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之聲》觀後感範文
2023-07-30 04:50:33 2
《音樂之聲》中天性自由,不受繁文縟節約束的美麗修女瑪利亞,迷人的阿爾卑斯山、清澈的湖泊、明媚的氣候、雅致的別墅,七個活潑可愛的孩子,以及反納粹、追求自由的勇氣,積極的生活態度,深深打動了世界各地人們的心,激勵和鼓舞了一代又一代的人。
《音樂之聲》觀後感一
《音樂之聲》是繼《三傻》之後我看過的最好的一部美國影片,它傳達了一種在任何生活環境中都應該保持一種積極樂觀、慈善博愛的生活態度,《音樂之聲》觀後感不愧於一頓豐盛的精神宴,其間穿插的愛情故事更是少有的乾淨與純潔。整個影片猶如一部完美的童話劇般把我們帶入了唯美的藝術殿堂。難怪它會受到全世界億萬觀眾的追捧,也被評為人類藝術上最值得珍惜和細細回味的藝術佳作,好萊塢歌舞片中經典中的經典,電影史上絕妙的神來之筆。我感覺一點不誇張,它帶給我的感動變是如此之深,這也是《三傻》後讓兒子觀看的又一部電影。
主人公瑪麗亞是薩爾茨堡修道院的一個志願修女,片中通過眾多修女對於瑪麗亞的評價反映了瑪麗亞的「與眾不同」,她不會中規中矩,而是思想遼闊、活潑好動、酷愛自然、歌聲不斷,不斷給修道院「惹麻煩」,慈愛有思想的院長認為瑪麗亞不屬於「禁錮」的修道院,便派她到有「需求」的馮·特拉普家七個孩子的家庭教師,故事自此拉開序幕……《音樂之聲》觀後感
在瑪麗亞懷揣忐忑之心趕到馮·特拉普家時的路上,她自己給自己加油鼓勁,用近乎瘋狂的誇張動作和歌聲吸引著觀眾的心,太棒了!多麼有魅力的女人!
當瑪麗亞初到馮·特拉普家見到失去妻子上校的軍事化的管理和失去母親的七個孩子渴望得到關注和愛而捉弄家庭教師的行為,她明白自己該做些什麼《音樂之聲》觀後感了。她從最初就依人性的自由而違背上校用口哨聲呼叫孩子的命令、用自己包容睿智的心感動孩子們到自作主張給孩子們做遊戲服、及帶領孩子們走向大自然(教他們爬山、上樹、遊蕩、娛樂)、教他們敞開心大聲歌唱、用獨特有韻味的音樂教育法、用歸還孩子童真美好擁抱自然的趣事改變著馮·特拉普的死靜與判逆。不得不提得便是整個影片音樂貫穿始終,而音樂中大多以自然中的花花草草、童話世界般的美妙為題材,給人以愜意嚮往的美的享受。想起史蒂芬·茨威格在《昨日的世界》中描述的奧地利、維也納,整個民族都在歌唱、音樂的普及創作程度也到了無可復加的地步,這也就是難怪奧地利的維也納會成為音樂之巔,他們多少年的音樂底蘊和靈活高遠的靈魂滲入讓我們汗顏和崇敬!而這部影片也巧妙地再現了他們的音樂功力!《音樂之聲》觀後感
故事中最能引起共鳴的恐怕要算瑪麗亞因困惑離開馮·特拉普家,孩子們好像失去了「愛」般的失魂落魄,她們已經無法離開瑪麗亞,已經習慣了如此幸福快樂的生活。當然最能使人感到幸福的也自然是瑪麗亞歸屬於了馮·特拉普,成為真正的一家人甜美的生活著。
故事的高峰更加扣人心弦,在奧地利被德意志佔領後,《音樂之聲》觀後感忠心愛國的馮·特拉普上校得到了瑪麗亞的理解與支持,儘管磨難重重、險惡四伏,但他們還是鎮定地在百老匯表演了「精彩絕侖」的歌曲,一舉成名的同時也喚醒了所有奧地利人的愛國熱情。在修道院院長及其他修女的幫助下,馮·特拉普一家安全地離開國界,過著以音樂為生的辛苦幸福生活。
《音樂之聲》觀後感二
今天下午,我和媽媽一起在邁視網上觀看了《音樂之聲》這部電影。
故事講述了修女瑪瑞亞性格開朗,活潑,賦有愛心,被修道院院長派到一個有著七個孩子的家庭去當家庭教師。孩子們的媽媽去世了,他們非常調皮,在瑪瑞亞之前,他們已經氣走了七位家庭教師了。瑪瑞亞克服了重重困難,教孩子們唱歌,跳舞,做遊戲,逐漸成為他們的好朋友。讓他們的爸爸懂得如何去愛他們。最終瑪瑞亞得到孩子們的認可,成了他們的媽媽,過著幸福的生活。
其中有一個部分特別好玩:在瑪瑞亞來的第一個晚上就下起了大雨,不停地打雷。突然一聲雷響,最小的女兒跑進瑪瑞亞的房間,她對瑪瑞亞說:「姐姐哥哥們都不怕。」剛說完,又一聲雷響,4個大點的女兒同時跑了進來,她們對瑪瑞亞說:「男孩子們不會害怕!」雷聲再次響了,2個男孩也跑了進來,「怎麼你們也害怕嗎?」男孩說:「我們過來看看她們怎麼樣了!」瑪瑞亞為了緩解他們的情緒,教他們唱起了歌。可怕的夜晚就這樣愉快的度過了。
《音樂之聲》是以歌舞為主題的一部電影,我希望大家能多看這樣的電影,用心去感受愛,讓愛留在每個人的心中!
《音樂之聲》觀後感三
再次重溫了經典的音樂片《音樂之聲》,依然被影片中溫馨、感人的情節深深打動,回味無窮。電影講述了一個發生在戰爭前期的動人故事,修女瑪利亞被修女院長派去一位海軍上校的家中當保姆和家教,照顧上校的七個孩子,剛開始他們不歡迎瑪利亞的到來總是捉弄瑪利亞,經過幾天的相處瑪利亞成了他們的好朋友。上校非常嚴厲,非常冷漠最終也被瑪利亞的善良、純真所感染,所感動,結合成了家庭。不久之後美好的生活隨著納粹黨佔領奧地利而破滅,由於對納粹的不滿他們與納粹軍官鬥智鬥勇,在修道院修女們的幫助下逃出國境,去追求幸福的生活。
音樂也是這部片子成功的重要元素之一,貫穿了整部影片,我想導演之所以用《音樂之聲》來命名,可能是因為故事發生在音樂之都維也納吧。影片中或高昂、或低沉的節奏,或吟詠、或敘述的歌聲,還有那幽默風趣的表演不僅吸引住了人們的眼球同時也吸引住了人們的耳朵。故事背景是是戰爭年代,奧地利人依然是那麼樂觀、堅強,戰爭的間隙還忘不了舞會、音樂會,因為音樂是他們的生命,是他們戰勝敵人、戰勝困難力量的源泉,看來音樂在他們心中的魅力是無窮的。
細節決定成敗。這部影片中有許多細節的地方讓我印象深刻,比如說瑪利亞剛到上校家的第一天,孩子們就在她的口袋裡塞青蛙,晚飯時在她的座椅上放鬆球。瑪利亞的做法很值得令我們學習,她的聰明、機智、大度實在令我欽佩!她有一顆理解孩子的心,有關愛孩子的情。她把孩子當孩子看,不僅能容忍他們做的一切,而且能教育引導他們該怎麼做,在這裡我想把瑪利亞在餐桌前對孩子們說的那段話拿來與大家共享:「我想謝謝你們每一個人把那件禮物放到我的口袋裡。你們一定體諒到我來到一個家庭的不安,我多麼想不被當外人看待,你們體貼入微,使我一到就感覺到那麼溫暖、幸福和快樂。」聽了她的話,有幾個孩子竟然哭了,大概是他們感到太慚愧了。因為他們做得很過分,而瑪利亞卻在上校面前替他們保密,說了那麼一段充滿希望的話,這怎能不令孩子們羞愧萬分呢?
從專業的角度來說瑪利亞的教育方法值得每個老師去借鑑,更值得我們每一位接受新班級、新挑戰的老師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