柞蠶場復層冠型異步輪伐技術的製作方法
2023-07-12 00:20:36 1
專利名稱:柞蠶場復層冠型異步輪伐技術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柞蠶場集約化經營的綜合配套技術,具體地說是作樹剪伐的工藝。
我國山地柞蠶場總面積約2000萬畝,分布於南自亞熱帶貴州省,北至塞溫帶的黑龍江省(以有遼寧、吉林、內蒙、山東、河南等地)共7個省區。柞蠶集中產地在遼東半島和山東半島。遼寧省柞蠶產量佔全國總產量的80%,蠶場面積最大,是遼東山區的一項重要產業。柞蠶業雖有上百年的歷史,但由於經營粗放,技術落後,以致產量低下,長期處於「廣種薄收」的狀態,加之近幾十年來,人口劇增,地區工業興起,對柞蠶場的索取不斷增多。過度放養,瀕繁剪伐,形成了掠奪式經營,對柞蠶林資源造成極大破壞,不但蠶繭產量下降,而且造成山坡水土流失,生態環境惡化,危及著柞蠶業的發展。
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除了人口壓力及需求劇增之外,主要是落後的經營技術,限制了生產力的提高。主要表現1、根刈樹型冠層結構不合理,光能利用效率低。傳統的樹型是由根刈作業形成的無幹樹冠。即在早春離地面5釐米處砍伐柞樹幹枝,幼技從根樁萌發。樹冠結構為無幹型單一冠層。其缺點是柞葉分布空間小,葉面積指數小,透光不良,作葉光合效率低,同時由於柞墩數量不足,蠶場鬱閉度低,通常只有0.65,單位面積葉量少,產繭量每畝只有10斤左右。蠶場經濟收益較低。近十幾年部分地區改用中幹樹型,而冠層較高,下層葉量少,造成光能浪費,雖然比無幹樹型有所改進,但仍不盡合理。蠶場產葉量和產繭量低下的局面未能根本解決。
2、剪伐方式不盡合理。傳統的剪伐是將需更新剪伐的作墩一次完成,將老的枝幹伐去,待春天從柞墩基部萌發新枝。由於當年萌枝矮小,葉量不足,冠層矮小,覆蓋度很低,只能達0.3-0.4左右。其缺點是作蠶場內裸露地面積大,易造成水土流失,引起土地砂化和地力衰退,以致蠶場退化,生態環境惡化。
本發明的目的是針對上述存在的缺點,提供一種可使柞蠶場內裸露地面減少,水土不易流失,蠶場生產力及生態環境穩定性好的柞樹剪伐技術。
本發明的復層冠型又稱「階綈」型冠層,是在同一柞墩中無幹與中幹樹型的結合。組成由中幹株形成的上層和無幹株形成的下層同時存在的復層冠。因上層冠處於柞墩邊緣,不影響無幹植株的光照條件,使兩層冠均處於有利的受光位置。復層冠型結構的優點是擴大了葉片的水平分布和垂直分布的空間,使單位面積葉生物量增加了30%,葉面積指數提高了25%,即由3增加到4。顯著提高了冠層的光能截獲量。同時由於兩層冠的合理布局,使冠層內光能分布較為均勻,葉片可以充分利用下層光,使整修冠層光合生產力得以提高,使生物產量增加30%。
復層冠型的異步輪伐技術是在無幹柞墩內北部邊緣留1-2株作為喬木狀的中幹樹型,將幹高1.2-1.5米處剪枝、放拐,每隔5-7年輪伐一次。使蠶場柞林形成中幹和無幹相結合的兩層樹冠,其輪伐更新過程分兩步完成,即對中幹和無幹植株分別在前後兩年份進行。輪伐時對灌木狀的無幹型,在接近地表處進行剪伐,而對於作墩內的中幹株則在1.2-1.5米處的各個拐枝上進行剪伐並繼續放拐,使柞墩,保持兩種樹型。
在柞樹上放蠶,為了操作方便和使枝葉鮮嫩,滿足幼蠶食性要求,每隔5-7年必須對作樹進行剪伐,去掉老枝,促使新枝萌生,葉組織鮮嫩。5-7年為一個輪伐期。到輪伐年份,通常將柞墩中的柞樹同時進行剪伐。這樣容易造成當年蠶場冠層稀疏,林地裸露,水土流失。異步輪伐是一項新工藝,即對同一柞墩中的無幹和中幹柞樹分別在不同的年份進行剪伐。如當年剪伐無幹柞樹,在近地表伐去灌木狀柞樹,保留中幹株不予剪伐。待第二年早春則只剪伐中幹植株,即在中幹柞樹1.2-1.5米處對拐枝進行修剪。這種分兩步進行的異步輪伐工藝,優越性在於輪伐的當年仍保留一部分樹冠,減少裸露地面,避免水土流失,能夠長期保持蠶場生產力及生態環境的穩定性。
實施例以遼寧省鳳城縣東湯蠶種場和岫巖縣紅旗營子蠶場為例,他們作為實驗示範基點,自1989年實驗實施新工藝以來,獲得明顯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
東湯蠶種場於1989年春在200畝蠶場內對無幹柞墩進行剪伐,同時在每個柞墩內保留1-2株不剪,以養成中幹植株。第二年,即1990年春,對保留柞株按中幹型在1.3米高處修剪,並留拐枝。夏季蠶場形成復層冠型,鬱閉度達到0.75,與對照的50畝無幹蠶場相比,1990年葉生物量增加20%,1991年與同令無幹蠶場相比,產繭量提高30%,鬱閉度達0.89,而無幹蠶場鬱閉度只有0.65,有水土流失現象。又如岫巖紅旗營子蠶場,1990年實驗將150畝無幹蠶場改造為復層冠型。1992年生物產量提高25%,鬱閉度達0.8。1993年調查,鬱閉度提高到0.85,基本控制了水土流失。以上兩例均避免了傳統的無幹型蠶場剪伐後出現的生態環境惡化和樹勢衰退現象。蠶農反映新的經營方法為柞蠶場穩產、高產提供了技術保證。
權利要求
1.一種柞蠶場復層冠型異步輪伐技術,其特徵是在無幹柞墩內北部邊緣留1-2株作為喬木狀的中幹樹型,蠶場柞林形成中幹和無幹相結合的兩層樹冠,其輪伐更新過程分兩步完成。
全文摘要
本發明涉及柞蠶場集約化經營的綜合配套技術,具體地說是作樹剪伐的工藝。它是在無幹柞墩內北部邊緣留1-2株作為喬木狀的中幹樹型,將幹高1.2-1.5米處剪枝、放拐,每隔5-7年輪伐一次。優點是擴大了葉片的水平分布和垂直分布的空間,使單位面積葉生物量增加了30%,葉面積指數提高了25%,即由3增加到4。顯著提高了冠層的光能截獲量。同時由於兩層冠的合理布局,使冠層內光能分布較為均勻,葉片可以充分利用下層光,使整個冠層光合生產力得以提高,使生物產量增加30%。
文檔編號A01G23/00GK1125506SQ9411272
公開日1996年7月3日 申請日期1994年12月28日 優先權日1994年12月28日
發明者楊思河, 姜波, 王昌傑, 吳春生, 文詩韻, 黃剛 申請人:中國科學院瀋陽應用生態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