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季網

電影美麗人生觀後感

2023-08-01 20:27:30

  與其說你有感於一部電影的情節,還不如說電影觸動了你的情節,當這種情況發生的時候,為這部影片寫篇觀後感是非常必要的,用機靈追求情愛,用機智釋放父愛——電影《美麗人生》觀後感。不管評論的時效性,抑或自己的言論水準,只要是自己的感受,都是有價值的。評書、評史亦是如此。

  看電影要看到三個維度:傳播的資訊,即故事中的歷史和情節;呈現的美感,即表現手法及與主題的切合度,劇本、邏輯的流暢性,影像、場景、音樂和演員的美感;觸動的思考,即電影引起對現實生活的反思和電影中一些理念對生活的指導。《美麗人生》在這三個方面都可以說是電影中的閃亮明星。

  《美麗人生》是一個悲劇時代的美麗故事。

  1939年,義大利被二戰的陰影籠罩著,有一個猶太青年,生性樂觀,對生活寄予了美好的希望,他叫圭多。他和好友菲魯喬從鄉間來到阿雷佐小鎮謀生,幾次與多拉的意外的邂逅,讓二人萌生感情。經過圭多機靈的爭取,最終他用樂觀、幽默的氣質,一系列神秘浪漫色彩和不失時機的表白打動了多拉,圭多騎著白馬在訂婚宴上帶走了魯道夫的未婚妻,帶回了自己的新娘。圭多有了個乖巧可愛的兒子喬舒亞和夢寐以求的書店,一家人幸福美滿。在喬舒亞五歲生日這天,圭多和喬舒亞父子被納粹分子送上通往猶太人集中營的火車,沒有猶太血統多拉也跟上了火車。圭多不願意讓兒子幼小的心靈從此蒙上悲慘的陰影,在慘無人道的集中營裡,圭多哄騙兒子這是在玩一場遊戲,遵守遊戲規則的人最終能獲得一輛真正的坦克回家。當解放來臨之際,圭多某夜趁亂尋救妻子時被納粹發現而殺害。乖巧的喬舒亞,遵循著父親圭多編制的規則,保存了性命,更保存了樂觀、開朗、純真的少兒天性,最終也喜劇性得坐上坦克和母親相見。

  看到喬舒亞看到坦克喊出「It’strue!」、「Wewon!」的時候,我無法控制自己的眼淚,任憑自己泣不成聲。一個世界性的話題,著眼於一個家庭的視角;一個悲劇性的題材,表達的卻是溫暖的父愛。在《美麗人生》中,你感覺不到二戰「納粹集中營」的沉重,原因有三點。第一、前50分鐘渲染了濃厚的關於追逐愛情的幽默和浪漫主義色彩。第二、後半部分是濃濃的父愛和對遊戲的興致盎然。這兩點都得益於圭多的機智。我想區分一下「機靈」、「機智」、「智慧」三個詞語:機靈更多的是臨時的小聰明;智慧更多的是用來形容沉穩、淡定、儒雅、仁和、大智若愚的人物形象,偏向於靜態;而機智,兼容了兩者的特點,智慧不失靈活,靈活中體現大道理。實際上,對於影片中一個而立之年,剛剛娶妻生子的男子來說,機智是對他最高的評價。第三、電影的場景規避血腥暴力,鋼琴音樂愉悅歡快,主人翁一家三口的表情極富樂觀的感染力。

  一、用機靈追求情愛影片在喬舒亞出生之前的篇幅有近50分鐘,愛情也是一個表現主題,人生並不是只有為人父母的角色。愛情因為圭多的機靈而美麗。

  緣分一半是命中注定,一半是主觀努力。圭多和多拉修成正果經歷了六次相見,前面兩次是上天的安排,後面三次是圭多的爭取,最後一次則是兩人的情投意合。這六次分別是:「天上掉下個多拉妹」、「自行車轉角摔倒的剎那」、「廣場上竄出的招呼」、「冒充學校的視察官」、「上錯轎車後的約會」、「訂婚宴桌下的深情一吻」。

  「上錯轎車後的約會」是六次見面的高潮部分,也是圭多在多拉面前把幽默和浪漫發揮得淋漓盡致的部分,正是這次成功的約會,圭多才順理成章赤裸裸地向多拉表白,觀後感《用機靈追求情愛,用機智釋放父愛——電影《美麗人生》觀後感》。我們看看圭多是如何展現一連貫機靈的?圭多聽到魯道夫去開車接多拉的對話後,馬上借了好友的車,搶先一步讓多拉誤上了自己的車,等多拉發現上錯車後,將錯誤怪給多拉,讓多拉強化這是一種緣分。在車開到階梯制動後,圭多用方向盤和靠枕組合當傘,用紅毯子順著階梯鋪下去,加上圭多描繪的故事,二人踏的不是紅地毯,踏的是浪漫。多拉聊到自己習慣對父親千依百順時,圭多見走到「Mary,thekey!」的地方,故意沿著話題翻譯多拉的講述,說多拉就想抽屜,關鍵是鑰匙。於是導演了從天而降的鑰匙的神秘情節,當然,神秘是對於多拉而言的。說到吃冰激凌,問什麼時候吃,圭多看見李醫生,知道他會迎上前來解答之前的謎語。於是圭多故意說讓Mary派人決定什麼時候吃冰激凌,果然李醫生過來說了一句「7seconds」,多拉就愣住了。圭多把多拉送到家門口,圭多看見頭上帽子的主人後,把話題引到淋溼的帽子,讓多拉順勢向Mary求幹帽子,當然圭多頭上的帽子被換了回來,多拉楞呆了。這一回,多拉感受到神秘的力量,一個女人對情感的感性被徹底激發出來。這就是圭多的機靈,能把不同事件聯繫起來,給多拉製造神秘感,給觀眾製造幽默感。就也是我們常說的控場能力。

  在浪漫的影片裡,搶婚是一個常見的場景,如《畢業生》、《三個白痴》,那些美好的愛情似乎要經過一番鬧騰。在「訂婚宴桌下的深情一吻」後,多拉把自己交給了圭多。圭多的機靈永遠突破你的想像,他騎著叔叔的被塗鴉的白馬,若無其事地進入宴會大廳,讓音樂響起,接過啤酒遞給多拉的未婚夫魯道夫,讓大家以為這是宴會的一部分。然後「白馬王子」在掌聲中接走了自己的公主。整個過程不急促、無暴力,相比其他幾部電影的搶婚,圭多是不是更機靈、更從容呢?

  二、用機智釋放父愛。在回顧故事之前,先講講父母關愛子女這個話題。《古文觀止》裡收錄了篇《觸龍說趙太后》,其中講到「父母之愛子女,則為之計深遠」。我認為計深遠有兩種形式:第一是要有勞有功,圖個安身立命的心安理得,說得直白點,就是磨礪心智,吃點苦頭,最好建些功業;第二是有健全的人格,積極樂觀,能看到人生的美好,並以愛人之心度人生。這兩點共同構建良好的情商(EQ)。事實上很多的家長能認識到第一點,這已經很了不起了,但是認識到第二點的並不多,小孩子的心靈並不是一開始就是「超我」或是「本我」,而是一塊未開墾的田地。每個人的人格特徵都被經歷的塑造,這些記憶都會被一種情緒記憶著,影響一個人的一生。圭多的父愛表現本身是機靈的,基於父愛這個話題及其深遠的影響和嚴肅性,我才認為圭多是用機智釋放父愛,而不是簡單的機靈。

  看過美國電影《當幸福來敲門》和《陽光小女孩》是否還記得電影中父親呵護孩子心靈而不顧自己顏面的父親?前者的父親借宿廁所時編織了的恐龍和洞穴的故事,後者的父親克服一切困難讓女兒在臺上自信跳完「特別」的舞蹈。為了不讓負面的情緒和糟糕的現實汙染孩子的記憶,不讓孩子有擔憂和恐懼,我們看得見的是他們吞咽眼淚,看不到的是他們需要多少勇氣?在父愛面前,這些又算得了什麼呢?

  讓我們回到故事情節中,下火車後,在分組排隊準備進入牢房的時候,圭多開始給喬舒亞編織故事,這是參與一個大型遊戲,圭多一下子想不出兒子詢問的遊戲獎品,圭多的叔叔幫忙圓場說一等獎是坦克。進入牢房,當納粹需要翻譯時,不懂德語的圭多「當仁不讓」地做了一回翻譯,用監獄軍官的口給喬舒亞講解遊戲的規則,獄友聽得瞠目結舌,喬舒亞聽得興致盎然。圭多特別機智地講述三種情況會扣分,以控制喬舒亞的情緒和行為,以免不能滿足喬舒亞的需要而露出破綻。遊戲規則編織得非常全面,而且預測了可能的風險。話又出自軍官的口,對於喬舒亞而言,可信度非常高。

  在喬舒亞知道其他孩子被處死的時候,他開始懷疑父親的話,開始厭倦那間牢房,想見媽媽想回家,圭多通過「願景描繪」法成功地對喬舒亞進行循循誘導。兒子執意要走,圭多裝出行李準備出發,同時告訴喬舒亞目前我們是687分是第一名,放棄了實在太可惜了。然後故意告訴室友巴圖坦克收尾工作的注意事項,描繪諸多坦克細節,讓喬舒亞信以為真。這時讓喬舒亞覺得離成功很近了,此時放棄非常可惜,更渴望見到坦克。同時,為了切實化解喬舒亞的懷疑,圭多帶喬舒亞看了集中營工作人員孩子玩捉迷藏的現場。這裡圭多的說服技巧有三點值得學習,一是描述細節,二是借用第三方,三是持續跟進、巧借證據,四是描繪願景。前三點化解懷疑,最後一點激發欲望。

  當喬舒亞不小心說出「Thankyou」後,一個侍者開始懷疑並去叫負責人,圭多此時教其他孩子學習說「Thankyou」,讓工作人員以為孩子是剛學的外語,順利化解危機。這也是圭多的機靈。

  當圭多去尋找妻子被抓後,死亡已經在召喚他了,經過喬舒亞躲藏的鐵箱時,圭多向喬舒亞保持笑臉、眨眼,並大搖大擺裝出一副若無其事的動作,實際上他正邁向葬身之地……

  《美麗人生》的編導演羅伯託·貝尼尼的父親LuigiBenigni原來是農民,做過木匠、磚瓦匠,1943-1945曾在納粹集中營呆過兩年。羅伯託·貝尼尼便是在他父親的經歷的基礎上進行《美麗人生》的創作,《美麗人生》由羅伯託·貝尼尼自編自導自演,加上羅貝託·貝尼尼也是義大利著名的喜劇演員,再加上《美麗人生》最後一句獨白「Thisismyshory;thisisthesacrificemyfathermade;thiswashisgifttome」。憑此四條推測,羅伯託·貝尼尼的喜劇性的人格又受到父親的積極影響。

  有這麼一個經歷的孩子和其他孩子會有什麼不同呢?一定要正面回答的話,我很難衡量和例證。但是我想他會避免一些東西。我們知道《天龍八部》裡面有個莊聚賢,他就是親眼目睹了自己父親和叔叔敗給喬峰而後自殺的情景,後來莊聚賢的在遇到阿紫之前,滿腦子都是報仇。看過《三個白痴》的朋友知道,三個主人翁中其中拉杜就是缺失心理呵護的受害者,受制於家庭困窘的壓力,讀書總是想著貧窮的家境、得病臥床的母親、遲遲未嫁的姐姐……自卑壓抑,思維短路,好在有好友蘭徹的啟發。我想這樣的例子,無論現實和銀屏大家都可

同类文章
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

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

  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怎麼寫?《阿甘正傳》這部電影,感覺非常的真實,並且令我感動。以下是小編為您整理的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相關資料,歡迎閱讀!  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1  WhenIfirstsawthismovieIdidn'tappreciateitlikeIdonow.Because
愛課程網《學習心理學》觀後感

愛課程網《學習心理學》觀後感

  龐維國教授講課時深入淺出,列舉了很多生活化的例子來說明問題;課堂生動、有趣,語言幽默(比如「開汽車的時候最好不要玩深沉」);講解細緻,抓住要點。  愛課程網《學習心理學》觀後感  觀看愛課程網《學習心理學》的智力技能和動作技能專題,看了一會龐維國老師的講解,我就被他風趣幽默、深入淺出的講
拉貝日記觀後感

拉貝日記觀後感

  《拉貝日記》講的是慘絕人寰的南京大屠殺.影片整片非常壓抑,隨著影片的深入,日軍暴行的深入描寫,觀看的心情也越來越沉重.影片結束以後,心中仍然非常難受.給人的震撼感自然不言而喻.  《拉貝日記》電影觀後感  給我感覺最深的印象就是,這沒有過多的刻畫屠殺的場面,但是同樣讓人感受到1937年南
兒童電影《憤怒的小孩》觀後感

兒童電影《憤怒的小孩》觀後感

  孫小傲因為父母長期在外工作,把全部的精力放在了打工賺錢上面了,無暇照看他。無奈之際,他和爺爺相依為命,誰知他的爺爺整天都把心思花在了找老伴的事情上。孫小傲受到了冷落,內心充滿了彷徨、孤獨和苦悶。  《憤怒的小孩》電影觀後感  前不久,學校組織我們觀看了兒童電影《憤怒的小孩》,隨後我感到了
念書的孩子觀後感800字

念書的孩子觀後感800字

  每天晚上給爺爺讀故事、讀課文,已經是開開生活中不可卻少的一部分。看到爺爺欣慰的笑容,是開開一天中最幸福的時候。但這一切都隨著爺爺的離開而逝去,爺爺的笑容已是開開最珍貴的記憶。  念書的孩子觀後感  還記得那一聲聲童稚的朗讀聲嗎?就是那些天籟之聲溫暖了無數人的心。  每天晚上給爺爺讀故事、
念書的小孩觀後感

念書的小孩觀後感

  這是一個催人淚下的故事,主人公代表著兩個群體:空巢老人與留守兒童。一直以來,我們都未能給予足夠的關注,或者說,我們那風華正茂的一代,在現實的無奈逼迫下,把最需要關心的上一代和下一代滯留在一起,造成了千千萬萬個開開和他的爺爺。  念書的孩子電影觀後感  在電影《念書的孩子》中,九歲的開開從
看念書的孩子觀後感

看念書的孩子觀後感

  路開是一個活潑開朗、孝順懂事又勤奮好學的孩子,每天都給爺爺讀書,雖然錯誤百出,但語氣到位,講的娓娓動聽。他和爺爺相依為命,每天晚上都在等身在遠方的爸爸媽媽打來電話,也許這就是開開的精神支柱吧!開開是不幸的,但他是堅強懂事的,他那種超出同齡孩子的堅強實在是讓人感到心酸。  看念書的孩子觀後
廣州烈士陵園觀後感

廣州烈士陵園觀後感

  大學生參觀廣州烈士陵園有感第1篇  清晨,黨員和我們入黨積極分子一行人踏上了參觀學習廣州起義烈士陵園之旅。時值農曆十一月,寒氣微逼,天空卻明淨無雲,格外清爽。烈士陵園的早晨並不安靜,很熱鬧。一進大門,便看到了許多晨練的老人家,神採奕奕,使整個陵園充滿了活力,看到了生機。  廣州起義烈士陵
教師孔繁森觀後感

教師孔繁森觀後感

  也許,時間會衝淡記憶,但人們絕不會忘記,20世紀90年代,有這樣一位共產黨員,他的理想,他的信念,他的人格,他的情操,使千萬人的心靈為之震撼。  他,就是原中共阿里地委書記孔繁森。他把自己的一腔熱血灑在西藏高原。  教師孔繁森觀後感  有這樣一位英雄,生活在一個萬象更新的年代裡,在世界最
觀孔繁森紀念館有感

觀孔繁森紀念館有感

  參觀孔繁森紀念館有感  來到孔繁森紀念館大門口,門上的幾個由江澤民主席題寫的鎦金大字:「孔繁森同志紀念館」,在陽光照耀直下熠熠生輝。這不僅體現了孔繁森同志紀念館作為山東聊城教育基地的重要地位,也顯示了孔繁森同志的精神永遠閃耀著光芒。進入紀念館,孔繁森同志高大威猛的石像形象就迎入了我們的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