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葉萎凋系統的製作方法
2023-07-12 01:16:01
茶葉萎凋系統的製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明具體涉及茶葉萎凋系統的改進。目的是提供一種萎凋空間內溫度均勻的茶葉萎凋系統,包括熱風爐、萎凋房、萎凋輸送結構,萎凋房由底部連為一體的外房和內房構成,內房的頂部與外房之間形成矩形腔室,內房四壁與外房四壁之間形成環形腔室,矩形腔室的四周連通環形腔室的頂部,在內房的四壁分布連通其內部和環形腔室的通孔,內房的中心具有底部和頂部均與其連成一體的出風室,出風室的側壁上分布連通內房內部和出風室內部的通孔,在出風室的底部開設有連通外房外部的出風口,在外房的一側具有連通矩形腔室的進風管道,熱風爐的出風管正對進風管道,並且與進風管道之間具有間距,萎凋輸送結構位於內房與出風室之間。保證了茶葉萎凋失水均勻。
【專利說明】茶葉萎凋系統
【技術領域】
[0001] 本發明屬於茶葉加工機械,具體涉及茶葉萎凋系統的改進。
【背景技術】
[0002] 茶葉萎凋是指將採下的鮮茶葉按一定厚度攤放,通過晾曬,使鮮茶葉呈現萎蔫狀 態。經過萎凋,可適當蒸發水分,葉片柔軟,韌性增強,便於造形。萎凋過程中,鮮茶葉發生 一系列變化:水分減少,葉片由脆硬變得柔軟,便於揉捻成條;葉中所含酶類物質的活性增 強,促使澱粉、蛋白質、不溶性原果膠等鮮茶葉成分發生分解、轉化,生成葡萄糖、胺基酸、可 浴性果膠等有利於成茶品質的有效物質,多酚類物質也程度不同地氧化。正常而有效的萎 凋,使鮮葉的青草氣消退而產生清香,並有水果香或花香,成茶滋味醇而不苦澀。萎凋需要 適宜的溫度、溼度和空氣流通等條件。
[0003] 傳統的製作紅茶是通過以下兩種萎凋方式實現:一種方式是,將鮮茶在太陽光下 自然萎凋,看茶葉變軟後就要搬到室內來,搬到室內後,首先讓茶葉放著不要動,這時葉子 中間的水分就會補給到葉尖與葉緣去,因為這些部位是水分向外散發的地方。經過一段時 間的靜置(如一個半小時),水分已經分布平均,將茶葉攪拌一下,促使水分繼續散發,接著 又是靜置,使水繼續分布平均。就這樣一次的攪拌,一次的靜置,直至葉子的每一部分細胞 都平均消失到我們期望的水分為止。在萎凋的前半段,攪拌的主要目的是促使水分散發, 到了後半段,攪拌的時間與力量都會加大,借著葉子與葉子間的相互磨擦,帶動氧化(即發 酵)的進行。這種萎凋方式製作時間長、溫度不好控制,影響工作效率。
[0004] 另一種方式是,將鮮茶放置在萎凋房,在通過人工勞動力操作,這種不但增加人力 成本,而且時間長一般要36小時才能完成,也影響工作效率,以上兩種不能提高工作生產 效率。因此有人發明了一種自動化萎凋房,並申請了專利,其專利號為201320503820. 3,該 自動化萎凋房採用輸送帶將茶葉在萎凋房內進行輸送,實現了茶葉輸送的自動化,有效地 減少了人力成本,並在萎凋房牆體的一側通過管道直接連通熱風爐給萎凋房送熱氣,達到 了縮短紅茶的萎凋時間,提到工作效率的效果。但是該自動化萎凋房仍然存在以下不足 : 1.由於熱風爐直接連通萎凋房的一側,直接進入萎凋房的熱風容易把靠近熱風爐一側的茶 葉燒壞,並且熱風從萎凋房一側流向另一側,使萎凋房兩側的空氣溫度不均勻,靠近熱風爐 一側的空氣溫度始終高於另一側的溫度。2.由於該萎凋房的輸送帶是從上往下單向輸送 的,當茶葉鋪滿萎凋房內的輸送帶後即停止輸送,開始萎凋過程,但是由於熱空氣是向上流 動的,而在整個萎凋過程中,茶葉都靜止不動,使下層的茶葉的萎凋溫度始終低於上層的茶 葉的萎凋萎凋,因此致使整個萎凋房內的茶葉萎凋失水不均勻,從而影響茶葉的質量。3.茶 葉在整個萎凋過程中,都處於靜止的狀態,進一步地影響了萎凋的效果。
【發明內容】
[0005] 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的萎凋空間內溫度均勻的茶葉萎凋系統,保證茶葉萎凋 失水均勻。
[0006] 為實現上述發明目的,本發明所採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茶葉萎凋系統,包括熱風 爐、萎凋房、萎凋輸送結構、進茶輸送帶和出茶輸送帶,所述萎凋房由在底部連為一體的外 房和內房構成,內房的頂部與外房之間形成矩形腔室,內房的四壁與外房的四壁之間形成 環形腔室,矩形腔室的四周連通環形腔室的頂部,在內房的四壁均勻分布有連通其內部和 環形腔室的通孔,在內房的中心具有底部和頂部均與其連成一體的出風室,出風室的側壁 上均勻分布有連通內房內部和出風室內部的通孔,在出風室的底部開設有連通外房外部的 出風口,在外房的一側具有連通矩形腔室的進風管道,所述熱風爐的出風管正對進風管道, 並且與進風管道之間具有間距,所述萎凋輸送結構位於內房與出風室之間。
[0007] 優選的:所述進風管道的內徑大於熱風爐的出風管的內徑,並且在進風管內安裝 有進風風扇。
[0008] 優選的:所述出風室側壁上的通孔的分布密度大於內房側壁上的通孔分布密度。
[0009] 前述任意結構都可以進一步優選的:所述出風口處安裝有出風風扇。
[0010] 優選的:所述萎凋輸送結構是由第一輸送帶組、第二輸送帶組和兩個提升輸送帶 組成的循環輸送結構,其中一個提升輸送帶的輸入端對應第一輸送帶組的輸出端接取茶 葉,其輸出端對應第二輸送帶組的輸入端輸出茶葉,另一個提升輸送帶的輸入端對應第二 輸送帶組的輸出端接取茶葉,其輸出端對應第一輸送帶組的輸入端輸出茶葉,至少一個提 升輸送帶的輸送方向可以轉換,出茶輸送帶的輸入端與輸送方向可以轉換的提升輸送帶的 下端對應接取茶葉,進茶輸送帶的輸出端對應第一輸送帶組輸出茶葉。
[0011] 優選的:所述第一輸送帶組、第二輸送帶組和兩個提升輸送帶對出風室形成包圍; 所述第一輸送帶組由從上至下平行分布的至少為三個的奇數個輸送帶組成,每相鄰兩個輸 送帶的輸送方向相反且其中在下的輸送帶的輸入端對應在上的輸送帶的輸出端接取茶葉; 所述第二輸送帶組的結構與第一輸送帶組的結構相同,且第二輸送帶組的位置為與在第一 輸送帶組完全重合的情況下繞內房中軸線相對第一輸送帶組在水平方向上旋轉180度。
[0012] 優選的:所述提升輸送帶在水平方向上相對第一輸送帶組和第二輸送帶組斜向設 置。
[0013] 優選的:所述第一輸送帶組和第二輸送帶組的最上層的輸送帶的輸入端位於由上 至下第二層輸送帶的中部正上方。
[0014] 優選的:所述進茶輸送帶的輸出端對應第一輸送帶組的次層輸送帶的輸入端輸出 茶葉。
[0015] 優選的:所述萎凋房的側壁開設有分別供進茶輸送帶和出茶輸送帶進入的進茶通 道和出茶通道,進茶通道和出茶通道分別貫穿外房和內房,並且進茶通道和出茶通道與環 形腔室之間均為互不相通的結構,所述萎凋房的側壁上設置有對進茶通道和出茶通道進行 封閉的可開啟的滑門。
[0016] 本發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發明將熱風爐的出風管與萎凋房的進風管道間隔設 置,使熱風隔空吹入萎凋房內,在熱風進入萎凋室的同時,進風管道附近的常溫空氣也在熱 風的氣流帶動下進入萎凋室,常溫空氣和熱空氣先在矩形腔室內進行混合均勻後再進入環 形腔室,經過內房側壁上的通孔進入內房內部對茶葉進行萎凋,最後經過出風室上的通孔, 從內房內部進入出風室經出風口排出。由於採用了矩形腔室預先對熱空氣進行隔離,避免 過熱的空氣直接進入萎凋空間內,使部分先接觸到熱空氣的茶葉被燒壞,熱空氣從環形腔 室從四周同時向中心流動,空氣流動均勻,從而使整個萎凋空間內的空氣溫度較為均勻。並 且由於採用從上至下的空氣流向,能夠儘量克服熱空氣向萎凋空間的上方流動,使熱空氣 能夠到達萎凋空間的底部,避免了萎凋空間的上下部分產生溫差,進一步保證了整個萎凋 空間內的溫度均勻,使位於不同高度位置的茶葉都能得到充分的萎凋,滿足制茶工藝要求。 在進風管道內部設置進風風扇,可以加快熱風和常溫空氣的進風速度,並且在萎凋後期,停 止熱風輸送後,可以更快地將常溫空氣引入萎凋空間,對茶葉進行降溫。在出風室的出風口 安裝的排風風扇可以進一步加快萎凋空間內的空氣流動速度,並且及時地將茶葉萎凋過程 中散發的水汽排出萎凋空間。另外,在萎凋空間內部採用了循環輸送結構進行茶葉輸送,在 萎凋過程中,使茶葉可以在萎凋空間內部進行循環輸送,茶葉在各輸送帶間傳輸的過程中, 實現了對茶葉的翻動,進一步保證茶葉茶葉能夠達到萎凋的品質要求,並且同時也使茶葉 在不同高度位置變化,使茶葉更加均勻地與熱空氣接觸。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7] 圖1為本發明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發明的俯視圖; 圖3為圖2中委調室沿A~A向剖切後的結構不意圖; 圖4為圖2中沿A~A向剖切後的委調室的結構不意圖; 圖5為圖3中A-A向的剖視圖; 圖6為圖3沿A-A向剖切後的立體示意圖; 圖7為本發明中的萎凋輸送結構的側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18] 如圖1至圖7所示的,一種茶葉萎凋系統,包括熱風爐、萎凋房1、萎凋輸送結構、 進茶輸送帶6和出茶輸送帶7,進茶輸送帶6和出茶輸送帶7均為現有結構,主要由主動輥 和從動輥進行帶動,在此不再贅述其具體結構。本發明的附圖僅示出了進茶輸送帶6和出 茶輸送帶7的部分結構。熱風爐的結構也不是本發明的結構改進所在,因此採用任意可用 於茶葉萎凋的熱風爐均可。本發明的附圖僅示出了與本發明改進有關的風爐的出風管2部 分。
[0019] 所述萎凋房1由在底部連為一體的外房11和內房構成,內房12的頂部與外房11 之間形成矩形腔室,內房12的四壁與外房11的四壁之間形成環形腔室,矩形腔室的四周 連通環形腔室的頂部,在內房12的四壁開設有連通其內部和環形腔室的若干通孔,通孔在 內房12的四壁均勻分布。在內房12的中心具有底部和頂部均與其連成一體的出風室13, 出風室13的側壁上開設有連通內房12內部和出風室13內部的若干通孔,通孔在出風室13 的側壁均勻分布,並且出風室13側壁上的通孔的分布密度大於內房12側壁上的通孔分布 密度。內房12與出風室13之間的空間即為萎凋空間。
[0020] 在實際建造過程中,在萎凋房1的下方的地面上固定有支架,外房11安裝在支架 上。在出風室13的底部開設有連通外房11外部的出風口 14,在實際建造過程中該出風口 14的外端連接管道,管道從萎凋房1的下方延伸出萎凋房1底部覆蓋的範圍後,將管口傾 斜向上固定,便於空氣排出,避免空氣回流到萎凋空間內。所述出風口 14處安裝有出風風 扇20,可以加快萎凋空間內的空氣流動速度,並且及時地將茶葉萎凋過程中散發的水汽排 出萎凋空間。
[0021] 在外房11上部的一側具有連通矩形腔室的進風管道3,所述熱風爐的出風管2正 對進風管道3,並且與進風管道3之間具有間距,間距的大小在建造過程中根據萎凋室的萎 凋容量進行適當選擇即可。
[0022] 進風管道3的內徑大於熱風爐的出風管2的內徑,以使萎凋房1外的常溫空氣容 易進入進風管道3。在進風管內安裝有進風風扇4,可以加快熱風和常溫空氣的進風速度, 並且在萎凋後期,停止熱風輸送後,可以更快地將常溫空氣引入萎凋空間,對茶葉進行降 溫。
[0023] 所述進風管道3的數量可以根據萎凋室的萎凋容量進行選擇,每個進風管道3對 應設置一個熱風爐的出風管2,或者在萎凋容量較大,進風管數量較多的情況下,需要加大 常溫空氣的進入量,也可以預留幾個單獨的進風管道3,即不對這幾個進風管道3對應設置 熱風爐的出風管2。在本實施方式中,進風管道3設置為兩個,並且對應設置有兩個熱風爐 的出風管2。
[0024] 所述萎凋輸送結構位於內房12與出風室13之間的萎凋空間內。萎凋輸送結構是 由第一輸送帶組8、第二輸送帶組9和兩個提升輸送帶10組成的循環輸送結構。如圖5所 示,第一輸送帶組8、第二輸送帶組9和兩個提升輸送帶10對出風室13形成包圍。
[0025] 所述第一輸送帶組8與第二輸送帶組9的結構完全相同,且第二輸送帶組9的位 置為與在第一輸送帶組8完全重合的情況下繞內房12中軸線相對第一輸送帶組8在水平 方向上旋轉180度,即第二輸送帶組9與第一輸送帶組8之間的位置關係為以內房12中軸 線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為角點互成180度。兩個提升輸送帶10在水平方向上相對第一輸送 帶組8和第二輸送帶組9斜向設置,可以儘量縮小第一輸送帶組8與第二輸送帶組9之間 的間距,使萎凋房1的空間利用率更高,減少萎凋房1的佔地面積。本實施方式中,提升輸 送帶10與第一輸送帶組8和第二輸送帶組9之間的銳角為30度。
[0026] 由於第一輸送帶組8和第二輸送帶組9的結構相同,這裡僅對第一輸送帶組8的 結構進行詳細描述。所述第一輸送帶組8由從上至下平行分布的至少為三個的奇數個輸送 帶組成,每相鄰兩個輸送帶的輸送方向相反且其中在下的輸送帶的輸入端對應在上的輸送 帶的輸出端接取茶葉,即在上的輸送帶的輸出端在水平面上的投影位於在下的輸送帶的輸 入端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範圍之內,以便在下輸送帶的輸入端能夠順利接取從在上輸送帶的 輸出端掉落的茶葉。本實施方式中,第一輸送帶組8由五個輸送帶組成,輸送帶均採用現有 的主動棍和從動棍帶動的輸送帶結構。
[0027] 兩個提升輸送帶10與第一輸送帶組8和第二輸送帶組9之間的關係如下:其中一 個提升輸送帶10的輸入端位於第一輸送帶組8的最下層的輸送帶的輸出端的正下方,並且 該輸送帶的輸出端在水平面上投影全部落入該提升輸送帶10的輸入端在水平面上的投影 範圍內,以便從該輸送帶的輸出端輸出的茶葉能夠完全掉落在該提升輸送帶10的輸入端。 該提升輸送帶10的輸出端位於第二輸送帶組9的最上層的輸送帶的輸入端的正上方,並且 該提升輸送帶10的輸出端在水平面上投影全部落入第二輸送帶組9的最上層的輸送帶的 輸入端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範圍內,以便從該提升輸送帶10的輸出端輸出的茶葉能夠完全 掉落在第二輸送帶組9的該輸送帶的輸入端。另一個提升輸送帶10的位置關係為與前一 個提升輸送帶10完全重合的情況下繞內房12中軸線相對前一個提升輸送帶10在水平方 向上旋轉180度,即兩個提升輸送帶10之間的位置關係為以內房12中軸線在水平面上的 投影為角點互成180度。即另一個提升輸送帶10的輸入端對應第二輸送帶組9的輸出端 接取茶葉,其輸出端對應第一輸送帶組8的輸入端輸出茶葉。
[0028] 提升輸送帶10由頂部水平段101、傾斜段102和底部水平段103組成,傾斜段102 傾斜向上設置對茶葉進行提升,頂部水平段101和底部水平段103的設置是為了在減少萎 凋房1佔地面積的情況下,避免整體傾斜向上設置導致與第一輸送帶組8和第二輸送帶組9 之間的幹涉。兩個提升輸送帶10均由主動輥和從動輥帶動形成向上輸送的動作。在兩個 提升輸送帶10中至少有一個的輸送方向可以轉換,即輸送方向可以轉換的提升輸送帶10 的主動輥的轉動方向可以正向和反向地轉換,可以轉換轉動方向的主動輥結構屬於現有技 術,本領域根據現有技術的內容即可實現。所述出茶輸送帶7的輸入端位於輸送方向可以 轉換的提升輸送帶10的下端,且該提升輸送帶10的下端在水平面上的投影位於出茶輸送 帶7的輸入端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範圍內,保證能夠完全接取該提升輸送帶10下端掉落的茶 葉。本實施方式中,只有一個提升輸送帶10的輸送方法可以轉換,其在茶葉萎凋完成之後, 變換輸送方向,使茶葉從其下端掉落在出茶輸送帶7,其他所有輸送帶的方向不變,最後所 有的茶葉均輸送到該提升輸送帶10的下端,進而經出茶輸送帶7輸出萎凋房1。
[0029] 所述進茶輸送帶6的輸出端位於第一輸送帶組8的次層輸送帶的輸入端的正上 方,將茶葉輸送到第一輸送帶組8上。為了儘量增加萎凋空間的茶葉傳輸空間,所述第一輸 送帶組8和第二輸送帶組9的最上層的輸送帶的輸入端位於由上至下第二層輸送帶的中部 正上方。
[0030] 所述萎凋房1的側壁開設有分別供進茶輸送帶6和出茶輸送帶7進入的進茶通道 15和出茶通道16,進茶通道15和出茶通道16分別貫穿外房11和內房12,並且進茶通道 15和出茶通道16與環形腔室之間均為互不相通的結構,即在進茶通道15和出茶通道16的 四周具有隔板對環形腔室與二者的相接處進行密封。
[0031] 所述萎凋房1的側壁上設置有對進茶通道15和出茶通道16進行封閉的可開啟的 滑門5,滑門5設置成向上開啟的結構,即在滑門5的兩側設置滑軌,滑軌固定安裝在外房 11的側壁,滑門5在滑軌內上下滑動來實現開啟和關閉,該結構為現有常見門體結構。在茶 葉輸送布滿整個萎凋輸送機構後,即將滑門5關閉,保證萎凋房1內部僅能通過進風管道3 和出風口 14與外界相同,保證了萎凋過程高效地進行。
【權利要求】
1. 一種茶葉萎凋系統,包括熱風爐、萎凋房、萎凋輸送結構、進茶輸送帶和出茶輸送帶, 其特徵在於:所述萎凋房由在底部連為一體的外房和內房構成,內房的頂部與外房之間形 成矩形腔室,內房的四壁與外房的四壁之間形成環形腔室,矩形腔室的四周連通環形腔室 的頂部,在內房的四壁均勻分布有連通其內部和環形腔室的通孔,在內房的中心具有底部 和頂部均與其連成一體的出風室,出風室的側壁上均勻分布有連通內房內部和出風室內部 的通孔,在出風室的底部開設有連通外房外部的出風口,在外房的一側具有連通矩形腔室 的進風管道,所述熱風爐的出風管正對進風管道,並且與進風管道之間具有間距,所述萎凋 輸送結構位於內房與出風室之間。
2.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茶葉萎凋系統,其特徵在於:所述進風管道的內徑大於熱風 爐的出風管的內徑,並且在進風管內安裝有進風風扇。
3. 根據權利要求2中所述的茶葉萎凋系統,其特徵在於:所述出風室側壁上的通孔的 分布密度大於內房側壁上的通孔分布密度。
4. 根據權利要求1至3中任意一項所述的茶葉萎凋系統,其特徵在於:所述出風口處 安裝有出風風扇。
5. 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茶葉萎凋系統,其特徵在於:所述萎凋輸送結構是由第一輸 送帶組、第二輸送帶組和兩個提升輸送帶組成的循環輸送結構,其中一個提升輸送帶的輸 入端對應第一輸送帶組的輸出端接取茶葉,其輸出端對應第二輸送帶組的輸入端輸出茶 葉,另一個提升輸送帶的輸入端對應第二輸送帶組的輸出端接取茶葉,其輸出端對應第一 輸送帶組的輸入端輸出茶葉,至少一個提升輸送帶的輸送方向可以轉換,出茶輸送帶的輸 入端與輸送方向可以轉換的提升輸送帶的下端對應接取茶葉,進茶輸送帶的輸出端對應第 一輸送帶組輸出茶葉。
6. 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茶葉萎凋系統,其特徵在於:所述第一輸送帶組、第二輸送帶 組和兩個提升輸送帶對出風室形成包圍;所述第一輸送帶組由從上至下平行分布的至少為 三個的奇數個輸送帶組成,每相鄰兩個輸送帶的輸送方向相反且其中在下的輸送帶的輸入 端對應在上的輸送帶的輸出端接取茶葉;所述第二輸送帶組的結構與第一輸送帶組的結構 相同,且第二輸送帶組的位置為與在第一輸送帶組完全重合的情況下繞內房中軸線相對第 一輸送帶組在水平方向上旋轉180度。
7. 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茶葉萎凋系統,其特徵在於:所述提升輸送帶在水平方向上 相對第一輸送帶組和第二輸送帶組斜向設置。
8. 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茶葉萎凋系統,其特徵在於:所述第一輸送帶組和第二輸送 帶組的最上層的輸送帶的輸入端位於由上至下第二層輸送帶的中部正上方。
9. 根據權利要求8所述的茶葉萎凋系統,其特徵在於:所述進茶輸送帶的輸出端對應 第一輸送帶組的次層輸送帶的輸入端輸出茶葉。
10. 根據權利要求9所述的茶葉萎凋系統,其特徵在於:所述萎凋房的側壁開設有分別 供進茶輸送帶和出茶輸送帶進入的進茶通道和出茶通道,進茶通道和出茶通道分別貫穿外 房和內房,並且進茶通道和出茶通道與環形腔室之間均為互不相通的結構,所述萎凋房的 側壁上設置有對進茶通道和出茶通道進行封閉的可開啟的滑門。
【文檔編號】A23F3/06GK104186724SQ201410396524
【公開日】2014年12月10日 申請日期:2014年8月13日 優先權日:2014年8月13日
【發明者】田穩榮 申請人:保山昌寧紅茶業集團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