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精度料車裝置的製作方法
2023-08-07 04:36:33
1.本發明涉及料車技術領域,尤其是涉及一種精度料車裝置。
背景技術:
2.目前大部分的料車只有運輸功能,無法保證物料在料車上相對固定,不能滿足抓手自動抓件的需求,即物料在料車上發生晃動時,可能導致抓手發生抓空或抓錯等情況,傳統料車已無法滿足日益提高的精度要求。
3.如申請號為cn202010458602.7的中國專利公開了一種雙料口上件設備,其中精度料車推到精度車庫中,並通過安全開關裝置與光電開關ⅰ同時配合使用,進行檢測精度料車精準到位,然後在通過舉升定位裝置中的升降裝置支撐座限位銷軸與定位銷孔的配合,實現精準定位,舉升定位裝置中的外端下擋板和升降裝置支撐板與地面通過螺栓連接。本發明專利的有益效果為:結構簡單,操作方便,解決了空間不足、維修困難、造價過高、零件存儲數量單一等問題,雙料口不需要安全產品和捲簾門配合使用,本身自帶滑移門,更大程度上節省了製造成本,也減少了設備種類,更利於維修保養。但該發明存在放件效率不高、無法保證放件位置的精度等缺點,同時該發明仍然需要較多人力來配合放件工作,人工成本高。
技術實現要素:
4.本發明的目的就是為了克服上述現有技術存在的缺陷而提供一種精度料車裝置。
5.本發明的目的可以通過以下技術方案來實現:
6.一種精度料車裝置,包括精度料庫、精度料車及末端定位機構;
7.所述精度料車設於精度料庫之間,精度料車與精度料庫相配合,精度料庫上設有側邊定位機構;
8.所述末端定位機構及側邊定位機構用於確定精度料車與精度料庫的配合是否準確;
9.所述精度料車上設有多個精度支架;
10.所述精度支架包括支架框架及多層放料結構,所述支架框架包括兩塊立板及底板,兩塊立板平行固定於底板上;
11.所述多層放料結構等距設置,放料結構包括精度託塊及旋轉軸,旋轉軸固定於兩塊立板之間,精度託塊穿過旋轉軸;
12.所述精度託塊用於放置車件;精度託塊的第一端設有上推塊,精度託塊的第二端設有精度卡邊;
13.當精度託塊未放置車件時,精度託塊的第一端重於精度託塊的第二端,精度託塊在精度支架中為閉合狀態;當下層的精度託塊上放置車件時,精度託塊的第二端重於精度託塊的第一端,精度託塊第一端的上推塊向上推動上一層的精度託塊,上一層的精度託塊,變為接件狀態。
14.進一步地,所述的側邊定位機構包括導向輪及導向輪支架。
15.進一步地,所述的末端定位機構包括夾緊氣缸、防撞支架、傳感器及控制器。
16.進一步地,所述的防撞支架上設有防撞塊及緩衝器。
17.進一步地,所述的精度料車包括料車框架,所述料車框架上設有多個支架底座,所述精度支架通過螺絲安裝在支架底座上。
18.進一步地,所述的料車框架第一端設有料車拖勾。
19.進一步地,所述的料車框架第二端設有料車掛鈎。
20.進一步地,所述的料車掛鈎連接有彈簧裝置。
21.進一步地,所述的料車框架為矩形框架。
22.進一步地,所述的料車框架的四個直角處各設有一個腳輪。
23.與現有技術相比,本發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24.1、本發明改變傳統的精度料車車件支撐結構,在精度託塊上設置精度卡邊,減小車件在精度託塊中的晃動範圍,使得車件位置相對固定,可以滿足自動抓手高精度的抓件要求;
25.2、本發明在精度料車上設置料車拖勾與料車掛鈎,可以實現多輛精度料車的串聯,滿足多輛料車同時拖動的需求,增加料車周轉效率;
26.3、本發明通過增加支撐旋轉結構,當第一層精度託塊放件後,由於車件的重力作用,精度託塊的第二端下沉,精度託塊的第一端上升,同時精度託塊第一端上設置的上推塊向上推動第二層放料結構,使得第二層放料結構變為接件狀態,以此類推,可以實現由下往上、每層放料結構自動接件的效果,提高了放件效率,減少人力成本,同時實現了產能提升;
27.4、本發明主體使用採用方管焊接框架結構,保證料車輕便的同時結構穩定,減少擋銷受力變形,提高料車的使用壽命。
附圖說明
28.圖1為本發明的結構示意圖;
29.圖2為精度料庫的結構示意圖;
30.圖3為精度料車的結構示意圖;
31.圖4為料車框架的結構示意圖;
32.圖5為料車掛鈎的結構示意圖;
33.圖6為料車拖勾的結構示意圖;
34.圖7為精度支架的結構示意圖;
35.圖8為精度支架的局部結構示意圖。
36.附圖中標號與各個部件的對應關係為:1-精度料庫,2-精度料車,101-導向輪,102-導向輪支架,103-夾緊氣缸,104-防撞支架,105-傳感器,106-防撞塊,107-緩衝器,201-精度支架,202-料車框架,203-料車拖勾,204-料車掛鈎,205-支架框架,206-精度託塊,207-旋轉軸,208-精度卡邊,209-上推塊,210-腳輪,a-拉出狀態,b-回收狀態。
具體實施方式
37.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例對本發明進行詳細說明。本實施例以本發明技術方案
為前提進行實施,給出了詳細的實施方式和具體的操作過程,但本發明的保護範圍不限於下述的實施例。
38.如圖1所示,為本實施例提出的一種精度料車裝置,包括精度料庫1及精度料車2,精度料庫包括左料庫及右料庫,左料庫與右料庫平行放置,精度料車2設於左料庫與右料庫之間,精度料車2與精度料庫1相配合;
39.在左料庫與右料庫之間、精度料車2的末端設有末端定位機構;精度料庫1上設有側邊定位機構;
40.末端定位機構及側邊定位機構用於確定精度料車2與精度料庫1的配合是否準確;
41.如圖2所示,為精度料庫1及末端定位機構的結構示意圖,側邊定位機構包括導向輪101及導向輪支架102,通過導向輪101確定精度料車2左右方向的配合精度。
42.末端定位機構包括夾緊氣缸103、防撞支架104、傳感器105及控制器。作為一種優選的實施方式,本實施例選定傳感器105為距離傳感器,在其他的實施方式中,傳感器105還可以為壓力傳感器或觸覺傳感器等。
43.通過末端定位機構確定精度料車2末端方向的配合精度,具體為:精度料車2推入精度料庫之間後,由末端定位機構上的傳感器105感應精度料車2是否放置到位,若傳感器105檢測到的距離值等於預設的距離閾值,則說明精度料車2放置到位,則傳感器105將距離數據傳輸至控制器中,通過控制器控制夾緊氣缸,夾緊氣缸夾緊精度料車2一端,實現精度料車2的精準定位。
44.本實施例中,防撞支架104上設有防撞塊106及緩衝器107,防撞塊106及緩衝器107用於防止精度料車2運動過快不受控制時撞擊末端定位機構,造成傳感器105或夾緊氣缸103等部件受損。
45.如圖3所示,精度料車包括精度支架201及料車框架202,料車框架202上設有多個支架底座,精度支架201的底板與支架底座相連,通過螺絲固定。本實施例中,共呈現了8個精度支架的示意圖,具體實施時,可根據不同需求設置不同數量的精度支架。
46.如圖4所示,料車框架202為矩形框架,料車框架202的四個直角處各設有一個腳輪210,由腳輪210帶動料車框架202實現位置移動;料車框架202第一端設有料車拖勾203,料車框架202第二端設有料車掛鈎204。
47.本實施例中,料車掛鈎204連接有彈簧裝置。具體的,如圖5所示,料車掛鈎204包括拉環,拉環連接有拉杆,拉杆貫穿固定架,固定架固定在料車框架202上,固定架包括三塊伸出的短板,拉杆依次貫穿第一塊短板及第二塊短板,拉杆的底面與第三塊短板的上表面接觸,彈簧裝置設於拉杆外圈,且位於第一塊短板及第二塊短板之間。
48.當提起前一輛精度料車的料車掛鈎拉環時,彈簧裝置收縮,拉杆底面與第三塊短板分離,此時將後一輛精度料車的料車拖勾放入第二塊短板與第三塊短板之間,再放下拉環,彈簧裝置舒張,此時拉杆底面與第三塊短板的上表面接觸,同時拉杆穿過料車拖勾,實現兩輛精度料車的串聯,以此類推,即可實現多輛料車的串聯拖動。
49.如圖6所示,料車拖勾203包括兩種狀態,分別為拉出狀態a、回收狀態b。精度料車2停放時,料車拖勾為回收狀態b,精度料車2需要拖動時,料車拖勾為拉出狀態a。
50.如圖7所示,精度支架201包括支架框架205及多層放料結構,支架框架205包括兩塊立板及底板,兩塊立板平行固定於底板上;
51.多層放料結構等距設置,放料結構包括精度託塊206及旋轉軸207,旋轉軸207固定於兩塊立板之間,精度託塊206穿過旋轉軸207,精度託塊206可繞旋轉軸207進行旋轉;
52.如圖8所示,精度託塊206用於放置車件;精度託塊206的第一端設有上推塊209,精度託塊206的第二端設有精度卡邊208;
53.當精度託塊206未放置車件時,精度託塊206的第一端重於精度託塊206的第二端,精度託塊206在精度支架201中為閉合狀態;當下層的精度託塊206上放置車件時,精度託塊206的第二端重於精度託塊206的第一端,精度託塊206第一端的上推塊209向上推動上一層的精度託塊206,上一層的精度託塊206,變為接件狀態。
54.最靠近精度支架201底部的放料結構為第一層放料結構,初始時,第一層放料結構為接件狀態,此時精度託塊206第二端開口較大,可以進行放件操作,第二層及以上放料結構為閉合狀態。
55.進行放件操作時,由工人使用吊具調取車件放入料車,車件放置於精度託塊206的第二端,精度卡邊208可以保證車件的放置位置相對固定,車件不易發生大範圍的滑動,提高了車件放置位置的精度範圍。
56.當第一層精度託塊206放件後,由於車件的重力作用,精度託塊的第二端下沉,精度託塊的第一端上升,同時精度託塊第一端上設置的上推塊209向上推動第二層放料結構,使得第二層放料結構變為接件狀態,以此類推,可以實現由下往上、每層放料結構自動接件的效果。
57.作為一種優選的實施方式,精度料車2採用方管焊接框架結構,保證料車輕便的同時結構穩定。
58.以上詳細描述了本發明的較佳具體實施例。應當理解,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無需創造性勞動就可以根據本發明的構思作出諸多修改和變化。因此,凡本技術領域中技術人員依本發明的構思在現有技術的基礎上通過邏輯分析、推理或者有限的實驗可以得到的技術方案,皆應在由權利要求書所確定的保護範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