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塔的製作方法
2023-07-17 19:08:16 2
專利名稱:刀塔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刀塔,特別是涉及一種用於車削的的刀塔。
背景技術:
現有技術中,刀塔包括刀塔體和刀盤,刀盤上設置刀座,通過刀盤旋轉實現在車削過程中的換刀。但現有結構中,刀塔的Z向尺寸較大,因此工具機的Z向尺寸也必須做的較大。另一方面,現有的車削工具機中,通常是工具機主軸旋轉,刀具固定來加工工件,這難以滿足複雜工件的加工要求。因此本領域技術人員致力於開發一種Z向尺寸小、結構緊湊的刀塔
實用新型內容
有鑑於現有技術的上述缺陷,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Z向尺寸小、結構緊湊的刀塔。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刀塔,包括刀塔體和刀盤;其特徵是所述刀盤靠近所述刀塔體的一側內腔中設置有活塞;所述活塞上一體設置有活塞凸緣;所述活塞遠離所述刀塔體一側的端部固定連接有油封蓋;所述油封蓋一體設置有與所述活塞凸緣相對的蓋沿;所述活塞凸緣與所述蓋沿構成油槽;所述刀盤靠近所述刀塔體的一側內腔中設置有第一齒盤;所述第一齒盤的齒設置在靠近所述刀塔體一側的端面;所述第一齒盤的外表面與所述刀盤配合,內表面與所述油封蓋和活塞配合;所述第一齒盤位於所述油槽處一體設置有齒盤凸緣;所述齒盤凸緣將所述油槽區分為彼此獨立的第一油腔和第二油腔;所述活塞上設置有與所述第一油腔連通的第一油孔和與所述第二油腔連通的第二油孔;所述刀塔體上設置有第一伺服電機;所述第一伺服電機的第一電機輸出軸與減速機連接;所述減速機的輸出軸上設置有第一齒輪;所述第一齒輪與第二齒輪嚙合;所述第二齒輪的安裝軸上設置第三齒輪;所述第三齒輪與第四齒盤嚙合;所述第四齒盤在端面與第二齒盤固定連接;所述第二齒盤與所述刀盤固定連接;所述第二齒盤內設置有第三齒盤;所述第三齒盤與所述刀塔體固定連接;所述第二齒盤和第三齒盤的齒並列設置,並均可與所述第一齒盤的齒嚙合。所述刀盤上設置有動力銑頭;所述動力銑頭中設置有動力傳動軸;所述動力傳動軸上設置有刀頭連接槽;所述動力傳動軸上固定有第一皮帶輪;所述刀塔體上設置有第二伺服電機;所述第二伺服電機的第二電機輸出軸上固定
有第二皮帶輪;所述刀塔體在所述動力傳動軸與所述第二電機輸出軸之間設置有中間軸;所述中間軸上間隔設置有第三皮帶輪和第四皮帶輪;所述第二皮帶輪與所述第三皮帶輪通過第一同步帶連接;所述第一皮帶輪與所述第四皮帶輪通過第二同步帶連接;所述活塞為空心活塞;所述第二同步帶穿過所述活塞。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實用新型橫截面積非常小,可節約工具機的Z向尺寸空間;刀盤通過高精度圓弧齒輪傳動,轉位精度高,鎖緊穩定性好;動力銑頭的轉速最高可達6000r/min,統削質量高。
圖I是本實用新型一具體實施方式
的結構示意圖。圖2是圖I的俯視結構示意圖。圖3是圖I的左視結構示意圖。圖4是圖I中I處的局部放大圖。圖5是圖I中II處的局部放大圖。圖6是圖I中III處的局部放大圖。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說明如圖I至圖6所示,一種刀塔,包括刀塔體I和刀盤2。刀盤2靠近刀塔體I的一側內腔中設置有空心活塞3,活塞3上一體設置有活塞凸緣3a。活塞3遠離刀塔體I 一側的端部固定連接有油封蓋4,油封蓋4 一體設置有與活塞凸緣3a相對的蓋沿4a,活塞凸緣3a與蓋沿4a構成油槽。刀盤2靠近刀塔體I的一側內腔中設置有第一齒盤5,第一齒盤5的齒設置在靠近刀塔體I 一側的端面。第一齒盤5的外表面與刀盤2配合,內表面與油封蓋4和活塞3配
八
口 o第一齒盤5位於油槽處一體設置有齒盤凸緣5a,齒盤凸緣5a將油槽區分為彼此獨立的第一油腔6和第二油腔7。活塞3上設置有與第一油腔6連通的第一油孔8和與第二油腔7連通的第二油孔9。刀塔體I上設置有第一伺服電機10,第一伺服電機10的第一電機輸出軸與減速機11連接。減速機11的輸出軸上設置有第一齒輪12,第一齒輪12與第二齒輪13嚙合,第二齒輪13的安裝軸14上設置第三齒輪15,第三齒輪15與第四齒盤28嚙合。第四齒盤28在端面與第二齒盤16通過螺釘和定位銷固定連接,第二齒盤16與刀盤2通過螺釘和定位銷固定連接。第二齒盤16內設置有第三齒盤17,第三齒盤17與刀塔體I通過螺釘和定位銷固定連接。第二齒盤16和第三齒盤17的齒並列設置,並均可與第一齒盤5的齒嚙合。刀盤2上設置有動力銑頭18,動力銑頭18中設置有動力傳動軸19,動力傳動軸19上設置有刀頭連接槽19a ;動力傳動軸19上固定有第一皮帶輪20。刀塔體I上設置有第二伺服電機22,第二伺服電機22的第二電機輸出軸22a上固定有第二皮帶輪21。刀塔體I在動力傳動軸19與第二電機輸出軸22a之間設置有中間軸23,中間軸23上間隔設置有第三皮帶輪24和第四皮帶輪25。[0033]第二皮帶輪21與第三皮帶輪24通過第一同步帶26連接,第一皮帶輪20與第四皮帶輪25通過第二同步帶27連接,第二同步帶27穿過活塞3。刀塔轉換刀位時,啟動第一伺服電機10,第一伺服電機10的動力經過減速機11減速後,經過第一齒輪12、第二齒輪13和第三齒輪15傳遞給第四齒盤28,由於第二齒盤16與第四齒盤28固定連接,並且第二齒盤16同時與刀盤2固定連接,因此第二齒盤16帶動刀盤2轉動,完成換刀動作。刀盤2轉動的角度通過第一伺服電機10轉動的角度控制。刀盤轉位成功後,向第一油腔6內注入高壓油,因此在高壓油的作用下,第一齒盤5向刀塔體I 一側運動,使第一齒盤5與第二齒盤16和第三齒盤17嚙合。由於第三齒盤17與刀塔體I固定連接,因此第一齒盤5將不能轉動,從而導致第二齒盤16也不能轉動,以此實現鎖緊刀盤2。需要再次轉換刀位時,向第二油腔7內注入高壓油,從而使第一齒盤5向 遠離刀塔體I 一側運動,啟動第一伺服電機10即可。需要動力銑頭18工作時,先將刀位轉換至動力銑頭18處,然後啟動第二伺服電機22,第二伺服電機22的動力經過第一同步帶26和第二同步帶27的傳遞,帶動動力傳動軸19轉動,因此與動力傳動軸19的銑刀將進行高速轉動。以上詳細描述了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具體實施例。應當理解,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無需創造性勞動就可以根據本實用新型的構思作出諸多修改和變化。因此,凡本技術領域中技術人員依本實用新型的構思在現有技術的基礎上通過邏輯分析、推理或者有限的實驗可以得到的技術方案,皆應在由權利要求書所確定的保護範圍內。
權利要求1.一種刀塔,包括刀塔體(I)和刀盤(2);其特徵是所述刀盤(2)靠近所述刀塔體(I)的一側內腔中設置有活塞⑶;所述活塞⑶上一體設置有活塞凸緣(3a);所述活塞(3)遠離所述刀塔體(I) 一側的端部固定連接有油封蓋(4);所述油封蓋(4) 一體設置有與所述活塞凸緣(3a)相對的蓋沿(4a);所述活塞凸緣(3a)與所述蓋沿(4a)構成油槽; 所述刀盤(2)靠近所述刀塔體(I)的一側內腔中設置有第一齒盤(5);所述第一齒盤(5)的齒設置在靠近所述刀塔體(I) 一側的端面;所述第一齒盤(5)的外表面與所述刀盤(2)配合,內表面與所述油封蓋(4)和活塞(3)配合; 所述第一齒盤(5)位於所述油槽處一體設置有齒盤凸緣(5a);所述齒盤凸緣(5a)將所述油槽區分為彼此獨立的第一油腔(6)和第二油腔(7);所述活塞(3)上設置有與所述第一油腔(6)連通的第一油孔(8)和與所述第二油腔(7)連通的第二油孔(9); 所述刀塔體(I)上設置有第一伺服電機(10);所述第一伺服電機(10)的第一電機輸出軸與減速機(11)連接;所述減速機(11)的輸出軸上設置有第一齒輪(12);所述第一齒輪(12)與第二齒輪(13)嚙合;所述第二齒輪(13)的安裝軸(14)上設置第三齒輪(15);所述第三齒輪(15)與第四齒盤(28)嚙合; 所述第四齒盤(28)在端面與第二齒盤(16)固定連接;所述第二齒盤(16)與所述刀盤(2)固定連接;所述第二齒盤(16)內設置有第三齒盤(17);所述第三齒盤(17)與所述刀塔體⑴固定連接; 所述第二齒盤(16)和第三齒盤(17)的齒並列設置,並均可與所述第一齒盤(5)的齒口四合。
2.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刀塔,其特徵是所述刀盤(2)上設置有動力銑頭(18);所述動力銑頭(18)中設置有動力傳動軸(19);所述動力傳動軸(19)上設置有刀頭連接槽(19a);所述動力傳動軸(19)上固定有第一皮帶輪(20); 所述刀塔體(I)上設置有第二伺服電機(22);所述第二伺服電機(22)的第二電機輸出軸(22a)上固定有第二皮帶輪(21); 所述刀塔體(I)在所述動力傳動軸(19)與所述第二電機輸出軸(22a)之間設置有中間軸(23);所述中間軸(23)上間隔設置有第三皮帶輪(24)和第四皮帶輪(25); 所述第二皮帶輪(21)與所述第三皮帶輪(24)通過第一同步帶(26)連接;所述第一皮帶輪(20)與所述第四皮帶輪(25)通過第二同步帶(27)連接; 所述活塞(3)為空心活塞;所述第二同步帶(27)穿過所述活塞(3)。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刀塔,包括刀塔體和刀盤;刀盤內腔中設置有活塞;活塞上設置有活塞凸緣;活塞端部固定有油封蓋;油封蓋設置有蓋沿;刀盤內腔中設置有第一齒盤;第一齒盤位於油槽處一體設置有齒盤凸緣;齒盤凸緣將油槽區分為彼此獨立的第一油腔和第二油腔;活塞上設置有與第一油腔連通的第一油孔和與第二油腔連通的第二油孔;刀塔體上設置有第一伺服電機;第一伺服電機的動力經齒輪傳遞給第四齒盤嚙合;第四齒盤在端面與第二齒盤固定連接;第二齒盤與刀盤固定連接;第二齒盤內設置有第三齒盤;第三齒盤與刀塔體固定連接。本實用新型橫截面積非常小,可節約工具機的Z向尺寸空間。
文檔編號B23B29/32GK202539974SQ201220161360
公開日2012年11月21日 申請日期2012年4月17日 優先權日2012年4月17日
發明者張孝鋒, 戴濤, 高健 申請人:重慶第二工具機廠有限責任公司