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大菱鮃健康養殖的方法
2023-07-11 21:33:26 2
一種大菱鮃健康養殖的方法
【專利摘要】一種大菱鮃健康養殖的方法,水質清新,深度2.0~2.5m,pH值7.0~8.5池塘,網箱材料為聚乙烯網片,在3月中旬至4月中旬清晨,此時水溫15~20℃投放大菱鮃成魚,套養10~12cm的白鰱魚種2250~3000尾/hm2、花鰱375尾/hm2,取配合飼料和動物性飼料相結合的辦法,配合飼料粗蛋白質含量35%,動物性飼料主要為新鮮或冰凍的鰱魚、鯉魚、野雜魚、動物肝臟,多投動物性飼料,動物性飼料和配合飼料均按體重的1-4%投喂。
【專利說明】一種大菱鮃健康養殖的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涉及水產養殖的方法,尤其是一種大菱鮃健康養殖的方法。
【背景技術】
[0002]大菱鮃(Scop hthalmus max imus )是原產於歐洲的一種冷水性底棲海水魚,隸屬於鰈形目,鮃科,菱鮃屬。主要分布於大西洋沿岸、北海、黑海及地中海一帶。由於它具有適應低水溫生活,生長速度快,肉質鮮美,容易接受人工飼料,易於集約化養殖等優點,相繼成為歐洲及南美智利等許多國家的主要養殖開發對象。
[0003]自1992年大菱鮃被引入我國以來,其養殖已從山東快速輻射到北方沿海各省,成為我國海水養殖的一個大菱鮃是歐洲名貴的經濟魚種,它適應低水溫環境、生長快、抗逆性強、肉質細嫩、膠質豐富、口感獨特,深受養殖者和消費者的喜愛。水產專家們創建了符合我國國情的「溫室大棚+深井海水」的工廠化養殖模式,養殖技術十分成熟,在我國北方沿海迅速發展成為一項特色產業,養殖年產量近5萬噸,年總產值超過40億元,成為我國北方海水養殖的一項支柱產業。但是由於產業發展時間短,從業人員參差不齊,目前存在突出的問題是養殖疾病增多、用藥不規範、甚至有少數單位濫用違禁藥物,以至於出現不合格商品魚上市的現象。由水產品藥物殘留超標引起的質量安全問題已成為制約大菱鮃生產與銷售的瓶頸。
【發明內容】
[0004]本發明的目的是克服現有技術中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種大菱鮃健康養殖的方法,突破了大菱鮃養殖的關鍵技術瓶頸。
[0005]按照本發明提供的技術方案,一種大菱鮃健康養殖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驟:(I)養殖環境:培育池為圓形或方 形水泥池,面積12~20m2,深0.7~1.0 m;中間培育池為圓形或方形水泥池,面積30~50 m2,池深0.8~1.0 m,要求水循環和排汙功能良好;水質透明、清澈,不含有害重金屬離子,硫化物不超過0.02mg/L,總大腸桿菌數小於5000個/L,鹽度在20以上;光照:5001x~15001x,均勻、柔和、不刺眼;水溫:15。。~18。。;鹽度:適宜鹽度為25~30 ;pH維持在7.6^8.2之間;溶解氧:大於6 m g / L ;
(2)受精卵的孵化:大菱鮃受精卵經充分漂洗,在30*10-6的PV碘溶液中消毒15min後,即放入專用孵化器或孵化網箱內孵化,孵化密度一般為20萬粒/ m2左右,孵化水溫一般控制在13°C,孵化仔魚I天~5天內可採用靜水培育方式,日換水量可由1/5增至全部換水,日換水次數可由每天I次逐步增至每天兩次;從第6天開始建立流水培育程序,光照強度400-7001χ,充氣保持微波狀,使用孵化網箱時在箱外充氣,適當加大充氣量,其他理化因子經檢測均符合漁業水質標準,在孵化過程中每隔24h清理沉底死卵一次,以免敗壞水質;
(3)苗種培育:在13°C水溫條件下經11(T120h的孵化即可出苗,出苗後及時轉移到苗種培育池,培育池規格f 3m2不等,0.6m深,方形,培苗密度2萬~3萬尾/ m2。進苗開始,每天提升水溫0.5°C ,達到15°c保持穩定,加大換水量達到:3-5倍/ d,一般保持每日吸汙2次,及時清除死亡個體,光照逐漸增加到I 00(T2 OOOlx,6日齡之內尚處於內源性營養階段,不投餌,加入適量的小球藻以保持培育水體的微綠狀態,此時初孵仔魚活動能力較弱,充氣不需太大,保持微波狀態,6d以後,卵黃囊已經萎縮,卵黃已基本被消耗,仔魚開始由內源性營養向外源性營養轉化,用4- 5d的時間逐漸提高培育水溫到17°C,並保持到培苗結束,及時投入經營養強化的輪蟲供魚苗開口攝食,投放量在10個/ ml,加大換水量至10倍/ d,並加強對池底的吸汙管理,這一時期,仔魚很纖弱,充氣仍保持微波狀。孵化後第8d是餵養管理的關鍵時期,若餌料供應不足,難以順利完成從內源性營養向外源性營養的轉化,一般保持水體中輪蟲個體10個/ ml,在開鰾前的第9日齡,適當減少投餵量,輪蟲密度降到5個/ ml以下對開鰾很有好處,估計可能是由於仔魚攝食減少給鰾管留出較大的空間有關;
(4)投餵方法:苗種培育飼料系列一般有擬球藻、輪蟲、滷蟲等生物性飼料和顆粒配合飼料,第12~15天開始投餵顆粒配合飼料直至育苗結束。由於魚體的生長,魚苗吃食量增加,配合飼料粒徑也應逐漸增加。25 d前多寶魚苗種、0.10~0.15,0.5 g/尾魚苗投餵的配合飼料粒徑分別為250- 400、400~600,800 mm。要求配合飼料日投量為魚體重的5%~15%。飼料顆粒大小適口,投餵及時,宜少投、勤投。換水量為10次/d。乾性顆粒飼料的投餵方法:乾性顆粒飼料的投餵量依魚體重、水溫而定。在一定條件下,3克~1000克體重的魚投餵量為6%~0.4%。在苗種期應儘量增加投餵次數,每天投餵6次~10次,以後隨著生長而逐漸減少投餵次數。長到100克左右,每天投餵4次;長到300克左右,每天投餵2次~3次;長到500克,每天投餵2次;長到500克以上,每天投餵I次~2次。在夏季高水溫期,每天投餵I次,或2天~3天投餵I次,投餌量控制在飽食量的50%~60%。4.投飼次數與投飼率:由於大菱鮃屬於變溫動物,不同水溫條件下的攝食量有很大差異。一般在苗種期日投餌率在61%~4%,長到100克大致為2%左右,長到300克以上大致掌握在1%~0.5% ;
(5)疾病防治:爛鰭病防治措施包括:養殖用水經嚴格過濾或消毒處理以保證水質清潔;降低養殖密度,加大換水量,及時吸汙清底和清除死亡魚苗;使用複合抗菌素「鮃苗樂二號」 5* 10- 6投餵輪蟲或滷蟲使之攜帶藥物成為「藥性生物餌料」,經6 h後收集投餵魚苗;以「鮃苗樂二號」5 *10- 6全池潑灑進行藥浴,連續處理3 d,每天藥浴時間在8 h以上;爛鰭病防治方法包括:降低養殖密度,以提高抗病力,減少發病機會;加強吸汙,加大換水量,以保持池底清潔和良好的水質;適時分池,細心操作和搬運,防止擦傷;爛鰭病容易水平傳染,發現病魚應儘快隔離、掩埋或焚燒處理;當分池和疾病發生時,使用「鮃樂二號」進行口服和藥浴處理。口服量疒5 g/ kg飼料,每日投餵兩次,5~7 d為一療程;而藥浴則以10 *10- 6的劑量,每天浸泡8 h,連續處理3 d。採用本發明的方法進行科學化、精細化飼養,短時間內增產效果明顯、生活率高、適合產業化大規模發展。
【具體實施方式】
[0006]以下將對本發明的優選實施例進行詳細的描述;應當理解,優選實施例僅為了說明本發明,而不是為了限制本發明的保護範圍。[0007]—種大菱鮃健康養殖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1)養殖環境:培育池為圓形或方形水泥池,面積12~20m2,深0.7~1.0 m;中間培育池為圓形或方形水泥池,面積30~50 m2,池深0.8~1.0 m,要求水循環和排汙功能良好;水質透明、清澈,不含有害重金屬離子,硫化物不超過0.02mg/L,總大腸桿菌數小於5000個/L,鹽度在20以上;光照:5001x~15001x,均勻、柔和、不刺眼;水溫:15°C~18°C ;鹽度:適宜鹽度為25~30 ;pH維持在7.6^8.2之間;溶解氧:大於6 m g / L ;
(2)受精卵的孵化:大菱鮃受精卵經充分漂洗,在30*10-6的PV碘溶液中消毒15min後,即放入專用孵化器或孵化網箱內孵化,孵化密度一般為20萬粒/ m2左右,孵化水溫一般控制在13°C,孵化仔魚I天~5天內可採用靜水培育方式,日換水量可由1/5增至全部換水,日換水次數可由每天I次逐步增至每天兩次;從第6天開始建立流水培育程序,光照強度400-7001χ,充氣保持微波狀,使用孵化網箱時在箱外充氣,適當加大充氣量,其他理化因子經檢測均符合漁業水質標準,在孵化過程中每隔24h清理沉底死卵一次,以免敗壞水質;
(3)苗種培育:在13°C水溫條件下經110-120h的孵化即可出苗,出苗後及時轉移到苗種培育池,培育池規格1-3m2不等,0.6m深,方形,培苗密度2萬~3萬尾/m2。進苗開始,每天提升水溫0.5°C ,達到15°C保持穩定,加大換水量達到:T 5倍/d, 一般保持每日吸汙2次,及時清除死亡個體,光照逐漸增加到1000-2000lx,6日齡之內尚處於內源性營養階段,不投餌,加入適量的小球藻以保持培育水體的微綠狀態,此時初孵仔魚活動能力較弱,充氣不需太大,保持微波狀態,6d以後,卵黃囊已經萎縮,卵黃已基本被消耗,仔魚開始由內源性營養向外源性營養轉化,用1-5d的時間逐漸提高培育水溫到17°C,並保持到培苗結束,及時投入經營養強化的輪蟲供魚苗開口攝食,投放量在10個/ ml,加大換水量至10倍/ d,並加強對池底的吸汙管理,這一時期,仔魚很纖弱,充氣仍保持微波狀。孵化後第8d是餵養管理的關鍵時期,若餌料供應不足,難以順利完成從內源性營養向外源性營養的轉化,一般保持水體中輪蟲個體10個/ ml,在開鰾前的第9日齡,適當減少投餵量,輪蟲密度降到5個/ ml以下對開鰾很有好處,估計可能是由於仔魚攝食減少給鰾管留出較大的空間有關;
(4)投餵方法:苗種培育飼料系列一般有擬球藻、輪蟲、滷蟲等生物性飼料和顆粒配合飼料,第12~15天開始投餵顆粒配合飼料直至育苗結束。由於魚體的生長,魚苗吃食量增加,配合飼料粒徑也應逐漸增加。25 d前多寶魚苗種、0.10~0.15,0.5 g/尾魚苗投餵的配合飼料粒徑分別為250- 400、400~600,800 mm。要求配合飼料日投量為魚體重的5%~15%。飼料顆粒大小適口,投餵及時,宜少投、勤投。換水量為10次/d。乾性顆粒飼料的投餵方法:乾性顆粒飼料的投餵量依魚體重、水溫而定。在一定條件下,3克~1000克體重的魚投餵量為6%~0.4%。在苗種期應儘量增加投餵次數,每天投餵6次~10次,以後隨著生長而逐漸減少投餵次數。長到100克左右,每天投餵4次;長到300克左右,每天投餵2次~3次;長到500克,每天投餵2次;長到500克以上,每天投餵I次~2次。在夏季高水溫期,每天投餵I次,或2天~3天投餵1次,投餌量控制在飽食量的50%~60%。4.投飼次數與投飼率:由於大菱鮃屬於變溫動物,不同水溫條件下的攝食量有很大差異。一般在苗種期日投餌率在61%~4%,長到100克大致為2%左右,長到300克以上大致掌握在1%~0.5% ;(5)疾病防治:爛鰭病防治措施包括:養殖用水經嚴格過濾或消毒處理以保證水質清潔;降低養殖密度,加大換水量,及時吸汙清底和清除死亡魚苗;使用複合抗菌素「鮃苗樂二號」 5* 10- 6投餵輪蟲或滷蟲使之攜帶藥物成為「藥性生物餌料」,經6 h後收集投餵魚苗;以「鮃苗樂二號」5 *10- 6全池潑灑進行藥浴,連續處理3 d,每天藥浴時間在8 h以上;爛鰭病防治方法包括:降低養殖密度,以提高抗病力,減少發病機會;加強吸汙,加大換水量,以保持池底清潔和良好的水質;適時分池,細心操作和搬運,防止擦傷;爛鰭病容易水平傳染,發現病魚應儘快隔離、掩埋或焚燒處理;當分池和疾病發生時,使用「鮃樂二號」進行口服和藥浴處理。口服量疒5 g/ kg飼料,每日投餵兩次,5~7 d為一療程;而藥浴則以10 *10- 6的劑量,每天浸泡8 h,連續處理3 d。
[0008]收穫經過70~80 d育苗,大菱鮃仔魚可提前10 d上市。經過預算,該魚苗比平時培育的魚苗增加I元/尾,而且魚苗成活率高,達30%,比一般培育廠提高了 10%,可增加36元/m2,飼養40 d後對大菱鮃仔魚生長指標的影響見下表,本方法和傳統方法組魚體體長的絕對增長率分別為0.40mm.cf1和0.37mm.cf1,體質量絕對增長率分別為
0.0338g.(T10.0309 g.0-1,可見本方法能促進大菱鮃生長。
【權利要求】
1.一種大菱鮃健康養殖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養殖環境:培育池為圓形或方形水泥池,面積12~20m2,深0.7~1.0m;中間培育池為圓形或方形水泥池,面積30~50 m2,池深0.8~1.0 m,要求水循環和排汙功能良好;水質透明、清澈,不含有害重金屬離子,硫化物不超過0.02mg/L,總大腸桿菌數小於5000個/L,鹽度在20以上;光照:5001x~15001x,均勻、柔和、不刺眼;水溫:15。。~18。。;鹽度:適宜鹽度為25~30 ;pH維持在7.6^8.2之間;溶解氧:大於6 m g / L ; 受精卵的孵化:大菱鮃受精卵經充分漂洗,在30*10_6的PV碘溶液中消毒15min後,即放入專用孵化器或孵化網箱內孵化,孵化密度一般為20萬粒/ m2左右,孵化水溫一般控制在13°C,孵化仔魚I天飛天內可採用靜水培育方式,日換水量可由1/5增至全部換水,日換水次數可由每天I次逐步增至每天兩次;從第6天開始建立流水培育程序,光照強度400-7001χ,充氣保持微波狀,使用孵化網箱時在箱外充氣,適當加大充氣量,其他理化因子經檢測均符合漁業水質標準,在孵化過程中每隔24h清理沉底死卵一次,以免敗壞水質; 苗種培育:在13°C水溫條件下經11 120h的孵化即可出苗,出苗後及時轉移到苗種培育池,培育池規格f 3m2不等,0.6m深,方形,培苗密度2萬~3萬尾/ m2 ;進苗開始,每天提升水溫0.5°C ,達到15°C保持穩定,加大換水量達到: 5倍/ d,一般保持每日吸汙2次,及時清除死亡個體,光照逐漸增加到I 00 OOOlx,6日齡之內尚處於內源性營養階段,不投餌,加入適量的小球藻以保持培育水體的微綠狀態,此時初孵仔魚活動能力較弱,充氣不需太大,保持微波狀態,6d以後,卵黃囊已經萎縮,卵黃已基本被消耗,仔魚開始由內源性營養向外源性營養轉化,用 5d的時間逐漸提高培育水溫到17°C,並保持到培苗結束,及時投入經營養強化的輪蟲供魚苗開口攝食,投放量在10個/ ml,加大換水量至10倍/ d,並加強對池底的吸汙管理,這一時期,仔魚很纖弱, 充氣仍保持微波狀;孵化後第6~Sd是餵養管理的關鍵時期,若餌料供應不足,難以順利完成從內源性營養向外源性營養的轉化,一般保持水體中輪蟲個體10個/ ml,在開鰾前的第9日齡,適當減少投餵量,輪蟲密度降到5個/ ml以下對開鰾很有好處,估計可能是由於仔魚攝食減少給鰾管留出較大的空間有關; 投餵方法:苗種培育飼料系列一般有擬球藻、輪蟲、滷蟲等生物性飼料和顆粒配合飼料,第12~15天開始投餵顆粒配合飼料直至育苗結束;由於魚體的生長,魚苗吃食量增加,配合飼料粒徑也應逐漸增加;25 d前多寶魚苗種、0.10~0.15,0.5 g/尾魚苗投餵的配合飼料粒徑分別為250- 400、400~600,800 mm ;要求配合飼料日投量為魚體重的5%~15%;飼料顆粒大小適口,投餵及時,宜少投、勤投;換水量為10次/d;乾性顆粒飼料的投餵方法:乾性顆粒飼料的投餵量依魚體重、水溫而定;在一定條件下,3克~1000克體重的魚投餵量為6%~0.4%;在苗種期應儘量增加投餵次數,每天投餵6次~10次,以後隨著生長而逐漸減少投餵次數;長到100克左右,每天投餵4次;長到300克左右,每天投餵2次~3次;長到500克,每天投餵2次;長到500克以上,每天投餵I次~2次;在夏季高水溫期,每天投餵I次,或2天~3天投餵I次,投餌量控制在飽食量的50%~60% ;4.投飼次數與投飼率:由於大菱鮃屬於變溫動物,不同水溫條件下的攝食量有很大差異;一般在苗種期日投餌率在61%~4%,長到100克大致為2%左右,長到300克以上大致掌握在1%~0.5% ;疾病防治:爛鰭病防治措施包括:養殖用水經嚴格過濾或消毒處理以保證水質清潔;降低養殖密度,加大換水量,及時吸汙清底和清除死亡魚苗;使用複合抗菌素「鮃苗樂二號」 5* IO-6投餵輪蟲或滷蟲使之攜帶藥物成為「藥性生物餌料」,經6 h後收集投餵魚苗;以「鮃苗樂二號」5 *10_6全池潑灑進行藥浴,連續處理3 d,每天藥浴時間在8 h以上;爛鰭病防治方法包括:降低養殖密度,以提高抗病力,減少發病機會;加強吸汙,加大換水量,以保持池底清潔和良好的水質;適時分池,細心操作和搬運,防止擦傷;爛鰭病容易水平傳染,發現病魚應儘快隔離、掩埋或焚燒處理;當分池和疾病發生時,使用「鮃樂二號」進行口服和藥浴處理;口服量疒5 g/ kg飼料,每日投餵兩次,5~7 d為一療程;而藥浴則以10 *1 0_6的劑量,每天浸泡8 h,連續處理3 d。
【文檔編號】A01K61/00GK103461249SQ201310447579
【公開日】2013年12月25日 申請日期:2013年9月27日 優先權日:2013年9月27日
【發明者】徐 明 申請人:蘇州市陽澄湖現代農業發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