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大菱鮃白化率的幼苗養殖方法
2023-07-11 21:49:16
專利名稱:控制大菱鮃白化率的幼苗養殖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魚類幼苗養殖方法,尤其涉及一種控制大菱鮃白化率的幼苗養殖方法。
背景技術:
大菱鮃屬於鰈形目鮃科,是一種底棲性大型名貴比目魚類,對大菱鮃進行人工養殖,在育苗以及幼苗培育過程中大菱鮃易出現變態死亡率高、發病率高、白化率高、畸形率高的問題,嚴重製約了大菱鮃的繁殖質量,也影響了養殖業的經濟效益,找到一個控制大菱鮃的白化率的幼苗養殖方法成為了大菱鮃人工養殖的關鍵問題。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在於克服上述已有方法的不足而提供一種降低大菱鮃的變態死亡率、發病率、白化率、畸形率,適宜大規模生產,成活率高,提高經濟效益的控制大菱鮃白化率的幼苗養殖方法。
本發明的目的可以通過如下措施來達到控制大菱鮃白化率的幼苗養殖方法a、親魚選擇從養殖大菱鮃魚苗中選擇健康、生長速度快的作為親魚,不同區域的種群單獨培養至性腺促熟時,雌雄合理搭配,以避免近親授精,防止種質退化;b、親魚強化培育按雌雄2-3∶1∶2的比例,在親魚培育池中進行培育,培育池中的水是經過精細過濾,紫外線殺菌的,所用餌料為鮮配顆粒飼料,鮮配顆粒飼料主要成分有魚粉、鮮雜魚、澱粉、麩皮、豆粕、魚油、維生素、礦物質,同時添加親魚性腺發育所必須的卵磷脂及脂肪酸類,另外添加誘食劑,日投餵2-3次;控溫、控光親魚池中水溫由開始的17-18℃逐漸降至12-13℃以後緩慢升至13-14℃,光照調控1000-2500LUX,光照時間由開始每日7-9小時逐步增加到17-19小時,,經2-3個月的溫光調控,親魚即可達到成熟產卵;c、採卵、受精、孵化大菱鮃在上述條件下達到性成熟,採卵時,將雌雄分開,分別採取卵子和精液,然後採取溼法受精的方式進行人工授精,授精後,將沉浮卵分開,將浮卵(即受精卵)計數後移入孵化網箱內進行孵化,受精卵在13.5-15℃水溫條件下置於微流水和微充氣的網箱內,放入水槽中進行孵化,經5天左右的時間孵化出初孵仔魚;d、苗種培育將初孵仔魚放入培苗池內進行培育培苗池使其具有較好的循環流態,進水管按切線方向設於池的上口。池中央、池外分別設立水管以便保持水位和排水,使整個池水的系統達到開放式或封閉式循環流水的效果,此外還設有充氣管和氣石;布池密度初孵仔魚的布池密度為0.7-1.2萬尾/m2;溫度、鹽度苗種培育過程中的水溫為14-19℃;鹽度為25-30‰;PH範圍為8.08-8.25;溶解氧為4.9-8.0mg/L;充氣育苗期間連續充氣,布苗後前十天微弱充氣,充氣量控制在20-40L/h/m3,仔魚開鰾以後逐漸增加充其量至50-70L/h/m3;餌料苗種培育的餌料為輪蟲、滷蟲無節幼體、魚類幹顆粒配合飼料,輪蟲和滷蟲使用營養強化劑進行營養強化後投餵;投餌開口攝食後,20天前投餵輪蟲,投餌量保持在5-10個/ml,9-40天投餵滷蟲幼體,投餌量由開始的0.1-0.2個/ml,逐步增加至0.5-1個/ml。17-18日起適當搭配少量幹顆粒配合飼料,採用「少投勤投」的措施,即早期投餵10-12次,後期逐漸減至5-6次,吃飽即可;管理換水前5天不換水,以後換水量由10%漸增至300%;吸底前7天不吸底,以後每兩天吸底一次,投餵配合飼料後每天吸底一次;隨時觀察、及時清除池底部的沉澱物及水表面的油膜、及時分苗,魚苗經過80-90天的飼養,即可進入養成階段。
為了進一步實現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所述的親魚選擇是從進口魚苗養殖過程中優選健康、生長速度快的種群作為親魚。
為了進一步實現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所述的親魚選擇是從自培育苗中逐步篩選健康、生長速度快的苗種作為親魚,為了進一步實現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所述的親魚強化培育步驟中按雌雄2∶1的比例進行優選。
為了進一步實現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所述的親魚強化培育步驟中,親魚進入培育池中進行培育,平均3-5條/m2,可以分在30-50m2培育池中進行強化培養。
為了進一步實現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所述的苗種培育步驟中的培苗池使用直徑為3-5m的圓形水泥池。
為了進一步實現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所述的苗種培育步驟中的培苗池使用邊長為3-5m的方形水泥池。
為了進一步實現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所述苗種培育步驟的餌料是將輪蟲和滷蟲放入小球藻和魚肝乳油中浸泡3-6小時,進行營養強化本發明同已有方法相比可產生如下積極效果本發明採用營養配製、藥物防治和環境調控相結合的方案,平均育苗成活率達到15%以上,白化率降至5%。
(1)把好親魚關,本發明是從養殖大菱鮃成魚中優選健康、生長速度快的種群,嚴格控制病體魚進入種群,進一步進行重點培育,主要是好餌料、好水質;按雌雄2∶1的比例進行,把最好的魚移到產卵培育池進行培育,重點是強化營養配製,確保了親育種群的質量。
(2)培育優質受精卵對親魚進行強化培育,通過控溫控光,進一步科學調配餌料營養,確保親魚性腺的正常發育,保證產出高質量卵和精,並培育出優質的受精卵。
(3)在大菱鮃仔魚培養階段,改善仔魚時期的營養配製,加強水質、水溫、光照等環境因素的調控,採取有效措施,降低和防止白化苗種的發生。
(4)在大菱鮃仔魚培養階段,利用本項目先進的水處理設施,對育苗水進行調控處理,優化水質環境,同時投餵高效餌料和免疫增強劑,防止大菱鮃苗種的病害,提高苗種的成活率,培育出健康苗種。
具體實施例方式下面對本發明的具體實施方式
作詳細說明
實施例1控制大菱鮃白化率的幼苗養殖方法,它包括如下步驟;1、親魚選擇從進口魚苗養殖過程中優選健康、生長速度快的種群作為親魚,嚴格控制病體魚進入種群,不同區域的種群單獨培養至性腺促熟時,雌雄合理搭配,以避免近親授精,防止種質退化親魚強化培育1、親魚強化培育按雌雄2∶1的比例進行優選,親魚進入培育池中進行培育,平均3條/m2,可以分在30m3培育池中進行強化培養,培育池中的水是經過精細過濾,紫外線殺菌的,所用餌料為鮮配顆粒飼料,鮮配顆粒飼料主要成分有魚粉、鮮雜魚、澱粉、麩皮、豆粕、魚油、維生素、礦物質,同時添加親魚性腺發育所必須的卵磷脂及脂肪酸類,另外添加誘食劑,日投餵2次。
同時進行控溫、控光親魚池中水溫由開始的17℃逐漸降至12℃以後緩慢升至13℃,光照調控1000LUX,光照時間控制由每日7小時逐步增加到17小時。在溫光調控和營養強化培育條件下,親魚性腺發育加快,經3個月的溫光調控,親魚即可達到成熟產卵。
2、進行採卵、受精、孵化大菱鮃在上述條件下達到性成熟,採卵時,將雌雄分開,分別採取卵子和精液,然後採取溼法受精的方式進行人工授精。授精後,將沉浮卵分開,將浮卵(即受精卵)計數後移入孵化網箱內進行孵化,受精卵在13.5℃水溫條件下置於微流水和微充氣的網箱內,放入水槽中進行孵化,經約5天的時間完成孵化,獲得初孵仔魚,孵化率達21.6%。
3、苗種培育將初孵仔魚放入培苗池內進行培育培苗池使用直徑為3m的圓形水泥池,使其具有較好的循環流態,進水管按切線方向設於池的上口。池中央、池外分別設立水管以便保持水位和排水,使整個池水的系統達到開放式或封閉式循環流水的效果。此外還設有充氣管和氣石。
布池密度初孵仔魚的布池密度為0.7萬尾/m2。
溫度、鹽度苗種培育過程中的水溫為18℃;鹽度為31‰;PH範圍為8.08;溶解氧為4.9mg/L。
充氣育苗期間連續充氣,布苗後前十天微弱充氣,充氣量控制在20L/h/m2,仔魚開鰾以後逐漸增加充其量至50L/h/m3。
餌料苗種培育的餌料為輪蟲、滷蟲無節幼體、魚類幹顆粒配合飼料,魚類幹顆粒配合飼料中富含維生素VC、VB、VD、礦物質、脂肪酸等適用於幼苗快速健康生長的營養成分和免疫增強劑,輪蟲和滷蟲投餵前都放在小球藻和魚肝乳油中浸泡3小時,進行營養強化。
投餌開口攝食後,前20天投餵輪蟲,投餌量為5-10個/ml,9-40天投餵滷蟲幼體,投餌量由開始的0.1-0.2個/ml,逐步增加至0.5-1個/ml。17-18日齡起投餵少量魚類幹顆粒配合飼料,採用「少投勤投」的措施,即早期日投餵10-12次,後期逐漸減至5-6次,吃飽即可。
管理換水前5天不換水,以後換水量由10%漸增至300%;吸底前7天不吸底,以後每兩天吸底一次,投餵魚類幹配合飼料後每天吸底一次;隨時觀察、及時清除池底部的沉澱物及水表面的油膜、及時分苗,魚苗經過80-90天的飼養,即可進入養成階段。
實施例2控制大菱鮃白化率的幼苗養殖方法,它包括的步驟與實施例1相同,只是有一些數值參數有所不同,如下1、親魚強化培育按雌雄3∶2的比例進行優選,親魚進入培育池中進行培育,平均4條/m2,分在40m3的培養池中進行強化培養,日投餵3次。
同時進行控溫、控光親魚池中水溫由開始的17.5℃逐漸降至12.5℃以後緩慢升至13.5℃,光照調控1700LUX,光照時間控制由每日8小時逐步增加到18小時。在溫光調控和營養強化培育條件下,親魚性腺發育加快,經2個半月的溫光調控,親魚即可達到成熟產卵。
2、進行採卵、受精、孵化受精卵在14℃水溫條件下置於微流水和微充氣的網箱內,放入水槽中進行孵化,經4天的時間完成孵化,獲得初孵仔魚,孵化率可達20%。
3、苗種培育培苗池使用直徑為4m的圓形水泥池。
布池密度初孵仔魚的布池密度為1萬尾/m2。
溫度、鹽度苗種培育過程中的水溫為17℃;鹽度為28‰;PH範圍為8.17;溶解氧為6.5mg/L。
充氣育苗期間連續充氣,布苗後前十天微弱充氣,充氣量控制在30L/h/m3,仔魚開鰾以後逐漸增加充其量至60L/h/m3。
餌料輪蟲和滷蟲都放在小球藻和魚肝乳油中浸泡4.5小時,進行營養強化。
實施例3控制大菱鮃白化率的幼苗養殖方法,它包括的步驟與實施例1相同,只是有一些數值參數有所不同,如下1、親魚強化培育按雌雄3∶1的比例進行優選,親魚進入培育池中進行培育,平均5條/m2,可以分在50m3的培養池中進行強化培養,日投餵3次。
同時進行控溫、控光親魚池中水溫由開始的18℃逐漸降至13℃以後緩慢升至14℃,光照調控2500LXS,光照時間控制由每日9小時逐步增加到19小時。在溫光調控和營養強化培育條件下,親魚性腺發育加快,經2個月的溫光調控,親魚即可達到成熟產卵。
2、進行採卵、受精、孵化受精卵在15℃水溫條件下置於微流水和微充氣的網箱內,放入水槽中進行孵化,經5天的時間完成孵化,獲得初孵仔魚,孵化率可達21%。
3、苗種培育培苗池使用邊長為5m的方形水泥池。
布池密度初孵仔魚的布池密度為1.2萬尾/m2。
溫度、鹽度苗種培育過程中的水溫為19℃;鹽度為30‰;PH範圍為8.25;溶解氧為8.0mg/L。
充氣育苗期間連續充氣,布苗後前十天微弱充氣,充氣量控制在40L/h/m3,仔魚開鰾以後逐漸增加充其量至70L/h/m3。
餌料輪蟲和滷蟲都放在小球藻和魚肝乳油中浸泡6小時,進行營養強化。
權利要求
1.控制大菱鮃白化率的幼苗養殖方法,其特徵在於它包括如下步驟a、親魚選擇從養殖大菱鮃魚苗中選擇健康、生長速度快的作為親魚,不同區域的種群單獨培養至性腺促熟時,雌雄合理搭配,以避免近親授精,防止種質退化;b、親魚強化培育按雌雄2-31∶2的比例,在親魚培育池中進行培育,培育池中的水是經過精細過濾,紫外線殺菌的,所用餌料為鮮配顆粒飼料,鮮配顆粒飼料主要成分有魚粉、鮮雜魚、澱粉、麩皮、豆粕、魚油、維生素、礦物質,同時添加親魚性腺發育所必須的卵磷脂及脂肪酸類,另外添加誘食劑,日投餵2-3次;控溫、控光親魚池中水溫由開始的17-18℃逐漸降至12-13℃以後緩慢升至13-14℃,光照調控1000-2500LUX,光照時間由開始每日7-9小時逐步增加到17-19小時,,經2-3個月的溫光調控,親魚即可達到成熟產卵;c、採卵、受精、孵化大菱鮃在上述條件下達到性成熟,採卵時,將雌雄分開,分別採取卵子和精液,然後採取溼法受精的方式進行人工授精,授精後,將沉浮卵分開,將浮卵(即受精卵)計數後移入孵化網箱內進行孵化,受精卵在13.5-15℃水溫條件下置於微流水和微充氣的網箱內,放入水槽中進行孵化,經5天左右的時間孵化出初孵仔魚;d、苗種培育將初孵仔魚放入培苗池內進行培育培苗池使其具有較好的循環流態,進水管按切線方向設於池的上口。池中央、池外分別設立水管以便保持水位和排水,使整個池水的系統達到開放式或封閉式循環流水的效果,此外還設有充氣管和氣石;布池密度初孵仔魚的布池密度為0.7-1.2萬尾/m2;溫度、鹽度苗種培育過程中的水溫為14-19℃;鹽度為25-30‰;PH範圍為8.08-8.25;溶解氧為4.9-8.0mg/L;充氣育苗期間連續充氣,布苗後前十大微弱充氣,充氣量控制在20-40L/h/m3,仔魚開鰾以後逐漸增加充其量至50-70L/h/m3;餌料苗種培育的餌料為輪蟲、滷蟲無節幼體、魚類幹顆粒配合飼料,輪蟲和滷蟲使用營養強化劑進行營養強化後投餵;投餌開口攝食後,20天前投餵輪蟲,投餌量保持在5-10個/ml,9-40天投餵滷蟲幼體,投餌量由開始的0.1-0.2個/ml,逐步增加至0.5-1個/ml。17-18日起適當搭配少量幹顆粒配合飼料,採用「少投勤投」的措施,即早期投餵10-12次,後期逐漸減至5-6次,吃飽即可;管理換水前5天不換水,以後換水量由10%漸增至300%;吸底前7天不吸底,以後每兩天吸底一次,投餵配合飼料後每天吸底一次;隨時觀察、及時清除池底部的沉澱物及水表面的油膜、及時分苗,魚苗經過80-90天的飼養,即可進入養成階段。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控制大菱鮃白化率的幼苗養殖方法,其特徵在於所述的親魚選擇是從進口魚苗養殖過程中優選健康、生長速度快的種群作為親魚。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控制大菱鮃白化率的幼苗養殖方法,其特徵在於所述的親魚選擇是從自培育苗中逐步篩選健康、生長速度快的苗種作為親魚,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控制大菱鮃白化率的幼苗養殖方法,其特徵在於所述的親魚強化培育步驟中按雌雄2∶1的比例進行優選。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控制大菱鮃白化率的幼苗養殖方法,其特徵在於所述的親魚強化培育步驟中,親魚進入培育池中進行培育,平均3-5條/m2,可以分在30-50m2培育池中進行強化培養。
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控制大菱鮃白化率的幼苗養殖方法,其特徵在於所述的苗種培育步驟中的培苗池使用直徑為3-5m的圓形水泥池。
7.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控制大菱鮃白化率的幼苗養殖方法,其特徵在於所述的苗種培育步驟中的培苗池使用邊長為3-5m的方形水泥池。
8.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控制大菱鮃白化率的幼苗養殖方法,其特徵在於所述苗種培育步驟的餌料是將輪蟲和滷蟲放入小球藻和魚肝乳油中浸泡3-6小時,進行營養強化。
全文摘要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控制大菱鮃白化率的幼苗養殖方法,它包括親魚選擇、親魚強化培育、採卵、受精、孵化、苗種培育步驟,通過本發明的方法可降低大菱鮃的變態死亡率、發病率、白化率、畸形率,適宜大規模生產,成活率高,提高經濟效益。
文檔編號A01K61/00GK1596628SQ200410024558
公開日2005年3月23日 申請日期2004年8月16日 優先權日2004年8月16日
發明者劉壽堂, 王榮之, 薛致勇, 孫德強, 閻志勝 申請人:海陽市黃海水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