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管機的油泵裝置的製作方法
2023-07-30 10:50:46 2
專利名稱:切管機的油泵裝置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屬於切管機上的油泵,取代國外同類切管機上的油泵和油缸組件,實 現推動割刀臂上下運動,達到切管的目的。本實用新型的油泵採用內置式油路,減少了由於 管路聯接鬆動引發壓力喪失,無法正常工作等問題。
背景技術:
切管機用於管件的割斷,以前的管件主要是用切割機進行割斷,受砂輪片直徑的 限制,8"以上的管子將無法切割,大型管件需要藉助大型專用設備才能完成。國外258型 電動切管機,通過旋轉管件進行環切,極大的減少刀具下移高度,理論上只要刀具切割深度 超過管件壁厚即可完成任意尺寸管件的割斷。258型電動切管機刀具安裝在割刀臂上,油泵 不斷地往油缸裡輸送壓力油,推動活塞向上移動,從而帶動連接在活塞上的割刀臂後部向 上運動,裝有刀具的割刀臂前部向下運動,進而切斷管件。258型電動切管機油泵和油缸使 用高壓油管進行聯接,而工作時所需的壓力比較高,對管路和密封件有很高的要求,該機型 屬於可移動式電動工具,在移動過程中極容易發生因為軟管扭轉而引發油路洩漏,造成壓 力損失而機器無法正常工作。國內廠家因為無法技術上達不到要求,只好採用技術成熟的 千斤頂來替代這套油泵和油缸,而千斤頂無法實現快速進給,受力方向不垂直刀臂引起的 功率損失,壓力不可調節等缺陷,結構上不緊湊,外觀上粗糙,讓客戶素有抱怨。為了突破國 內現有的技術限制和最大限度的滿足用戶的需求,經過長時間的試驗和不斷的改進,實用 新型了這套切管機的油泵裝置。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於克服現有技術中存在的上述不足,而提供一種結構設計合 理,工作效率高,性能更穩定的油泵裝置。本實用新型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採用如下技術方案是切管機的油泵裝置,其包括液壓頂頭、活塞、通氣螺釘、頂蓋、缸體、壓縮彈簧、筒 體、密封圈、底座、壓板、支杆、銷子、手柄、小活塞、泵體,缸體靠螺紋連接在底座上,外圈再 套上筒體,上部用頂蓋通過螺紋旋緊在缸體上,同時壓緊筒體;活塞和密封圈組成活塞杆 組件,壓縮彈簧套在活塞杆上,液壓頂頭安裝在活塞上,活塞杆組件安裝在缸體內,底座上 筒體的側邊裝有由支杆,銷子,手柄,小活塞,泵體組成的小型手動泵,支杆通過銷子連接手 柄,泵體內的小活塞與手柄連接,在泵體上增加調壓油路,在泵回油管道上設置回油油路; 通氣螺釘固定在頂蓋一側開設的通氣孔內,在活塞底部的壓板通過螺釘固定在底座上。回油油路由鋼球、密封套、頂緊螺杆組成,頂緊螺杆通過密封套頂鋼球。調壓油路由鋼球、矩形壓縮彈簧、調整螺釘組成,調整螺釘、矩形壓縮彈簧、鋼球按 順序安裝。本實用新型的原理是A)在油泵內置的油缸中加入壓縮彈簧,打開回油閥後,在壓縮彈簧的作用下,活塞自動回到初始位置,從而實現自動復位功能,以下一次工作做好準備,大大提高了工作效 率; B)為解決移動過程中接頭容易鬆動造成壓力損失而導致機器無法正常使用,由原 先的外部油路聯接為內置式油路,減少移動時的故障率; C)在泵體上增加一個由鋼球,矩形壓縮彈簧,調整螺釘組成的油路用以控制壓力, 使壓力可調,滿足不同規格管件的切割要求;D)在同一底座上將油池和油缸利用直徑差組合到一起,使結構更緊湊,質量更穩 定,極大降低故障率;E)通過外力使活塞向上運動,使內置的油缸產生負壓,從而開啟三條快速油路為 油缸供油,活塞就能直接到達工作位置,用於切管機上時,使刀具能夠快速的接近工件,提 高生產效益;F)在所有的入油口增加了塑膠軟管,能有效防止油汙進入油缸,減少設備的維修 率,提高產品的壽命。本實用新型專利結構緊湊,質量穩定,故障率低,便於維護和維修。
圖1是實用新型專利的結構示意圖;圖2為小型於動泵結構圖;圖3為回油油路圖;圖4為調壓油路圖。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專利作進一步說明。參見圖1,圖2,圖3,圖4 本次實用新型的油泵主要由以下結構組成液壓頂頭1、活塞2、通氣螺釘3、頂蓋 4、缸體5、壓縮彈簧6、筒體7、密封圈8、底座9、壓板10、塑膠軟管11、支杆12、銷子13、手柄 14、小活塞15、泵體16,圖3的回油油路及圖4的調壓油路,還有其它一些密封件和標準件。回油油路由A.鋼球B.密封套C.頂緊螺杆組成,頂緊螺杆通過密封套頂鋼球。調壓油路由D.鋼球E.矩形壓縮彈簧F.調整螺釘組成,調整螺釘、矩形壓縮彈簧、 鋼球按順序安裝。本實用新型專利的油泵結構缸體5靠螺紋連接在底座9上,外圈再套上筒體7, 上部用頂蓋4通過螺紋旋緊在缸體5上,同時壓緊筒體7。活塞2和密封圈8組成活塞杆 組件,壓縮彈簧6套在活塞杆上,活塞杆組件安裝在缸體5內,見圖1所示,這樣形成內外 兩個空腔,外腔沒有壓力作為油泵的油池,裡邊的小腔是油泵的壓力腔,用來提供對外的推 力。在初始狀態或卸壓時,有一定預緊的壓縮彈簧6將活塞組件推至油泵的行程最小端,活 塞2的頂部通過螺紋連接液壓頂頭1,液壓頂頭1有銷孔,用來與其它需要推力的構件相聯。 通氣螺釘3固定在頂蓋4 一側開設的通氣孔內,在活塞底部的壓板10通過螺釘固定在底座 上,塑膠軟管11連接回油油路上。[0027]底座9上筒體7的側邊裝有由支杆12,銷子13,手柄14,小活塞15,泵體16組成 的小型手動泵,手柄14上抬,帶動小活塞15向上移動,泵體16中形成負壓,推動泵體16底 部的鋼球打開進油口,液壓油從油池進入泵體16,然後手柄14向下壓,壓力使泵體16的鋼 球關閉進油口,打開油缸底部的鋼球,液壓油進到油缸底部壓力腔,推動活塞2向上移動, 從而完成一次供油動作。循環往復,不斷的上抬和下壓手柄14,不斷地將液壓油從油池送入 油缸壓力腔,推動活塞2向上運動,為其它構件提供足夠的推力,同時,壓縮彈簧6也越壓越 緊。見圖4,在從油泵到油缸的油路上,增設了一路調壓油路。使用時,根據外部所需的 壓力旋動調整螺釘F,預壓緊矩形壓縮彈簧E,頂住鋼球D,封住通往油池的通路。當壓力腔 的壓力超過預壓緊力時,液壓油推開鋼球D,通過內置油路回到油池。通過預調壓力,從而起 到保護機器設備在誤操作時不會損壞。當工作位置如果遠離初始位置時,靠手動泵向壓力腔供油速度太慢,工作效率太 低,本次專利的油泵在油池和壓力腔之間設置了三條快速油路。藉助外力向上移動活塞2, 使壓力腔產生負壓,打開封堵快速油路的鋼球,使液壓油迅速充滿壓力腔,壓力平衡後,鋼 球由於重力重新阻斷油路。在油缸底部的壓板10防止鋼球掉落,從而保證油泵工作的可靠 性。見圖2,完成一次工作後,旋鬆頂緊螺釘C,壓縮彈簧6的推力推動活塞杆2向下運 動,壓力差使液壓油推開回油油路中的鋼球A,液壓油回到油池。油泵回到初始狀態,為下一 次工作做好了準備。本說明書中所描述的以上內容僅僅是對本實用新型專利的一些主要結構和性能 的說明。本實用新型專利所屬技術領域的技術人員可以對所描述的做各種各樣的修改或補 充或採用類似的方式替代,只要不偏離本實用新型專利的結構或者超越本權利要求書所定 義的範圍,均應屬於本實用新型專利的保護範圍。
權利要求切管機的油泵裝置,其特徵在於包括液壓頂頭、活塞、通氣螺釘、頂蓋、缸體、壓縮彈簧、筒體、密封圈、底座、壓板、支杆、銷子、手柄、小活塞、泵體,缸體靠螺紋連接在底座上,外圈再套上筒體,上部用頂蓋通過螺紋旋緊在缸體上,同時壓緊筒體;活塞和密封圈組成活塞杆組件,壓縮彈簧套在活塞杆上,液壓頂頭安裝在活塞上,活塞杆組件安裝在缸體內,底座上筒體的側邊裝有由支杆,銷子,手柄,小活塞,泵體組成的小型手動泵,支杆通過銷子連接手柄,泵體內的小活塞與手柄連接,在泵體上增加調壓油路,在泵回油管道上設置回油油路;通氣螺釘固定在頂蓋一側開設的通氣孔內,在活塞底部的壓板通過螺釘固定在底座上。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切管機的油泵裝置,其特徵在於回油油路由鋼球、密封套、 頂緊螺杆組成,頂緊螺杆通過密封套頂鋼球。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切管機的油泵裝置,其特徵在於調壓油路由鋼球、矩形壓縮 彈簧、調整螺釘組成,調整螺釘、矩形壓縮彈簧、鋼球按順序安裝。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切管機的油泵裝置,其包括液壓頂頭、活塞、通氣螺釘、頂蓋、缸體、壓縮彈簧、筒體、密封圈、底座、壓板、支杆、銷子、手柄、小活塞、泵體,缸體靠螺紋連接在底座上,外圈再套上筒體,上部用頂蓋通過螺紋旋緊在缸體上,同時壓緊筒體;活塞和密封圈組成活塞杆組件,壓縮彈簧套在活塞杆上,液壓頂頭安裝在活塞上,活塞杆組件安裝在缸體內,底座上筒體的側邊裝有由支杆,銷子,手柄,小活塞,泵體組成的小型手動泵,支杆通過銷子連接手柄,泵體內的小活塞與手柄連接,在泵體上增加調壓油路,在泵回油管道上設置回油油路;通氣螺釘固定在頂蓋一側開設的通氣孔內,在活塞底部的壓板通過螺釘固定在底座上。本實用新型專利結構緊湊,質量穩定,故障率低,便於維護和維修。
文檔編號B23D21/00GK201677079SQ20102021030
公開日2010年12月22日 申請日期2010年5月31日 優先權日2010年5月31日
發明者梁桂平 申請人:杭州宏力管道機械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