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主播月入百萬之謎(記者潛入爆紅誇誇群)
2023-07-30 04:50:20 2
微信公號「南方都市報」
近日,一種無論你說什麼都會被人圍起來誇獎一番的「誇誇群」火了。
先來感受下
↓↓
結果,有人看中了裡面的「商機」,在網購平臺推出按群成員人數收費的「誇誇群」服務。
網購臨時「誇誇群」
按群人數收費
近日,有網友吐槽,在婦女節當天男友拉她進了上百人的「誇誇群」,被群成員誇了整整三分鐘。男友還解釋,自己是從某寶上買的定製「誇誇群」。
11日,南都記者在某寶上輸入「婦女節誇人」關鍵詞,果然搜到了五間店鋪,上面一律寫著「婦女節限量專屬群聊誇人」。仔細對比一下,店鋪的銷量還不錯,最高月銷有772次。其中一家店的客服告訴記者:「婦女節的時候生意很火,訂單多數是送給閨蜜或伴侶。」。
某寶出售的誇人服務。
定製套餐從十人群28元到百人群98元不等。據悉,費用是根據群人數而定的,群人增加,價格也更高。但不管哪一種套餐,進群之後就開始計時,只會誇三分鐘。隨後,客服還補充,群裡的誇人者都是店員和自家親戚,這項服務已經做了許多年,非常專業。
為了直觀感受「誇誇群」的效果,南都記者下單了十人群套餐,客服告知要按訂單順序處理。等待了一天後,才收到客服人員的聯繫。
客服詢問了受贈者的暱稱、雙方關係和年齡信息之後,定製了群名。過了幾分鐘,記者進入定製好的誇誇群。此時,客服讓記者把受贈者拉進群裡。受贈者進群後沒有第一時間說話,但客服提醒記者在群裡只能圍觀,不能發任何內容。整個群沉默了將近一分鐘之後,記者不得不私聊受贈者。客服說,只有受贈者在群裡說一句話,其他人才會開始誇讚。
餘下的兩分鐘裡,群成員完全無視受贈者說的內容,轟炸式地誇讚受贈者,而且大部分語句看起來像複製粘貼的,偶爾還有重複。三分鐘過去,記者和受贈者馬上被踢出群。
說明:為更清晰閱讀
下圖中頭像標示為A的即為受贈者
其餘為誇讚的群成員
時間滿後,被誇者立刻被移出群聊。
參與體驗的受贈者表示這樣的稱讚一點都不走心,覺得很莫名其妙。記者了解到,就算受贈者一直不出聲,時間也會照算。所以進群之前還需要提前通知受贈者,連製造驚喜的作用都沒有。
專家:
「誇誇群」能釋放壓力,但不宜太依賴
對於年輕人產生「求誇」的心理以及「誇誇群」服務的出現,廣州白雲心理醫院心理諮詢師霍小雯分析出三大原因。
第一,受傳統思想影響,父母教育孩子要低調、謙虛。年輕人在成長過程中也常常受到父母責備,加上攀比的現象越來越嚴重,他們內心壓抑,渴望得到認可和讚賞;
第二,在心理學裡,誇人者的行為是共情技術的體現。尤其是討好型人格的誇人者在稱讚別人的同時,自己也會感到快樂,這是雙方取悅的方式。
第三,成年人心理上出現退行狀態。比如把自己當成嬰兒,期待別人的正面、積極回應。這也是逃避現實的一種表現。
南都記者也在微博上看到想進「誇誇群」的網友配文「工作壓力大」、「喪到極點」。霍小雯認為,「誇誇群」的存在是有好處的,因為它能夠幫助年輕人釋放壓力,鼓勵他們積極面對生活中的困難。需要別人支持、安慰的人群會更加傾向加入「誇誇群」。不過,如果年輕人太依賴這些群,可能會造成惰性或消極逃避現實的心理。
「誇誇群」最初的起源來自大學生群體,原本是學生之前相互打氣的方式。對此,霍小雯解釋,因為大學生正好是學生和社會人士的交界,身份逐漸轉變的過程中會出現諸多不適應。他們處於想獨立,但是還沒有完全獨立的能力,所以心靈比較敏感、脆弱。
知多D
「誇誇群」來自哪裡?
據了解,「誇誇群」可不是最近才出現的新鮮事物。南都記者從豆瓣上看到2013年已經出現了類似小組,號稱「豆瓣第一治癒小組」,而人數最多的表揚小組有超10萬名成員。畫風跟現在的「誇誇群」一樣,多為發帖求表揚。
不過也有人說,「誇誇群」是從復旦大學的一個「哈哈群」演變而來的。最初,群裡規定只能發笑話和「哈哈哈哈哈」。有人不滿足於此,提議讓大家誇誇他,於是第一代「誇誇群」出現了。一開始,大家從別人的頭像、網名進行誇讚。後來,群成員研究出了五花八門的誇人方式。就算你在群裡說一句無關要緊的話,群友都能把你「誇」出天際。
本期編輯 邢潭
推薦閱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