與第一旋轉臂61的第一前表面側接觸構件65和第二旋轉臂62的第二前表面側接觸構件68接觸。
如圖8所示,當光碟2從此狀態從盤插入/取出槽19被推入殼體3中時,第一旋轉臂61和第二旋轉臂62將光碟2的外周夾在第一前表面側接觸構件65和第二前表面側接觸構件68之間。此時,在第一前表面側接觸構件65和第二前表面側接觸構件68與光碟2的外周的後表面側接觸的狀態下,第一旋轉臂61和第二旋轉臂62在克服扭力螺旋彈簧70的激勵力在從彼此分離的方向(即圖8所示的箭頭a2、b2的方向)上旋轉。
當第一旋轉臂61和第二旋轉臂62在從彼此分離的方向上旋轉預定量時,由於設置在電路襯底上的檢測開關的按壓而啟動由移動驅動機構使驅動槓桿82向後表面側的滑動。因此,第三旋轉臂76在圖8所示箭頭c1的方向上旋轉。此外,第三旋轉臂76變成第三旋轉臂76與光碟2的外周的前表面側相接觸的狀態。因此,在按壓光碟2的外周的前表面側的同時,光碟2被拉入殼體3中。
如圖9所示,當光碟2被拉入殼體3中直到光碟2的中心孔2a被布置到從連接第一前表面側接觸構件65和第二前表面側接觸構件68的直線的後表面側時,第一前表面側接觸構件65和第二前表面側接觸構件68沿著光碟2的外周大致在比從後表面側更靠前表面側的位置。於是,此時,在第一前表面側接觸構件65和第二前表面側接觸構件68與光碟2的外周的前表面側相接觸的狀態下,第一旋轉臂61和第二旋轉臂62在第一旋轉臂61和第二旋轉臂62被扭力螺旋彈簧70激勵且彼此接近的方向上旋轉,即在圖9所示的箭頭a1和b1的方向上旋轉。因此,在按壓光碟2的外周的前表面側的同時,第一旋轉臂61和第二旋轉臂62將光碟2拉入到圖10所示的盤安裝位置。
此外,當第四旋轉臂79在第四接觸構件80與光碟2的外周的後表面側接觸的狀態下被按壓時,第四旋轉臂79在圖9所示箭頭d1的方向上旋轉。當光碟2被拉入圖10所示的盤安裝位置時,第四旋轉臂79與第二旋轉臂62的控制件81接觸並且其旋轉變為受控狀態。
圖10所示,在盤驅動設備1中,當光碟2被拉入盤安裝位置時,第一旋轉臂61和第二旋轉臂62將光碟2夾在第一前表面側接觸構件65、第一後表面側接觸構件66、第二前表面側接觸構件68和第四接觸構件80之間。所以,執行了將光碟2定位到盤安裝位置的對中操作。即,在與光碟2的主表面垂直相交的方向上光碟2的中心孔2a與轉臺47的嚙合突出部分48a一致。
於是,在盤驅動設備1中,在光碟2的對中操作後,基座升降機構90升高基座45。所以,執行將定位在盤安裝位置上的光碟2安裝到盤安裝部分41的轉臺47上的卡緊操作。
更具體而言,當基座45被基座升降機構90從圖11所示的卡緊鬆開位置升高到圖12所示的卡緊位置時,通過在將嚙合突出部分48a引入定位在盤安裝位置的光碟2的中心孔2a中的同時將光碟2的中心孔2a的外周按壓到頂板部分5a的接觸突出部分7,嚙合突出部分48a與光碟2的中心孔2a嚙合。此外,在多個鎖定爪48b鎖定光碟2的中心孔2a的狀態下,光碟2被保持在轉臺47上。在光碟2保持在轉臺47上的狀態下,基座45被基座升降機構90降低到圖13所示的中間位置。
此外,在盤驅動設備1中,如圖14所示,在卡緊操作後,第一旋轉臂61和第二旋轉臂62與驅動槓桿82到後表面側的滑動相協作,在第一旋轉臂61和第二旋轉臂62從彼此分離的方向上(即圖14中箭頭a2和b2的方向上)稍微旋轉。此時,在第四旋轉臂79保持與控制件81接觸的同時第四旋轉臂79與第二旋轉臂62一體地旋轉。此外,第三旋轉臂76與驅動槓桿82到後表面側的滑動相協作,在圖14所示的箭頭c2的方向上稍微旋轉。因此,其變成第一前表面側接觸構件65、第一後表面側接觸構件66、第二前表面側接觸構件68、第三接觸構件78和第四接觸構件80從保持在轉臺47上的光碟2的外周分離的狀態。
在盤驅動設備1中,從圖13和圖14所示的狀態,當從個人計算機1000發出記錄或再現的命令時,基於此命令執行記錄信息信號到光碟2或從其再現信息信號。更具體而言,主軸電機49與轉臺47一體地旋轉驅動光碟2,並且光學拾波器43被拾波器饋送機構44從外周側向內周側移動。當執行聚焦飼服控制和跟蹤飼服控制時,讀出記錄在光碟2的引導區域上的TOC數據。此後,當記錄信息信號時,光學拾波器43基於所讀出的TOC數據移動到光碟2的程序區域中的預定地址。此外,在信息信號再現時,光學拾波器43移動到程序區域中記錄有指定數據的地址。此光學拾波器43執行信息信號到光碟2的期望記錄軌道的寫或讀操作。
在盤驅動設備1中,當按壓設置在前面板18上的彈出按鈕21或者從個人計算機1000發送彈出命令到盤驅動設備1時,基於此命令啟動由移動驅動機構使驅動槓桿82到前表面側的第一滑動。
於是,如圖15所示,第一旋轉臂61和第二旋轉臂62與驅動槓桿82到前表面側的滑動相協作,在第一旋轉臂61和第二旋轉臂62彼此接近的方向(即圖15所示箭頭a1和b1的方向)上稍微旋轉。此時,在第四旋轉臂79保持與控制件81接觸的同時第四旋轉臂79與第二旋轉臂62一體地旋轉。第三旋轉臂76與驅動槓桿82到前表面側的滑動相協作,在圖15所示的箭頭c1的方向上稍微旋轉。
因此,第一前表面側接觸構件65、第一後表面側接觸構件66、第二前表面側接觸構件68、第三接觸構件78和第四接觸構件80與保持在轉臺47上的光碟2的外周相接觸。
在盤驅動設備1中,基座升降機構90將基座45降低到卡緊鬆開位置。所以,鬆開盤安裝部分41的轉臺47與嚙合突出部分48a的鎖定爪48b的嚙合。基座45從轉臺47鬆開。
在此盤驅動設備1中,執行用於將布置在盤安裝部分41中的光碟2從盤插入/取出槽19退出到殼體3之外的彈出操作。更具體而言,當光碟2從殼體3的盤插入/取出槽19退出時,首先如圖16所示,第四旋轉臂79與驅動槓桿82到前表面側的滑動相協作,在圖16所示的箭頭d1的方向上旋轉。此外,當第四旋轉臂79變成第四接觸構件80與光碟2的外周的後表面側接觸的狀態時,第四旋轉臂79在按壓光碟2的外周的後表面側的同時將光碟2按壓到殼體3的外部。
如圖17所示,當光碟2被退出到殼體3之外直到光碟2的中心孔2a布置在從連接第一前表面側接觸構件65和第二前表面側接觸構件68的直線的前表面側時,第一前表面側接觸構件65和第二前表面側接觸構件68沿著光碟2的外周大致在比從前表面側更靠後表面側的位置。於是此時,在第一前表面側接觸構件65和第二前表面側接觸構件68與光碟2的外周的後表面側相接觸的狀態下,第一旋轉臂61和第二旋轉臂62在第一旋轉臂61和第二旋轉臂62被扭力螺旋彈簧70激勵且彼此接近的方向上旋轉,即在圖17所示的箭頭a1和b1的方向上旋轉。因此,在按壓光碟2的外周的後表面側的同時,第一旋轉臂61和第二旋轉臂62被按壓到圖18所示的盤插入/取出位置,即光碟2的中心孔2a從盤插入/取出槽19暴露到殼體3外部的位置。
順便地,第三旋轉臂76以第三接觸構件78與光碟2的外周接觸的方式在圖17所示的箭頭c2的方向上旋轉。
如上所述,被第一旋轉臂61和第二旋轉臂62按壓到盤插入/取出位置的各個光碟2從前面板18的盤插入/取出槽19退出殼體3之外。此時,當第一旋轉臂61和第二旋轉臂62在箭頭a1和箭頭b1的方向上旋轉來退出光碟2時,如圖18和圖19所示,臂體61a和62a的上表面與突出到頂蓋5的頂板部分5a的控制突出部分10接觸。所以,抑制了用於在圖4的箭頭a1的方向和箭頭b1的方向上旋轉第一旋轉臂61和第二旋轉臂62的扭力螺旋彈簧70的激勵力。如果使用具有不同厚度和重量的各種光碟2,則防止了光碟2的突出,並且可以實現優化彈出量。
因此,如圖2所示,光碟2被退出到中心孔2a從盤插入/取出槽19接近外部的位置。用戶可以抓握光碟2的接近盤插入/取出槽19的中心孔2a和盤的外周。於是,用戶可以不接觸記錄區域地將光碟2容易地從盤驅動設備1取出。
本發明不限於應用到上述膝上個人計算機1000中安裝的吸入式盤驅動設備1的情形,而可以廣泛應用到用於記錄信息信號到光碟上和/或從光碟再現信息信號的家用、車載盤驅動設備、遊戲單元等。
本領域技術人員應當理解到,根據設計需求和其他因素可以有各種修改、組合、局部組合和替換,只要它們在所附權利要求或其等同方案的範圍內。
本發明包含與2004年11月1日遞交給日本專利局的日本專利申請JP2004-318590相關的主題,其全部內容通過引用而包含於此。
權利要求
1.一種盤驅動設備,包括殼體,其具有底殼和頂蓋,並形成有用於插入或退出光碟的盤插入/取出槽;盤安裝部分,用於可旋轉地保持插入所述殼體中的所述光碟;盤旋轉驅動機構,用於可旋轉地驅動保持在所述盤安裝部分中的所述光碟;光學拾波器,用於記錄信息信號到被所述盤旋轉驅動機構所旋轉驅動的所述光碟上和/或從其再現信息信號;拾波器移動機構,用於在所述光碟的徑向上移動所述光學拾波器;和盤傳送機構,其設置有支撐所述光碟的外周表面的支撐部分,並具有可旋轉地支撐在所述殼體中的多個臂、和用於在預定方向上可旋轉地激勵所述多個旋轉臂的激勵構件,以及在用於將插入所述殼體中的所述光碟保持在所述盤保持部分中的盤保持位置與用於插入/取出所述光碟的盤插入/取出位置之間傳送所述光碟,所述頂蓋具有控制部分,所述控制部分通過與支撐所述光碟的外周表面的所述多個旋轉臂接觸,來控制在退出方向上激勵所述光碟的所述多個旋轉臂的旋轉區域。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盤驅動設備,其中所述控制部分與所述頂蓋一體地模製成型或者被附裝到所述頂蓋。
全文摘要
本發明目的是提供在處理不同厚度和重量的盤的盤驅動設備中能以優化退出量退出盤的盤驅動設備。盤驅動設備包括殼體,具有底殼和頂蓋,形成有盤插入/取出槽;盤安裝部分,可旋轉地保持插入的光碟;盤旋轉驅動機構,旋轉驅動保持的光碟;光學拾波器,記錄信息到光碟和/或從其再現信息;拾波器移動機構,在光碟的徑向上移動光學拾波器;和盤傳送機構,設置有支撐光碟外周表面的支撐部分,並具有可旋轉地支撐在殼體中的多個臂、和在預定方向上旋轉激勵旋轉臂的激勵構件,以及在盤保持位置和盤插入/取出位置之間傳送光碟,頂蓋具有控制部分,其通過與支撐光碟的外周表面的多個旋轉臂接觸,來控制在退出方向上激勵光碟的多個旋轉臂的旋轉區域。
文檔編號G11B17/02GK1783280SQ200510117328
公開日2006年6月7日 申請日期2005年11月1日 優先權日2004年11月1日
發明者大森清, 鈴木裕次, 大塚隆, 實川啟司, 武藤智, 夏堀公士, 相澤秀邦 申請人:索尼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