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從上映到結束一般多長時間(國產電影的窗口期還能縮短到多久)
2023-08-07 21:12:55 3
作者 / 魏建梅
9月7號登陸院線,13號入駐視頻平臺,《逗愛熊仁鎮》在上映6天後便草草下線,速度之快令人始料未及。
雖然沒有硬性要求影片到底能在影院上映多久,但一個月的「出售期」早已是不成文的規定。之後才會上線視頻平臺。但近年來, 電影上映和上線之間的窗口期卻變得越來越短, 儼然成為一種新的行業趨勢。除了《逗愛熊仁鎮》,今年像《素人特工》《上海堡壘》《風中有朵雨做的雲》等,上映期都不足30天。
那麼,窗口期縮短的原因到底是什麼? 現象背後,對影院和平臺又有著怎樣的影響? 我們又該如何看待這種新趨勢呢?
註:因避免歧義,本文所提到的窗口期特指影片從上映日到上線日之間的間隔期。
上線日「步步緊逼」
眾所周知,一部院線電影在製作完成後都會先進入影院,下映後再上線視頻平臺。
如果影片在上映期市場表現良好,可以申請 密鑰延期, 即延長院線上映期限。隨著市場的不斷發展,如今,密鑰延期逐漸成為行業普遍現象。一般而言是延長一個月,像《最好的我們》《掃毒2天地對決》《白蛇:緣起》均是這樣的操作。今天下午,《哪吒之魔童降世》剛剛宣布延期至10月26號,相當於延長了2個月,此外《戰狼2》《流浪地球》同樣是2個月,《美人魚》甚至整整延長了3個月,一共有著4個月的上映期。
此前,即使影片下映,還要再間隔一段時間才會上線網絡,後來逐漸有了「無縫銜接」的操作,比如去年《幕後玩家》4月28號上映,到5月28號下映的當天便直接上線網絡。 來到現在,上線日再次提前,甚至直接「闖入」上映期,影片未下映就登上視頻平臺幾乎成了越來越普遍的操作。 當然,這三種情況並不是呈遞進的過渡關係,而是不同時期衍生出的行業新現象,即使是在當下,三種現象都存在於行業中,具體選擇哪種全靠片方自己決定。
影片上映期選擇上線的現象也分以下兩種情況,首先是密鑰延期類的影片。 比如今年大年初一(2月5號)上映的《飛馳人生》便延期至4月10號,但3月29號影片就已經全網上線,《最好的我們》的上映期為6月6號到8月8號,但影片7月26號時便登陸全網。
其實,對於這些已經在院線上映有兩三個月的影片來說,在距離下映的最後幾天裡上線網絡並不會引起觀眾太多的關注和討論。 畢竟電影市場不斷處於更迭狀態,影片熱度到最後已經開始慢慢冷卻,票房呈現「低產出」狀態,甚至可以忽略不計,因此,大家通常將這種情況視為正常操作。
除了《逗愛熊仁鎮》,去年上映的《二十歲》也僅僅有著6天的窗口期。此外,《北方一片蒼茫》是9天,《素人特工》是16天,《上海堡壘》是21天。需要注意的是,即使上線網絡,但大部分影片依舊會在院線上映, 即院線端和網絡端同時進行著, 直接切斷院線上映權限的情況較少。
但看向國外,影片從影院上映到家庭點播等服務上線卻有著嚴格的窗口期限定,通常是90天左右,不得逾矩。 2015年,Netflix嘗試將《無境之獸》進行院線網絡同步上映,便遭到了北美四大院線的聯合抵制。
《無境之獸》海報
在視頻平臺尋求轉機
仔細分析這類提前上線網絡的影片,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種。
首先是像《風中有朵雨做的雲》《江湖兒女》《北方一片蒼茫》這種偏文藝感的影片,其次是像《二十歲》《逗愛熊仁鎮》《素人特工》這類影片內容有爭議的影片。雖然是兩類完全不同的電影,但卻有著相同的特點,那便是 市場打開度低,影院排片少,票房產出低。
拿《北方一片蒼茫》來說,影片還是在中國藝術電影放映聯盟上進行專線上映的,首日排片僅佔到0.4%,這也是上映期最高的排片值了,上映11天的《逗愛熊仁鎮》到目前為止也僅拿下617萬票房。
上映期選擇上線網絡,表面來看,這種操作會直接影響影片在院線的市場表現,甚至會縮短市場「壽命」,但實際上, 大部分影片在上線網絡端時依舊變換著花樣,不斷尋求變現可能。 因此,這類影片並不能跟單純的「一日遊」影片相提並論。
比如,去年《江湖兒女》在上映第13天的時候便登陸了視頻平臺,用戶須付費9.9元才能獲得完整觀看權限; 今年上半年上映的婁燁新片《風中有朵雨做的雲》在上映15天之際全網上線,在網絡端影片同樣開啟了點播付費模式,非會員12元即可觀看,會員可享受半價折扣,2016年上映的《黑處有什麼》也是這種盈利模式,不過當時的價格是非會員5元,會員享半價優惠; 即使是像《二十歲》這樣略為普通的影片,最低也是VIP會員免費觀看的級別,非會員免費觀看則極少存在。
相比於電影院三十元一張的電影票均價,視頻平臺十幾元就能同步看到院線電影,而且還可以足不出戶,這對觀眾來說都有著很大的吸引力。 因此影片在上線平臺後通常都有著不錯的反響。
比如,截止發稿前,已經在愛奇藝上線4天的《逗愛熊仁鎮》依舊有4678的熱度,位列當下電影熱度榜單第2名。 《上海堡壘》全網上線後更是衝上各大平臺熱播榜,在目前仍可查看到播放量的騰訊視頻平臺上,已經達到破億成績。
經歷了院線電影市場的表現不佳,視頻平臺儼然成了不少影片的轉機之地。
窗口期存在價值幾何?
客觀而言,影片提前上線平臺背後,不過是片方和平臺方的一種合作形式。 這種現象背後,正象徵著當下國內流媒體平臺影響力的逐步擴大,以及行業話語權的不斷加重。 在這種勢力的助推下,依託平臺而生的影片自然被賦予了強大的後盾支撐。
因此,對這些電影而言,與其耗在院線,用微薄的排片試圖撬動觀眾的青睞,倒不如藉助院線尚紅火的宣發熱度以及觀眾的討論熱度上線至視頻平臺,迅速引起網友的關注,實地收割一波網絡熱度。 拿那些文藝類影片來說,很多觀眾往往因為排片低而找不到合適的觀看場次,提前上線網絡便會滿足很多觀眾的觀影需求。 而且與視效大片不同,文藝類影片往往對放映介質不會有太高的要求。
值得一提的是, 很多能夠提前上線的影片往往與資本有著深度綁定。 比如,《逗愛熊仁鎮》背後是作為出品方身份存在的愛奇藝影業,所以影片會提前並獨家上線到愛奇藝平臺。而且,在打造文藝院線的目標下,《黑處有什麼》和《北方一片蒼茫》兩部有著愛奇藝影業加持的電影,也提前在上映期進行了上線平臺的操作。此外,《江湖兒女》上線的歡喜首映平臺也是影片背後的出品方之一,其它像《最好的我們》的全網上線則屬於常規操作。有著平臺資本的強勢參與,片方與平臺之間的合作無疑更加順利。
客觀而言,國內對電影上映和上線之間的窗口期問題,保持著較為開放的態度,這也是上線日為何能不斷提前的一大原因所在,但北美院線和Netflix為代表的流媒體勢力就窗口期的問題正處於博弈狀態。 國內也有不少業內人士認為,窗口期的縮短對院線而言或許是一種傷害,破壞其原有的上映流程,損失了影院的利益,甚至影響了院線市場大盤的穩定。 當然,這一切都是片方自主選擇,或者說市場自主選擇的結果。
可以看見的是,在內地電影市場逐漸成熟和理性的大環境下,更多內容優質且圈層受眾廣闊的影片開始選擇密鑰延期,爭取更長的放映周期,滿足觀眾的大銀幕觀影需求; 內容不扛打亦或市場屬性略低的影片則「以退為進」,尋求利益最大化。 相比於以往的被動出局,這樣的演變無疑是一種市場進步。
從根本上來說,窗口期的存在是為了保護電影的院線收益,代表片方、影院方和平臺方之間的某種博弈,但當影片的票房產出價值達不到被保護的地步,或者三方主動牽手合作,放棄被保護權益時,窗口期便不再是上線前的必要條件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