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城鎮有什麼發展機會(處在城市邊緣的鄉鎮)
2023-07-17 18:34:11 1
鄉鎮,真的還有未來嗎?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想先跟大家聊一聊我國的行政區劃。行政區域劃分是國家為了進行分級管理而實行的區域劃分,我國的行政區劃由省級行政區、地級行政區、縣級行政區、鄉級行政區組成。
大家都知道我國有34個省級行政區(包括23個省、5個自治區、4個直轄市、2個特別行政區),300多個地級行政區。可是,有多少人知道我國有多少個鄉級行政區呢?
根據民政部行政區劃統計表,截止到2020年12月31日,鄉級行政區共38741個,包括2個區公所、21157個鎮、7693個鄉、153個蘇木、962個民族鄉、1個民族蘇木、8773個街道。
(數據圖片來源:民政部官網)
(PS: 區公所:是縣、自治縣人民政府的派出機關,用於管理縣(自治縣)下轄的區(即縣轄區,為鄉級行政區)。我國大陸地區現僅存有2個區公所,分別是河北省張家口市涿鹿縣的趙家蓬區公所和新疆喀什地區澤普縣的奎依巴格區公所。
蘇木:行政地位與街道、鎮、鄉、民族鄉、民族蘇木、縣轄區相同,是中國內蒙古自治區特有的鄉級行政區。)
可見,鄉鎮的數量之多,多到平均每個城市平均下來都有100多個。可是,這麼多鄉鎮,你知道的又有多少呢?鄉鎮是我國最基層的行政機構(村級別屬於基層群眾自治組織),或大或小,都一邊連接著城市,一邊牽扯著農村,在社會經濟發展中起著重要的基礎性作用。
(若羌鎮,面積198666平方千米。圖片來源:民政部全國行政區劃信息查詢平臺)
鄉鎮有哪些問題?
鄉鎮面臨的問題還是多方面的,我們從產業、教育、交通、人口等方面來共同探討。(這裡探討的「鄉鎮」僅僅是指普普通通的鄉鎮)
鄉鎮,或多或少都面臨著一個大問題,那就是交通不便。不同於道路四通八達、高架錯綜複雜的城市地區,鄉鎮沒有地鐵,沒有高架,沒有公交,有的只是近幾年修建的一條不寬的水泥路,和班次少得可憐的農村客運班車。縱然很多鐵路線、高速公路經過鄉鎮,但,那也只是經過,很少有設置車站和匝道出入口的。
另外,很多鄉鎮交通僅僅依靠一條省道、縣道甚至是鄉道與外界溝通,保持聯繫。更有那種地處山區、丘陵地帶的鄉鎮,進鄉公路往往都是蜿蜒曲折的。
(蜿蜒曲折的鄉鎮縣道)
鄉鎮缺少公共運輸,在這裡,基本看不到計程車,有的只是在客運站門口和集市門口轉悠的摩託司機。所以這也導致鄉鎮的人基本上每家每戶人手一輛電動車或摩託車,滿足日常的短距離出行需求。想出去的人早已不在鄉鎮,奔向城市的生活;想進來的人,基本沒有。
另外一方面,鄉鎮的教育也逐漸衰落下來。從鄉鎮走出來的人都知道,山外有山,人外有人。大家可以回顧一下自己小時候的小學和初中。就拿我自己所在的地區來說,那時候基本每個村都有一個小學,每個鄉也都有自己的中學,那時候班級雖然不多,但是每個班最少也有五六十人。
但是如今呢?當初上的小學已經不在辦學了,破敗不堪,成了附近農戶的養殖場了。而中學也是每年人數一直不斷地減少。除了人口增長減緩的因素外,我想,最大的原因還是大部分人知道城市的教育,會比鄉鎮好很多。固然鄉鎮也有許多優秀的教師,很多父母寧願苦一點,也要在城市落戶,為自己的孩子謀求一個城市學校的學籍。
導致鄉鎮教育日漸式微的另外一個原因就是,很多年輕教師根本不會選擇鄉鎮,但凡有選擇的機會,他們也會選擇一個環境更好、資源更豐富的城市學校任教。每年的教師招聘考試,多少人擠破頭腦進入城市的學校,而有些鄉鎮崗位卻不得不面臨了減少招生名額的尷尬。那些被調劑或無奈選擇鄉鎮任教的教師,很多也有3年或5年的服務期,即使留住了他們的人,但是根本留不住他們的心。
鄉鎮在產業上,面臨產業少、結構單一的問題。最明顯的就是,鄉鎮基本上都是以農業為主,很少有製造業企業入駐。一方面,鄉鎮本身就有天然的農業優勢,農林牧漁行業在鄉鎮有著廣闊的發展空間,比如贛南地區種植的贛南臍橙,就適合生長在以紅壤為主的山地和丘陵地帶。另外,鄉鎮的個體工商戶除了一些做食品銷售批發的小商店外,最多的就是做農場的了,很多農戶將自己的技術發揮出來,養殖一些雞鴨魚牛羊等。另一方面,鄉鎮的產業不強導致鄉鎮沒能夠獲得更大的發展。很多鄉鎮雖然有著相關的產業,但是總體規模小,不集中,生產標準不能夠進入高端市場,同時缺乏相應的包裝,進而導致市場份額逐漸減少,出現產業後續乏力,無以為繼的現象。
以上種種原因,歸結起來,會導致一個最大的問題:人口外流。鄉鎮近幾年最大的變化就是人口外流嚴重。新中國成立之初,中國是一個農業大國,少有工業產業。大部分的勞動者都是集中在農村鄉下的。他們自給自足,雖說不上豐衣足食,但是最基本能生存下去。那時的鄉鎮和農村集中了大部分人口,鄉鎮和農村能夠留下絕大部分人,可以說與當時的經濟和社會的發展水平有很大的關係。
可是,到現在,鄉鎮和農村已經滿足不了人民日益增長的需求了。隨著中國逐漸加大城市化的進程,且消費成本的提高。單純地依靠種田種糧已經無法滿足大家的生存了。當種地連吃飽飯都成了奢望的時候,農民向城市看齊了。這個時候,大批量的農民進入城市,加入了如火如荼的城市建設當中來,他們有個共同的稱號:農民工。
當第一批農民工在城市嘗到勝利的果實之後,接下來第二批、第三批甚至更多的農民進入城市打工。並且他們看著自己所建設的城市,了解了城市的美好,並暗暗努力,為早日在城市紮下根來日夜拼搏,當然,最終,很多都實現了自己的夢想。
現如今,很少有年輕人來到鄉鎮紮根。如果有,那絕大部分是剛剛進入公職隊伍,進入教師隊伍的年輕人。他們通過公務員考試、事業單位考試和教師招聘考試,成功上岸。可是,選擇鄉鎮,也是他們無奈的選擇。
除了以上種種問題之外,鄉鎮也沒有夜市經濟,也沒有完善的娛樂休閒設施等等一系列能否滿足群眾精神文化需要的東西。當城市打工人下班之後,她們可以去健身,去社交,去娛樂;而鄉鎮每到七八點夜色漸晚時,家家戶戶早已閉門謝客,街道僅有的幾盞路燈照亮著,似乎在用微弱的聲音告訴大家,這是一個鄉鎮。更可怕的是,在大部分鄉鎮和農村地區,打麻將、打牌等惡習行為成為了他們唯一的娛樂消遣。
(鄉鎮的傍晚,路燈開始亮起,街上也鮮有人經過 )
怎麼解決鄉鎮的問題?
正所謂要致富,先修路。我們也可以看到,很多鄉鎮逐漸打開了自己的致富之路:逢山開山,遇水架橋,以往的水泥馬路也逐漸被柏油路代替,逐漸打通與城市的溝通橋梁,讓鄉鎮更好地與外界連接。
例如廣東早在2019年就通過了《廣東省農村公路條例》,條例正是落實十九大提出的鄉村振興戰略、推進廣東農村公路健康有序發展的重要舉措,破解農村公路工作發展瓶頸的需要。據廣東省交通運輸廳介紹,2015年至2019年,廣東省共新改建農村公路約2.88萬公裡目前,全省1134個鄉(鎮)均已通行客車,實現了鄉鎮通客車率100%。
鄉鎮要發展,產業必須興旺。產業是重點和核心。每個鄉鎮所處的地理位置、社會環境不同,固然會有不同的發展方向。俗話說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只有因地制宜,逐步找到適合自己的發展道路,才是正確的。例如靠近新能源汽車產業的鄉鎮,規劃建設以新能源汽車為主題的汽車小鎮,靠近溪流湖泊的鄉鎮,規劃鄉村旅遊對應的垂釣小鎮等等。
目前很多地區,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時一味以鄉村旅遊為突破口,不考慮當地的經濟社會狀況、不考慮交通等基礎設施狀況,出現了重複建設、特色性不足、質量不高等諸多問題,造成了極大的資源浪費。
鄉鎮還可以積極地融入到城市發展中來。隨著城市化的不斷推進,部分城市版圖無法滿足現有的城市化發展,於是,許多城市開始向周邊蔓延開發,最先受益的,就是周邊的鄉鎮了。這個時候,鄉鎮就不是單打獨鬥了,而是依靠整個城市的整體規劃,一步一步完成他的使命,逐漸地融入城市,走上快速發展的道路。
天時地利,還需要人和。鄉鎮想要得到更大的發展,離不開人才。早在2017年,中國就提出了鄉村振興戰略,隨著2020年底中國全國建成小康社會,利用精準扶貧等一系列措施解決了絕對貧困的問題,現如今也在不斷強化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
鄉村振興戰略總要求是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而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有五個具體路徑,即產業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組織振興五大振興。人才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重要牽引,有了人,才有推動力,才有助力鄉村發展的引擎。
鄉鎮,還有未來
當然,鄉鎮的發展絕不是僅僅憑一句口號,一條建議就能得到發展的。想要真正的實現鄉鎮的發展,就必須付諸於行動。想要讓大家望得見青山,看得見綠水,真正地認識鄉鎮,了解鄉鎮,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我們也應當相信,隨著時間的推移,鄉鎮,在未來也一定能夠大放異彩~
推薦閱讀
全國31個省份2021年GDP出爐
中國帶「陽」字的地級市,你知道幾個?
城市地理局
用地理解讀城市,用地圖認識城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