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線表面多向檢測工裝的製作方法
2023-07-30 00:00:31 1

本實用新型屬於檢測工具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絲線表面多向檢測工裝。
背景技術:
在金剛石線鋸的檢測過程中,需要對金剛石線鋸表面的金剛石分布情況做顯微檢測,然而,金剛石線鋸直徑只有0.05~1mm。普通夾持工裝一次只能檢測一個表面,再次翻轉夾持效率低而且檢測不準確。另外,外端固定絲線的方式會造成絲線彎曲,不能保證絲線完全過中心,影響檢測準確度。
技術實現要素:
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於提供一種檢測準確快捷、便於多方向檢測絲線表面質量的絲線表面多向檢測工裝。
為實現上述技術目的,本實用新型採用以下的技術方案:
絲線表面多向檢測工裝,包括兩個呈正三稜柱狀且對稱設置的夾持頭,兩個所述夾持頭之間設置有連接杆;
所述夾持頭的其中之一側面上開設有導線槽,所述導線槽的中心線經過夾持頭的中心點並與所述夾持頭的另外其中一個側面相平行,所述導線槽的底部變窄且向內延伸形成夾持槽,所述夾持槽的至少一個表面上內凹形成弧形限位槽,所述弧形限位槽的中心線與所述夾持頭的中心線相重合;所述夾持頭的與所述導線槽相平行的側面上垂直開設有穿過所述導線槽的鎖緊孔。
作為優選,所述連接杆設置有三根且等間距布置於兩個所述夾持頭的內端面邊緣部。
作為優選,所述弧形限位槽位於所述夾持槽靠近所述導線槽的邊緣表面。
作為優選,所述弧形限位槽位於所述夾持槽邊緣距所述導線槽1~3mm處。
作為優選,所述弧形限位槽呈半橢圓形,所述弧形限位槽的深度為0.05~0.5mm,寬度為1~2mm。
作為優選,所述導線槽與夾持槽的總深度為夾持頭的端面邊長的一半。
作為優選,所述夾持槽的槽寬度為1~1.5mm,導線槽的槽寬度為2~4mm。
作為優選,所述夾持頭的邊稜做圓角或倒角處理。
作為優選,所述鎖緊孔包括位於所述導線槽槽口外側的螺栓沉頭孔和位於所述導線槽槽口內側的螺紋孔。
作為優選,所述夾持頭採用具有微彈性的金屬材料製作。
由於採用上述技術方案,本實用新型具有至少以下有益效果:使用時將絲線兩端置於弧形限位槽內,通過螺栓緊固後導線槽與夾持槽收縮將絲線夾緊在工裝的中心,然後在顯微鏡下檢測,檢測完絲線的一個面以後,翻轉工裝即可檢測絲線另外的面,使用方便快捷,可以準確檢測出0.05~1mm直徑的絲線三個方向的表面質量。
附圖說明
以下附圖僅旨在於對本實用新型做示意性說明和解釋,並不限定本實用新型的範圍。其中:
圖1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夾持頭沿鎖緊孔中心的剖面結構示意圖。
圖中:1-夾持頭;2-連接杆;3-導線槽;4-夾持槽;5-弧形限位槽;6-螺栓沉頭孔;7-螺紋孔;8-邊稜。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進一步闡述本實用新型。在下面的詳細描述中,只通過說明的方式描述了本實用新型的某些示範性實施例。毋庸置疑,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可以認識到,在不偏離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範圍的情況下,可以用各種不同的方式對所描述的實施例進行修正。因此,附圖和描述在本質上是說明性的,而不是用於限制權利要求的保護範圍。
如圖1所示,絲線表面多向檢測工裝,包括兩個呈正三稜柱狀且對稱設置的夾持頭1,所述夾持頭1採用具有微彈性的金屬材料製作,如鋁合金材料;兩個所述夾持頭1之間設置有連接杆2;具體加工時,可以先採用線切割工具機將材料割成正三稜柱,正三稜柱長120mm,端面等邊三角形的邊長45mm,三條邊稜8割出圓角R2mm;然後在加工中心工具機銑出中空形狀長80mm,兩端夾持頭1各20mm長,三根連接杆2寬8mm,等間距布置於兩個所述夾持頭1的內端面邊緣部。
參考圖2,所述夾持頭1的其中之一側面上開設有導線槽3,所述導線槽3的中心線經過夾持頭1的中心點並與所述夾持頭1的另外其中一個側面相平行,所述導線槽3的底部變窄且向內延伸形成夾持槽4,所述夾持槽4的至少一個表面上內凹形成弧形限位槽5,本實施例中弧形限位槽5設置有兩個,當然也可以僅在一個表面上設置;所述弧形限位槽5的中心線與所述夾持頭1的中心線相重合;所述夾持頭1的與所述導線槽3相平行的側面上垂直開設有穿過所述導線槽3的鎖緊孔;所述鎖緊孔包括位於所述導線槽3槽口外側的螺栓沉頭孔6和位於所述導線槽3槽口內側的螺紋孔7。本實施例中,螺栓沉頭孔6小孔直徑φ6mm,大孔直徑φ10mm,深6mm,螺紋孔7為M5,深5mm。
為導入絲線且夾持方便,所述弧形限位槽5位於所述夾持槽4靠近所述導線槽3的邊緣表面,最好距離所述導線槽3的槽底1~3mm處。
另外,所述弧形限位槽5設計呈半橢圓形,所述弧形限位槽5的深度最好為0.05~0.5mm,寬度最好為1~2mm,以與待檢測絲線的直徑相適應。
為夾持牢固且操作方便,所述導線槽3與夾持槽4的總深度最好為夾持頭1的端面邊長的一半。所述夾持槽4的槽寬度優選為1~1.5mm,導線槽3的槽寬度優選為2~4mm。
本實用新型的使用方法如下:將需要檢測的絲線一端穿過夾持頭的導線槽3並置入弧形限位槽5內,通過旋緊在螺栓沉頭孔6和螺紋孔7內的螺栓使導線槽3和夾持槽4收縮將絲線一端夾緊在弧形限位槽5內,然後將絲線的另一端置入另一端夾持頭1的弧形限位槽5內並拉直絲線,採用相同的方法旋緊螺栓將絲線另一端夾緊。將夾持好絲線的工裝放在顯微鏡下,調整焦距使圖像清晰,從一個方向檢測完絲線表面質量後,翻轉工裝微調焦距,就可以從另外兩個方向檢測絲線表面質量。
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示意性的具體實施方式,並非用以限定本實用新型的範圍。任何本領域內的技術人員,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的構思和原則的前提下所作出的等同變化與修改,均應屬於本實用新型保護的範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